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大学举办第一批研究生暑期学校,民俗学有幸入选。在和几位同门辅助导师做好各项工作的同时,自己也收获颇多。但谈收获不如谈思考,谈几天来的思考不如谈长期以来的思考。现将一段时间以来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看法择取三项略作梳理,总结如下: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步晚,但多年来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颂歌可以唱一唱,但问题更需说一说。这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更应成为学者们所需关注和思考的内容。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人为的划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个等级。这种方法虽不尽完美,但具备可操作性。政策和资金的扶持也调动了政府和民间的各种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但对于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来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保护、收入名录并积极向更高层次推介,除了职责所在之外,还有积累政绩的因素。这就导致了政府主管部门一旦把某项非遗项目成功申报,对其政绩的积极影响已经达到,便有可能不再积极投入到后续的保护工作中。
政府主管部门每隔一定时间便会公布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河南省为例,政府自2007年开始,每隔两年公布一批省级非物质遗产名录。每一批名录有近百个非遗项目。如果长此以往,还能选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吗?甚至还能选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吗?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长期以来由民间积累的,不是可以短期生产的,如果一个地市拿不出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岂不是要以次充好?岂不是要生产制造?所以,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掘与保护,应该从简单的发掘-申报-评选-资助的方式向更为深入、科学的模式转向。比如可以在原有的四级评选保护的基础上建立准入淘汰机制,对于入选后保护不力的政府部门进行问责和对传承人减少扶持资金甚或取消传承人名号。这首先需要我们破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迷信,并不是说我们做了工作发掘或者保护了一项非物质文化,就要认为这个非遗项目就有着无限量的价值,就唯恐一项文化断在我们手里,就不可碰,不可破。
除了准入淘汰机制外,还应在原有的扶持政策上建立创新激励机制。对于政府主管部门和非遗传承人中保护工作成绩突出的另行奖励,对于非遗项目进行传承方式、展现形式等方面进行发展创新的进行政策及资金的扶持和奖励。以朱仙镇木板年画为例,虽然名声早著,影响已成。但观其内容,始终是老一套,天官赐福、柴王推车,不可否认陈旧的内容中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但如果一直这样,一直因循守旧,不求发展创新,不融合当今社会,怎么能够更好地发展呢?这顶“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品牌大帽能一直荫蔽这僵死的内容吗?暑期学校期间几位同学从朱仙镇考察后带来的福娃木版年画让人看到了创新的可能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那仅仅是08年当地为了迎合奥运而特别制作的,除此再无其他。
政府主管部门除了可能存在“懒政”之外,更为严重的是“苛政”。许多地方性文化主管部门,把本应发放到非遗传承人手中的扶持资金克扣挪用甚或中饱私囊。由于许多传承人是没有影响力的平民百姓,慑于官家权势,不敢争取维护自己权益,或者无力维护自己权益,致使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受到影响。在这点上,上级主管部门和社会应该加大关注力度,使各项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公开化、透明化,接受公众监督,防治个中腐败滋生。
关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或者说国学,当下的中国没有哪一种文化思潮能比这个更为引人注目,更为引人重视。传统文化复兴,似乎这才是中国特色,似乎是一种趋势,似乎是一种潮流,似乎是众所共识,无人敢逆。然而每当一种思潮成势之时,也是危险之时。“权威渐立,则在社会上成为一种公共之好尚,忘其所以然,而共以此为嗜。若此者,今之译语,谓之‘流行’,古之成语,则曰‘风气’。风气者,一时的信仰也,人鲜敢婴之,亦不乐婴之”(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当此之时,则借此沽名者有之,借此营生者有之,泥沙俱下,沉滓泛起,弊病丛生。
中国当下这场的国学复兴运动自萌动、发展到成势已经过了一二十年的光景。台湾王财贵提倡的儿童读经,民间国学复兴人士响应唱和及实践,商界人士出于经营管理的需要而转向古人寻求智慧,以及到如今得到政府高层的大力提倡,国学复兴似乎迎来了曙光。一则被改编的所谓诺贝尔奖得主宣言要向孔子汲取智慧引得国人一遍又一遍的讹传和宣扬,习近平出席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讲话,更是引发了国学复兴运动推动者们的狂欢。我们尊崇孔子吗?是的,我见到读经的课堂上老师带领儿童或者青少年礼拜头环一轮光圈的孔子像。我们真的尊崇孔子吗?未必,我见口口声声的高喊声们并不读论语。
当下的国学复兴伴随着大量的死灰复燃的妖魔鬼怪,如欲使国学真正的复兴,真正的为中国乃至世界带来福祉,则必须头脑清醒,诊病祛疴。从事于国学复兴的人士大概可以分为几种,一则商届人士,二则民间人士,三则学界人士,四则政界人士,可以说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阶层。
2007年,“国学”成为中国十大热词之一。在此前后,各种天价国学班的新闻层出不穷,引发热议。这类国学班的主要组织者是高校,主要参与者则是成功的商业人士。其实除了盲信国学,学习国学的之外,还可能存在借台联姻的目的。如此,这类国学班就俨然成了附庸风雅的高级俱乐部。
民间人士对于国学的推动似乎略显纯洁一点,但由于自身水平的不足,受众的受教育程度不高,难以在此过程中辨别真伪,去芜存菁。这就导致了许多的当代筹办的书院和各式国学班讲授的内容无非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蒙学典籍,或者是针对底层文化程度不高的百姓的养生、邻里和睦、家庭和谐之道的内容。如此,这类国学班就隐然成为了家长们教导孩子们更听话、更孝顺、更温驯的法宝,成为了底层百姓“发扬坚忍”、“和谐共处”的良药。他们对权益、平等、尊重等现代性理念所知甚少,缺乏成为现代性公民的精神。此类国学班中的“女学班”更是常出现极端的典型事例,在此不作赘举。风水、卜算等曾被严肃批判的糟粕又被重新拾起,并蔚然成风。
学界自然不乏水平高深者,但也不乏许多推崇国学尤其是尊崇儒学者,盲信盲从,将儒学作为运国理政,平治天下的圣训。由于对儒学单一纵深的学习而导致对于现代科学、民主精神的反动。我们似乎忘记了一代人曾为之不懈努力的“民主是式、科学允张”的追求。
在政治层面对于以往大加挞伐的传统文化给予肯定、鼓励和扶持,无疑是对以往的一种矫正。过犹不及,以往所犯的错当下同样也容易犯。传统文化并不是万能钥匙。政府方面如欲借助传统文化缓解社会矛盾,不可不说是一种有效的药剂,但并不能治本。如欲借此进行文化输出,更不是最好的选择。
国学复兴运动正由商界、民间、学界、政界等各阶层结成相互呼应的同盟,在我们肯定其积极影响的同时,切需注意的是寄生在“肌肤”、“腠理”乃至“骨髓”的毒疾。
关于新文化运动
今年是新文化运动一百周年,各式的纪念和反思声不绝于耳。在这反思声中,不乏质疑与责难,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丧失归咎于新文化运动。这似乎与当下的国学复兴思潮挥旗相应。我们反思,反思新文化运动的诸多问题,反思其对于传统文化的偏激的破坏,似乎忘记了当时的社会大环境,忘记了国家和民族对于开放、进步的急切需求。由于当下对于传统文化回归的社会心理需求而致使对于新文化运动的否定的积升。学者们以反思甚至否定为理性认识的进步,似乎不察觉这种群体式的所谓反思和质疑否定也存在这许多需要反思的空间。冯友兰在《新原人》中讲反思,又讲反思的反思。我们似乎忽略了后者。新文化运动是思想启蒙运动,我们在批判其不足的同时,更多的应是肯定其重要贡献,继承其主要精神。
未来的中国社会在思想上既不是马克思的、也不是西方的,更不是传统文化的。而将会是三者的结合。一则在政治、一则在民族,一则在天下。马克思主义是执政的理论合法性所在,所以马克思主义(或说社会主义等思想理论)定将长期盘踞中国社会的思想领域。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来的积淀,虽然这其中的复兴掺杂了许多民族情绪的成分,但已然成为中华民族显示其文化特征的需要。所以真正具体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将在中国社会的思想领域占据一席之地。西方文化在当下虽然屡遭质疑,但绝不可能被推倒,未来的世界必将是开放的世界,必将是融合交流的世界。我们不可能因为高扬民族文化就拒绝交流,一直排斥外来(当下不乏排斥现象)。当开放和交流成为必须,对于西方文化的接纳和学习就会成为必然。天下攘攘,大千世界包罗万象,兼收并蓄,融汇进步,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和其能千百年来传延不绝的要领。
201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