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22民间文学N301第二十三小组

2022民间文学N301第二十三小组

请大家展开讨论:结合专业谈论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 本帖最后由 宋睿仪 于 2022-9-14 17:12 编辑 ]

TOP

汉阳高龙龙舞

【龙舞也称“舞龙”,民间又叫“耍龙”、“耍龙灯”、“舞龙灯”,是中国分布最广、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龙舞风格迥然不同。
  根据龙的造型来区分,龙舞有布龙、纱龙、纸龙、草龙、钱龙、竹龙、棕龙、板凳龙、百叶龙、荷花龙、火龙、鸡毛龙、肉龙等多种形态,龙的形态不同,其舞蹈造型和舞蹈技法也各不相同。中国龙舞的传统表演程序一般由“请龙”、“出龙”、“舞龙”、“送龙”等环节组成。龙舞中蕴涵着开拓奋进、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阳高龙是湖北特有的一种龙灯艺术,盛行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的江堤乡、永丰乡及蔡甸部分地区。它起源于唐代贞观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
  汉阳高龙采用竖式舞法,与其他各种龙灯均不相同,其扎制、开光及相关的焚烧抢福活动也颇具特色。高龙的龙头高4米多,重40公斤,显得格外高大威猛,舞起来更是气势非凡。高龙舞表演场面宏大,气势壮观,其中舞龙头的动作套路包括叩高龙、扫高龙、举高龙、抖高龙等,表演者口衔齿托,将几十公斤重的高龙舞得飒飒生风,活力四射。】

我个人的经历:在疫情之前我们的街道每年元宵都有舞龙的活动,有一年就使用了这种高龙,高龙不同于常见的布龙,布龙由龙头和相连的布制的长长的龙身组成,需要一队人马配合舞龙,在空中翻飞盘旋追逐龙珠,高龙更像是一个大型的灯,是硬质、直立的,体积更大,重量更重,往往只需要一个人舞龙。

结合我的专业来谈,我会思考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舞龙文化的宣传教育:我认为可以利用电化教育的技术,比如教育录像可以用于虚拟参观和访问,那么在教室这样的有限场合中大家也可以看到各种龙舞,还可以使用虚拟现实的技术,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习者亲身体验舞龙,使学习者进一步了解龙舞文化,喜欢龙舞文化,寓教于乐,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同时激发大家对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鼓励大家进一步了解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还有一个与之相似的例子,我们学院赵刚老师的团队曾经开发了一个可以手势控制的电子屏用于景区内的文化传播,该设备可以通过对手势或者动作的捕捉识别指令,呈现不同的当地非遗知识,我认为这也是教育技术应用于非遗文化宣传的途径之一,且突破了教室的局限,面对更广泛的人群。

TOP

本周讨论【家乡的非遗美食】

本周我们讨论的话题是【家乡的非遗美食】

TOP

非遗美食——武汉小桃园煨汤技艺

煨汤文化在武汉源远流长, “无汤不成席”也成了宴席上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武汉煨汤技艺(武汉小桃园煨汤技艺)于2011年被列入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说到武汉的煨汤文化,最出名的应该就是排骨藕汤。当天气渐凉,适合煨汤的藕也要上市了。或许是“千湖之省”的缘故,藕和湖北有着说不出的缘分,夏天的藕带脆嫩清甜,秋冬的滑藕片裹着汤汁,甜、脆、多汁,等到深秋或冬天,藕汤的季节才正式来临。为藕汤的使用藕与炒滑藕片的菜藕不同,本地人称之为“粉藕”,顾名思义,是可以煨粉的藕,粉是与脆相对的一种口感,与煮透了的土豆相似。选藕是有学问的,煨汤非粉藕不可,如果使用菜藕,即使长时间的煨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食材,煨汤的容器,我们称之为“铫子”也是一门学问,铫子不好,也会影响煨汤的效果。在湖北煨藕汤,往往选用粗砂铫子,将洗净切块的藕与排骨或者筒子骨一起长时间的小火慢炖,随着食材的精华逐渐融合在水中,香味也从盖子的缝隙里钻出调皮的刺激着我们的嗅觉,藕的香甜和肉香结合,令人食指大动,那醇厚鲜甜的汤仿佛已经在舌尖了。
       在武汉,煨汤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怀,童年里家家添的一碗堆的冒尖的藕汤,就是冬天的温暖,在那缓缓上升的热气里,我们穿越时空,看见童年的倒影。

TOP

本周讨论的主题是【家乡的非遗民间故事或传说】

TOP

非遗故事——武汉黄鹤楼传说

黄鹤楼传说是以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楼为故事发生地域或与其有关的传说组成。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丰富多流。它的源流,始于三国、南北朝。其时战乱频仍,政治黑暗,人生痛苦,为佛、道二教的盛行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们希冀超脱苦难的现实,把希望从今生移到来世,从地上转向天国,幻想超尘出世,羽化而登仙,于是“仙人乘鹤”的故事便应运而生。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南朝祖冲之《述异记》,但此书已失传。现能见到的最早的文字保存在萧子显《南齐书》中,以后又有四部正史和一些重要典籍、传奇记载。
  黄鹤楼传说大体分为三类,即神仙传奇、名人轶事、历史故事。其基本篇目有《子安驾鹤》、《费祎升天》、《仙人吹笛》、《橘皮画鹤》等数十篇。
黄鹤楼传说始于南北朝时代,最早记录黄鹤楼传说的是南朝的科学家祖冲之,祖冲之的志怪小说《述异记》载有江陵荀瓌在黄鹄(鹤)楼遇见驾鹤之宾的故事。公元526年,萧子显在《南齐书》中说:“仙人子安曾乘黄鹄飞过黄鹄矶”。
唐朝时期,驾鹤之宾的故事变成了费祎驾鹤返憩于黄鹤楼的故事;
北宋时期,出现了一个老兵在黄鹤楼仙人洞遇见仙人赐金的传说,苏东坡写长诗《李公择求黄鹤楼》记其事;
元代时期,吕洞宾与黄鹤楼的故事已流传甚广,山西芮城永乐宫元代壁画,即有吕洞宾在黄鹤楼卖墨的故事,而在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和杂剧中,还出现了“刘玄德黄鹤楼私遁”的传说;
明代时期,吕洞宾在黄鹤楼的故事越传越丰富,如说他在黄鹤楼卖桃,及一小吏食枣仙去之类;同时还流传着辛氏在此卖酒遇仙的故事;
清代时期,与吕洞宾有关的建筑越来越多,如吕仙亭、吕仙祠、吕祖阁等建筑都是祀奉吕洞宾。元明清时代的黄鹤楼,以吕洞宾的故事为最多。
自近代至当代,又出现了一些平民传说,如“黄鹤楼上吃西瓜”“黄鹤楼上飞金叶”“黄鹤楼上看翻船”等。

TOP

本周讨论主题【家乡的文物】

请大家讨论【家乡的文物】

TOP

家乡文物——曾侯乙编钟

1978年,湖北随州市郊外的鼓脚出土了2400多座墓葬,出土了土制礼器、乐器、漆木、金玉器、武器、车马和简派15000多件。这么丰富的墓葬表明墓主人是当时的诸侯国君曾侯乙。
         在曾侯乙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曾侯乙编钟。壮观的曾侯乙编钟出土时,场上所有人都为这件精美的铜器惊叹不已,2400多年来,大小编钟整齐地挂在木制钟架上。只有中间位置为楚惠王赠送的钟,重量过重落在地上,楚侯乙的碑文也证实了墓主的身份。曾侯乙编钟数量巨大,完整无缺。按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成8组悬挂在3层钟架上。最上层3组19件为钮钟,形体较小,有方形钮,有篆体铭文,但文呈圆柱形,枚为柱状字较少,只标注音名。中下两层5组共45件为甬钟,有长柄,钟体遍饰浮雕式蟠虺(huī)纹,细密精致,外加楚惠王送的一枚镈钟共65枚。钟上有错金铭文,除“曾侯乙作持”外,都是关于音乐方面的。
        64件铜制双音钟,十二律齐全(除楚王送的铜钟),其表架长78厘米,高265厘米,重5吨左右。整个编钟分为三个层次,八个编钟挂在曲尺形状的铜木钟架上。每个钟可以演奏三度音阶的双音,整套钟的音域为五个半八度,只比现代钢琴少一个八度,十二律一致,可以旋转。
       曾侯乙编钟,音域广阔,音色优美,代表着中国古代铜铸造技术和音乐的高水平。曾侯乙编钟铭文中,有关记事、音标、律名关系的错位金句2828字,以及钟架梁、编悬器上的玉器铭文、玉箱铭文共3775字,是研究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改写了世界音乐史,对研究我国音乐器的发展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和实物价值。这个编钟也是国家首次禁止出国展览的展品,是湖北省博物馆镇馆的宝物,可以看出曾侯乙编钟的重要性。

TOP

本周讨论主题为家乡故事展示项目【太昊陵】

请大家畅所欲言。讨论太昊陵的故事或者你的启发,看法。

TOP

太昊陵故事&启发

【太昊陵故事】太昊陵与朱元璋
      太昊陵占地875亩,有三道皇城,此格局是朱元璋仿照南京明皇宫所建的。
      在他起兵抗元时,一日战败,被元兵追杀。他逃到太昊陵伏羲庙中祷告说:“如果人祖爷能佑我无事,今后一旦得了天下,便照我的宫殿为你重修庙宇,再塑金身。”他话音刚落,几只蜘蛛飞快的在庙门结起了网。元兵追来,一看庙门被蜘蛛网所封,认为长久无人进入,便追向他处。此后,朱元璋得了天下,便实践了诺言。

【太昊陵故事】太昊陵与苏小妹
    太昊陵中,大多为明代建筑,宋代前的建筑仅留下苏东坡妹妹苏小妹的一块墓碑。
    宋神宗年间,重修太昊陵,欲在陵前建一丰碑,知苏东坡正附近,便派人前往,请他题写“太昊伏羲氏之墓”七个大字。纸墨送到时,苏东坡外出游玩未归。苏小妹来到书室,见桌上纸墨笔齐全,便一挥而就。苏东坡回来,见苏小妹把个墓碑写得苍劲有力,就赞叹不已。不过他连叫可惜,因为苏小妹把“墓”写成“莫”字了。此刻苏小妹在一边仍得意不已,苏东坡细细一想,才恍然大悟,连称“妙极”。原来苏小妹这是以大地为土。现在看去,太昊陵碑上的“墓”字确实模糊不清,下似无“土”。

【启发】太昊陵历史悠久,不仅代表着人类起源的传说,也承载着历朝历代的记忆。太昊陵不仅是对人类始祖伏羲和女娲的纪念,也是中华大地几千年悠久历史的瑰丽画卷,古人门的兴建、扩建、修缮、装饰,都留下时代的痕迹,留存了岁月长河中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TOP

本周讨论主题【家乡的文学作品】

请大家讲一讲家乡的文学作品

TOP

家乡文学作品——湖北楚文化

楚文化,乃先秦时代一种历史悠久的区域文化。时间上讲,楚文化是随着楚国的发展而成熟起来的。空间上说,又是随着楚国疆域的不断拓展而扩散的。
楚文化有自己非常鲜明的特色,它崇尚自由,富有激情,善于想像,善歌好舞,但也信鬼好祠,重神厚巫,原始文化的味道甚浓。
有学者将楚文化构成大概纷呈以下几类: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木竹漆器、美术音乐、文学哲学等。
文学方面,中国先秦楚文化的文学有座里程碑——《楚辞》。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相传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成书时间应在公元前26年至公元前6年间。刘师培称其为“中国文章之祖”,南北朝沈约也讲过“一世之士莫不同祖风骚”。可以说,《楚辞》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四大体裁文学如诗歌、小说、散文和戏剧皆不同程度受其影响。

TOP

本周话题【鄂州剪纸】

本周我们围绕调研主题【鄂州剪纸】展开讨论

TOP

鄂州雕花剪纸

流行于湖北省鄂州的雕花剪纸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装饰艺术,早年的《武昌县志》中就有清代光绪年间雕花剪纸发展状况的记载。1885年鄂城开始形成带徒学艺、专事花样制作出售的雕花剪纸行业。1935年鄂城花样剪纸工会成立,以戴汉生、廖云鹏为会首,会员达到150人,剪纸艺人活动的范围遍及周边五省,在以鄂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域内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剪纸行业。鄂州雕花剪纸艺人身背花样箱,手摇货郎鼓,走村串户,出售“花样”。
  鄂州雕花剪纸是湖北地方民俗的重要载体,题材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示出鲜明的地域性特征。这些雕花剪纸主要包括帽花、鞋花、拖鞋花、袜底花、扣带花、背心花、兜花、围涎花、枕头花、帐沿花等品种,创制过程中刀剪俱用,完成的作品构图匀称,风格流畅细腻、生动传神,集实用性和装饰性于一体。新中国成立后,人称“花样窝子”的燕矶、华容等地成立了雕花剪纸互助组,先后创制出两千余种剪纸花样。
  近年来,鄂州雕花剪纸艺人年事已高,健在者寥寥无几。雕花剪纸这朵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日渐凋零,几近失传,急需保护。
【制作】
鄂州雕花剪纸制作花样的主要工具有剪刀,刻刀,纸张,蜡盘,磨墨,磨石,针锥,煤油灯,镊子等。由于花样的外沿和中间较多镂空的地方都是用剪刀剪制而成,所以剪刀是必不可少的技艺工具。有些剪纸,不是剪,而是用刀(雕刀)刻出来。运用刻刀的特点,可以刻得精细,出产量也高。刻刀,大小有十多种,有斜刀、平刀、尖刀,也有弧口刀等。
大体上,鄂州雕花剪纸还是多采用刀剪并施的方法。据鄂州剪纸黄云山口述:剪刀与刻刀,就是北方与南方的区别。以往是以黄河为界,当下基本是以长江为界,来区分剪纸大的风格体系。长江以南,用的是刻刀,长江以北,用的是剪刀。剪纸与刻纸的区别在于,剪纸的图形偏抽象(民间),并且不讲究比例、透视等;而刻纸图形偏象形(具体、逼真),用刻刀比较灵活方便。
【黄云山】
毕业于北京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1992年进修湖北美术学院美术系。任湖北省鄂州市武钢矿山机制总厂中学一级美术教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湖北分会会员、中国剪纸学会理事、中国青年书画家协会理事、湖北省艺术教育研究会会员、湖北省剪纸学会副会长,鄂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鄂州市剪纸研究会会长。主要代表作有:版画《组装》、玻璃版画《矿工》、国画《醉仙图》、书法《篆书·六盘山》、剪纸《武昌鱼》、《八仙庆寿》、《渔乡》、《母爱》、《剪纸藏书票》、《渔归》等。1990年由鄂州文联举办《黄云山画展》个人画展,展出作品近百幅。画种有:版画、剪纸、水粉画、宣传画、国画等,创立《鄂州市剪纸研究会》。

他的剪纸作品多次赴日本、英国、瑞典等国家展出,获日本奖证和出国展出证书。曾创立玻璃版画独幅艺术、剪纸与版画技法结合的套色技术、少儿美术教育《十种笔法与单色层次谱》的艺术教育方法。辞条被编入《中国当代文艺家》、《中国当代剪纸家》、《中国艺术界名人录》、《中国中堂楹联大典》等大型辞典。
剪纸大师黄云山的五幅剪纸代表作被编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目录》,其本人被评为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

TOP

本周讨论主题【财富观】

请大家围绕阿里巴巴故事中的财富观或者其他故事中的财富观展开讨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