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N301民间文学第二十小组6

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广西壮族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圩。壮族“三月三”人称“窝埠坡”或“窝坡”,原意为到垌外、田间去唱歌,所以也称“歌圩节”也有称是为纪念刘三姐,因此也叫“歌仙会”。关于它的来历,民间有许多动人的传说。

每到“三月三”这一天,家家户户都用嫩绿的枫叶、红兰草等煮成的红、黄、蓝、紫、白五色糯米饭,杀鸡宰鸭,祭扫祖坟,踏青郊游等,采取不同方式欢度节日,而其中气氛最隆重、特点最鲜明的莫过于广西各地丰富多彩的民俗庆典活动,有抛绣球、抢花炮、尝壮乡美食,唱原生态山歌,赏民族风歌舞等,壮乡儿女们以歌传情的情致意境尽在其中。

广西壮族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圩是历史文化的记忆注脚。壮族“三月三”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广西一个重要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希望壮族“三月三”成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成为各族人民共享共乐的精神家园。

TOP

祓(fú)禊(xì)畔浴
所谓祓禊,也称祓除,即洗濯去垢,消除不祥。上古时人们在三月第一个巳日到水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拂头的仪式,为祛灾病祈福瑞之意。为什么要选在巳日呢?应劭在《风俗通义·祀典·禊》解释说,“巳者,祉也”,意思是既除掉致病因素,又祈求福祉降临。
曲水流觞
曲水流觞也称“临水浮卵”,是三月三节日最为古老的一种游戏,将煮熟的鸡蛋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了谁就食之。后来这一活动逐渐演变为曲水流觞,或曰“流杯曲水之饮”,就是投杯于水的上游,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并赋诗一首,作不出者罚酒三杯。魏明帝曹叡(就是曹操的孙子)还曾为该活动专门建了一座流杯亭。
射雁司蚕
在古代,上巳节期间还经常进行一种弋射活动,即在箭杆上系上一根细细的丝线,用这样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即能索丝取雁。这种射猎所得的雁常作为礼物馈赠,在当时蔚为风尚。而在中国南方,妇女们自上巳节开始育蚕,这时候鲜嫩的桑叶恰是蚕宝宝最好的美味。

TOP

各民族民间习俗
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是其“情人节”,也叫“女儿节”。节日当天,青年男女穿戴簇新,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欲选佳婿的女子服饰很有特色,上身左襟大褂衣袖短宽,滚有多道花边,下着内长外短、衣分多层的百褶长裙,佯装赶集,出售土产,等待意中人的出现;而欲选佳偶的未婚男子,则身背空篓,佯装购物。如男子看上哪位女子,便会上前“购物”,如女子中意“购物”男子,便会将土产低价售之,以示愿意以身相许,并随之退出闹市,择静处互通情愫。
土族
土族传统节日鸡蛋会。节日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三日或三月初八日、三月十八日,因地而异。届时,在寺庙里举行献牲酬祭,请法师诵经跳酬神舞,以禳灾祛祸,保五谷丰登,人畜两旺。与会群众还随身携带许多熟鸡蛋,一是自食,二是相互敲击作戏。
苗族
“三月三”苗族情歌节,是当地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活动期间,在外工作的村民和外嫁的女子及邻近几十个村寨的青年男女都会齐聚于此联欢,因此“三月三”情歌节不仅是村民祭祖团圆和亲朋好友叙旧延情的节日,更是村寨青年谈情说爱的美好日子。

TOP

传承状况
(一)歌圩文化原始生存环境日趋消失
歌圩文化是农耕文明时代的产物,是劳动人民长期辛苦劳作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武鸣区被纳入了南宁市的管辖范围。虽给武鸣区带来经济发展机会,但是武鸣区的歌圩文化却逐渐失去了其本身的地位,原始的歌圩环境逐渐变为城市的一部分,使得歌圩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显得格格不入。
(二)歌圩文化传承方式日渐低微
壮族歌圩主要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称,时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因此壮族民歌主要依靠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传承,几乎没有文字记载。在武鸣区内,民歌的传承方式以传统的家庭、师徒、集体传承为主。单纯的口口相传、世代传授的文化传承方式显然不足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由于歌圩文化传承方式的日渐低微,壮族歌圩文化没有得到足够大的普及和推广,仍旧徘徊在小范围内。
(三) 歌圩文化区域缺乏自我调整
歌圩文化区域有其特定的歌圩文化内涵,但由于很多文化区域缺乏对本地区民俗文化的了解,将本地区引入不正确的发展道路,缺乏适机地调整而错失了发展本地区歌圩文化的机会。缺乏自我调整的区域文化也是歌圩文化传承困境的原因之一。

TOP

如何理解财富的正义性
我认为财富也分苦挣和天降,所谓天降是指偶然捡到他人财物。每当这个时候,财富的道德性和正义性就开始模糊化。所捡到的财物到底能不能占为己有呢?
上个星期一位博主分享了自己将丢失手机找回的视频。博主是一位政治老师,她家与学校往来不过五分钟,但那天她刚到学校发现自己手机在这极短的路程中掉了,于是立即掉头寻找,短短五分钟手机已经不见踪影。所幸手机上开启了定位,她可以根据iPad上所提供的定位信息进行寻找,跳动的信号带着她找到了一位老大爷的身上。大爷表示确实捡到了她的手机,他并没有立即归还,而是提问:“那你打算怎么补偿我?”博主提议可以到附近果店购买予以赠送,但遭到否决,随后对方提出500元的补偿,博主不满并拒绝。两人僵持尴尬,引得附近巡警前来调和。此时博主耐心已尽,强烈要求对方归还手机,而后者却强词夺理“我捡到的又不是偷来的!”两人不肯示弱,彼此争执,最后民警的劝说下,博主以两百元的“补偿”拿回手机。

该事件的焦点之一是老人是否有权力向失主所要赔偿。我国《物权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返还权利人。拾得人应及时通知权利人领取或送交公安等有关部门。第一百一十二条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但《物权法》并未确立拾得人的法定获酬权。

因此,如果失主主动提出悬赏,领取遗失物时应按承诺支付给拾得者一定报酬,若失主未向拾得者支付报酬,拾得者可就应得报酬诉至法院。而失主要求归还,拾得者却拒不归还的行为就属于不当得利。

在此次事件中,拾得者明知是他人遗失物,以不给失主为要挟向对方索要财物,属敲诈勒索行为,若遗失物价值达到敲诈勒索罪的立案标准,则可以按敲诈勒索罪立案,若不符合,可适用《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

可知,以失物向失主索要报酬或福利既不正义也不合法。

TOP

壮族三月三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群众性、广泛性、丰富性、系统性、包容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地缘、宗教、审美等诸因素和条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婚姻文化)下,成为连接这一人们共同体的一种精神纽带。壮族三月三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信仰观念、文化心理、审美理念和生活追求,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和历史生活风貌。

TOP

壮族人民爱唱山歌,恐怕没人会否认,电影《刘三姐》也成为了一个传奇。但是为何壮族人民爱唱山歌,以至于可以通过对歌来挑选对象?很多人就不明白了。其实道理也很简单。首先,在传统农业社会,农民辛勤劳动,十分辛苦。为了缓解疲劳,当时的人们就只能通过唱歌这种方式。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实,唱歌能够使人愉悦,令人的大脑分泌更多的脑啡肽。而脑啡肽本身就是一种有麻醉效果的分泌物,能够降低人的痛苦感。其实不仅是壮族人民,在古代社会,凡是以劳动为主的社会,必然会有唱歌的习俗,比如汉族的《诗经》。另外,传统壮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民群众娱乐方式较少,唱歌也就成了主流的一种娱乐方式了。比如现在的很多少数民族地区,还保留有载歌载舞的习俗,军队里面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就是拉歌了,归根结底,道理是一样的。其次,广西特殊的地理环境使得这一风俗延续时间更长。广西多山,又多河流,山和山之间交流十分不便,渡河更加不易,所以当地居民无法像平原地区人民一样,亲朋好友之间可以经常串门,也没法经常写信。那么村庄(那时候叫部落)之间的沟通交流,包括青年男女之间的交流,大声的唱歌就成为最实在的方法。有朋友来广西旅游,可以尝试一下在大山之间大声呼喊,声音可传播很远,通信效果很好。

TOP

关于壮族三月三起源,目前的研究中也有不同的说法。成林的《“三月三”溯源》(1991)与覃桂清的《“三月三”源流考》(1994) 认为“三月三”起源与上古时期以物为侯的记时方式以及由此形成的岁时信仰有着密切关联。丘振声在《壮族图腾考》(1996) 中分析,认为壮族“三月三”是一个古老的蛇图腾祭祀日。而在《中国岁时节令辞典》(1998) 载:“三月初三为我国传统令节,与‘上已节’‘清明节’‘踏青’”等都有密切的关联。 李桐则认为“三月三”节日是起源于刘三姐传说。

TOP

保护措施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南宁市武鸣区文化馆获得“三月三(壮族三月三)”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三月三(壮族三月三)的传承基地为南宁市武鸣区太平镇庆乐小学。
2021年11月,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摄制组到武鸣区罗波镇布凌村开展调研和信息采集,推动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

TOP

三月三也叫女儿节,或“桃花节”,是一种古代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还有一种说法是这一天是“情人节”,我觉得这么称呼不太妥当,其实是因为古时相互中意的男女往往会在这一天一同出游相会。资料里的说法是,上巳节本身具有古人生殖信仰方面的因素,所以这一天男女相会被认为是百无禁忌的,甚至是有利于传宗接代的,在汉代,男女于上巳节河边相会游玩,已经成为了广泛的民俗习惯。

TOP

买买提吐儿逊·马曼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歌舞团负责民族乐曲的演奏和创作。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玛纳斯》,他不仅尝试把《玛纳斯》原来的曲调进行改编,还创作了普通话版,并成功搬上了舞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