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张怀群)阮国与共国:庚子发现的最新史料(1)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张怀群)阮国与共国:庚子发现的最新史料(1)

(张怀群)阮国与共国:庚子发现的最新史料(1)
这也是存在但被漏掉的史料:
《竹书纪年》论阮国密须国材料
左丘明《左传》论共池材料
战国末年鲁国毛亨论阮国共国是两个国
西汉赵国毛苌论阮国共国是两个国
东汉郑玄论阮国共国是两个国但还未被尽用的材料
《史记》记载武王伐纣时确实有八百诸侯
《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
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有与朱熹相当成就的北宋张子即张载论泾川共池
元初浙以西学术醇正为世师表者梁益论泾川共池
清朝《钦定诗经传说汇篡》作者王鸿绪论阮国共国
《水泉寺兼山东创修文昌宫碑记》再记古阮、古共池
    清朝《重修东岳庙暨诸神祠记》碑再记阮陵
清朝进士、翰林、近现代方志学家许承尧咏阮国共国
《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阮共地域标识
《诗经.皇矣》《毛传》《鲁诗》《郑笺》《书传》《左传》 等著作记载阮共  
纵论阮国共国历史的作者名录大全:诗经作者、战国末年鲁国毛亨、西汉赵国毛苌、汉初鲁人申公、江公、刘向,东汉郑玄,三国王肃,晋皇甫谧、王肃、孔晁、孙毓、南朝(齐)张融及唐朝的孔颖达、王德韶、齐威等
姬轩辕黄帝183世孙、周文王的直系后代姬英明传承《姬氏道德经》及周朝古共国和灵台周边组成龙国之历史
   
甘肃泾川境内的阮国、共国是两国还是一国,以及密、阮、徂、共四国之历史并非悬疑,而是从战国至今,答案早就有。但是在两千多年间,无数人写了无数的注、疏、论、述,认为密、阮、徂、共是四国或是两国,或是三国。各自都有根据,各自见解都入情理。但是结论只有一个。
“四国,谓密也、阮也、徂也、共也。”①关于四国之方位,密,在甘肃灵台县,世人皆知。徂国方位待考。阮国、共国,在甘肃泾川县。
现在,把2008年以来我发表的只论泾川境的阮、共国,但密、徂两国不期而遇的和两千多年间无数人列举的部分论据汇集,相当史料是战国至今就存在,而论者未全面引用和所不知道的。
《诗经.大雅.皇矣》记周文王伐密及有关阮徂共的原文
《诗经.大雅.皇矣》:“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
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
依其在京,侵自阮疆。陟我高冈,无矢我陵。我陵我阿,无饮我泉,我泉我池。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万邦之方,下民之王。”②  
《毛诗正义》25处认为密、阮、徂、共是四国
唐朝孔颖达等著之《毛诗正义》,《四库全书总目》如此评价:“其书以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说明此书内容取材之广和在唐代影响之大。其中包括了汉魏时期学者对《诗经》的各种解释,汇集了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的成果,有的地方并能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如对于《史记·孔子世家》所载孔子删《诗》之说表示怀疑等。
《毛诗正义》是对《毛传》及《郑笺》的疏解,“传”指《毛传》,即战国末年鲁国毛亨和西汉赵国毛苌对《诗经》的论注;“笺”指《郑笺》,即东汉郑玄对《诗经》的论注。“传”“笺”被称为“注”,《毛诗正义》被称为“疏”,合称《毛诗注疏》。
《毛诗正义》是唐朝孔颖达等对《诗经》的论注,称为“疏。”《毛诗正义》汇集了从汉魏时期至两晋南北朝学者对《诗经》的各种解释、研究《诗经》的成果。
《诗经》原文精而简,战国末年至今,无数人的无数解释、见解己经产生和正在产生,都有根据,有见地。对本文论述之阮国共国,也是如此。
《诗经.皇矣》篇全诗8章,每章12句, 《毛诗正义. 卷十六.十六之四》是对《皇矣》篇的注疏,达1.8万多字,其中直接注疏“密、阮、徂、共”四国的文字近3000字,又在文中25处重复确定密、阮、徂、共是四国。同时可以看出,其引用了《诗经.皇矣》《毛传》《鲁诗》《郑笺》《书传》《左传》《尔雅.释言》《尔雅.释诂》《尔雅.释地》等著作,等于唐朝的孔颖达请来诗经作者、战国末年鲁国毛亨、西汉赵国毛苌、汉初鲁人申公、江公﹑刘向,东汉郑玄,三国著名经学家王肃,晋皇甫谧、王肃、孔晁、孙毓,南朝(齐)张融及唐朝的王德韶、齐威召开“密、阮、徂、共是四国”研讨会。而文王侵略并取代了密、阮、徂、共四国的历史真相,后世多不知或淡忘。
《毛诗正义》论密、阮、徂、共是四国之选段③
王金生先生翻译了选段重点,特附于原文之后。
“[疏]二国,殷、夏也。彼,彼有道也。四国,四方也。究,谋。度,居也。笺云:二国,谓今殷纣及崇侯也。正,长。获,得也。四国,谓密也、阮也、徂也、共也。度亦谋也。 殷、崇之君,其行暴乱,不得於天心。密、阮、徂、共之君,於是又助之谋。言同於恶也。”
(译文):四个方国,是指密、阮、徂、共,看来这四国国君和殷国、崇国的君主是商量过的。(殷国、崇国国君,他们的行为暴劣,狂乱,有悖于天意)。密、阮、徂、共的国君此时又为殷、崇二君助力出策。因而他们也就成为和殷、崇共同作恶的帮凶。
“[疏]郑上四句与毛同。言天之视下,见此殷纣、崇侯二国之君,其为下民之长,所行暴乱,不得於天心。维彼密、阮、徂、共之四国,於是亦助之谋虑,於是亦助之计度。言其同恶相党,共行虐政也。”
(译文):当时他们密、阮、徂、共等四国国君,在这个时候既帮助殷、崇国君分析利弊,又为殷崇出谋划策,说他们是结党作恶、共同推行扰乱天下的恶政是十分中肯的。
“[疏]五章云“密人不恭,侵阮、徂、共”,此说文王之伐四国,谓密、阮、徂、共。四国违义见伐,则是与纣同谋,故知四国谓密、阮、徂、共也。“度,谋”,《释诂》文。殷、崇之君,其行不得於天心,四国又助之与谋,言其同恶,故下章而伐之。崇侯乃是人臣,而得与纣称为二国者,纣乃亡国之主,可以同之崇侯也。何则?”
(译文):五章中说,密国人不恭顺天意,文王兴兵讨伐,密国的同盟国阮国、徂国、共国也因违悖义理遭到讨伐,更因为密、阮、徂、共四国都是殷纣的支持者和同谋者,所以知道文王伐四国正是指密、阮、徂、共了。“度,谋”是《释诂》中的说法。殷、崇两国之君,他们行为不得人心,四国又支持他们并进行谋划,所以说四国是殷、崇两国君的作恶同伙,所以,下章记载的讨伐四国的事。纣是天子,崇侯是诸侯是臣子(地位不同),把崇、殷并称二国的意思是:殷纣是造成国家灭亡的君主,可以和崇侯一样看待。
“[疏]下云“密人不恭”,笺以为拒义兵而得罪,不言与纣同谋。此言四国皆助之谋者,正以文王举义,密人敢拒,亦既拒义不从,明其与纣同恶,故助之谋焉。”
(译文):接着说“密人不顺从”,《笺》只说因抗拒文王仁义的军队而招来被讨伐的恶果,没有说和殷纣有联系。这里说四国皆为殷出谋划策的事。正因为文王申张大义,而密国竟敢抗拒,这就是拒义不顺从,说明密国与殷纣同恶共济,才敢支持殷并为恶政帮忙。
“[疏]帝谓文王,无然畔援,无然歆羡,诞先登于岸。无是畔道,无是援取,无是贪羡。密人不恭,敢距大邦,侵阮徂共。国有密须氏,侵阮遂往侵共。《笺》云:阮也、徂也、共也,三国犯周,而文王伐之。密须之人,乃敢距其义兵,违正道,是不直也。阮,鱼宛反。共音恭。《注》同。毛云:“徂,往也。共,国名。”郑云:“徂、共皆国名。(王金生按:上节对商末泾川境内存在方国数是二?是三?毛、郑见解有异,得研究探讨。重点是“徂”是国名还是“前往”。)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以按徂旅。以笃于周祜,以对于天下。旅,师。按,止也。旅,地名也。对,遂也。《笺》云:赫,怒意。斯,尽也。五百人为旅。对,答也。文王赫然与其群臣尽怒曰:整其军旅而出,以却止徂国之兵众,以厚周当王之福,以答天下乡周之望。”
(译文):天对文王说,你不能这样跋扈,动辄出兵讨伐,不要贪婪侵占他人土地,想要扩大影响,以德服人,就首先要公平狱讼,分清是非,以天理判断曲直,不要背离天道,不要逞强、侵掠,不要贪得无厌。
密须国人,不顺应天意,乃敢抗拒文王义师去讨伐侵犯周围的阮、徂、共三国。
文王与其群臣尽怒,下令曰:宜整肃军旅,以遏徂军,对天下作个交待,以培厚周当王天下之福祉,以应对天下对周的向往。
“[疏]因此遂说文王之不妄贪求。有密国之人,乃不恭其职,敢拒逆我大国,乃侵我周之阮地,遂复往侵於共邑。抗拒大国,侵其邑境,是不恭也。密人既不恭如此,故文王与其群臣赫然而尽怒,於是整齐其师旅,以止此密人往旅地之寇。密人侵共,复往侵旅,故兴兵以止其寇也。所以必伐密者,以厚於周之祜福,以遂於天下之心。天意福周使兴,而密人侵之,故伐密者,所以厚周福也。民心皆欲伐密,而文王从之,是整旅所以遂天下心也。言文王上应天意,下顺民心,非为贪羡,妄伐密也。”
(译文):因此,诸多方国都公认文王不贪求他人土地。只有密国国君不敬业尽职,竟敢不顺应民心,以周为敌,侵犯原周的阮地,还侵犯共邑,抗拒周国并侵犯其边境城邑,这就是不恭。密国人不顺应天心民意到了如此地步,所以文王和他的臣下们都发怒了,于是整肃军队,以制止密国人至旅地的侵掠,密人贪得无厌,已经占领了共邑,又去侵扰旅地,所以文王派兵制止密人的侵略行径。所以一定要讨伐密国者,为顺应民心天意,增厚上天对周国的眷顾。其实人民对密国的行为都很反感,都想讨伐它,文王正是顺应了民心,整顿军队讨伐无道,是为了顺应天下人心的举动啊。这段文字,主要阐明:文王上应天的意向,下顺民众心愿,不是因为贪婪私欲,编造虚假理由,讨伐密国。
“[疏] 文王以此不敢妄出征伐,而密须之人乃不恭其职,敢拒我大国之征发。其所征者,是侵阮、徂、共三国之义兵也。文王欲侵此三国,征兵於密。密人拒而不从,是故文王於是赫然与其群臣怒曰:当整其军旅而出,以却止徂国之师旅,以此厚於我周家当王之福,以此而应答天下向周之望。因密人不恭,怒而出兵,先往伐徂,寻亦伐密。”  
(译文):(文王)所征调的是为惩戒阮、徂、共三国而维护正义的力量。文王想惩戒这三国,要求密国出兵参与,可是密国不答应,拒绝出兵参与,因而,引起文王和周国大臣的愤怒,周国认为,应该部署兵力,来遏制徂国侵周军队,以此来增厚我周王作天下共主的福份;以此来回应天下民众拥戴周国的理想。因为密国不服从征调,所以周王怒而出兵,先去讨伐徂国,不久就接着讨伐密国。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