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22民间文学N301第二十三小组

鄂州非遗——雕花剪纸

流行于鄂州的雕花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早年的《武昌县志》中就有清代光绪年间雕花剪纸发展状况的记载。1885年鄂城开始形成带徒学艺、专事花样制作出售的雕花剪纸行业。1935年鄂城花样剪纸工会成立,以戴汉生、廖云鹏为会首,会员达到150人,剪纸艺人活动的范围遍及周边五省,在以鄂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域内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剪纸行业。鄂州雕花剪纸艺人身背花样箱,手摇货郎鼓,走村串户,出售“花样”,影响广远。
鄂州雕花剪纸是湖北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题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示出鲜明的地域特征。这些雕花剪纸主要包括帽花、鞋花、拖鞋花、袜底花、扣带花、背心花、兜花、围涎花、枕头花、帐沿花等品种,创制过程中刀剪俱用,完成的作品构图匀称,风格流畅细腻,生动传神,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为一体。新中国成立后,人称“花样窝子”的燕矶、华容等地成立了雕花剪纸互助组,先后创制出两千余种剪纸花样。
        近年来,鄂州雕花剪纸艺人年事已高,健在者寥寥无几。雕花剪纸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日渐凋零,几近失传,急需有关方面迅速展开抢救保护工作。
      我曾亲自参观过鄂州市博物馆,被雕花剪纸的精美与生动所触动,剪纸虽然只是一张纸,却寄托了人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美好期望,作为师范生的我,在未来教育的时候应该主动肩担起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

TOP

非遗美食——鄂州樊口武昌鱼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主席的一首《水调歌头·游泳》使武昌鱼传遍大江南北,1965年武昌鱼被正式定名为湖北省地方风味菜肴,成为鄂菜的当家美食。武昌鱼制作技艺也成为了湖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渊源
武昌鱼的原产地不是现今的武昌,而是现在的鄂州市,在三国时称“武昌”。据史书已载,孙权巡游湖北鄂城,发现城南几十里许有座小山,名叫武昌山,以武为昌,正合以兵戎起家的孙权心意,即将鄂城改为武昌,同时还发现这里有一种滋味特美的鳊鱼,遂命名为“武昌鱼”。孙权定都武昌后,尽情享受武昌鱼,并用来赏赐功臣。说明三国时期武昌鱼美味已被推崇。

营养价值
武昌鱼鱼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为17%,属于优质蛋白质。鱼肉肌纤维较短,组织结构松软,消化吸收利用率高。鱼皮、鱼鳞中含有丰富的胶原蛋白,具有独特的生理功能;鱼体中含有钾、钠、钙、磷、铁、锌、铜、硒等人体必需的矿物质元素。鱼骨等组织中的矿物质含量较高;武昌鱼具有补虚、益脾、养血、祛风、健胃之功效,可以预防贫血症、低血糖、高血压和动脉血管硬化等疾病。

制作技巧
随着时代的发展,烹饪武昌鱼的制作技术不断改进和提高,从传统的蒸、煮、炙三种,发展到清蒸、油焖、网衣、滑溜等多种方法,其中尤以清蒸武昌鱼别具一格,特点是口感滑嫩,清香鲜美。清蒸武昌鱼选材要求高,通常只用团头鲂。成菜鱼形完整、色白明亮、晶莹似玉;鱼身缀以红、白、黑配料,素雅绚丽。口感鱼肉鲜美,汤汁清澈,原汁原味,淡爽鲜香,外带姜丝麻油,香气扑鼻。

在我国悠久灿烂的鱼文化史上,武昌鱼以其优美的体形、甘醇的味道、丰富的营养以及灿烂的文化名扬四海。如今,武昌鱼已经成为湖北和鄂州的一道当家名菜。无论是外地客人,还是国际友人,到了鄂州,都要尝一尝武昌鱼。品尝武昌鱼,除了鲜美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我们从中也能体会到楚地深远的历史与中华美食文化的源远流长。

TOP

梁子湖的故事

鄂州梁子湖,因湖中梁子山而得名,并以梁子山为界,分为东梁子湖和西梁子湖。东梁子湖属鄂州,西梁子湖属江夏。
  梁子山,民间习惯称梁子岛。梁子岛上的居民,又具体称梁子山为大山、长山,或者笼统称之为后山。《武昌县志》载:“梁子山,在县西南七十里梁子湖中,高里许,周十余里。石壁峭立,四面临水。北曰七星山,西北隔水里许曰师姑墩,西距江夏青山三里,南为梁子镇,隔水里许为香炉山。”
  相传在很早以前,今梁子湖所在地界为高唐县。高唐县城里有孤儿寡母,家贫人善,舍己助人,远近闻名。一天,一道人乞讨着来到母子家门前,有意向其吐露:“高唐县将要沉陷。只要县衙门边石狮子口里流血,你们就赶紧扎一木排自救,可保无事。”说完便消失了。
  母子俩几分惶惑,又不敢声张。这以后,母亲天天一大早就打发儿子到县衙门口去看石狮子口里是否流血。日子长了,被县衙斜对面的一屠夫发觉。屠夫问明原委,想开个玩笑,于是当夜,他将一盆猪血泼在石狮子口里,看上去狮子口里血流不止。
  第二天一早,大嫂的儿子跑去一看,连忙跑回家将此事告诉母亲。母子俩赶紧拆了茅屋,扎成简易木排。果然还未过中午,天崩地陷,大雨倾盆,高唐县瞬间成了一片汪洋。母子俩依靠提前扎好的木排,躲过劫难,漂到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山上,靠着在山里开荒种地,下湖捕鱼,安定下来。随着四面八方投靠的人慢慢增多,山边渐渐形成了一个热闹的水上集镇。人们为纪念收留他们的娘儿俩,便把这座山叫作“娘子山”,把这个环山的孤岛叫作“娘子岛”。当地方言“梁”与“娘”同音,以后逐渐被称为“梁子山”“梁子岛”。沉县为湖的这片湖被称为高唐湖。
        这便是梁子湖名字背后的故事。

TOP

鄂州文物——青铜神兽镜

神兽镜是以高浮雕手法表现主题纹饰神仙图像、龙虎禽兽等题材的铜镜,流行于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湖北鄂州、浙江绍兴是神兽镜的集中发现地。
       以高浮雕手法在镜背表现神仙图像和神禽异兽纹饰是神兽镜的最大特色,其中的神仙图像多为天皇、五帝、东王公、西王母等,神兽多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这些神仙图像和神禽异兽的镜背均呈内外两区布局,内区多为天皇、五帝、东王公、西王母等神仙和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兽形,外区多为半圆方枚带或铭文带。这种布局不是古人的随意摆布,而是古人宇宙观念和宗教、伦理等思想的真实反映。
       1972年5月,在鄂钢西山铁矿出土了直径为13.2厘米的建安十年重列神兽镜,其铭曰:“建安十年,吾作明镜,幽湅宫商,周刻容象,五帝天皇,伯牙弹琴,黄帝除凶,朱鸟玄武,白虎青龙,君(宜)高官,位至王公,子孙番昌。”直铭在镜钮钮孔上下的长方框内,上方的为“君宜官”,下方的为“长吏”。在这枚直铭重列神兽镜背纹中,塑造了众多的神人形象。由于神兽镜构图复杂,目前还有一些人物形象尚待挖掘。但是古人的宇宙观和宗教、伦理思想能得到基本体现,这些是研究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宗教、伦理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TOP

太昊陵给我的感悟

中国有两处祭拜伏羲的胜地,一是甘肃天水伏羲庙,二是河南周口淮阳太昊陵。这两地连成一条线,代表着畜牧向农耕进化的过程。在河南平原这片丰腴土地上生活远比崎岖的陇山容易。伏羲氏带领着族群一路向东,顺着渭河、黄河,过秦岭、出关中,到了淮水之阳这片水草丰茂之地,遂决定停下来,驻扎宛丘。这一迁徙为而后向神农氏的农耕文明时代交接起到了关键作用。   
   淮阳太昊陵有65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曹植在此写过《伏羲赞》,唐太宗为太昊陵颁诏禁民刍牧,宋太祖将太昊陵列为全国祭祀伏羲的专地,到了明朝更是大兴土木扩建,被朱元璋确定为祭祀伏羲的唯一合法场所。这项高规格的祭祀活动为后代帝王所效仿,直至清末,帝王遣官致祭达52次,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二月古庙会。
    太昊陵的宏伟让我感受到中国上下五千年文化的深度,我为自己炎黄子孙的身份感到骄傲,感到了传承中华文化的重大使命与责任。

TOP

文学作品中的鄂州

鄂州古称武昌,自古就是文化盛地,与鄂州有关的文学作品也数不胜数。爱国诗人屈原放逐江南,行吟鄂渚,留下“乘鄂渚而返顾兮,欸秋冬之绪风”的慨叹。李白在鄂州写下了“峨峨楚山,浩浩汉水。黄金之车,大吴天子。武昌鼎据,实为帝里”的辉煌诗篇。除此之外,李白在在寄居鄂州的时间里,先后游过钓台,黄龙矶,南楼(鼓楼),西山等著名历史景点。陪宋中丞南楼夜饮之时,李白作下《陪宋中丞武昌夜饮怀古》:清景南楼夜,风流在武昌。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龙笛吟寒水,天河落晓霜。我心还不浅,怀古醉余觞。北宋年间,黄庭坚在贬谪期间,途经武昌,游西山,与友人在此阁中欢宴。时值夜雨,遂宿僧舍,黄庭坚听雨赋诗,作下《松风阁诗》。可见鄂州文化的繁华与源远流长。

TOP

鄂州非遗——雕花剪纸

鄂州雕花剪纸,湖北省鄂州市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流行于湖北省鄂州的雕花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早年的《武昌县志》中就有清代光绪年间雕花剪纸发展状况的记载。1885年鄂城开始形成带徒学艺、专事花样制作出售的雕花剪纸行业。鄂州雕花剪纸是湖北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题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示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些雕花剪纸主要包括帽花、鞋花、拖鞋花、袜底花、扣带花、背心花、兜花、围涎花、枕头花、帐沿花等品种,创制过程中刀剪俱用,完成的作品构图匀称,风格流畅细腻、生动传神,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体。新中国成立后,人称“花样窝子”的燕矶、华容等地成立了雕花剪纸互助组,先后创制出两千余种剪纸花样。
剪纸(鄂州雕花剪纸)曾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 2008年6月7日,剪纸(鄂州雕花剪纸)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TOP

探究中国传统财富观对正义性的理解

先秦儒家有关财富与道义的论述是中国传统财富观形成的根源所在。孔子提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进而指出:“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在他一系列有关义与利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获取财富是人之本性,并不是只要仁义而不要利欲;二:是财富的正义性,财富的获取必须有正当合法的途径,要安贫乐道、谋道不谋食。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他深刻阐述了利欲与仁义的关系,认为君子即使在财富缺乏的情况下,依然要恪守礼法,坚持仁义。荀子的观点与孔孟一脉相承,他提出:“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可见义与利虽人皆兼有,但对两者的衡量标准与处理方式却大有不同,同时他还主张要约束好利求富的欲望和行为,以免在获取财富的过程中侵害他人利益。
    春秋以降,在先秦大儒义利观的基础上,后世诸贤不断深入阐释义利关系,从董仲舒的“正谊明道”到宋明理学的“存理去欲”思想,不仅进一步传承与发扬了先秦儒家思想,而且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对待财富的思维理念与行为方式。在《汉书·董仲舒传》中,西汉儒家集大成者董仲舒提出:“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正谊明道”蕴含着儒家先贤义利观的思想精华,同时也集中表现了董仲舒的基本经济观。他还提到:“天之生人也,使人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义之养生人大于利。"可见利出于物质层面维持生计的需要,而义则是道德层面修养心性的要求,源自道德层面的需求要比物质要求更为重要。当然,关于义利思想的认知,或者说对于中国传统财富观的塑造,除了儒家坚持的“重义轻利”思想外,“利先于义"“以利促义”等主张亦在不同时期一度盛行,尽管如此,它们也并未撼动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历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在华夏大地上最终形成的以“重义轻利”为主导的中国传统财富观,饱含着中国特殊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底蕴,闪耀着中国哲学智慧的光芒。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财富创造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财富的创造、获取、分配、使用等过程中注定会出现新的问题。例如贫富差距拉大、财富伦理缺失等。这需要我们积极倡导中国传统财富观,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在新的历史时期构建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新型财富观。

TOP

鄂州剪纸传承面临压力

鄂州民间雕花剪纸坐落在荆楚大地之上,深受楚文化的影响,包括信仰崇拜、婚嫁丧葬、岁时节日、祭祀等多个方面。其发展历史悠久。它是湖北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题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示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鄂州雕花剪纸作为传统的艺术工艺,包括其深刻的哲学内涵,都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钻研,近年来,鄂州雕花剪纸艺人年事已高,健在者寥寥无几。雕花剪纸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日渐凋零,几近失传,需要得到更好的有效发展与传承。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与担当结合专业知识接过传承的火炬,为鄂州剪纸的传承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