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记得的节日
我所记得的节日
“节日”是个神圣庄严的词,虽然我缺少对此的绝对信仰,可一直有着该有的尊重。这种带有约定俗成的集体意象,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色彩。也许历史是属于王侯将相的,但节日是属于平民百姓的,这是我尊重它的根本缘由。
我出生的地方是甘肃的一个小山村,天然地域的限制使它显得愚昧而落后,相对的,很多古老的风俗传统却很好的流传了下来,增加了些许神秘的气息。村子的人怡然自得、自给自足,也不理会外面的世界如何精彩。对待节日,大家却一致积极,虽然在我的记忆中,过节就代表能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但每个节日必定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含义,遗憾本人尚无能力一一解析,只能暂且做个表面的记录。
一:春节
都说“过年三天”,在家乡是指腊月三十(或者二十九)到正月初二,这才是正统的过年。一般三十早上开始穿新衣服、把屋子、院子打扫干净;下午贴对联、张罗包饺子;晚上是接神、拜年和啃鬼。
特别要说明的是对联全套其实有四种:对子、簪头、五福、门画。簪头有两个,一般用绿色或者红色的菱形纸,贴在横幅的两旁,写上“福禄”“佳节”“平安”等字样。五福是五张颜色不同形状相同的剪纸,颜色没有固定要求,但必须有黄色,是贴在门框上。门画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秦琼敬德,而对子就是常说的对联:上联、下联、横幅。当然在树干、仓库也会贴一些小横幅。
接神在刚天黑,之前有个仪式叫“打醋坛”,先把石头放入火中,然后用砂锅盛些醋,把石头从火中夹出来放入其中,会飘出特别好闻的气味,父亲拿着它跑遍整个院子和屋子,让每个人闻闻,大意是保平安。继后放串鞭炮,烧张黄钱,把各路“神仙”和“祖先”接入正房供着,献上各种东西,让他们好好享用。一般初一早上会放鞭炮送走。
啃鬼,听起来有些恐怖,其实是大吃一顿。主食是排骨,谓之“啃鬼”有些去晦气的意味。即使很撑,也会吃一两口,希望来年顺利。
在初二有一个“出行”,村里的阴阳(即风水师)会告诉人们哪个方向有利,然后人们都去此方向,开着车、牵着牲口,特别在外面工作的人都会出去走走。每家会捡两个“元宝”(把石头用黄纸包起来)回来,进门时会喊着:斗大的元宝滚进来啦!狼来缩口,贼来迷路!等俚语。然后把元宝和“迎喜接福”的横幅一起放在柜子上献着。这既是希望出门在外平安,也预示人们财路在那个方向。出完行,就开始串门走亲戚。
春节大致如此,还有很多细节没写出来,我认为那只能亲身体会。
二:五穷(正月初五)和人七(正月初七)
“五穷”确切说叫“洗五穷”,这天是打扫卫生的日子,老年人说是把穷气洗掉,会催促我们都洗洗头和脚,把过年换的衣服洗干净,屋子、院子打扫干净。
“人七”这天,家家都要吃拉红(魂)面,据说人的“魂”飘荡在外,要吃拉红面把它拉回来,这样才是完人。记得小时侯会吃血面,红色的、长长的面条,现在大致面条即可,人们见面会问:吃拉红面没?如果没有会受到嘲笑,觉得你没魂。老人们会看天气,据说上午是孩子的天象、中午是大人的、下午是老人的。如果天气晴朗,表示今年人的命运都很好。但天气不好,人们都会选择不讨论,只在心里感慨。
三:元宵节(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是耍社火的日子,唱秦腔,舞龙舞狮,打太平鼓,甚至有时会组织一个比赛。人们都去街上凑热闹,舞狮是最好看的,有很多例如上桌子之类的高难度动作,还有很多可爱的小狮子在一旁蹦蹦跳跳。在舞龙的时候,人们争抢着从龙的身子下钻过去,据说是沾染龙的祥气。还有耍毛驴的、大头和尚等,现在的社火也是与时俱进,增加了很多新花样,比如奥运福娃……十五晚上,人们一般吃饺子,也许是元宵在农村尚未普及的缘故。
还要说十六,都说“正月十六游百病”,这天都到外面串串门、走走亲戚、逛逛街,大家都说:游百病去喽!希望可以少病少灾。另外“元宝”和“迎喜接福”这天也会送出门。此时,年就算过完了。
四:正月二十三
正月二十三,叫“跳干人”。早上母亲用白纸剪一些人形状的图案,我们用香头给“他”烧出眼睛、嘴巴,然后把“他”贴在门后;过会放入米面中,让“他”去吃饭;此后再放水旁边,让“他”喝水。干人其实是小人的意思,让他吃好喝好。晚上燃起一堆火,用这些“干人”在家人身上擦,祈祷他把灾病都带走,然后放入火中。我们就从火堆上跳来跳去,等火焰熄灭了,父亲会用铁锨扬起灰烬,在空中像烟花一样美丽,然后我们大喊:今天麦子成熟了!今年糜子成熟了!等它们落到地上,小孩子们就去用脚踩,说是地里的老鼠,踩得越多地里老鼠越少。
五:二月二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家乡有个民谣:二月二,炒豆豆,山里来了个碎(小)舅舅,杀猪呢,舍不得;杀鸡呢,下蛋呢;杀狗呢,吓得赶紧走呢。
在我们那里,这天家家都会炒很多豆子,扁豆、豌豆、大豆,各种各样的豆子。然后这天是还是理发的好日子。对于这个日子我的记忆仅仅这些。
六:四月八
这天是释迦摩尼出生的日子,在我们那是庙会的日子,这个节日比较小众,一般信神的人家才过。
去庙里供些东西,有时候会唱戏,人们遇到什么问题在这天可以问神,也可以许愿,求签,听诵经之类。
七:端午节
这是比较盛大的节日之一,蒸包子,是必须的,也许和吃粽子一样。还会用麦子做一种类似西米露的东西,另外做凉粉,这三种食物在端午节才吃。
村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屈原,也不知道传统的粽子、鸭蛋。只是自觉的做着这三样东西,年复一年。
八:中秋节
这个节日,和所有人一样,我们那里也是吃月饼、赏月。不同的是月饼都是自己做的,这是我所吃过的最好的东西。
等月亮出来时,会在院中放个小桌子,摆上月饼、水果、酒。大家都坐在门槛上看月亮,而且吃水果时,都把水果削成月牙状。乡村的月亮格外圆,也特别亮,那一刻真是很神圣。
九:寒食节(十月一)
十月一是上坟的日子。
买一些纸钱,蒸些包子,去亲人的坟墓祭奠一番。我们那里似乎并不重视清明节,相反十月一家家户户都会去上坟。
十:腊八
吃腊八粥,其实我认为腊八粥极难吃,把肉直接和米饭和在一起。因为不允许吃菜,说是吃了菜的话,来年地里会长草……
话说“腊八粥,赶早不赶晚”,吃的越早,来年庄稼成熟的越早。所以我经常在睡梦中就被母亲揪起来吃腊八粥。这个节日和农业有了这样的关系,在农村理所当然被重视。
十一: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三,灶火娘娘升了天!
这是一年最后的一个节日,给祖先上坟,吃哨子面,烙灶干粮。这天灶火娘娘就要回天上去逛娘家去喽,等大年三十再回来。“上天言善事,下凡降吉祥。”,到晚上,父亲会把供在厨房的灶火娘娘画像取下来,在灶火里烧掉,再倒些酒,让她回娘家去。
大致就这些节日在我的家乡,或者还有一些我并没注意到,这里只能简单说说,其实很多节日已经没有以往隆重,但这些节日的价值在于:它是真正属于中国最传统最平民最正统的一群人,所以不可替代,也会一直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