打印

2009年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

2009年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

2009年国际博物馆日:5月18日

民俗学博客  发布: 2009-5-17 08:04 | 作者: 网络转载 | 来源: 中国网综合消息 2009-5-14 |  




专题链接


  一年一度的国际博物馆又到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在现代社会,旅游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因其独特的功能优势,往往成为旅游人群的首选。因此,把博物馆与旅游挂起钩来,作为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在于提醒人们,博物馆是旅游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博物馆是人类终身学习的课堂,是提升社会群体文化素质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文化场所,透过一件件珍贵文物,人们近距离了解历史,追寻文化之根。


首都博物馆(北京)

TOP

  2009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与旅游



       “2009年的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国家文物局新闻发言人张柏12日下午在作客人民网文化频道时说,“国家文物局对此高度重视,今年中国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主会场放在重庆涪陵的白鹤梁石刻。”

       张柏说,博物馆是社会公益事业,办博物馆是为老百姓的,大家通过博物馆享受文化,享受文化我们的祖先创造的辉煌历史文化,包括近现代的文化,一些遗迹的情况。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国家文物局对此高度重视,中国博物馆协会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各地政府、社团高校、科研单位都很重视,在 5·18这一天陆续会举行新展览开幕、研讨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是围绕“博物馆与旅游”这个主题。全世界最独特的水下博物馆5月18日也将在重庆涪陵的白鹤梁石刻开馆。

       张柏谈到,世界博协确定“博物馆与旅游”这个主题,一方面是博物馆在发展中的理念、服务等的变化自然要求。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博物馆和旅游关系越来越密切。实际上旅游在变化,博物馆也在变化,而且这个变化越来越需求。单纯从概念上讲,旅游初期大家认为看一看自然景观、山、水、石头、树木,现在的旅游内涵变化了,人们除了看了自然景观以外,他更多的想去看看人文景观,看看一个地区,一个区域的文化特点。实际这种心理状态从整体上来看,越来越想去看博物馆,去享受人文景观给他带来那种精神享受。而这些年随着发展,博物馆不仅是数量增加了,类型也在增多,展览也在内容变化,从不同角度满足人民的需求。博物馆通过这些年也在向前发展,而最核心的一条要接近公众。就是把自己融入社会,这两种变化使它们越来越接近了,这是一个最关键的观念变化,因此世界博协确定了“ 博物馆与旅游”这个主题。

       张柏还指出,确定这个主题,还出于应对金融危机的实际考虑。“要拉动内需,拉动需求促进经济恢复,就得靠人动起来,因此把博物馆和旅游连在一起,希望通过这个促进旅游的活跃,让博物馆为转变现在世界经济形势服务,多多少少做贡献,旅游一动起来,人动起来,就会产生消费,就会促进消费,这样的话对经济恢复有好处。” 世界博协在相关文件中也指出,2009年针对公共和私人博物馆发展的议程,不约而同地以推动旅游业作为新的目的,“绿色旅游”和“遗产链”都将把社区因素考虑进去。

       呼吁公众5月18日走进博物馆

       5 月18日是“世界博物馆日”。张柏说,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与旅游”。他认为,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服务水平大大提升,完全可以在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和谐发展关系。张柏还呼吁公众在博物馆日走进博物馆,与国人创造的历史、现当代辉煌文化做精神交流,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人民网)

TOP

5·18国际博物馆日的来历


1977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协会向世界宣布的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

●国际博物馆协会规定的博物馆的定义: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这一天世界各地博物馆都举办各种宣传、纪念活动,庆祝自己的节日,让更多的人了解博物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功能。今年的5月18日,是第33届国际博物馆日。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塞昂”(musei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九位神女的通称,她们分别掌管着历史、天文、史诗、情诗、抒情诗、悲剧、喜剧、圣歌和舞蹈,代表着当时希腊人文活动的全部。

约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博物馆只是供皇室或少数富人观赏奇珍异物的收藏室。到18世纪末,西欧一些国家博物馆相继建立,并向公众开放,博物馆的功能才有了新的发展,人们对博物馆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

1880年,英国博物馆学者鲁金斯发表了《博物馆之功能》的论文,强调博物馆应成为一般公众受教育的场所。美国学者顾迪在《将来的博物馆》和《博物馆行政管理的原则》两篇专论中,进一步强调博物馆必须致力于革新教育,开展积极的活动,使之不仅成为专家学者从事研究的场所,而且要成为教育机构的补充设施,校外教学园地。

1946 年11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巴黎成立。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

1971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在法国召开大会,针对当今世界的发展,探讨了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功能与人类未来的关系。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

中国博物馆学会于1983年正式加入国际博物馆协会,并成立了国际博物馆协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每年5月18日在全国各省市区举办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

1992年主题是:“博物馆与环境”(Museums and Environment)。
1993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土著人”(Museums and Indigenous Peoples)。
1994年主题是: Behind the Scenes in Museums。
1995年主题是:“反应与责任”(Response and responsibility)。
1996年主题是: Collecting today for tomorrow。
1997年主题是:“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进行斗争”(The fight against illicit traffic of cultural property)。
1998年主题是:“与文物的非法贩运和交易行为作斗争”。
1999年主题是:“发现的快乐”(Pleasures of discoverty)。
2000年主题是:“致力于社会和平与和睦的博物馆”(Museums for Peace and Harmony in Society)。
2001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建设社区”(Museums: building community)。
2002年主题是:“博物馆与全球化”(Museums and Friends)。
2004年主题是:“博物馆与无形遗产”。
2005年主题是:“博物馆――沟通文化的桥梁 ”。
2006年主题是:“博物馆与青少年(Museums and Young)”
2007年主题是:“博物馆和普遍遗产”
2008年主题是:“博物馆:促进社会变化的力量(Museums as agents of social change and development)



TOP

2009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与旅游

民俗学博客  发布: 2009-5-17 08:19 | 作者: 兰竽 编译 | 来源: 人民网-文化频道 2009年05月12日13:42 |



  2009年5月18号前后,全球各大洲成千上万的博物馆将庆祝生态的、负责任的、可持续的旅游业,展示遗产如何在游客和当地社区之间建起一种新的互利关系。  
 
  国际博协(ICOM)主席亚历山德拉·库敏斯,世界博物馆公谊会联合会(WFFM/FMAM)主席Carla Bossi-Comelli共同努力,推进在2009年国际博物馆日展示绿色旅游。博物馆如何才能在旅游者和当地居民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关系,以促进可持续性的发展?   

  库敏斯认为:“这是遗产之链。对人类社会而言,无论人们怎么认识自己,相信什么,或者选择如何表达自己,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身份。“博物馆与旅游”这个主题,鼓励博物馆专业人员和志愿者一道,携手来访者和游客,创造与当地社区的互动,以体验博物馆围墙内外的遗产。   

  国际博协于1977年设立了国际博物馆日,以增进人们认识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的角色。至今这一角色仍保持着有增无减的上升势头。2007年,国际博协庆祝“世界遗产”,去年,国际博协在“第二人生”网络,利用其提供的科技创新博物馆平台及首个虚拟全球博物馆,为 “社会变革与发展”展揭幕。与现实相比,这个展览打破了许多博物馆同日活动所吸引的参与人数记录,它吸引了从澳大利亚到津巴布韦(从A到Z)的大约90个国家、2万余博物馆在线参与。   

  今年5月,博物馆将举办竞赛,研讨会,会议,演出,24小时对公众开放,并制定新的虚拟或真实的旅游线路,引导人们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和景点。和传统意义上的旅游线路不同,博物馆旅游专线在收藏和分享知识的基础上,以独特的风味与激情,多采取提高认知、教育、专题、历史和时间之旅等形式。受世界遗产之旅和高端博物馆旅行的启发,博物馆旅游线路的目标是,通过共同体验遗产资源,加深相互的理解。“有游客,旅行者和当地居民会与策展人及志愿者的共同参与,”库敏斯指出,“国际博物馆日可以成为一次连接各方的体验。”  
 
  国际博协,世界博物馆公谊会联合会,以及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CROM和其他组织长期以来一直强调,重要的是对遗产作为可持续旅游资源的认识。 “ICOM- WFFM/FMAM联合会发表的《世界可持续文化旅游宣言》只是长期项目合作的第一步,我们将致力于面对新的挑战”,世界博物馆公谊会联合会主席称,“由于公谊会通常直接面对旅客、其中大部分是游客,我们大可理想化地将之定位为促进尊重遗产。事实胜于雄辩,在实践中,明确我们的作用并采取行动是根本性的重点。ICOM和WFFM应该牢记自己的道德准则并将之作为各项有效原则的重要部分,并向当地社区做出承诺。”   
  鉴于目前的金融危机,2009年针对公共和私人博物馆发展的议程,不约而同地以推动旅游业作为新的目的,ICOM和 WFFM希望自这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开始,“绿色旅游”和“遗产链”将社区因素考虑进去,国际博协新任总干事朱利安·安弗伦斯补充说:“没有任何理由不开始建设一些新的持久关系!无论在任何情况下,这都是看待旅游业和博物馆的新方式。” (兰竽 编译)
  

关于ICOM


   成立于1946年的国际博物馆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简称ICOM),是国际上规模最大的非政府性博物馆专业组织,拥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团体和个人会员19000多名,在116个国家建立国家委员会,下设30个国际专门委员会、14个附属国际组织以及7个地区委员会,具有广泛的国际文化影响力。


关于ICOM的英文、法文版链接ICOM网站http://icom.museum


博物馆协会职业道德准则


国际博协馆协会章程


国际博协馆协会2008-2010年战略规划

TOP

一座城市没有博物馆 就像一个民族没有史籍

民俗学博客 发布: 2009-5-16 15:22 | 作者: 彭 俐 | 来源: 北京日报 




  让博物馆藏品变成酵母

  彭 俐

  一座城市没有博物馆,就像一个民族没有史籍。博物馆虽然是人类物质丰富的产物,却不是物质贪欲的载体,正相反,它是心灵的向往、智慧的追求,是让人安静和虔诚的地方,是浮躁与轻狂的过滤器,是文化知识的储藏室,更是物化的精神圣殿。

  说博物馆是圣殿再确切不过。据说“博物馆”一词,就是源于希腊语“缪斯神庙”。而缪斯是希腊神话中掌管科学与艺术的至尊女神。人类先有了收藏宝物的意识和行为,后有博物馆的兴起,早在4000多年前的埃及法老就已经是世间珍奇物品的收藏家。

  现代博物馆的诞生,以1753年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建立为标志,它的约8万件藏品由私人捐献,却通过公开展览为广大公众所享用。仅仅200多年过后,世界上的博物馆已经多得数不胜数,成为城市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和知识讲堂。

  纵观世界博物馆发展史,我们发现博物馆的形成是以私人收藏为起点,以公共观瞻为终端。人类可贵的分享、共享的博爱精神在这里体现得尤为明显。英国内科医生汉斯·斯隆将自己的藏品捐献给英国王室,由此为大英博物馆“奠基”;俄罗斯以叶卡捷琳娜二世女皇的私人博物馆为基础,建成了世界上四大博物馆之一的艾尔米塔什博物馆。

  藏品若被利用好,便不再是静止的物件,而能成为可以引起化学变化的酵母,它们对观赏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巨大,对艺术生命有再造之功,会催生新的艺术珍品的诞生。当新的艺术珍品也成为藏品时,便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生态循环”过程。一句话,藏品可以生藏品。

  法国的卢浮宫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古老的艺术博物馆,它的藏品对后人的影响——艺术熏陶,很难用数学的方法计算,但是,至少我们可以找到一个例证。19世纪40年代,少年时代的马奈就常常在卢浮宫里留连,痴迷于鲁本斯和委拉斯凯兹等前辈画家的藏品,细心观摩和体味其着色和笔触,颇有所得。30多年后,马奈创作的油画作品《奥林匹亚》,也被作为珍稀藏品收入了卢浮宫。在这里,藏品对艺术家的“哺育”之功清晰可见。

  无独有偶。中国国画大师张大千,曾经在艺术宝库敦煌石窟一居3年,日夜临摹自魏晋以来古代无名艺术大师们留下的壁画,揣摩其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恰似醍醐灌顶,大有所悟。乃至后来,他的画作不知为何总比别人显得灵动飞扬,隽永深沉,重彩泼墨痛快淋漓,虽表现现代题材,却常显古朴雄浑之气象,尺幅之间深受敦煌艺术藏品的濡染。这又是一个藏品育藏品的生动事例。

  世间让我们耳熟能详的大艺术家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徜徉于各个博物馆、美术馆欣赏各类藏品,所获得的是艺术的熏陶,审美的享受,以及知识的拓展。藏品对于大众来说,其酵母作用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却无时无刻不在提升着人们的艺术素养和综合素质。也许,你没能像马奈或张大千那样创作出堪称经典的传世作品,但我相信,藏品在你身上所发生的化学变化依然明显,一种俊朗的气质和超逸的风采将迥别他人。

  文物启迪文心,藏品涵养艺品。若能充分挖掘、利用各种藏品的教化、熏染、浸润、培植的功能,则我们有望发现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准艺术人才,天才的生成、造就也大有希望。

TOP

日本博物馆的兴旺:工作人员中有大量志愿者

民俗学博客  发布: 2009-5-16 15:22 | 作者: 黄汉青 | 来源: 北京日报



  日本博物馆的兴旺

  黄汉青

  日本近代博物馆事业起始于1872年,但真正“兴旺发达”是在战后,特别是1951年颁布了《博物馆法》,博物馆数量直线上升。现在,日本共有近4000家博物馆,堪称博物馆大国。博物馆有国立、公立和私立三种形态,其中私立博物馆占到总数的32%。

  日本博物馆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是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展品11.2万件(套)。馆内有“常设展”、“专题展”和“特别展”。常设展主题一般不变,有日本艺术发展史展、日本考古展、亚洲艺术展等。但由于文物保护的需要,展品会在四至八周之内频繁更换。专题展的展期从两个月到两年不等,目前正在举办的专题展有“日本莳绘砚盒”、“印尼的染织”、“中国的铜镜”、“南太平洋的生活和宗教”等13个。特别展一年举办五至九次,主题各异,展期一般三个月,很有“人气”。几天前,我去参观奈良兴福寺所藏佛像的“国宝阿修罗展”,排了半个多小时队才进入展厅。

  日本公立博物馆门票大致600日元(约40元人民币)左右。高中生以下青少年和70岁以上老人免费;“国际博物馆日”和“敬老日”免费对全社会开放;“留学生日”对留学生免费; 残疾人及其护理者享受终生免费。馆藏日,汉、西文图书和原版照片,可免费调阅。文物复制品,可以外借。

  日本博物馆有一个与中国不同的机制,即工作人员中有大量志愿者。志愿者有公司职员、家庭主妇和大学生等。博物馆根据志愿者的个人意愿安排工作内容。我曾在博物馆里遇到一位50多岁的女士,她充当志愿者已近三年,每月利用闲暇时间服务三至五天,担任英语解说。她说:“志愿者们都对博物馆情有独钟,愿意在这里为社会做一点奉献。遗憾的是我就要‘毕业’了。”为给更多的人提供机会,博物馆规定: 志愿者“任期”不超过三年。

  中国的文物和艺术品是很多日本博物馆的“亮点”。东京国立博物馆东洋馆的17000余件展品中绝大部分出自中国。工作人员告诉我,该馆所藏“国宝级”展品共87件,其中14件来自中国。展厅里,有齐家文化的褐陶小型瓮、商代大型青铜饕餮文瓿、隋朝观音造像、唐代三彩龙耳瓶、元代青花瓷器、明代堆朱漆器等。

  日本博物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展品中有相当数量的“寄托品”。所谓 “寄托品”即团体或个人委托博物馆代为保管的“博物馆级”文物或艺术品。保管期限从一年到十年不等。在此期间,博物馆有用现代化手段妥善保管、修理的义务,同时也有作为展品使用的权力。“寄托品”在日本国立和公立博物馆的展品中占有相当数量,甚至支撑着一些博物馆的“半壁江山”。著名的“京都国立博物馆”2008年度统计,“寄托品”竟达自有馆藏品的近一倍。

  在日本还有很多专项博物馆。如位于北海道的唱片博物馆,收藏老唱片70多万张和 大量早期留声机;青森县渔船博物馆,收有老木船百余艘;千叶县的麻将博物馆,有世界各地的麻将牌3000多种,并收有中国宫廷使用的麻将桌椅;东京照相机博物馆,收藏着世界上从最古老到最现代的各种照相机一万余架;大名钟表博物馆,藏有日本江户时代贵族用过的老钟300多座。

  日本的私人博物馆,虽规模不大,但让人印象深刻。位于东京都港区的“松冈美术馆”就是一家私人艺术品博物馆。创始人松冈清次郎,晚年把毕生收藏的世界各国艺术品公开,在他的私宅地建馆。博物馆只是一座不大的二层建筑,但展出的元明清三代近百件景德镇青花瓷器精品,使满室生辉,让人难以忘怀。“秩父美术馆 ”是一家古董博物馆,创办人是位古董商,已年逾八旬,他把多年做古董生意经手的古董佳品积存下来,创办了这个位于郊外阡陌之间的博物馆。博物馆规模不大,展品也不多,但件件都是精品和绝品。其中有中国唐代菩萨雕像、宋代镏金铜佛等。他的古董店就在博物馆旁边,以店“养”馆。谈到建馆的目的,他只有一句话:“不能再让这些文化财产失散了”。在日本,以个人之力支撑一座博物馆的,为数不少,他们的经营并不轻松。但在和他们的接触中,能让你感受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愿望:要把这些艺术瑰宝的文化光华,照耀于今世,辉映于后人。

  

TOP

大英博物馆:用来逛的圣殿

发布: 2009-5-16 15:22 | 作者: 卢葳 | 来源: 北京日报




  每次去伦敦,大英博物馆都是必去的。不是有什么特别的参观需求,而是一种习惯,就像每到一个城市,都必定会去自己最喜欢的那条街道上逛一逛。如此说法并无任何不敬之处,事实上,大英博物馆是个非常容易激起人敬畏之心的圣殿。

  这座成立于1753年的博物馆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馆之一,正门高大的柱廊和装饰着浮雕的山墙屋顶,让人一望便联想起古希腊的神庙,庄严、肃穆,绽放着古典的威仪。这是19世纪欧洲古典复兴风格的代表,寄托了现代文明对那个人神对话的久远年代的憧憬与神往。

  正门的两旁,各有8根又粗又高的罗马式圆柱,每根圆柱上端是一个三角顶,上面刻着一幅巨大的浮雕。除了建筑本身的气魄雄伟,馆内规模也颇为可观:100多个陈列室,面积六七万平方米,藏品数量号称600多万件,尤以古希腊、古埃及和古代东方艺术品闻名。站在希腊馆里,迎面墙上庄严地雕刻着捐赠这些藏品的收藏家的名字。宽大的空间制造出极好的沟通效果,随时可以在一处雕塑前坐下来,和冥冥中的先贤对话。

  第一次走进这座博物馆时,我16岁,至今都清楚地记得在中国馆的玉器展厅里,一位外国女人用不可思议的眼光看着我:“你是中国人?这都是你们创造的?真奇妙!”年少气盛的我毫不客气地告诉她:“是的!”那是我年少的心第一次强烈地感受到民族自豪感。

  不久前,大卫基金会珍藏的中国瓷器也入驻这里,不知又有多少以自己民族艺术品为自豪的华人,要规划自己的朝圣之旅。

  在这里彰显的文明又何止中国,这里堪称整个人类 艺术与文明的圣殿:罗塞达石碑、帕特农神庙雕塑、波特兰花瓶、《女史箴图》…… 随便哪一件都值得人们不远万里去顶礼膜拜。谁要敢吹嘘说一天逛完了大英博物馆,那将会像吹嘘一周走完了欧洲八国一样遭人鄙视——这座圣殿不是用来参观的,而是用来逛的,不是来做观光游的,而是要做度假游的。

  走在大英博物馆里,没有在国内博物馆看展惯常的拘谨和压抑。孩子们在古埃及的法老头像间疯跑,好奇的学生对着亚述的巨神浮雕久久凝视。远远望见古希腊名将伯利克里的头像,闲适的气氛令人油然生出一股亲近感,直想上前跟他打声招呼:“长官好!”

  逛馆里的小店也是种享受:既有很专业的学术书,也有很大众的入门书;既有高仿的著名文物,也有创意十足的时尚纪念品。问问店员有没有专为收藏者预备的钱币,腼腆的小伙子会认真地告诉你:“出门外就有一个币商的店,他那里卖的古币很全,但价格也很贵。”

  的确,大英博物馆更像北京的三联书店:一家店养活了一条街。在大英博物馆周遭逛街淘宝总是惊喜不断,有卖旧书的(需要爬着梯子才能够到的那种)、卖仿古希腊工艺品的、卖老地图的、卖钱币的(从古币到现代币)。随便走一走就到了著名的牛津街,从那里又可以去往众多艺术品宝地,包括苏富比、佳士得两大著名拍卖行。

  傍晚时分,回到大英博物馆的大中厅,坐在宽大的楼梯上,仰望头顶1656块形状奇特的玻璃片,什么都不想,只是安静地发呆。忽然,悠扬的音乐响起,定睛看处,竟是一对打扮成中世纪乐手模样的男女,在演奏亨利八世时代的情歌…… 历史,就这样活生生地在眼前重现,真是说不出的奇妙。

  (记者:卢葳)

TOP

故宫掌门人心愿:两岸故宫联展为何没实现?

民俗学博客 发布: 2009-5-16 15:22 | 作者: 网络转载 | 来源: 人民网-《大地》




  在郑欣淼院长异常洁净的办公室里喝着清茶,望着紫禁城灿然的午后阳光,我问:“之前,一直听说是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宫联展,为什么最终没有实现?”

  几十年来,红墙里的故宫依然矜持独立,现代化的台北故宫也是遥遥相闻。人们对故宫的礼拜之心,一如既往。

  今年年初,台北故宫博物院(以下简称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和北京故宫郑欣淼的前后脚互访,在内地和台湾引起的轰动性的关注,则是力透时空的实证。

  故宫的名分

  用北京故宫掌门人郑欣淼的话来说,两个故宫的互访,在世人的眼里,不是简单的博物馆之间的你来我往,而是打着特殊的政治烙印。是这样吗?是什么样的政治烙印?郑院长没说。我想,无非是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和“函匣”,两个故宫把大陆与台湾的文化根脉续接上了。

  近年来,尤其是李登辉、陈水扁时代,台湾岛内“去中国化”倾向很高调,主导者以之为政治手段或政治目的。台湾的“中国文化”能不能“去掉”,不需要阐明和解释。从文字到文化到文明,历历是证,其中最有价值和最有历史信息的证明,大概是台北故宫的宝贝们了。更不更提“故宫”这个无论怎样涂抹,仍然浸淫着历史与现实痕迹的“名分”。

  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上个世纪40年代末,故宫博物院抗日战争时期南迁文物的1/4运到了台湾,1965年在台北成立故宫博物院。自此,北京与台北两个故宫同时存立。一个故宫,两岸守望,成为无言的传说。这个传说,直到2008年年底,才有了较为现实的续写——

  台北故宫今年10月即将以“为君难——雍正时代文物特展”为名举办雍正大展,由于没有收藏雍正画像而向北京故宫商借,40多年互不往来的两岸故宫开始破冰交流。继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2月中旬来访,3月1日至4日,应台北故宫邀请,郑欣淼首度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身份率10人团赴台访问。短短4天,双方在不涉及名称表达等问题的前提下,在落实双方合作机制、使用文物影像互惠机制、建立展览交流机制、建立两院人员互访机制、出版品互赠机制、资讯与教育推广交流机制、学术研讨会交流机制、文创产品交流机制等8个方面达成共识并制订了具体方案,双方的合作进入更深更实阶段。

  这是见诸媒体的公开报道。媒体不曾报道的是,早在199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书画家杨新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张临生合作主编了一本书《国宝荟萃》,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比较早的两岸故宫的合作。从2000年开始,两个故宫开始接待对方的“同仁”,也陆续在对方刊物上发表文章,相对来说,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研究人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稍多一点。

  故宫联展的最大障碍

  在郑欣淼院长异常洁净的办公室里喝着清茶,望着紫禁城灿然的午后阳光,我问:“之前,一直听说是北京和台北两个故宫联展,为什么最终没有实现?”

  “其实,在我去台湾前,国内也有人问为什么要通过第三方借展,而不是就是两个故宫搞联展。两个故宫联展的困难目前除了名称有分歧,比如台北故宫叫中华民国故宫,我们不能同意。当然名称问题可以解决,比如我们也可以让一步,不叫中国故宫,叫北京故宫,其实,我们在交往中称北京故宫了。他们可以叫台北故宫。办联展时就叫故宫联展。关键是,台湾目前有困难,主要是台湾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凡是故宫出了台湾到别的地方办展览,该地必须要有司法免扣押法,才能成行。台湾这个规定不只是对内地,对其他国家和地区同样如此。我国目前还没有文物入境司法免扣押法。这是双方没有办成联展的最大障碍。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解决不了。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采取变通方法,通过第三方借展,开展合作。”

  两个故宫这个联展计划,早在2003年7月份故宫八十年院庆前夕,郑欣淼在故宫漱芳斋接受《中国时报》、《联合报》、中央通讯社、中天电视台、东森电视台、无限卫星电视、真相电视台等七家台湾媒体驻京记者采访时就提出过。当时,他的原话是:“两岸故宫应该扩大交流,这是两岸同仁的共同愿望,也是两岸同胞的愿望。我认为目前的主要合作应从互办展览,或者是联合办展览入手。大家都很关注这件事,比如说,我们现在在台湾办的展览,没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举办,都是其他博物馆邀请的。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这么多文物,由于历史的原因分在两个地方,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同胞都能看到呢?我认为我们两个博物院应该互办展览,北京故宫的东西到台北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东西到北京故宫博物院来,或者联合举办展览,这个意义是相当大的。如这一路子打开了,我们的人员交流自然就扩大了,我们的合作研究就有了更好的基础,成果也就会更大。

  “台北故宫王羲之《快雪时晴帖》与北京故宫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合为乾隆皇帝的“三希”。“当时,我的想法是,“三希”,两件在北京,一件在台北,希望两个故宫以此为主题合作办展,海外也有人做工作,日本作家平山郁夫最近还来信谈到两个故宫合作的事。我正要给他回信。”

  两岸故宫人

  2002年10月10日,郑欣淼就任故宫博物院院长一职。上任不到一个月,历经六百年风风雨雨的故宫开始了它自1911年以来的首次整体大修,号称故宫百年大修。这项长达19年总投资19亿元的大修工程,几乎占据了郑欣淼的主要工作时间。理念是一回事,具体的操作管理又是另一回事,每件事都是大事,故宫大修,在世人的眼光下,也在历史的视野里。间余,这位勤奋的故宫掌门人以“故宫”为学,提出了故宫学,创建了《故宫学刊》,出版了四本专著——《紫禁内外》、《守望经典》、《故宫与故宫学》和《天府永藏》。3月份郑欣淼回访台北故宫时,《天府永藏》的繁体字版由台北艺术家出版社出版,作为作者,他出席了新书发布会,一些台湾文化界知名人士也光临了。这本锦面素雅的学术论著,接受了一个隆重的首发仪式。

  与所有这些看得见的“事业”相比,郑欣淼内心“耿耿于怀”的是两个故宫的合作。

  “两岸交流,是天然的,人为隔不断,迟早要联系。台北故宫举办雍正大展,雍正的玉玺只有北京故宫有!文渊阁《四库全书》运到台湾,但是乾隆时期修建的文渊阁还在北京,装四库全书的柜子也在北京!台北印《龙藏经》,向北京故宫借影像资料。他们送我们两部《龙藏经》作为回报,因为北京故宫收取费用很少,对他们相当优惠,已经等同于本院职工。两个故宫应该都向这个目标努力:这次我们去台北的收获是通过具体事宜,制定具体协议比如影像方面提供最大优惠,一步一步推进交流。”

  为了珍惜共同的历史,郑欣淼建议明年也就是2010年故宫八十五年院庆时,两个故宫能不能把清宫照片包括故宫有关照片放一起搞个展览。“故宫的老专家庄严,后来一直在台北故宫,他的儿子庄林是摄影家,给我来了几封信,还谈到这事。”

  郑欣淼第一次去台北是2002年12月30日,呆了一个星期。这次去台北,第一次以故宫博物院院长的身份去,连头带尾只有四天,行程非常紧张,但是收获不少。

  台北会谈看得见的成果,除了前面提到的文物影像互惠机制等8个具体操作的方案之外,还有两个要格外强调的约定:一是约定了两院常务副院长会谈制,每年举行会谈,确定下一年包括以后的交流计划,并建立“检讨”(总结,分析,研讨)机制;二是商定每年向对方各派2至3人呆2至3个月,进行考察研究。

  “互派人员考察研究,这个交流是极其必要的。其实之前,台北故宫副院长冯明柱,他原来是文献处长,参加我们在北京举办的好几次学术研讨会如清史研究会等等。研究珐琅器,漆器,我们这边多,他们那边也不少,如果不了解台北故宫状况,研究成果就不全面客观。有些东西可以看图录,但台北故宫馆藏有一些没有图录,搞研究,写文章,肯定会受影响。我跟我的同事说,不了解台北故宫,不了解它的藏品以及研究成果,我们对北京故宫文物的研究就会受影响。对他们也是这样。交流对双方都是有益的。双方交流合作,其作用绝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而是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台北故宫对此反应也很积极,绝大多数人主张交流。台北媒体认为,向北京故宫借展,北京故宫表现出极大的诚意,不仅可充实雍正大展的内容,也为两岸故宫间的馆际交流迈出重要而关键的一步。

  郑欣淼在与台湾记者见面会上的见话中提到“同仁”。他说:“两岸故宫在互访期间都互称同仁,我感到十分亲切,同仁即同人,是《易经》中的第十三卦,就是大家在一起,同心同德。它的上卦是否卦,意思是闭塞不通,但往往是物极必反、不通则变;同人的下卦是大有,是人多、富有,大有收获的意思。同仁一词对于两岸故宫也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和故宫的历史联结在一起,也意味着大家将共同面向未来。现在,两岸故宫的交流已经克服闭塞不通的否卦阶段,达到了同人的同心同德阶段,下一步就是大有了,我对未来两岸故宫合作的前景充满信心。”

  郑欣淼的这番言辞恳切的讲话,获得岛内绝大多数媒体的赞誉,也有个别的媒体称做“统战演讲”。无论如何臧否,“同仁”已经成为两个故宫人民间约定的表述。

  他对台北故宫今天的掌门人周功鑫表达了特殊的敬意。“周功鑫很了不起,在台北故宫服务了27年,后来创办辅仁大学博物馆专业。包括她对两个故宫交流的推动,非常有勇气。这次周院长来访,互送礼物时,我们同时选择了《清明上河图》复制品,是巧合,也意味深长。张择端的原本在我们这里,台北藏的是清代的院本。《清明上河图》中画了很多桥,桥起着沟通作用;今天两个故宫也需要桥来沟通,更何况我们都秉承着共同的故宫精神。”

  故宫精神和两个故宫的特点

  大地:长期以来,为什么在公众的印象中,北京故宫除了古建筑似乎好东西都在台北故宫那里。

  郑欣淼:台湾民众普遍认为大陆没有东西,好东西都在他那儿。这不奇怪。北京故宫的东西相当丰富,院藏可移动文物150多万件(套),其中闳富珍贵的清宫旧藏和遗存即达130多万件(套)。台北故宫文物藏品65万件(套),清宫旧藏及遗存有60万件(套)。但是,北京故宫文物总数虽然相当丰富,过去由于受展览条件限制,以及文物一直未对外公布,出版物也少,对国内外公众宣传不够等原因,人们以为好东西都在台湾。去年,我的《天府永藏——两岸故宫博物院文物藏品概述》一书出版了,引起较大反响。这本书第一次对两个故宫的源流、文物藏品作了全面介绍,又分古书画、古陶瓷、青铜器、工艺类文物、宫廷类文物、文献典籍等12个方面,把两个故宫的文物藏品进行详细对比分析,指出双方各自的特点。从这个介绍看,北京故宫的文物不仅数量上远远多于台北故宫,就精品而言,北京故宫总体上也多于台北故宫。当然对精品多少的看法,台北故宫有的同仁说,应由艺术史家来评价。这我也同意。因为从根本上说,文物各有其价值,是不可代替的。

  近几年来,我们在陈列展览、社会宣传、学术研究以及出版物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社会对北京故宫也有了新的认识。这次台北故宫同行来我院参观访问,对我们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北京故宫博物院来说,保护好紫禁城是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此基础上,北京故宫利用原址布置的三大殿原状陈列,是独一无二的。我们的书画馆、珍宝馆、钟宝馆、陶瓷馆、青铜器馆等专题馆,与台北故宫按照编年史陈列不同,集中反映一类藏品,或者某类艺术的发展通史。周功鑫院长说,台北故宫也打算重新规划改变现有的陈列展览方式。

  台北故宫在国际上产生影响比较早。上世纪60年代,台北故宫曾在美国五大城市搞文物巡回展,其中的中国书画艺术在欧美产生了重大影响。许多欧美观众对古老的中华文化艺术的认识主要是从台北故宫的展览中获得的。直至七八十年代,一些欧美研究中国艺术史的人主要是以台北故宫的收藏品为依据。这是历史原因形成的。台北故宫在发挥博物馆职能上下了工夫,在博物馆建设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他们认真筹办展览,还到各地搞巡展,重视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几十年来,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方面,在提高台湾社会民众文化素养方面,台北故宫起了重要的导向作用。

  台北故宫在文化产品开发上搞得好,他们利用故宫文物藏品复制,利用其中元素开发新的商品,对宣传故宫本身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我们这次去,到店里看了,品类很多,许多人买了他们的商品,买书,其他纪念品。有的人买了,回到宾馆后,又去买,买了好几次。他们的确做得好,我们这方面的观念要创新,要改变。我们的文化产品开发是有潜力的。

  大地:怎么理解您所说的故宫精神?

  郑欣淼:从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至今,故宫84年的历史虽然坎坷,但故宫精神极其鲜明——这就是无私奉献精神。故宫文物曾与中华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由此产生。故宫人对故宫的特殊情感,以及早期形成的一些理念、精神甚至规章制度,在两岸故宫延续至今。1935年清点南迁到上海的文物,留下127册《存沪文物清册》,台北故宫有,我们也有,这是故宫文物的重要档案。为祖宗和子孙守护“国宝”,是两岸故宫的共同使命,也是两岸故宫人的共识。我们在台北故宫,每次看完东西,工作人员装箱后就立即重新贴封条,严格地遵守文物保护制度。在北京故宫,许多人一辈子不计得失,默默无闻地奉献,坚守着自己的岗位。

  许多人不了解故宫,对故宫价值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的古董或古物学层面。故宫的文物分为两部分,一是紫禁城古建筑,它是不可移动的文物,二是珍藏其中的文物,为可移动文物。二者的结合构成了故宫无与伦比的价值和丰富内涵。故宫学,就是把故宫作为一个文化整体,包括藏品以及背后的故事,以及海峡两岸两个故宫的历史。周院长那里的故宫学搞得好,我们也要搞好。

TOP

地球也是一座博物馆

民俗学博客 发布: 2009-5-16 15:26 | 作者: 于海东 | 来源: 北京日报



  地球也是一座博物馆

  于海东

  徜徉于欧洲街头,一次偶然的闯入使我改变了对博物馆“大博物馆文物大仓库、小博物馆文物小仓库”的习惯看法。

  那是一扇敞开在意大利里亚斯特的黑漆木门,没想到它竟然会成为我在海外参观的第一座博物馆。没有专职管理人员,没有“售票窗”,一位上年纪的女士主动上前告诉我们,今天馆里只有她一位义工,需要了解什么尽管问,她是当地一所大学的教授。就是这样一个不知名的小博物馆,却给了我直面西方艺术原作的欣赏机会。那是馆藏最大的一幅写实壁画,布满整面土墙:一位哺乳的母亲幸福地俯看着怀抱中的婴儿,男婴的右手抚按在母亲饱满的乳房上,指尖压出的一点儿浅窝,使充盈的母乳凸显出生命的活力……即使亲眼目睹,我仍然很难相信如此狭窄的门里会藏有如此精美的艺术巨制。后来发现,类似的城市型小博物馆遍布于欧洲国家,虽不出名,却令拥有它们的城市备受参观者的尊重。“古老的艺术能让今天的生活变得不同寻常,我们喜欢艺术的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喜欢我们的城市和历史。”这是写在荷兰鹿特丹一座家庭式博物馆的一句话,和这句话放在一起的是一对雕刻有神秘图案且保存完好的古老油灯,它们清晰地告诉我,每一件文物的损坏都会造成历史的残缺。正是这些不期而遇的城市博物馆,弥补了我在英国没有参观大英博物馆、在法国没有参观卢浮宫、在德国没有参观柏林博物馆的种种遗憾。

  欧洲街头上耸立着无数披满斑驳绿锈的青铜塑像,我称它们为馆外藏品。与我在中国美术馆看到的罗丹青铜艺术不同,更多是历史与艺术的真实结合,每座人物雕塑的背后都有一段与众不同的人生故事。论作者名望,他们之中的许多人甚至完全不为东半球所知,论作品名声,它们中间很少有像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撒尿小童”于连或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美人鱼” 雕像那么著名,却因更贴近历史、更真实而成为所在城市青铜般永不消失的灵魂。它们与众多保存完好的古典建筑构成一种特殊的感觉,多年后我才意识到,那是将整个城市变成了博物馆的感觉。我从中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在我到过的国家如英、法、德及荷兰、比利时、西班牙,无论是街头上的青铜雕像还是大理石雕像,很难见到涂鸦痕迹,这对深陷胡乱涂鸦重灾区的欧洲而言,绝对算得上一个奇迹。为什么?一位担当义工的中国留学生告诉我,欧洲的博物馆非常注重展出的社会效果,想方设法通过发掘展品的内在价值来推广普及其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和社会价值方面的知识,使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从小便被培养起来。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大学教师、研究人员甚至学生,会选择以义工的形式在为博物馆服务同时与观众交流他们的研究成果。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球也是一座博物馆,每一件历史文物的幸存都是我们的幸运,爱惜和保护地球上所有属于全人类的历史文物,难道不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吗?

  来自欧洲城市博物馆和街头上那种与艺术珍藏近乎零距离欣赏所产生的艺术自由感,不同于书,不同于史,感受着文物的历史气息和艺术的思想熏陶,让我对博物馆的功能定位有了新的思考:今天的博物馆不应成为文物垄断的代名词。中国的历史很悠久,但能展示给社会大众的珍贵文物却很少,原因就在于藏宝于馆的惯有思维依然盛行。在这一点上,欧洲博物馆积极倡导的“推广、普及、研究、保护”式开放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博物馆社会化不仅可以丰富一个城市文化内涵和提高大众艺术品位,还能使原本就属于全社会宝贵遗产的历史文物更好地为时代发展服务。

  今天,我们与其在旅游景点上耗费大量钱财为将来制造越来越多的水泥钢筋式“文物”,不如以建立分馆的形式,将可分散保管的文物尽可能分流,好处至少有五点:一能避免群毁群损的现象发生,二能便于精心保管保养,三能提高文物的展览利用率,四能丰富分馆所在城市的文化内涵,五能增强社会大众的文物保护意识。何乐而不为呢!

  

TOP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七月底前竣工


民俗学博客  发布: 2009-5-17 05:10 | 作者: 陈明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2009年05月16日 19:44




  中新社阳江五月十六日电(记者 陈明)落户广东阳江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作为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主题博物馆,目前已完成八成的室内装修布展,博物馆周边的市政景观工程已全面铺开。博物馆有关官员今天对记者称,博物馆工程将于今年七月底前竣工。

  据广东阳江文化主管部门官员介绍,博物馆整体工程的基础分部和主体分部,目前已验收完成,建筑层面、幕墙工程、清水混凝土专项工程已完成并进行初步验收,水电、安防弱电、消防工程已完成百分之八十五,装修布展已完成百分之八十。

  作为世界首个水下考古主题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硬件设施和内部装修均相当考究。据了解,馆内展览整体上共分为三个组团,并以此进行了功能分区。第一个组团主要是“南海一号”打捞过程的演示、水下考古的演示;第二个组团将展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和历史,其中包括“郑和下西洋”、“佛教传播达摩纪念像”等内容;第三个组团主要展列“ 南海一号”的出水文物。

  据悉,为达到保护沉船及文物的目的,装载“南海一号”的沉箱自二00七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进入水晶宫后,博物馆当即启用吸取海水系统,并在沉箱上面安装了三十个喷头进行喷淋。二00八年二月二十四日,水晶宫开始灌注海水对沉船进行浸泡,并每天更换部分海水。

  记者十六日上午在博物馆施工现场了解到,为确保博物馆周边环境的整洁,根据设计,博物馆将单独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工程目前正准备进行招投标。据博物馆副馆长张万星介绍,近期将在小范围内进行“南海一号”试掘。

  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位于广东阳江市海陵岛的十里银滩,博物馆内设有“水晶宫”、“陈列馆”、“藏品仓库”等设施,于二00五年十二月二十八日正式开工兴建,项目总投资一点六亿元。博物馆辅馆的建设目前也已进入实施阶段,预计将于今年十月交付使用。(完)

TOP

北京民俗博物馆5.18活动

民俗学博客 发布: 2009-5-17 08:45 | 作者: 北京民俗博物馆 | 来源: 北京民俗博物馆网站







  “国际博物馆”是由国际博物馆协会(ICOM)发起并创立的。国际博物馆协会是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非政府性国际组织,成立于1946年。197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为促进全球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全社会公众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参与和关注,向全世界宣告:1977年5月18日为第一个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为国际博物馆日确定活动主题。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 与旅游。

  北京民俗博物馆5.18活动

  时间:2009年5月18日 9:00-11:00
  地点: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

  主要活动:

  (一)现代与传统对话

  座落在奥林匹克公园的龙王堂、北顶娘娘庙,在经历奥运会之后的“后奥运”旅游热潮中,无疑成为很好的旅游资源。作为北京民俗博物馆下辖的两处分馆,拟借助2009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利用展览的形式,向社会大力推介龙王堂、北顶娘娘庙蕴含的文化内涵,推动周边旅游经济发展。
  1.奥运村村长院——龙王庙在奥运会、残奥会期间,龙王庙作为“奥运村村长院”,受到奥组委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我馆在对其修缮和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对古建文物的妥善保护,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奥运元素有机融合,既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风韵,又充分彰显了人文奥运风采。这些都为后奥运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2.不朽的传奇——北顶娘娘庙 北顶娘娘庙是距离奥运主场馆最近的中国传统建筑景观,是诠释北京“人文奥运”最好的载体。在奥运会期间作为内部接待场所,第29届奥运会协调委员会主席海因·维尔布鲁根先生在参观后不禁发出感叹:“简直难以置信,突然发现一座五百年历史的庙宇,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感谢北京奥组委,这是北京这个伟大城市的一个不朽的传奇。”

北顶娘娘庙
(更多娘娘庙介绍)


  

龙王庙
(更多龙王庙介绍)


  (二) 博物馆传统文化展示

  1.博物馆的展览宣传

  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北京东岳庙传统庙会老照片展》 北京东岳庙庙会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东岳庙传统庙会老照片展》展示了20世纪前期拍摄的近百幅东岳庙老庙会照片,生动地展现了当年庙会繁华热闹的景象。

  ⑵《十二生肖话民俗——牛生肖展》 展览通过数十件与牛相关的展品,揭示牛生肖的文化内涵。

  

北京东岳庙传统庙会老照片展  


  

《牛生肖展》


  2.民间传统手工艺展示 中国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活动期间邀请近十位民间艺人,向观众展示剪纸、面塑、泥塑、编织等多项具有北京特色的民间艺术品。


  民间传统手工艺展示


  
  3.传统游艺互动体验 设立群众随机参与的踢毽子、抖空竹、解鲁班锁、走华容道等融合趣味与健身功能的传统游艺互动体验活动。

  (三)民俗博物馆展示宣传活动

  
  通过介绍我馆近年来在文物保护、文物展示、民俗研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提高公众认知度,加强博物馆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的推动作用。

  1. 发放宣传材料
  在博物馆日之际向参加活动的市民发放我馆年刊、民俗报,及龙王堂、北顶娘娘庙、近期展览折页,大力宣传博物馆。
  2. 免费发放赠票
  博物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向全社会展示和传播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为让博物馆更进一步走进大众,博物馆日活动期间免费发放赠票300张。

  (四)参与北京市文物局“5·18国际博物馆日”活动
  1.本馆特色展示活动
  (1)宣传北京民俗博物馆 展板主要介绍本馆近年来的文物征集工作与特色展览、各项民俗文化传承与保护课题、庙会和其它主要传统节日的民俗游园活动、展览与讲座进校园、进社区活动,以及古建修复与保护工作。
  (2)宣传龙王堂、北顶娘娘庙 龙王堂、北顶娘娘庙作为北京民俗博物馆下辖的两处分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成为体现“人文奥运”理念,向世界人民展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2.民间工艺品展卖 选择有民俗特色的民间工艺品布置在本馆宣传展板中,烘托展览氛围。
  3.发放宣传折页 向参加活动的市民发放我馆年刊、民俗报,及龙王堂、北顶娘娘庙、近期展览折页,大力宣传博物馆。

TOP

南昌市民俗博物馆讲解词

梅联华的空间  2009-05-02 23:03:33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南昌市民俗博物馆参观,大家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是有着近百年历史的中西合璧的古建筑,该建筑建于1916年,最初为中华圣公会的宏道中学。1927年7月26日贺龙部队进驻南昌参加起义,当时该校的牧师把这里借给了贺龙部队居住,起义军的参谋团也设在了这里,1961年的3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这里被列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88年经江西省文化厅批准,南昌市民俗博物馆设在这里,负责旧址的使用和管理。我们民俗博物馆的陈列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贺龙生平展,南昌民俗风情展以及贺龙小楼复员展。说了这么多,还是让大家一饱眼福吧相信您一定会不虚此行!好的,首先来参观一下一楼的贺龙生平展,整个生平展共分为四个部分,从这边开始一起来进入第一展室。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去二楼参观南昌民俗风情展。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展厅就是南昌民俗风情展,整个展览共分为四个部分:南昌古城,南昌风土人情,南昌婚俗,以及南昌人生礼仪。在这首先要向大家介绍的是南昌的古城风貌。

        一、南昌古城风貌

        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沙盘模型是根据清代同治府志图为蓝本制作的,反映明末清初时期的南昌城。元顺帝时,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政权的暴虐和腐化已经发展到了极点,因而元末农民起义军迅速得到了发展。为了夺取政权,元末农民起义军的两支主力军以朱元璋和陈友谅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著名的鄱阳湖边展开了一场决战。朱元璋不断的改变战术,采用火攻,联舟大战的方法,利用陈军巨型战舰难于运动的弱点,命小船在大舰四周围攻,决战三十三天,取得了决战性胜利,从而奠定了统一江南的基础。打败陈友谅的起义军之后,朱元璋率胜利之师来到南昌,并亲自命令当时南昌都督朱文正改造南昌城,至此,才剩下今天“老南昌”人能背诵的顺口溜中的七座城门。这七座城门因其地理位置不同,所以每个城门的用途也就各不相同。下面我来为大家一一讲解每个城门的具体用途。

        章江门:

        章江门也叫古昌门,在滕王阁的附近,位于现在的章江路西端与榕门路的交界处,这里曾经是南昌的西大门。过去这里有一个章江码头,很多士子出游,还有南昌官员迎接朝廷高官都是在这里,通过章江码头进入南昌。所以这里就被老百姓说成是“接官接府章江门”。

        广润门:

        广润门也叫柴步门、广货门,位于现在船山路、棋盘路、直冲巷的交界处。附近有万寿宫,万寿宫会经常举办庙会,人来人往,非常热闹;在这里聚集了很多店铺,还有很多牛车、独轮车在大街上穿梭,所以这里被老百姓称为“推进涌出广润门”。

        惠民门:

        惠民门位于今船山路与南浦路的交界处。这里是方便老百姓的门,在这里可以买到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用品,比如说:大米、煤炭、布匹等等,在这里还有老南昌城里最大的蔬菜市场,同时也因为这里有囤积粮食的官仓惠民仓和进贤仓,惠民门附近有供奉“南昌三宝”之一铁象的普贤寺而被老百姓称为“挑粮卖菜惠民门,烧香拜佛寺福门”。

        进贤门:

        进贤门位于现在的永叔路、系马桩、绳金塔交界处,这里曾经是南昌的南大门。因为城门边有汉代的县尉梅福的官舍,梅福后来得道成仙,所以这里也被称为望仙门。这里通东南旱路驿道,也连接着岭南两广地区,这里有承担着南昌城主要交通营运职能的马车站,所以很多行客都是驮笼挂袋的人,所以这里也被称为“驮笼挂袋进贤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过绳金塔?绳金塔坐落在南昌市西湖区绳金塔街东侧,原古城进贤门外,始建于唐天祐年间(公元904~907年),绳金塔为江南典型的砖木结构楼阁式塔,塔高50.86米,塔身为七层八面(明七暗八层)内正外八形。绳金塔自唐代始建至今年内,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历史信息的载体,是世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有机会大家可以去绳金塔参观。

        顺化门:

        位于现在的八一大道和孺子路的交汇处,曾经是南昌的东大门,古代顺化门外面是一片树林,那时候打仗都是骑马射箭的,所以这里是历代官府的练兵之地,因此这里被称为是“跑马射箭顺化门”。也因为城门内的延寿寺供有一尊晋代的琉璃佛像而又被称为“琉璃门”,现在南昌还有一座以顺化门命名的立交桥叫“顺化门立交桥”。

        永和门:永和门位于现在的八一大道、叠山路、南京西路的交界处。在古代这里多是坟场和寺庙,每到清明和有人出殡的时候,在这里总能听到哭声,因此被称为“哭哭啼啼永和门”,还因为孔子门徒澹台灭明葬在此处,所以这里也被称为“冷坛社庙永和门”。

        德胜门:

        德胜门位于现在的八一桥西南的方向,曾经是南昌的北大门,因为城外是赣江边的沙滩,所以这里也曾经是攻打南昌的最有利的位置,经常有战争爆发,因此被称为是“杀进杀出德胜门”。还因为这里曾经是行刑的地方,也被称为是“杀人放火德胜门”。

        1927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北伐战争开始。北伐军分三路进军,其中一路指向集结在江西的军阀孙传芳主力。经过三次攻打,1927年11月7日,终于攻克南昌城。12月,南昌正式设市,从此,南昌结束了长达十多年的军阀统治。城墙被陆续拆除。

        南昌的七座城门就为大家介绍完了,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南昌的风土人情。这里所介绍的是南昌人日常生活中的风俗习惯。南昌的风土人情共分为四个部分:有南昌的年节习俗、南昌的生产生活习俗、南昌的宗教信仰习俗和南昌的游艺民俗。

        请大家这边走,先来了解一下南昌的年节习俗:

        南昌的年节习俗:

        南昌人有一年三节的说法,三节分别是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新年又叫“元日”、“元辰”、“端日”,现在叫“春节”,也就是正月初一,南昌人过年有种说法是过了腊月二十四天天都是年,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秦始皇在修建长城的时候征集了很多江西籍的农夫,到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时候会放农夫回家过年,因为路途远近不同,启程的时间也不同,因而到家的时间也各不相同,所以家人就以亲人抵家团圆的日子开始过年。大家看到我们的陈列橱里成列着古时候祭灶用的东西,过年时家家户户都有一种习俗是不可少的,那就是祭灶。每年腊月二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要准备好祭灶的用品,祭灶很有讲究,民间有“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说当官的人家在二十三日,一般的百姓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是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据传,起源于古人对火的崇拜。灶王爷自上一年的除夕以来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护和监察这家子人,到了腊月二十三日晚,灶王爷便要升天,去向天上的玉皇大帝禀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送灶神的仪式称为“送灶”或“辞灶”。送灶多在黄昏入夜之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爷敬香,并供上用饴糖和面做成的糖、糯米团等。在灶神的嘴上涂一层蜜,并在灶神的嘴上塞一团糯米团,再把灶神像撕下来,用一把火烧掉,意为嘴巴甜甜的,肚子饱饱的,上天后就不要说人间的坏话。南昌大年初一还有吃年斋的习俗,据说吃了年斋,来年老人会身体健康,小孩会聪明伶俐。说到小孩,在过年的时候小孩最开心的就是收到压岁钱了,大家知道压岁钱是怎么来的吗?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来用手去摸熟睡着的孩子的头,孩子往往吓得哭起来,接着头疼发热,变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这天亮着灯坐着不睡,叫做“守祟”。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视为心肝宝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铜钱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着了,他们就把八枚铜钱用红纸包着放在孩子的枕头下边,夫妻俩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阵阴风吹开房门,吹灭了灯火,“祟”刚伸手去摸孩子的头,枕头边就迸发道道闪光,吓得“祟 ”逃跑了。第二天,夫妻俩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以后大家学着做,孩子就太平无事了。原来八枚铜钱是八仙变的,暗中来保护孩子的。因为“祟”与“岁”谐音,之后逐渐演变为“压岁钱”。

        对于拜年,南昌人也是很有讲究的,民谚:“初一的崽,初二的郎,初三初四老姑丈。”初一儿子给父母拜年,初二女儿女婿给丈母娘拜年,初二女儿回来了,娘家要给邻居们分糖饼,不需要分很多,三四块就行,只是表现出一种邻里关系融洽。初三初四一般不去别人家里拜年,初三南昌人是给已故的人祭年,只有中年女婿可给岳父、岳母拜年。亲戚之间不论亲疏远近,过年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人前往庆贺,否则,那便是:“新春不拜年,素日无来往。”

        还有一种习俗叫换茶:就是指到亲戚家拜年,一般都带糕点果品,以示尊重。受拜的亲戚家中,要烧汤煮面条,每人一碗,每碗配3个鸡蛋,还要摆腊盘、斟酒、盛饭招待客人,客人回家时回赠糖果礼品,俗称“换茶”、“换菜”。是“换财”的意思,就是大家都发财。糕点是用厚毛纸外加一层白纸包裹,上贴一片红纸,送来送去。只需一件,只图形式,不重内容。

        南昌人在过年期间,初七还是很重要的日子,俗称“上七大似年”,传说女娲造人就是在初七这天,因此初七这天,南昌人有吃糊羹的习俗,象征步步高。糊羹是用七种带叶子的蔬菜做成的,据说吃了糊羹来年老人会身体健康,小孩会很聪明。这天还要举行隆重的敬神活动。

        春节之后,我们就迎来了元宵节,正月十五古称“上元”,是民间盛行的大节日,南昌民间有“正月十五大于年”的说法,以至把元宵节也算在过年内,人们相互问候、拜年也通常到元宵节才告结束。元宵夜晚人们团圆、看灯、张灯、赏灯、耍龙灯突出一个“闹”字,各种舞龙队伍走上街头,从南昌洗马池、中正街、府学前、瓦子角、万寿宫到西大街一带,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到处鼓乐喧天。南昌的灯市十分热闹,花灯品种繁多,有彩色玻璃、白玉、瓷器、彩纸、绢丝、绸缎制作的各式宫灯、吊灯、挂灯、手提灯,还有茶灯、鲤鱼灯、兔子灯、西瓜灯。放灯时,还有舞龙、舞狮等。许多大街小巷搭起台子唱起连本大戏。入夜之后家家户户灯火通明,门前都要挂起彩灯,各种灯笼大显身手。户户院内燃放烟花,灯笼通宵高照,烟花、鞭炮彻夜不停。市民喜欢用糯米粉作坯,花生仁、黑芝麻、白糖、冬瓜糖作馅,洁白浑圆,皮嫩味美,全家围坐一起吃元宵圆,象征着合家团圆、幸福。南昌话说“过了元宵罢了灯”,过了元宵,年事活动就基本结束了。

        元宵节的下一个节日就是清明节了,清明节是人们思亲扫墓的传统节日。几乎各家都有人到先人坟上去祭奠、修整坟墓,也就是“扫墓”。南昌人扫墓,有“前三后四”之说,从八一桥至瀛上的路上,人来车往,墓区烟火缭绕,鞭炮声不断。清明节南昌人还有踏青的习俗,所以这一天不论是大街上还是郊外,都有好多人。到了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了,古时候,“端”和“初”同义,“午 ”和“五”相通。

        关于端午节有好多传说,其中最有著名的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一位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有了划龙舟、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

        端午节之后就是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了,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所以叫中秋。这一天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吃柚子的习俗。说到拜月,古代有种说法叫“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为月宫里的嫦娥是女子,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比较严重,男人是不能给女人下跪的。

        南昌的年节习俗就给大家介绍完了。

        生产习俗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这类民俗伴随着物质生产活动而产生、发展。随着季节气候的变化,农作物的种植收获以及人民生活、生产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生产民俗。因为南昌自古以来就以农业为主,所以在从事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了也形成了很多生产生活习俗。

        南昌有种说法叫“鄱阳湖里收谷,狗都不食仁米粥”

        在西汉时,鄱阳湖属南昌管辖,南昌的农业以水稻为主,湖田一望无际,土质很肥沃,很适合种植水稻,所以在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养猪婆,做湖田,务到一年吃三年。在过去,土车是很常见的运输工具,有两种:一种是;轮大的叫羊角车,轮小的叫鸡公车,如果,装柴草和麦子等农作物,堆积的太高就会挡住视线,只能倒着推才能行走。江西人在外地经常被称为江西老俵,大家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讲吗?宋朝以来,江西人才辈出,外出当官和行商的人都非常多,南昌人是很重乡情的,所以南昌人在外地相逢的时候都叫“俵”,也就是表亲戚的意思,所以后来外省人都以“老俵”来称呼江西人,一直延续到现在。

        大家是第一次来南昌吗?如果是的话,那一定要尝尝我们江西的特色菜,黎蒿炒腊肉,黎蒿是生长在鄱阳湖边上的一种野草,它的茎可以吃,但是藜蒿的季节性很强,都说“三月藜,四月蒿,五月当柴烧。”这也就说明藜蒿的季节性是很强的,三月四月是吃藜蒿的最好季节了。南昌人是很热情好客的,南昌有个习俗叫三个蛋一碗面,也就是说有稀客进们的时候,先吃三个蛋一碗面,如果是贵客或是受宠的外甥进门,还要加上一个鸡腿。如果要是以两个蛋待客,这是对客人的不尊敬。南昌人在立夏这一天,还要吃米粉肉,叫做“撑夏”。这就是给大家介绍的南昌的生产生活习俗。各个地方的人都有宗教信仰习俗,

        宗教信仰是以信仰为核心的,属于心理民俗,任何一个国家的公民都有宗教信仰自由。说到南昌的宗教信仰习俗,在民间有很多人都这样说“先有佑民寺,后有豫章城”可见佑民寺在南昌人心中的位置是相当重要的,佑民寺位于南昌市民德路和苏圃路交汇处,市内八一大道公园北面,在佑民寺里供奉着南昌的三大宝之一的铜佛像,俗语说:南昌穷是穷,还有三万六千铜。这三万六千铜指的就是这尊铜佛像,现在佑民寺的香火还是很旺。在南昌的西山还有一座万寿宫,相传这里是晋人许真的家,他是晋代著名道家人物,姓许名逊,字他居官清廉,许逊精于医道,为人治病,药到病除,妙手回春,蜚声远近。

        晋代南昌地区有一蛟,残害生民,许逊神通广大,将此妖孽捉住并铸铁柱将其镇于井底。此后南昌地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相传许逊活到136岁时,在西山得道,举家四十余日,拔毛飞升,连家禽家兽都带去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便出于此据记载。西山万寿宫是为纪念许真君而修建的一座宫殿,时至今日,在每年的八月,来这里进香拜佛的人数以万计。在南昌的农村至今还流传着“梦山求梦”的习俗。梦山在新建县境内的梦山湖畔,山势险峻,绿树成荫,是南昌现在著名的旅游胜地。山上有一个梦娘娘庙,传说里面的梦娘娘能以山果诱人入梦,梦到的事物都很灵验,颇为神奇。所以附近的人都会上山求梦,络绎不绝。在过去,南昌传统以“八”为忌数,比如说:七胜八败、七生八死、八十不做寿等等。俗语“做八十”“满八十”都是不吉利的说法。婴儿早产,七个月的可以成活,八个月的一定会夭折。在结婚的时候,女方家的陪嫁也是七盆七桶。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南昌的游艺民俗。

        南昌的游艺民俗:游艺民俗贯穿于许多民俗事象之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由于具有极强的群体娱乐性质,许多游艺习俗在社会生活中广为流传,历久不衰。采茶戏:南昌采茶戏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南昌民间的“茶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组合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大致经过“灯戏”、“三脚班”、“半班”等发展阶段,解放后正式定名为“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的表演诙谐风趣,唱腔优美深情,有着浓郁的南昌乡土气息。它常以巧合、夸张、误会等手法去渲染戏剧气氛。特别是台词中那些歇后语、错反义语、婉曲语以及乡间俗语的巧妙运用,使演出更为妙趣横生。南昌采茶戏长于表现喜剧和歌舞。传统保留剧目有四记:《鸣冤记》、《辜记》、《花轿记》、《南瓜记》,合称为“南昌四大记”。均取材于南昌民间故事。除了采茶戏外,南昌还很流行西瓜棋,因为南昌盛产西瓜,所以民间很流行西瓜琪,玩法很简单,在地上画简单的棋盘,捡数枚石子,两方就可以对垒,施展攻防之术了。除了西瓜棋之外,民间还很流行堵棍,设备也很简单,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只要用一根扁担或木棍,两人各持一端,以手掌或肩膀或是腹部同时向前顶,进则为胜,退则为败了。到这里南昌的风土人情就给大家介绍完了。

        结婚礼仪是人们用以规范婚姻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由于婚姻是人生大事,关涉到家庭幸福、种姓繁衍和社会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礼仪、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在这里,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南昌的婚俗: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栋江南民居是我们按照1:1的比例制作的一栋江南民居,主要介绍的是南昌人的婚姻习俗,在请大家进入之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这个大门上面,上面挂着一面镜子和一个筛子,它是吸取天地之精华的意思。镜子具有辟邪的作用,筛子具有过沥的作用,天地之间好的东西通过筛子过沥到主人家,不好的东西又通过镜子档回天地之间。这里是厅堂,也就是客厅。过去拜天地、拜高堂就是在这里进行的。在厅堂的最上面摆着一张条案桌,上面摆放着镜子和花瓶,花瓶和镜子的摆放是很有讲究的,左边放的是花瓶,右边是镜子,这里就有一个“左瓶右镜”的说法:过去人们认为家里右边的邪气很重,镜子具有辟邪的作用,所以在条案桌的右边放上一面镜子以此来辟邪,而镜子是取平静、平安的意思。在中国的古代婚姻分为六礼:

        说媒、问名、占卜、定亲、定日、娶亲。古代的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在六礼中把说媒放在第一位。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家送礼求婚的礼仪,是议婚的第一步,意指男女双方采择成偶。过去,南昌婚姻习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还有许多礼节。男到20 岁,女到15岁,父母一经发现有相宜对象,就开始“托媒”。一般由男家采取主动,并请媒人开始张罗。媒人从接受买鞋钱起,即开始履约去女家,经说合女家同意议婚,媒人便开始询问女家待嫁闺女的芳名和出生时日,准备占卜之用。这种仪式相当于“六礼”中的“问名”。媒人用五行相克来推算男女双方八字是否相合。倘若八字相合,双方便焚香燃烛、拜谢天地和祖先。八字合好后,双方父母把交换来的“庚贴”用红纸写好,置于祖宗灵前香炉底下,如三天内全家平安,就取出帖子,请算命先生去合婚求签占卜。通过占卜得到可以合婚的吉兆后,双方都同意缔结这门亲事了,男家先向女家发“求允贴”,如女家同意,便发“回允贴”。接着男家就要向女家下聘礼,南昌俗称“过礼”,它相当于“六礼 ”中的“定亲”,在这时,男方家送白银一锭,金如意一枝,表示一定称心如意;女方家回送茶叶、莲藕,代表女子从一而终。民间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说法,嫁进男方家,就不会变了,贞洁牌坊也就是这么来的。紧接着就是选择结婚日期,是结婚步骤中的重要一环,旧时南昌人认为,日子选择得好,则夫妻和睦,家业兴旺;日子选得不好,则夫妻反目,家业衰败。故而从古至今,双方对结婚日期的选择都十分重视。古人结婚一般都选择在春季。但更多的人除了注意选择春季的黄道吉日外,同时还注意男女双方的生肖属相是否适宜此日而定。南昌民间称“腊八结婚不用拣日子”,这一天为佛祖成道日,此日太岁休闲,无煞星管事,为婚嫁吉日,于此办喜事者甚多。也说源于乾隆游江南的传说故事。确定了吉日,就要向女家通报,南昌地区将此日称为“送日子”,相当于“六礼”中的“定日”。对于整个婚礼来说,以上数礼还只算是前奏,婚礼的真正高潮是在迎新娘这一天,它相当于“六礼”中的“娶亲”,两家缔结婚约后,双方就开始忙于筹备婚事了,何时是吉日,多由算命先生算定。婚期确定后,女家就要准备嫁妆,择日发送。在这个房价礼摆放的都是女方的陪嫁,嫁妆主要有:盆、桶大小七个,漆红色,“七”谐音为“妻”,意为“妻生贵子”,其中马桶内放筷子,代表快生贵子;枣子,代表早生贵子;花生,代表龙凤胎;红蛋,代表生男孩。各种器具内放有:红枣子、白莲子、南瓜子、绿豆子、红被子,取意“五子登科”。大家看到这里有一个花轿,这个是四人花轿。在江西,特别是赣南地区结婚有哭嫁的习俗,在结婚的头一天晚上,女家要哭嫁,俗话说越哭越发。哭嫁是没有固定的唱词,内容大都是母亲教育女儿到了南方家怎样做媳妇,怎样相夫教子;女儿主要是感谢母亲这么多年来的养育之恩,哭嫁一直到第二天花轿进门结束。结婚这天新娘一早就要起来梳洗打扮,由长辈妇女陪坐房中,当花轿在女家院内落下,女方家便由两位全福老婆婆照轿。照轿时由新娘的母亲手持蘸上清油的纸捻对着花轿唱些吉利话,为女儿祝福。新娘的闺房紧关着,男方代表请求开门,女方代表就趁机讨价还价地讲结婚礼的价钱,媒人出面调停,女方才开门,此俗农村至今犹存,俗称“越吵越发”。新娘的父母在女儿出嫁的这一天要坐在客厅上两旁,用脚紧紧地踏着一根红绸子捆着的柴,意为“镇财”,因“柴”与“财”同音,意指财气踩住,防止钱财带到男方家去。女家在厅堂的门口还会放上一个谷斗和米筛子,新娘由其兄长或娘舅抱出闺房跨过再上花轿,俗称过“千里眼”。新娘穿新鞋的双脚不能沾地,沾了地会被认为带走了娘家的财气。花轿到了男家,新郎站在大门外迎接,掀开轿帘把自己的银簪插到新娘的头上,把新娘的簪子插到自己的头上,此举叫“换簪”。这时新郎家的一群小孩拥上前去,用手中的苦楝子迎面撒向刚扶出轿的新娘,这叫“去煞”。新娘下轿脚是不能沾地的,这时男家会在地上铺上麻袋,麻,孝顺;袋与“代”谐音,新娘踩着麻袋进入喜堂,男家代表铺着麻袋口中念道:“传袋、传袋,一代接一代”。新郎、新娘进入喜堂后,新娘要拜花轿,即向花轿的四方作揖,以感谢迎送,这个房间就是洞房,新郎新娘入洞房前,先物色五个男孩、两个女孩,不脱鞋袜放到床上去,歌手一边唱,一边抛撒一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之类食品,引得孩子们在床上争食、嘻闹,象征“五龙二凤”、“龙腾凤舞”,预示新人“早生贵子”。结婚的第二天,新娘要很早起床下厨房,亲朋好友会在厨房扔一地的筷子让新娘捡起来,寓意着新娘快生贵子;除此之外,新娘还要用勺子在潲水里搅一搅,象征新娘从此以后成为这家之主。接着给婆婆敬茶,以示从今以后孝顺老人。婚后三日,新郎新娘相偕去岳丈家拜谒岳父岳母,谓之“回门”。南昌乡俗,回门时,这里就是给大家介绍的南昌婚俗了。

        了解了南昌的婚俗我们再来看一下南昌的人生礼仪:新生儿呱呱坠地,迎接他的就是一系列的诞生礼俗。形形色色地诞生礼,寄托着长辈们对新生儿的祝福和希望。生儿育女,添丁进口,是家庭和家族的一件大喜事。所以当婴儿以落地,孩子的爸爸就要到外婆家、亲友家和邻居家去“报喜”,在婴儿出生的第三天,就要接受人生的第一次洗礼,也是诞生礼仪中的一个重要的礼仪。婴儿满月的那天,一般家庭都要办“满月酒”,也叫“弥月酒”。满月礼中,最重要的礼仪是“剃满月头”,也有些地方称作“落胎发”,剃下的胎发,一般也不随便扔掉。有的地方将胎发用红纸包好,挂在床头,按过去的说法,这样可以替婴儿压邪。有的地方将胎发搓成球形,用红线串好,挂在床头镇邪。现在还有人将胎发制成胎毫毛笔,留作纪念。人的一生只有胎发的顶端呈尖针状,所以胎发毫毛笔就十分珍贵了。婴儿在满周岁那天,家里人会在桌上随意摆放一些东西,如:毛笔、刀枪、算盘等等,然后任其随意抓取,以此来预卜,测试孩子将来的兴趣、性情和前途。这个习俗叫“抓周 ”。小孩长到六七岁,就要开始进学堂接受教育。古时候的孩子在进学堂的这天,家里人首先会让他拜孔子,因为孔子在历史上是位圣人,很有学问,父母希望孩子将来也能象孔子一样成为有学问的人。之后父母还会给孩子煮三个蛋,意味着孩子将来能够连中三元。最后孩子还要爬楼梯,意味小孩将来能够步步高升,官越做越大。在这里我们用了一张图表的形式向大家介绍了封建科举考试的程序。在那时候,科举考试是相当严格的。首先是院试:又称郡试、道试。是参加过县试、府试后的童生取得生员资格的考试。由朝廷所派官员主考,考中者称秀才,有资格进学学习。之后是乡试: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举人”,有做官的资格。然后是会试:每三年一次会集各省举人在京城举行的考试,考中者称“贡士”。最后是殿试:又称“廷试”,是皇帝在殿廷亲自对贡士所进行的面试。按成绩分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三人同称“三鼎甲”。封建的科举制度是相当残酷的,孔乙已,范进等等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已经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里,他们就是典型的封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

        随着年龄的不段增长,慢慢的就步入人生的下一个阶段,中年了,到了五十岁的时候呢,就要开始办寿庆了,寿庆有哪些习俗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寿庆礼仪的形成,与人们自古以来所具有的长寿观念与祈祷心理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对于长寿的追求与渴望不仅十分鲜明地表现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而且也常常落实在人们的实际行动中,以致形成了所谓的“祈寿”、“祝寿”等寿庆礼仪的习俗形式。“祈寿”本是一种具有原始巫术色彩的行为方式,它通过某些想象性的动作行为,借以满足人们渴望长寿的理想,了却生命持久的心愿。如贴寿字、挂寿图、抢寿等。“祝寿”也是人们追求长寿理想、祈求延年益寿而产生的行为方式,与一般意义上的祈寿方式所不同的是,祝寿有着一个十分明确的行为主体,那就是做寿老人。

        旧时南昌乡俗,富有人家过生日要做发糕,摆生日酒宴,前来庆贺的亲朋还要送一份生日礼物。穷苦人家至少也要煮三个蛋给过生日者吃,全家人则要吃一顿生日面。祝寿:祝寿前,子女要为寿星添置新衣,亲友赠送礼物或红包,称作“寿礼”。祝寿时,以厅堂为礼堂,上挂寿星画、寿字屏,两边挂祝寿对联,中间香案摆福禄寿之星像,旁边点一对大红蜡烛,案中摆放寿桃(面粉做的桃形寿糕)、寿面,周围摆设祝贺礼屏。案前放两把红漆交椅,东椅坐男,西椅坐其妻。如已丧偶,则摆一椅居中坐寿星,祝寿时,燃放鞭炮,儿子站在门前,迎接姐妹、亲友,收下礼物,接着致祝寿贺辞,拜寿星由晚辈依次向二老跪拜,并诵念“添福添寿,长生不老”或“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等简短祝语,有的还要喝寿彩、吹喇叭,亲友也纷纷向前拜贺祝福,寿星站立拱手还礼,接着吃长寿面、唱南昌采茶戏、照全家福。祝寿的热烈氛围充分表现了人们对祝寿活动的重视和对长辈的孝敬。祝完寿,即可以开寿筵了,先吃寿面,南昌人读“面”总喜欢与“命”谐音,所以不管是谁家老人做寿,都要给来客敬上一大碗长寿面,以示同寿, 即使是左邻右舍,主人也要送去一碗,以表和睦之意。席终尽兴而散。做寿老人要回礼,一般为寿碗、寿筷等。做九不做十:按南昌传统习俗,祝寿活动年龄进入五十岁以后才举行,越到老年,祝寿活动的仪式也就越是隆重。南昌有句俗语,“三十无人晓,四十无人知,五十做一做,六十摆宴席,七十大庆贺,八十无信息,九十、百岁大摆席”。南昌民间认为“九”是一个吉利数字,它代表天长地久,而“十”是一个足数,又与“死”谐音,离“世”不远, 十分忌讳, 做寿是避“十”做“九”,俗称“过九”。人年满六十岁,叫满“花甲”。六十岁头一年,即五十九岁,子女要为其设宴祝寿,八十岁不祝寿,旧俗认为“八”不吉祥,南昌乡俗认为“八十黄泉”,八十岁是即将死亡的象征;南昌人逢九祝寿,俗称“做九不做十”。说到祝寿,让我们联想到我们古代著名的二十四孝子,在这边的二十四孝扇形图就详细的介绍了他们。这也是二十四个小典故,分别是:孝感动天、亲尝汤药、啮指痛心、百里负米、芦衣顺母、鹿乳奉亲、戏彩娱亲、卖身葬父、刻木事亲、行佣供母、怀橘遗亲、埋儿奉母、扇枕温衾、拾葚异器、涌泉跃鲤、闻雷泣墓、乳姑不怠等等。简单介绍其中几个小典故:

        1 孝感动天——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2 亲尝汤药——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3 芦衣顺母——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4 卖身葬父——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人生如同一场大戏,诞生礼是序幕,婚礼是高潮,而丧礼是这场戏的 最后一幕,代表人生的终结中国自古就有“生有所养,死有所葬”的信条,自古就将丧事看作是家族的一件大事。汉族传统的丧葬礼仪,大致有停尸、报丧、守灵、招魂、吊丧、殡仪(也称“入殓”、“大殓”)、出殡(也叫“送殡”、“出丧”、“送葬”)、安葬等程序,整个过程庄严肃穆,隆重气派。在南昌地区举办六十岁以上死者的葬礼,往往称之为“做白喜事”。在旧时南昌人死后,都是采用棺木土葬,俗话说“入土为安”。在南昌地区老人过世最好要在儿子的怀中断气,叫“孝子送终”,出嫁的女儿是不能送老人的终,即使女儿在旁边都得回避,据说这是为了家族的香火和福气。如果家中有女人怀孕,在南昌人看来是不干净的,这样的女人是不可以给老人送终,她在旁边会影响死人还生,会将死人困住。“买水”:南昌地区在人死后的第二天,孝子们要披麻戴孝,在吹打乐的带引下去河边买水,南昌民间认为井水,自来水是人工水,给亡亲擦身要用天然水,这叫“从天而来,顺天而去”。在买水的路上要不停的放爆竹,不停的吹打,以迎水进门。丧葬礼仪就不为大家过多介绍了,人生是一个轮回,每一个阶段都是一个过程。

        到这里我的讲解全部结束了,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和配合,希望我的讲解能给您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南昌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文化的历史古城,现在这座历史文化底蕴雄厚的名城也正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勤劳朴实的南昌人也正在用自己辛勤的汗水为南昌的发展不断努力着,热情好客的南昌人也非常欢迎大家再次来南昌参观游览。

http://www.chinafolklore.org/blo ... ewspace-itemid-7083

TOP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把文物当成神来膜拜

中新网  2009年05月15日 15:43 来源:北京晚报




  文物,现代的神

  ——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

  主讲人:傅光明(中国现代文学馆研究员、作家)地点:现代文学馆

  把文物当成神来膜拜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天我演讲的题目叫“文物,现代的神——感受美国博物馆文化”。这句话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亚洲艺术部主任何慕文先生在讲解时,不经意间说出来的,却给了我深深的触动。

  何慕文先生的英文名字是Maxwell Hearn。说到中文名字,我觉得一些美国汉学家的名字都很有特点,包含了他对中国、对中国文化的深挚感情。费正清原名是John King Fairbank,他的中国名字是梁思成取的。这个名字取儒门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治史美德之意。何慕文,名字里表现的也是对中国文化的仰慕。

  从何慕文简单的一句“文物,是现代的神”,让我感觉他是把文物当成现代的神来顶礼膜拜。单单这种文物观念和理念,就值得国人借鉴和思考:我们对于文物、对于博物馆文化常常是怀着怎样的心理?我们在博物馆中能体会到文物带来的千年遥远的震撼么?何慕文不单单把博物馆看作是一个建筑场所,而是把里面收藏的所有文物都当成是一个又一个的神,不论书信、手稿、日记,还是图片,一经收藏,便都是文物。怀着一份敬畏之心,一种挚爱亲情,让它勃发生命的活力,使其成为我们现在正经历的历史的一部分。由这样的理念,我才慢慢理解了美国人对博物馆的那种感情。近几年我们的博物馆建设突飞猛进,但是与投入巨资建成的漂亮外壳相比,我们的博物馆意识还相对淡泊。

  20美元的门票 给一美元也行

  这里,我向大家推荐两本书,第一本是段勇所著的《当代美国博物馆》。这本书写得非常好,我演讲中有些材料和内容都引自这本书。

  第二本书是由台湾学者鲁仲连先生主编的《自由的张力——美国博物馆之旅》,它主要是对美国纽约、波士顿、费城、芝加哥、华盛顿、洛杉矶、旧金山60所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艺术画廊、剧院做导览。翻看之后,有这样的印象:除了国家公立的史密森尼博物院旗下的博物馆免费,大多数博物馆都收门票。平均是6美元,青少年免费。我们很多博物馆是公立的,可能因为要把一部分门票收入用于员工的补贴,所以票价一时半会儿不会降下来。如果我们的孩子喜欢逛博物馆,家庭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啊!有意思的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门票,20美元,很高。但这是建议门票,如果你身上没钱,又特想看,给一美元也行。门票带有捐助性质。正因为这样,参观的美国人很愿意掏20美元的门票。

  大都会一天接待5万人

  有两个场景令我难忘,去参观费城的独立纪念馆和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赶上了小雨。一到博物馆门口,就看见几十个美国人在台阶上举着伞排队。没有人大声喧哗。据何慕文先生介绍,圣诞节期间,大都会博物馆一天最多接待5万人,平均一天1万多人。段勇曾引用一位美国学者的话对美国博物馆的服务功能这样描述,“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美国博物馆协会1990年在解释博物馆的定义时,将“为公众服务”作为博物馆的两大核心要素之一。它公共服务的基本项目包括:建议门票;大厅的咨询处免费提供英法德日西意俄葡中等语音导览。这里有很多义工,但当我说想要两份中文的导览,那个义工老头儿非常高兴地说多拿点。我们有些博物馆就显得小家子气了。那些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义工,对所有参观者都是那么的亲切、和蔼,显示出“为公共服务”的博物馆理念。

  正如段勇所介绍的,每天中午12点是中国艺术专题导览。在馆长推荐录音导览中,馆长亲自用4种语言讲解54件他最喜欢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展品)。义工导览的导览词均由义工自己撰写,并经业务主管审核,这样既能发挥个性又能保持统一的水平。除导览外,还有展厅、谈话、演讲、电影、音乐会等公众服务项目。每年的七八月外,每周都有面向公众的免费演讲。博物馆的业务主管、外来研究者、艺术史专业的学生定期在展厅针对馆藏或特展的某一主题面向观众进行讲解。每天有一到三个展厅的讲解活动,每次约一小时,观众免费,博物馆每次付给讲解者100美元讲解费。

  每年9月到次年的6月,博物馆举办由国内外著名音乐家演奏的系列音乐会和博物馆业务主管及著名专家主讲的艺术、建筑、音乐、文物系列讲座,博物馆每次支付演讲者600美元,还负担邀请专家的交通住宿费用。这也凸显了美国的财大气粗,国内博物馆能有如此财力的恐怕不多。大都会博物馆能做到,“每年结合新的陈列和展览举办数次专题研讨会或座谈会,为博物馆、大学美术馆和其他领域的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各自心得和研究成果的机会。”而且,它“还大致每个月在展厅举办一次周末的公共诗歌朗诵,展厅的永久陈列允许参观者不用闪光灯和三脚架拍摄个人所用的照片。”

  大都会博物馆内有自助餐厅、酒吧、咖啡厅、公共大餐厅、董事餐厅、员工餐厅等等,总之,公共服务设施很多。了解到美国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之后,我们能否感觉一种海纳百川的胸襟?

  美国的博物馆的文化还带动起大学博物馆系的招生热,许多大学都设有博物馆系。文物成为爱国、爱家的载体。

TOP

多个博物馆、纪念园在四川灾区开放或奠基

中新网  2009年05月15日 10:17 来源:人民日报



  多个博物馆、纪念园在四川灾区开放或奠基

  抢救地震文物 保存民族记忆

  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建成开放,首个羌族博物馆重建启动……汶川大地震一年来,四川地震灾区以各种形式积极抢救地震文物,建设地震主题博物馆或纪念园,保证在灾区重建中文化不缺席、不掉队。大地震周年祭之际,多个博物馆、纪念园或开放或奠基,成为灾区群众精神寄托的重要场所。

  汶川大地震博物馆

  5万藏品再现灾难时刻

  5月11日14时28分,汶川大地震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

  博物馆坐落在距成都市约50公里的大邑县安仁古镇。展厅面积3000余平方米,由“震撼5·12—6·12日记”、地震美术作品馆、地震科普知识馆构成,共30多个展厅,藏品5万余件。

  “震撼5·12—6·12日记”将地震后一个月中每天的图片、实物、感人语录、诗歌作品等以日记的形式展现。用废墟中清理出来的建筑构件和损毁家电等复原的地震场景,真实再现了那场灾难。温家宝总理用过的话筒、第一艘打通水上生命通道的冲锋舟、邱光华机组直升机残骸等,都是公众熟知的物品。

  羌族博物馆

  收集近800件珍贵文物

  5月12日,羌族博物馆重建奠基活动在茂县举行。它也是阿坝地区灾后开工建设的最大文化设施。

  茂县是全国羌族人口最多的县。大地震中,建在这里的我国唯一羌族博物馆馆舍受损,1013件文物遭受不同程度损毁。经过抢救,馆内大部分文物被转移到成都。

  新的羌族博物馆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总投资1.38亿元,其中国家投资5983万元,对口支援7885万元。

  博物馆主体将在两年内建成。建成后,存放在成都的文物将被全部接回。茂县也在民间征集代表性的羌族文物,截至目前,已收集到近800件珍贵文物。

  “5·12”地震纪念园

  以停摆的大钟为中心

  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县阿坝师专美术系钟楼的大钟永远定格在14时28分。5月9日,在这座时钟下,“5·12”地震纪念园一期工程宣告完工。一期工程投资约200万元,整个工程预计年内可以完工。

  纪念园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何镜堂及其团队设计。以钟楼为中心,向岷江和山体形成控制轴线,通过场地的高差设计,地面的材质变化等,形成钟楼广场、希望广场、静思园等一组纪念空间。纪念园本着“朴素、自然、庄重”的原则选择材料,保留的钟楼遗址、粗犷的石墙、碎石地面营造了肃穆气氛。

  纪念园的设计主题定位在“记忆与希望”。何镜堂表示,“不仅要让人们记忆地震惨痛的一面,更要去表现人性坚强和光辉的一面,播撒希望的种子,以此纪念逝者,抚慰生者,积极面向未来。”

  本报记者 梁小琴 贺林平

TOP

第五届文博会开幕 港澳台首次同时参展

中新网  2009年05月15日 18: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深圳五月十五日电 (陈文 王白琳)第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十五日开幕,台湾首次正式组团参与展会,港澳亦是首次同时参展该盛会。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宣布文博会开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等出席开幕式。

  应对金融危机,本届文博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招商招展。在国内招展方面,结合各自特点起草个性化招展方案。深圳市政府财政专款优惠补贴西部地区政府组团参展,为遭受地震灾害的四川省提供了免费展位。在海外招商方面,促成参展商与海外买家进行一对一邀约洽谈。本届文博会参展的政府组团、机构、企业共有一千七百多家,海外专业买家和观众数量不降反升,总规模将达到一点五万名左右,分别来自欧美、亚洲、大洋洲、南美洲等五十六个国家和地区,规模超过上届。

  文化产业核心层、九大产业、创意产业和龙头文化企业齐参展,分会达到三十个。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参加开幕式。由台北世贸中心牵头组织,在主展馆设立“台湾文化精品馆”,参展单位包括台北世贸中心、台北文化创意中心、台北电脑同业公会、数位衍生产品同盟等,面积达一千四百多平方米,涵盖工艺精品、软件设计、动漫创作、图书出版及旅游文化等内容。

  香港展团由香港艺术发展局牵头,主要以各演艺机构、企业为主,展现香港艺发局在推动艺术发展方面的工作,包括由其主办的香港艺术发展奖、第四届新浪潮短片竞赛,以及介绍香港的主要艺术团体,香港设计学院、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出版发行企业等十六家机构参与。

  今年为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由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组织,澳门精品文化企业将携当地特色文化产品参展,参展面积为三百多平方米,并将在文博会期间举办庆典活动。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