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分会场】口述史方法、记忆理论与民俗学

【第二分会场】口述史方法、记忆理论与民俗学

时间:2016年11月6日 上午8:30——12:00

召集人:王晓葵

王晓葵:民间传承、记忆建构与灾害民俗学研究
黄凡:灾害记忆空间的建构——以通海大地震中的记事碑为例
王明 曾舒:水寒灾害民俗的功能
黄志强:从凤凰雕像被遗弃谈唐山地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李君:灾害记忆与节日传承——以纪难节为例
韩冬:国有企业的失忆与记忆——以山东省淄博市SL厂为例
梁珊珊:消失的“胥山”
梁聪聪:公共食堂的日常生活实践研究
中村贵: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以上海日侨对12年反日游行的生活体验为例
沈燕:“两家并一家”之传宗接代的另类解读——阴间与阳间的连结



[ 本帖最后由 蓝色爱德华 于 2016-11-6 10:32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来自华东师大的王晓葵老师



第二分会场



第三分会场



王晓葵老师在演讲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民间传承、记忆建构与灾害民俗学研究

王晓葵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摘要:民俗学的灾害研究,不同于直接以防灾减灾为目的灾害学,它的分析对象不是作为事件的灾害本身,而是灾害发生前后的特定地域或社会人们的生存状态的变化,以及在灾后重建过程中,隐藏在社会深层次的社会权力结构的作用。这里的社会权力构造,是指“灾难事项作为一个权力关系的展开与形塑过程,其本身能呈现一个群体日常行为背后更深层次的社会权力结构,并就灾难应对实践之中所隐藏在社会关系网络背后的权力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TOP





来自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后中村贵在演讲

现代民俗学研究中口述史方法的目的与意义
——以上海日侨对12年反日游行的生活体验为例

摘 要:作为“方法”的口述史主要关注普通人对历史及历史事件的经历与记忆,从而揭示历史及其事件背后的社会意义。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对探究“当下的日常”或“日常生活”的现代民俗学来说,是很有效的研究方法。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了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生活观念。面向人及其“心意”的研究方向,可能会打破“只见俗不见人”的学术困境。作为“弱势群体”的上海日侨对反日游行的感受——害怕。根据口述史方法,能了解到这个感受的形成过程、亲身经历及其背后的复杂心态。通过倾听普通人的“默默无闻的声音”,分析他们的“日常生活”及其背后的生活观念或心态,从而能实现有体温的、贴心的民俗学研究。
关键词:口述史方法;记忆论;心意;上海日侨;反日游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王晓葵老师点评:尝试用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方法来对这种事实进行研究。用客观事实而非主观事实

TOP

王晓葵老师:“去主观化”是实证史学经常用到的方法,传统的史学方法着重于对灾害的描述,每个人都习惯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但是这种方法现在对于民俗学和人类学并不好用,对比抗日战争中,中日双方都会把自己描述成受害者。民俗学和人类学的方法侧重于“为什么要这么说”。而且实证史学的出现并没有促进让日方产生对战争的反思。还是用主观事实进行描述,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方法。

TOP

中村贵:不要纠结于学科之间的隔阂,第一次访谈并不能拿到所有的想要的资料,身份的确认是最重要的一步。

TOP

王晓葵:民俗学研究不能忽略当前的生活,不能因为碑没有其传承性就不对其进行研究(大致描述)

TOP

王晓葵老师:纪念文化主要是纪念灾害中抗击本身和重建灾后的英雄,这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汶川地震灾害的纪念已经开始转型了。

TOP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黄凡在演讲

灾害记忆空间的建构
——以通海大地震中的记事碑为例

摘 要:记忆的形成是一个表象化的行为,是对过去事件赋予当下意义的历史重构。因此,灾害记忆的表象行为往往能让我们理解受灾地域社会的民众思维和文化逻辑。记忆需要地点并趋向于空间化,灾害记忆的空间表象往往表现为记事碑、纪念碑等“纪念物”的构筑。围绕灾害记忆空间的建构,不同的主体之间产生了社会力学关系,表现为个体、地域共同体与国家政治权力之间的博弈,而这样一种力学关系又抽象地表现为个体记忆、集体记忆与国家层面的公共记忆之间的博弈关系。公共记忆会对个体记忆和集体记忆进行“格式化”的处理,但是个体记忆与集体记忆又制衡、补充着公共记忆。本文以通海大地震中的记事碑为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灾害记忆;空间;通海大地震;记事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李君在演讲

灾害记忆与节日传承
——以纪难节为例

摘 要:中国节日文化源远流长,有着多种形成机制与丰富的形式。然而因为地震形成的节日在我国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本文主要以1920年海原大地震后形成的纪难节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形成及发展演变,为节日机制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进而发现其对地域共同体的影响,及其体现出的宗教本土化的实证性。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灾害记忆理论,探求作为灾害记忆表象的节日在其间担任的角色以及其呈现的意义。此研究对于提供一种灾害痛苦体验的消解装置也有一定价值。
关键词:灾害记忆;节日;传承;纪难节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来自唐山市政协文史研究会的黄志强老师在演讲

从凤凰雕像被遗弃谈唐山地震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摘 要:1984年建成的唐山市凤凰山公园正门的凤凰雕像,是唐山大地震后,恢复重建的新唐山第一座标志性城市雕塑,是历经磨难的唐山人新生活开始象征。1985年,重新建设的唐山市凤凰山公园正式对市民开放。震后逐渐恢复正常生活的唐山人对凤凰雕像怀有深厚的情感,几乎每个家庭都有与凤凰雕像合影的照片。由中央美术学院李行健教授设计的凤凰雕像已经成为唐山人生活的一部分,它是唐山城市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凤凰雕像,这座震后新唐山具有纪念意义的城市雕塑,不幸在2007年的凤凰山公园改造过程中被拆除,惨遭遗弃。凤凰雕像被遗弃引发了唐山人的强烈愤慨,人们通过各种渠道呼吁要找回凤凰雕像。经过唐山社会各界多年的共同努力,到2016年终于有了结果,官方决定在凤凰山公园凤凰雕像原来的位置,复建凤凰雕像。由于原来的凤凰雕像已经被损毁消失,新的凤凰雕像是曲阳石雕工艺师用汉白玉大理石现场雕刻制作完成的。2016年4月底,凤凰雕像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纪念日到来之前,再次矗立在唐山凤凰山公园。
凤凰雕像被拆除、遗弃、损毁、消失了近10年,2016年在原址重建,这从中折射出来的唐山地震文化保护与传承所存在的问题,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反思的现实问题。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凤凰雕像;保护与传承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会议休息期间,王晓葵老师和黄志强老师交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来自上海大学的韩冬在作报告

国有企业的失忆与记忆
——以山东省淄博市SL厂为例

摘 要:山东省淄博市生产氧化铝及其它铝工业产品的SL厂是一个典型的国有企业,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推进,SL厂发生了巨大变革,不再拥有计划经济时期的经济繁荣和社会地位,而对于本厂辉煌时期的记忆却依然留存在L厂人的脑海中。与此同时,SL厂也做出了找回记忆的尝试,如,厂庆系列活动的开展以回忆厂史为重要内容。本文旨在以SL厂为例,梳理国有企业从由于衰落而为社会所遗忘,到通过文化建构重塑集体记忆的过程。
关键词:国有企业;失忆;记忆;文化建构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王晓葵老师:文章中的记忆主体和记忆空间在哪里,他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是什么?在文章中并没有体现出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