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聚焦隆安“六月六”稻神祭

聚焦隆安“六月六”稻神祭

人民网南宁7月21日电 (记者庞革平)7月21日(农历六月初六),是“那”文化之都广西南宁隆安一年一度的纪念栽培稻诞生日“芒那”节举办的日子,由于近年来一批全国著名的稻作文化研究专家认定广西隆安县是我国稻作的重要起源地,作为“芒那”节核心内容的稻神祭民俗活动就成为各路专家和各家媒体聚焦的中心。今天,慕名而来的游客在隆安县乔建镇儒浩村观赏了传统的“雒田”风光,探访了古老而又独特的稻神雕塑,参观了巨型的石铲和石犁等标志性的稻作起源文物,领略了千古“雒田”的傩祭风情,一致认为隆安县的傩祭民俗是我国千古傩文化的 “活化石”, 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原点。



等待祭稻神的人群



  

法师恭请稻神

  


法师举稻穗跳傩舞



     近年来,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的稻作文化专家和全国基因研究中心的专家对栽培稻的名称和基因的关系进行了研讨,确认了栽培稻的名称隐藏着培育该栽培稻族群的文化密码:糯稻隐藏着 “骆越”族群的文化密码“雒”, 粳稻隐藏着侗族(“更越”)族群的文化密码“更”, 籼稻隐藏着“占人”族群的文化密码“占”。栽培稻的名称在远古就烙上了发明者名称的印记,现代基因学揭开了其历史之谜的最后面纱:壮族先民古骆越人首先在广西南宁及其附近地区,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培育出了最早的栽培稻糯稻。“糯”在古骆越语中读作“nuo”,原意为“鸟”(雒),古骆越人因为雒鸟的指引发明了野生稻培育成栽培稻的技术,因此,把最早的栽培稻叫做“雒”(nuo),后来字形演变成“糯”。“雒越”就是崇拜鸟发明糯稻种植技术的民族。后来司马迁把“雒越”写成了“骆越”。骆越人举行的稻神祭祀仪式也名随主人叫“傩”祭。


傩祭法事开始




法师举行驱田鬼仪式




喷火驱鬼




傩舞表演




法师向女法师分发稻穗




法师分稻种给民众以示赐福




     专家们通过傩祭现场发现,“傩”字的古文是“人”字与“鸟”字的组合;而傩祭的对象远古稻神的雕像也是人面鸟身,与“傩”的造字惊人地吻合。也与古籍《山海经·海外东经》 “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的记载相吻合。这说明,傩祭就是稻神祭。傩文化有着深刻的骆越稻作文化的基因。

     傩祭法师戴傩面表演的法事和现场众多供奉的木制傩面,也显示了隆安“雒田”傩祭的原生态面貌。“雒田”傩祭法师戴傩面在田中巡游是为了驱赶“田鬼”,召回“稻魂”,祈请稻神保护稻谷丰收。认为傩面越狰狞,驱赶“田鬼”的效果就越好,这种古朴的思维和理念,带有原始人类的宗教信仰特点。


火祭场面




台上的傩舞表演




稻神塑像前摆满了傩面




珍贵的礼器大石犁



     现场展示的稻作起源文物也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第一次向媒体记者展示的远古巨型石犁,其做工之精巧,器型之特别都堪称一绝。这一石犁显然是祭祀的高级礼器,显示出隆安傩祭的原始王权祭祀特征。(完)


抢鸭赛现场




千家宴



以上图文资料来源:
http://gx.people.com.cn/n/2015/0721/c179430-25669803.html
http://luoyue.org/show.aspx?tid= ... c-89d1-79cf19798991

[ 本帖最后由 南池子 于 2015-7-26 16:10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