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霄冰】在《陶立璠民俗学文存》出版茶会上的线上发言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王霄冰】在《陶立璠民俗学文存》出版茶会上的线上发言

【王霄冰】在《陶立璠民俗学文存》出版茶会上的线上发言

大家好,我是在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王霄冰,是陶老师1988级的民俗学研究生。那时因为陶老师第一次招收民俗学的硕士,所以我们也非常荣幸地成为了中央民大第一届的民俗学硕士毕业生。
去年去北京看望陶老师和师母时,就听说陶老师要出这套书,当时就非常激动,马上跟学苑出版社预定了10套。今年6月,广州疫情非常严重的那段时间,有一天我接到快递的电话,说你有三个很大的包裹,要我到中大校门外去取,因为快递进不来。然后我就去到了门外,一看有很大的三个箱子。好在快递小哥非常热情,拿一个小推车帮我推回家了。
到家后我就迫不及待地打开箱子,发现这套书出得特别精致,设计非常精美,装帧也很漂亮,内容就更不用说了,所以特别的开心。在此热烈地祝贺恩师陶老师!
在书里我发现陶老师有一篇写冯骥才先生的文章,说他有四驾马车:文学、绘画、非遗保护、教育。我觉得陶老师其实也有四驾马车,或者说有五驾马车,那就是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书法绘画、非遗保护和新媒体。昨天我的一个学生跟我说:你知道吗?陶老师还玩抖音!我很惊讶,陶老师居然会玩抖音。我自己最近连微信都不怎么玩了,好像有点远离新媒体的时代了。但陶老师非常的与时俱进,在民俗学界他也是最早有自己的微博、公众号的学者,而且他还和陈佩斯老师合作,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以民俗为主题的网站。
在我眼中,陶老师就是一个十全老人。
这个十全当然不是乾隆皇帝的十全武功的十全,而是首先体现在老师的才华和天赋上。陶老师是一个非常有才气的学子,他的聪明才智在我们弟子们看来简直难望项背。任何事情他只要想做就一定能够做成,而且一定能够做得漂漂亮亮。我们都知道陶老师退休后才开始学画,却能一举成名。我的家中就挂着陶老师的作品。老师的字画苍劲中自带一种文人的风骨和优雅,非常耐看。
其次是他的品格和为人。品格的高尚体现在陶老师对人做事的各个方面,也是促成他取得多方面成就的重要原因。
第三全是心灵手巧,动手能力很强。一般文人往往都手脚不灵巧,但陶老师会做饭,带小孩,而且很早就学会了开车,包括操持网站、抖音、公众号等等。
第四全是生活情趣。每次老师和师母在朋友圈晒出他们共同打理的山居小屋,展示他们种花、养狗、养猫、享受美食,都能吸引一批“陶粉”来围观。
第五全是家庭的幸福美满。儿孙满堂,父慈子孝,师母是天下最贤惠的师母。每次去老师家,都会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温暖亲切之情。
第六全是学生多,桃李满天下。学生中有很多都是少数民族出身,来自五湖四海。他们把陶老师教授的民俗学知识普及到了各个民族,真正体现了中国儒家的有教无类。
第七全是人缘好,朋友遍天下。包括我们这些当学生的,也从中受益。因为老师的好人缘,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会得到学界同行们的善待。
第八全是领导力。从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少数民族文学分支副主编、《中国谚语集成》副主编,到主编31卷本的《中国民俗大系》,发起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并担任首任会长、名誉会长等,都展示了陶老师超凡的领导和组织能力。
第九全是经济头脑。我们上学时,陶老师就很主张通过建设茶馆、举办风筝节等方式来推广传统的民俗文化。这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他后来写字画画,也不仅只是自娱自乐或用于文人交往,而是经常出国举办画展,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第十全就是我最后要说的,陶老师在学术方面的成就。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套书,可以说是对陶老师学术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总结。我读后受到很多启发。首先我跟吕微老师一样,也是对《中国风俗发展简史》这本书特别有感慨,因为宋薇笳老师也是我的老师,当年她给我们开《民间民俗文献检索》这门课,但非常惭愧的是,我那个时候才20出头,刚刚大学毕业,小姑娘多少有点浮躁。那个时候我觉得民俗学应该是在田野采风,所以对文献不是特别的重视,上宋老师的课时总是独自出神。宋老师有时候就批评我,说王霄冰上课的时候不知道在想什么,眼睛发直。这句话我到现在都记得,哈哈。后来我研究生毕业,去了国外,先是去了日本,后来又去德国。在德国读博期间,大约98年我回到北京,去中日友好医院看望正在养病的宋老师。我当时记得特别清楚,宋老师对我说了一句话,说我长大了、懂事了,跟原来不一样了。很多人都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其实老师也是学生的一面镜子。通过老师的只言片语,我们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看到自己的一个身影,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这次读陶老师和宋老师写的这本书,发现引用的文献都很扎实,所以我决定好好地补课,补一补当年没有认真学的那一课。
刚才吕微老师说,爱东老师评论陶老师他们这一辈学者是善写概论的学者。其实写概论是很难的。我自己在五六年前就接到我们单位的一个任务,让我编写一本民俗学相关教材,但是我到现在都没有完成。所以我觉得陶老师他们这一辈学者的学术贡献和成就,值得我们通过反思和琢磨去重新发现。
比如我自己这次在看陶老师这一套书的时候,就发现陶老师其实是最早提出“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这个概念的学者。我们知道我们国家目前有文学人类学,有民族文学研究,有中国多民族文学研究,等等,但是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的研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地开展起来。有关中国多民族民间文学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等等,都是有待于进一步去拓展和研究的话题。
另外我注意到陶老师提出的民俗学理论体系,包括理论民俗学、应用民俗学和记录民俗学三大部分,这也是非常前卫的。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一本非常成熟的民俗学概论,真正涵盖了这三个领域。
方法论方面,陶老师提出了比较民俗学的研究方法,而且他自己也做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还有他提出的一些重要概念,比如“民俗意识”。我们过去只关注到了民间仪式的复兴或者是民间信仰的复兴,可能没有注意到它背后的民间意识的复兴和回归,我觉得陶老师是很敏锐地把握到了这一点。
在实践方面,陶老师最早带领学生进行了河北范庄龙牌会的调查,这也非常的具有典范意义。还有他关于傩文化的研究,像古傩和今傩的区别等,也让我深受启发。
民俗学界现在有一批学者主张学术范式转向,即朝向当下,转向以田野调查为中心的实践民俗学。我们在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可能更多地是去借鉴西方的理论,却没有注意到,其实在中国本土有很多像陶老师这样的学者,他们从一开始或者说自始至终都在践行着一种实践民俗学的精神。以我对实践民俗学的理解,民俗学者的道德修养和个人品格决定了他在田野中与被研究对象的关系,也是决定其研究成败的关键。实践民俗学要求学者把自己作为工具投入到田野调查中,然后作为一个主体,跟另外一个主体发生关系,二者良性互动的结果,才是我们想要获得的学术成果。陶老师他们这一代学者,虽然在理论上还没有提出实践民俗学的概念,但其研究本身,实际上就是实践民俗学的一个范例,这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关注和总结的。
最后我想说的是,作为陶门弟子,看到老师学术之树常青,我们都非常开心。在这里也祝陶老师和师母能一直保持这样的一种状态,身体健康,幸福快乐,笑口常开。谢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