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40课堂第7小组(余偊麟小组)《民间文学视野下的竹枝词》小组汇报

240课堂第7小组(余偊麟小组)《民间文学视野下的竹枝词》小组汇报

组长:余偊麟
组员:蔡礼佩、魏兰花、彭锐、张枥元、  蔡安琪、    沈佳敏 、张子曼、余偊麟、魏兰花、岳薇、彭锐、王梓涵、蔡洁

TOP

回复 1# 的帖子

民间文学视野下的竹枝词研究

目录
一、竹枝词的源流和研究现状…………………………………………9
竹枝词的源流     ……………………………………………………6
竹枝词的研究现状   …………………………………………………9

二、竹枝词的内容研究    …………………………………………24
按行政区域分划的竹枝词  …………………………………………18雅俗之间:文人竹枝词与民间竹枝词………………………………21
竹枝词的民俗史意义    ……………………………………………24

三、汉口竹枝词研究
竹枝词中汉口的市井文化    ………………………………………28
《汉口竹枝词》对武汉方言的影响  ………………………………30
汉口竹枝词中的民俗流变与传承       …………………………38

附录1:小组田野调查访谈记录……………………………………51
实践总结      ………………………………………………………54
附录2:参考书目       …………………………………………58


                          

【摘要】:竹枝词在中国古典诗歌里独树一帜,其中,地方性的竹枝词反映市井风貌记录风土民俗,有很大的研究价值。本文从竹枝词的源流与研究现状、竹枝词的内容(以汉口竹枝词为重点)、汉口竹枝词的民俗流变和传承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在民间文学视野下的竹枝词。
【关键词】:竹枝词  汉口  民间文学  民俗

一、竹枝词的源流和研究现状
竹枝词历史悠久,传播广泛,要了解竹枝词,我们首先要了解竹枝词的历史源流。由于学界对竹枝词的源流研究成果很多,但是没有统一确定的说法,本文所做的竹枝词源流介绍可以算作是该内容的研究综述。
关于竹枝词的起源时间,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主要的说法。
第一,产生于六朝。认为竹枝词源于六朝的观点,可以以《上海洋场竹枝词》编者顾炳权为代表,他在这本书的自序中阐述了竹枝词的发展轮廓,认为竹枝词源出于六朝,但他只下断语,未明依据。再如李良品《竹枝词源流考》一文,指出竹枝词在历史上共有三种类型——七言二句体、七言四句体、五言四句体,而在南北朝时期,这三种句体的民谣都已经出现,分别如《女儿子》、《豫州歌》、《子夜歌》等。他的主要观点是:竹枝词源出于六朝,孕成于民间。竹枝词源于六朝的观点,实则渊源于清人。其一,清人王文浩《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一注《竹枝歌》:“自唐以前已有之,故方密之以为起于晋也。”方密之即明末清初学者方以智,王文浩转述方以智的观点,认为竹枝词起源于晋朝,但他对方以智的论述却没有引用。其二,明人许学夷(1563-1633)《诗源辩体》卷二十九“中唐”条云:“梦得七言绝有《竹枝词》,其源出于六朝《子夜》等歌……”。仅以去六朝很远的清人所言为证,实在是很值得商榷。
第二,产生于唐以前。如梁沙沙《民间竹枝词考》,指出竹枝词的产生年代,因史料置乏而难以确定具体时间,但最晚当产生于唐代之前。同时,也倾向于方密之的说法,认为“尚可商榷。”此类观点多以白居易(772-846)《听芦管》诗为据。白居易《听芦管》诗有云:“幽咽新卢管,凄凉古竹枝。”认为白诗既云竹枝“古”,那么竹枝词产生于唐以前是很显然的。这一观点也难以令人信服,因为白居易的生活年代去唐初也较远了。也有人认为,盛唐时崔令钦(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开元至大历时)所作《教坊记曲名》中出现了《竹枝子》,可为竹枝词起源于唐代之前的证明。崔令钦在玄宗幵元年间曾经担任左金吾仓曹,此书为其天宝乱后流寓江南时所著,共收当时民间俗乐325种。唐教坊创自开元二年(714),有人据此推断《竹枝子》在开元之前早已流传于民间,比刘禹锡作竹枝词已经早了一百多年。但也有人认为《竹枝子》并非竹枝词,这一则材料并不足以判定竹枝词的起源时间。的确,姑不论《竹枝子》是否竹枝词或《云仙杂记》所谓“竹枝曲”,但还存在比《教坊记》更早的关于竹枝词的记载——见于隋代杜台卿的《玉竹主典》,这就使得《教坊记》所载《竹枝子》是否竹枝词的争论似乎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第三,产生于隋以前。如刘航《“惟闻唱竹枝”一风俗专用诗体之滥觞》指出:最晚到隋朝,《竹枝词》就巳经出现,但在中唐之前却一直没有引起文人的注意,连在蜀地长大、受乐府民歌影响极深的李白,也不曾提及《竹枝词》。尽管《云仙散录》里有唐书法家张旭唱《竹枝》的轶事,但从敦煌唐写本《云谱集杂曲子》中尚存的两首《竹枝子》里,可以推测出与张旭所唱当为杂言《竹枝子》,与七言四句体的《竹枝词〉〉全不相类。永泰元年(765)九月,杜甫作《奉寄李十五秘书文疑二首》,其一云:“竹枝歌未好,画舾莫迟回”这是唐人首次在诗里提到竹枝歌。
竹枝词的传播范围非常广,北至黑龙江内蒙古,南至海南岛,东至台湾,西至西藏,但是竹枝词的发源地是哪里?这种带有民谣性质的诗歌为何在全国都有巨大的创作量?这种地域之间的传播是否有线索可循?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先了解竹枝词的起源地。关于竹枝词的起源地,与起源时间相比,学界有相对统一的观点,即竹枝词发源于巴渝地区。
宋郭茂倩(1041-1099)《乐府诗集》收入唐代顾况的《竹枝》,于题下注云:竹枝本出于巴渝。唐贞元中,刘禹锡在沅湘,以但歌鄙陋,乃依骚人《九歌》作《竹枝》新辞九章,教里中儿歌之,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禹锡曰:“竹枝,巴軟也。巴儿联歌,欢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扶睢舞,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含思宛转,有淇贌之艳焉。”
郭茂倩引用的所谓刘禹锡的观点,来自于刘禹锡(772-842)的《竹枝词九首》之序。检阅文献,刘禹锡乃是在长庆二年(821)冬被任命为夔州剌史,次年春作《竹枝词》九首,序云: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其音协黄钟之羽,卒章激计如吴声。虽沧宁不可分,而含思婉转,有淇潘之艳。昔屈原居玩湘间,其民迎神词多鄙陋,乃为作《九歌》,到于今荆楚鼓舞之。故余亦作《竹枝词》九篇,俾善歌者网之,附于末,后之聆巴歒,知变风之自焉。
刘禹锡在序中似乎没有明确表述过关于竹枝即巴歒的观点。而且,与刘禹锡同时代的诗人们似乎也没有对竹枝词起源于何地发表过意见。可能这在当时并不是一个能够引起争议的问题。到了宋代,关于竹枝词起源于何地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郭茂倩“引用”的刘禹锡的这一观点,为黄庭坚(1045-1105)、朱熹(1130-1200)所采信,并在这二人的推动下,在竹枝词发展史上开始产生了影响,“竹枝词起源于巴渝”渐至成了压倒性的观点。黄庭坚有一诗题为《王稚川既得官,都下有所盼,未归。予戏作林夫人〈欸乃歌〉二章与之。竹枝歌本出三巴,其流在湖湘耳。欸乃,乃湖南歌也。》黄庭坚认为,竹枝词起源于三巴,而后流传到了湖南。到了明清以后,竹枝词起源于巴渝的说法似乎全然流传幵来了。如明胡震亨(1569-1645)《唐音癸籤》云:“竹枝本出巴渝,其音协黄钟羽,末如吴声。”可见,他这一观点也是来自《乐府诗集》。《佩文韵府》卷四之五“竹枝词”条照搬了《乐府诗集》里顾况《竹枝》的注:乐府竹枝,本出于巴渝。刘禹锡作竹枝新辞九章,由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禹锡曰,竹枝,巴歒也。巴儿联歌,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抉睢舞,其音协黄钟羽。到了近现代,国内很多学者都认可竹枝词源于巴渝的观点。就连日本学者盐谷温也认为,“‘竹枝’是巴歌,‘采莲子’是吴歌,都属俚谣。”
总之,就现在的研究来看,竹枝词本出巴渝,因有“巴渝竹枝”或“巴歌”、“巴渝辞”、“巴人调”等称谓。对竹枝词的起源,专家们众说纷纭,一是宗教起源说,依据是因为巴渝人祭竹,视竹为灵物,神。故巴渝歌舞中吆吼的最早也很简单的“巴渝辞”即是“竹,竹枝”。这种观点甚至联系到了西南地区“竹王”崇拜。二是民俗事象说,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风俗记》中云:“夫竹枝者,闾闾之细声,风俗大端也。四方莫盛于蜀,蜀尤盛于夔”。三是巴渝歌舞说,认为“竹枝词”是古代巴渝歌舞的一部分。说“竹枝词是板木盾蛮(见文后之编者附注)跳巴渝舞时唱的一种歌谣”,即战国时的“下里巴人”。四是巴地民歌说,朱自清在《中国歌谣》中明确地说:“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最早的山歌是竹枝词,发现的时候,已是中唐,其受七绝影响。”
竹枝词的研究现状
在竹枝词的研究方面,已经出现了不少成果,以鉴赏、笔释居多。如航羽选注《历代竹枝词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李廷锦《历代竹枝词赏析》(广西教育出版社1992),李小强《太原竹枝词注释》(北岳文艺出版社1993),罗汉著、徐明庭校注《民初汉口竹枝词今注》(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陈美亚《〈历代竹枝词〉鉴赏》(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李孝友笔释《清代云南民族竹枝词诗笔》(云南美术出版社2005),等等。
对竹枝词的研究也越来越向纵深发展,如竹枝词的产生时间、地点、源流、发展演变历程及其在体式、内容、音韵上的一些规律,逐渐被人们注意并揭示出来。而关于竹枝词的地域研究、断代研究、作家作品研究等领域,也都出现了一些质量较高的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于竹枝词的起源论述。对竹枝词起源问题的考证是一个研究热点。竹枝词的起源时间,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六朝说、唐以前说、隋末唐初说三种。竹枝词的起源地点,目前学界多认为竹枝词起源于巴渝,但也有学者认为起源于湘楚一带。竹枝词起源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人认为起源于古代歌舞,也有人认为起源于文化崇拜,等等。
第二,关于竹枝词的发展演变研究。这一方面,张学敏、莫秀英等学者都有研究和创见。如张学敏《竹枝词四论》将竹枝词的发展,归纳为移植传播、发展扩散和普及三个阶段。唐宋时期是竹枝词由巴渝民间移植到诗坛的最初阶段,元代是竹枝词发展扩散的重要阶段,竹枝词自巴渝三峡地区已发展至江南等其他地方;明清则是普及阶段,写作竹枝词的人越来越多,至清乾隆年间及至以后,写作竹枝词蔚然成风。莫秀英《从唐代到清代文人竹枝词题材内容的发展演变》,则从题材内容角度立论,对竹枝词的发展演变作了细致勾勒。她指出:唐五代文人竹枝词的题材分为六地方风物、风俗,行写农村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行发作者种种愁苦之情,对人情世态发议论,咏史——但仍显得较为狭窄;宋代竹枝词中出现了不少唐五代竹枝词未曾涉及的题材,如描写蜀地山川险绝之作、为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而创作的劳动号子、针砭时政之作以及表现文人诗酒歌生活的作品;元代文人竹枝词的数量猛增,但题材基本上沿袭唐五代和宋代的路子,没有多少突破和扩展,显得较为单纯;明、清两代是文人竹枝词创作最繁荣的时期,泛咏各地名胜古迹、风土人情成为创作主流。
第三,关于竹枝词形式属性的研究。关于竹枝词的形式属性,即它到底是诗还是词,迄今为止似乎一直没有定论。莫秀英《试论竹枝词的形式属性》指出,关于竹枝属诗还是属词的争论,基本上限于唐五代竹枝词的范围,宋代及其以后所写的竹枝词,人们一般把它作为诗,这从宋人及后代的词集都不收录竹枝词,而诗集却收录竹枝词的现象便可得到确证。因此,竹枝词的形式属性是诗而非词。而刘尚荣《亦诗亦词话〈竹枝〉》则强调竹枝词的创作经过、表现手法、演唱特点等近于词,故认为竹枝词既是诗也是词。
第四、关于地方性竹枝词的研究。宋代以后,竹枝词渐至传播扩散,产生了各种地方竹枝词,生动地记录了各地的历史、地理、经济、文化、风俗、方言等。近年来,地方竹枝词的研究日益为学界重视,学者们在这方面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对一地的竹枝词进行概述性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而将地方竹枝词作为方志来利用,对一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方言等进行研究的论文也越来越多。在研究生毕业论文中也已经出现了地方竹枝词研究论文。如1999年江西师范大学孔煜华的《江西竹枝词初探》,2006年中南民族大学向拭的《三峡:一个古代诗歌富矿的文化解读》,2009年浙江工业大学章微微的《西湖竹枝词之研究》,以及上面提到的杨雪莲、刘丽萍、李停停等人的作品均是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第五,关于竹枝词的断代研究。傅如一、张琴、高月、杨颖、王忠阁、朱则杰、梁颖珠等都已着手涉及。唯明、清两代的断代研究论文还比较稀少。
第六,关于竹枝词作家作品的研究。目前,学界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刘禹锡身上。对刘禹锡竹枝词的研究占了这方面论文的半壁江山。其余竹枝词作者如杨维桢、朱彝尊、林则徐、纪昀、廖燕,都已经有学者幵始着手研究。
综上所述,目前学界对竹枝词的研究,己经开辟了许多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还存在诸多研究不足的问题。
研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有很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厘清。如竹枝词的起源问题、属性问题,竹枝词到底是起源于巴蜀,还是起源于湘楚?竹枝词到底是诗还是词?迄今为止还没有足够有说服力的定论,人们还在各行己见、争论不休。
二是在竹枝词研究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很多论文仅仅停留在对竹枝词进行赏析、语义解读的浅表层次。另一方面,很多论文仅仅将竹枝词视作一种特殊的文献学意义上的资料,视作论证非文学领域命题的类同于史志、笔记的材料,忽略了竹枝词的文学属性。换言之,竹枝词正在逐渐成为为其他非文学学科提供证据的资料库。而即使是充当资料库,它所蕴含的史料价值也远远没有被充分注意和深度挖掘出来。
三是对地方竹枝词的研究,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各地的竹枝词在数量上并没有很大的悬殊,但在对地方竹枝词的研究上,却存在冷热不均、数量悬殊的问题,有的地方成为热点、论文迭出,有的地方鲜有人注意、论文稀少。
四是对竹枝词的系统性研究还远远不够.人们往往侧重于竹枝词所反映的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某一个方面,整体性把握和系统性观照还显得很不够。如何将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加以有效整合并努力构建起竹枝词研究的学术体系?这成了摆在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本文就是要以汉口竹枝词为例填补第三点的研究空白。
二、竹枝词的内容研究
竹枝词的内容丰富繁杂,可以从创作时间分类,即唐朝竹枝词、宋朝竹枝词、元朝竹枝词、清朝竹枝词等;按照地域分,又可分为湘楚竹枝词、燕赵竹枝词、巴蜀竹枝词等;按照名族分,又有汉族竹枝词、瑶族竹枝词、藏族竹枝词、壮族竹枝词、土家族竹枝词等。各种分类之间又有交叉,使得竹枝词的内容分类说明十分不易,本文采用了按照地域分类的方法来大致说明竹枝词的内容,并加以有代表性的具体的竹枝词篇章进行讲解,希望通过这种方式使得读者对竹枝词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一、全国各地竹枝词简介
(一)、华北地区
按照行政地理概念,华北地区指的是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区。
宋元时期,燕赵之地地理位置特殊,居于京畿要地,地域文化多样,与北方的少数民族毗邻,在文化内涵上,既有原始汉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有少数民族风情,使得该地形成了朴实豪放的民风和议国事的政治风尚。燕赵的竹枝词大部分是诗人们的途中所见所闻的扈从诗,反映了关外的驿站传送信息和饮食习俗等地域文化。
如宋褧的《竹枝词六首》、袁桷的《次韵继学途中竹枝词十首》、许有壬的《竹枝十首和继学韵》、马祖常的《和王左司竹枝词十首》,在这里,我们举袁桷的《次韵继学途中竹枝词十首》中的一首来说明:“居庸夹山僧屋多,凿石化作金弥陀。但看行车度流水,不见举拂谈悬河。”居庸山在现今的北京昌平境内,是古代的九塞之一。作者在居庸山所见的山寺和金弥陀石窟摩崖造像,说明该地宗教文化发达。许有壬的一首“野蔌堆盘见蕨芽,珍馐眩眼有天花。宛人自卖葡萄酒,夏客能烹枸杞茶”这首竹枝词,就表现了北方关外的物资交换和特产。
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朝,华北地区的北京、天津商业发展很快,其城市文明之发达、社会生活之丰富,自非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所可比,故而京津地区成为竹枝词创作和流传的繁盛之地。北京的地方竹枝词,写北京社会生活场景,细腻翔实、形象生动,如在目前,如贴春联、元宵灯市、放风筝、听戏、踏青、供兔儿爷、花局、求灵签、听说书等等。
清代文昭的《踏灯竹枝词》就描写了元宵节妇女“走桥”的习俗。“坊坊曲曲月微微,走过三桥百病稀,是处扫街人不散,沙中拾得翠翘归”,倾城妇女在桥上观灯,以致于头上的金簪翠翘都挤掉了,扫街的人就可以拾得妇女的头饰。北京竹枝词也反映了特别多的美食文化。
清朝内吟咏内蒙古者甚少,宝銮《塞上吟竹枝词》二十四首可谓其中翅楚。宝銮《塞上吟竹枝词》记述了内蒙一带的地理、出产、习俗、民情,如套马、送哈达等习俗,婚嫁习俗、贫家女多不嫁,蒙古贵族妇女的妆束,商人多以牛车载货,蒙古兵役制度,等等,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
(二)、东北竹枝词
按照行政概念,东北地区指的是: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
东北竹枝词起步较晚,可能直至清朝时才有诗人作以东北地区的风土诗。但在清朝时期也产生了优秀的竹枝词作品。
例如清人张光藻《龙江纪事一百廿首》。写边人风俗的如“两小无猜到水涯,解衣同浴笑言哗。鸳鸯飞去无人见,开出双双并蒂花”,其下注文曰:“穷人小户男女不知远嫌,往往同川而浴,恬不为怪。”其地民风与中原大不相同。
清人缪润绂《沈阳百咏》描写了清末民初沈阳城中的古迹、传说、风俗和时事。其内涵丰富,文笔流畅,雅俗共赏,问世后大受欢迎,在众多东北竹枝词之中脱颖而出。举其中描写满足女子的高底鞋一首“踏青鞋小擅风华,木底高高指那家。真个偷来天上巧,半堆云锦半堆花。”满装妇女喜穿高底彩鞋,有至三四寸厚者,有二三寸厚者,率以身材之高下为度。近时又喜尚堆花,则愈出愈奇矣。
(三)、华东竹枝词
华东地区指中国东部地区,包括上海市、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七个省市。江西竹枝词在宋元时期较为发达,在明清时期不及上海浙江等地。“华东竹枝词”在清代各地域竹枝词中,数量和质量均居首位。而其中又以上海、浙江、江苏为胜,安徽、江西、山东、福建四地的竹枝词则相去甚远。”在这里我们选取上海,浙江的温州、杭州西湖作为重点区域讲解。
在元代,江西竹枝词主要有详细记录战争事件和描绘当地文化风情这两种类型。元人周霆震的《城西放歌》这15首竹枝词详细的记录了至正十六年(1356年)的时候,农民起义军周安发兵攻打吉安,并最终惨败的战斗事件。“记得壬辰血乱流,血流又到丙申秋。凶徒恶党还知不,莫要轻来打吉州。”
上海竹枝词在清代最为繁盛。晚清上海竹枝词也可称“洋场竹枝词”。这种竹枝词反映出晚清的上海徘徊在传统与现实之间,一方面吸收西方科技,一方面又排斥西方文明。“日成照相绝无伦,电气传神信有神,何必画师挥彩笔,依然纸上唤真真”这是对西洋摄像技术的赞叹。“士女如云在舞场,钢琴声里舞双双"娇娃肯就回身抱,如此文明亦可伤"诗下注:“舞时互相拥抱,其间相去不能以寸,文明则文明矣,其如不哀吾国礼法何”对西方精神文明中某些地方不能接受,不合中国礼法。
清人对于节日的讲究与重视,较之前代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一点在富庶的浙江表现得非常突出。在浙江竹枝词中,还流存着目前可知最早的婚礼竹枝词,即袁枚的《温州坐筵词》六首。“一家女儿迎新郎,千家女儿对镜光。明朝坐筵谁去得?大家釆伴同商量。”“坐中珠翠两行排,扶出新人冉冉来。好似百花齐吐艳,护他一朵牡丹开。”袁枚记述了温州的婚礼之习:一家娶亲,则请来同城中长相漂亮的女子去坐筵,与来客对酒。喝酒喝得越热闹,则娶亲之家日后越是人丁兴旺。而喝酒热闹与否,似乎与坐筵女子的长相有很大关系。因此不是长相漂亮的女子,主人家是不请去坐筵的。
浙江竹枝词最引人瞩目的,当属“西湖竹枝词”。西湖竹枝词的内容分为西湖风景,男女之情,杭州风物三大类。其中以元人杨维桢的《西湖竹枝词》最为有名。竹枝词中最负盛名者当推《西湖竹枝歌》九首:“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南官北使须到此,江南西湖天下无。”
(四)、华中竹枝词
华中地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其中,湖北省和湖南省因为竹枝词历史悠久,又属于交通要道,知名文人学士,在这里游历,因而留下了很多记述当地风土的竹枝词。
湖南省竹枝词咏诵省会长沙者数量较多。明代李东阳《长沙竹枝歌》开其端。除长沙外,湘西湘南多山多水而土风奇异,也有许多记录风土的竹枝词。举萧谱彬《苗俗竹枝词》一首:“低头遮伞步姗姗,此去郎家好合欢。愁听娘钱还絮聒,教依左右做人难”。描写湘西苗族特有的婚嫁风俗。
湖北竹枝词,以吟咏汉口的竹枝词为最多,也最具有代表性。据现存文献,湖北竹枝词中,一百首以上篇幅者有叶调元《汉口竹枝词》二百九十首、罗四峰《汉口竹枝词》一百零六首两种,都出于汉口。汉口竹枝词会在后文有详述,在此不谈。另外,湖北襄阳的竹枝词数量与质量也较高。
(五)、华南竹枝词
狭义的华南地区包括:广东省,海南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华南竹枝词,以广东一地为著,大概是因为广东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较之广西、海南,在交通和经济等方面更为发达的缘故。下面三省各举一个例子。
广东的竹枝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羊城竹枝词》、《广州竹枝词》、《龙山乡竹枝词》、《珠江竹枝词》、《新州竹枝词》、《齐昌竹枝词》、《潮州竹枝词》等题为多。“城南当日甚繁华,十里红尘半妓家。片地只今惟瓦砾,郎来何处听琵琶。”廖燕《曲江竹枝词》十三首之一。
广西竹枝词,清以后作者渐多,其中吟咏桂林的竹枝词数量较多。有的记述了广西多阴天的天气,词云:“南望苍梧北桂林,中间七骚瘴尤深。不知云气藏多少,能使蛮天日日阴?”
海南竹枝词中任兆麓的《海南纪事》具有一定可读性。“除却收香便采藤,低头未肯受欺凌。恨他恶客纷纷入,祸起连年害不胜。”词下注云:“黎产香藤诸物,无业穷黎受雇入山为客民采取,每被役使欺凌,重利盘剥,以致各黎含怨。乾隆三十一年,定安县黎人水满山者,纠集党羽凭陵险阻,蔓延陵水、崖州、感恩、昌化、儋州各处,无分主客,焚杀殆尽。”
(六)、西南竹枝词
西南地区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重庆市、西藏自治区的大部以及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西南竹枝词在宋时即以巴蜀为代表,走向了繁荣。宋、元、明三朝以来,竹枝词的创作风气一直不衰,至清代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活力。
唐宋代巴蜀的竹枝词主要以写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男女爱恋题材为主。备受推崇的是刘禹锡的九首竹枝词,从民歌中汲取营养,使民间文学与文人文学糅合到一起,为后人开辟了新的诗歌创作道路。另外,白居易,黄庭坚,范成大等文人创作的巴蜀竹枝词也是十分引人注目。范成大的一首竹枝词:“当筵女儿歌竹枝,一声三叠客忘归。万里桥边有船到,绣罗衣服生光辉。”
云南地区的竹枝词的篇幅长者有黄炳堃《南蛮竹枝词》一百零九首、袭操身《仲人咏》一百首。吟咏昆明、滇南、滇中、滇池的竹枝词,在云南竹枝词中占比最大。有的也描写壮族人民与汉族人民的文化差距。“语言文字总难通,木刻犹然太古风。输纳钱粮无定数,几推颗粒股分从。”壮族人的文化比较落后,还在“点豆计数”“刻木记事”。
贵州竹枝词中,尤侗《龄苗竹枝词》、查慎行阳踏灯词》、蒋士检《乌江竹枝》、宋庆常《石肝竹枝词》、史梦兰《龄竹枝十二首》、吴仰贤《齡中苗彝风土吟》、洪亮吉《贵阳元夕灯词》、陆次云《夜郎竹枝词》等皆为代表之作。由于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区域,除汉族之外,还生活着苗族、侗族、土家族等四十多个少数民族,所以清代贵州竹枝词中,对少数民族习俗风情的记述,占了很大比例。
西藏竹枝词作品较少,李伯元《南亭四话》卷二录有嘉庆间方有堂作《西藏杂诗》九首是其中比较优秀的。其中有一首竹枝词记述了唐文成公主的有关传说,“明妃孤冢草青青,贵主荒坟问杳冥。听说莲花身不化,佛灯深处坐聘婦。”相传大招有文成公主肉身,庄严妙好,诸番悲仰。
(七)、西北竹枝词
中国行政区划中的西北五省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地区经济落后,文人踪影较少,竹枝词的创作也较少。
陕西竹枝词中的代表作是张映辰的《西安杂记》,将秦汉以来与西安有关的历史沿革、人物典故碑石建筑等一一述来,实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西安城市史。甘肃竹枝词,以吟咏兰州风土者为多,有王胞、马世鮝等《兰州竹枝词》,陈子简《兰州上元竹枝词》、陈中琪《兰州元夕竹枝词》、苏履吉《兰州元宵灯市竹枝词》等。青海竹枝词,清以后始见有。如宝蜜《竹枝词三十韵》、朱续曾《巴燕戎格竹枝词》、恭剑《淳中竹枝词》、杨文汉《西宁八属风俗竹枝词》等,可为青海风土之代表作。宁夏竹枝词,明以来始见苏可贤、管障之作。目前所见到的清人所作,仅有王心敬《宁夏纪事诗》、黄恩锡《中卫竹枝词》、王源激《高平竹枝词》、孙士毅《杨柳铺作塞外竹枝词》、黎士宏《宁夏见闻竹枝词》及柏葰《银川竹枝词》、《银川新年词》。新疆竹枝词,清代以后始有,作者虽不多,但名家名作却不少。据现存文献,一百首以上篇幅者,有纪均《乌鲁木齐杂诗》一百六十首、福庆《异域竹枝词》一百首。《乌鲁木齐杂诗》记述了新疆一地的风土、典制、民俗、物产等,篇幅既繁,亦有详注,向为人称道。
(八)、港澳台竹枝词
香港竹枝词,现在可见者肇始于清代,然作者二十余人,篇幅皆不长。黄遵宪《到香港》,行发了对香港被英殖民者侵占的愤怒,其一云:“水是亮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官仪。登楼四望皆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
澳门竹枝词,丘逢甲、潘飞声《澳门杂诗》及叶廷励《澳门纪事诗》、吴历《澳中杂咏》等,记述澳门风习甚详。如:有几名竹枝词人不约而同都记述了澳门以男嫁女、女子持家之习。如张琳《澳门竹枝词》七首之七,记述了澳门以男嫁女的习俗,词云:“女婚男嫁事偏奇,巾帼持家受父资。莫怪澳中人尽贺,良辰交印得唐儿。”词下注云:“夷俗贵女贱男,以男嫁女,谓之交印。得唐人为婿,则举澳相贺。”
台湾竹枝词中,一百首以上篇幅之作,目前仅见乾隆年间黄继光《婆姿洋杂咏》一百首、民国间林景仁作《东宁杂咏》一百首两种。《东宁杂咏》藥注甚详,对台湾历史、地理、风习释之甚详,多处长篇累牍引用郑成功致荷兰守将书、郑成功回父亲郑芝龙劝降书、施玻陈海上情形剿抚机宜疏、施浪请留台湾为外蔽疏、李光地《靖海纪序》、毛奇龄《平台湾纪序》以及清人诗赋,具有较高的文献参考价值。还有的竹枝词及其笺注记述了台湾俚语,颇有价值。
二、雅俗之间:文人竹枝词与民间竹枝词
竹枝词的创作,不仅仅限于民间,许多文人也创作出了非常优秀的竹枝词,其中,刘禹锡、白居易、苏轼等人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那么,民间竹枝词与文人竹枝词之间,是否有明确的界限?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差异与不同呢?
竹枝词的文人化首先开始于唐朝,尤其是晚唐时期,其中,刘禹锡是最杰出的的代表,本文就以刘禹锡为例,分析文人竹枝词。
《新唐书•刘禹锡传》载:“宪宗立,叔文等败,禹锡贬连州刺史,未至,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诸夷,风俗陋甚。家喜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裴回,其声怆儜。禹锡谓屈原居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送神。乃倚其声作《竹枝辞》十余篇,于是武陵夷俚悉歌之。”刘禹锡因为贬谪而更接近“民”,发现了“竹枝词”,但是,针对市井竹枝词的民间野唱中流露的粗鄙,刘禹锡做了相当大的“去粗鄙化”,他将写作竹枝词作为“易风俗”的方法。刘禹锡在吸取大量民间语言的同时,继承了古典诗歌中讲究炼字,炼句,炼意的传统,对语言进行了严肃认真的提炼和修饰,做到匠心独运,含义丰满。这些语言,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经得起读者再三咀嚼。刘禹锡颇以他创作的竹枝词为傲,在《别夔州官吏》中就说:“惟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数年经营,唯有“九歌词数首”还能流传于当世当地,自得之情,溢于纸上。竹枝词由俗变雅,使民间竹枝“被移植到‘盆景’之中。由民间野唱渐渐被移向华筵伎唱,直至为朝庭梨园弟子所唱,成为中唐时期流行的曲调。”不仅竹枝词在中晚唐的文人士子中备受青睐,以后历代都很重视竹枝词的创作。尤其到清代中晚期,面对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上至达官,下至小吏,中、小知识分子纷纷以竹枝词为体,“或抒过眼之繁华,或溯赏心之乐事”,“运龙蛇于掌上,抒垒块于胸中”,“借眼前之闻见,抒胸际之牢愁”。创作出现存世文人竹枝词的绝大部分作品。
可见,文人竹枝词有几个特点:在遭遇政治失败被流亡边地,接触不同的民风,结合自身的忧愤不幸,作竹枝词以感怀。如刘禹锡、苏轼、苏辙、黄庭坚、杨万里等;将竹枝词进行了“去粗鄙”化,在语言和意境上更为精致;将竹枝词看做是改变当地的风俗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文人在记录风俗的同时,也同情平民百姓的悲苦生活,于是就有一大批反映民生疾苦,表现更广阔的社会面的竹枝词,苏辙的苏辙的竹枝词:“可怜楚人足悲诉,岁乐年丰尔何苦。钓鱼长江江水深,
耕田种麦畏狼虎。”就是典型的对社会现实的表现。
既然后世所传诵之竹枝词均为文人竹枝词,那么唐代夔峡地区民间竹枝歌原貌又如何呢?这在刘禹锡《竹枝词九首》序言中说得很清楚:四方之歌,异音同乐。岁正月,余来建平,里中儿联歌《竹枝》,
吹短笛击鼓赴节。歌者扬袂雎舞,以曲多为贤。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怆儜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澳之艳。“吹短笛击鼓赴节”,说明竹枝演唱并非徒歌,而有伴奏;“扬袂雎舞”,呈现出民间演唱竹枝的场面,不仅唱歌,而且跳舞,歌舞结合,实为竹枝一大特色。同时,“曲多为贤”则表明其具对歌性质。而在音调旋律上,则具有“卒章激讦、含思宛转”特点。
民间竹枝词的基调总体来说是悲凉的。因为现在流传的竹枝词多是文人创作或文人加工,要确定一个文本是否是纯正的民间创作是有难度的。但是我们可以在前人有关民间竹枝词的记录中,找到关于民间竹枝词的风貌。民间竹枝歌多表现出哀怨凄楚之情,不离“悲”的主题。如白居易说:“竹枝苦怨怒何人,夜静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杀江楼病使君。”苏轼也认同民间竹枝歌的悲怨基调,说
竹枝歌“幽怨恻怛”,但这里可能存在一个问题,因为认为竹枝词悲怨的文人,是被贬谪的的人,他们心情惨淡,民间竹枝词也被蒙上一层愁云,再者,民俗活动中的“哀乐”并不完全遵循“哀作哀声,乐作乐声”的原则,正如“哭嫁歌”虽以“哭”而“歌”,貌似伤痛欲绝,实则多不在“情”,而是“歌礼”、“歌俗”,“哭”本身也仅是当事人一种角色的扮演,调极悲,但并不宣泄“悲情”。
从分类来看,也许从“竹枝”之得名可以看到一些端倪。据任半塘推测“其始或手持竹枝以舞,故名”。可见,“竹枝”并非仅有“词”,更有“舞”。而关于“竹枝”的分类,任半塘在《竹枝考》中指出:竹枝之歌唱显分两种,曰野唱与精唱。野唱在民间,或祠神,或应节令,或闲情踏月,集体竞赛……。精唱则向在朝市,入教坊,乃女伎专长,其人谓之‘竹枝娘’……他如士大夫之唱,有张旭、刘禹锡例。历来有关民间竹枝歌的类型较少有人关注,但任先生在此明晰的将竹枝词分为民歌“竹枝”之歌与文人竹枝词两种。实际上,民歌“竹枝”并非一种简单程式化演唱,从存世文献看,似乎可分为个人清唱和集体演唱两种,前者如于鹄《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出槿篱。”白居易《竹枝词》“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怪来调苦缘辞苦,多是通州司马诗”;后者如顾况说:“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歌。”虽未言唱竹枝之原因,但“齐唱”则透露出其“集体性”特征。
三、竹枝词的民俗史意义
地方性的竹枝词记录了地方的风俗和历史事件,为民俗的研究提供给了许多资料,那么,竹枝词对民俗而言,到底有什么意义?
追踪竹枝词的创作动因,导入先贤们的观念世界以及独特的民众化育方式,不难理解,竹枝词也是社会史素材,这样的素材在国家—社会框架中彰显出特殊的思想意义。在内容上,竹枝词厕身于具象社群,以平民俗众做基本记录对象,津津乐道其日常琐细,以浓郁的风土本色构成对传统史料的补充,给社会史以认识论的启迪。因此,以诗词身份出现的竹枝词,具有独特的社会史意义。转引《汉口竹枝词》的编校者徐明庭的话,即这些竹枝词“对辛亥革命前后汉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方方面面逐一刻画,好像是清末民初汉口的一部百科全书,为后世研究汉口者留下了可贵的史料。”汉口竹枝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竹枝词数量众多,所反映的时空跨度广大;作者成分复杂,所揭示的历史角度宽阔;内容涉及广泛,所提供的研究信息丰富。
竹枝词不是空乏无味的状物赋景之作,而是“据实而书”的文字,竹枝词与地方志书一样,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竹枝词作为一种史料的来源是采风,包括下列三类:
一类竹枝词是口传情状采录。比如白居易、杨万里等人采录的民间竹枝及其吟咏情形,可称为“口传史”,一种传统中国社会相当重要的资料形式。歌谣的动人声势从根本上来说,是口传者的真诚,所谓“出(自)口心”;歌谣经过文人稍加润色成为竹枝词,仍不失原汁原味,其史料价值之高,自不待言。
王尔敏在《史学方法》中指出:“自古以来,文字教育远不及口传教育之深入社会。文人茫昧,史家无识,遂任此等文化遗产无端遗失。今后史学研究范围扩大,不能再蹈前人之粗阔愚疏。不唯器物图画碎陶片瓦可备史料之用,即诞言村语,亦未尝不可采录。”
另一类竹枝词是生活访谈记录。口传采录也好,访谈记录也罢,采风者都是以“当地人”的身份在从事这项工作,他们十分熟悉周围的世界,能够以当地人的眼光看待事物,即所谓“当地人的观点(native’s point ofview,或称主位观),从而发展出对考察对象的深度理解。从这些采风者的社会生活经历可以发现,他们不但拥有土著眼光,更因为他们常常与外部世界相过从,熟悉精英社会的思想,这些经历便成为“当地人观点”的参照系,而这样的参照对于采风者认识“当地”生活的价值,选择富有意义的史实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秦铭光《锡山风土竹枝词》,其中一部分就是作者的生活访谈记录。
第三类竹枝词包含着相当篇幅的文献征考,体现出采风者史家般的识力和学力。明后期竹枝词开始出现诗后作注之例,比如明文震亨的《秣陵竹枝词》。
来自民间的竹枝词所提供的许多往昔场景与传统史学的叙述不大一样,这些异样的场景在涉及一些所谓重大历史事件时更加明显。比如浦文俊竹枝词是详咏太平天国之作,不过,“野唱”者的阶级立场十分鲜明:坚决反对农民起义,希望恢复原有的社会秩序。这样的竹枝词保存了史料,充斥其间的阶级倾向性,无疑会影响其对于太平军史实的记述,这样的史料具有双重价值:“史实”之外,它还存留了一份作者的观念,准确地说,它透露了特定社会群体的价值判断。与其说是特定社会群体的观点,毋宁说是整个民间社会的观念,因为在这里,普遍民众的话语权被剥夺:或者表现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受到权势集团的舆论左右,从而难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或者表现在文化资源的占有上,一般民众实际上没有“留言”的机会和意识。因此我们说,竹枝词的观念史料更多的是关于民间精英的。
需要特别申明的是,由于竹枝词针对的特定社会领域,它所反映的精英观念主体当然无关乎重大历史事件,而是日常生活方式。
民间观念常常隐含在创作目的之中。许多作者明言:竹枝词“所以纪土风之奢俭,表民俗之邪正,以备采风者之取择”也就是说,竹枝词的“史实”采择应该服务于更重要的目的,即竹枝词必须发挥干预社会、化育民众的社会功能。因此依赖传统的力量,竹枝词还担负起社会化育的责任。基于化育民众的社会目的,竹枝词作者总是着意向人们展示近世以来发生的种种社会变化。有一些涉及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的竹枝词,仅仅就内容看,意识形态色彩十分淡漠,更接近历史的真实存在。
在内容领域方面,竹枝词的主体就是风土。这种风土首先是平民俗众的,并且有对于妇女的生活再现。其次是日常琐细的,传统史料观念和阅读习惯,或许会将这些颇显另类的史料形式以及内含的日常琐碎的方面忽略,而竹枝词所关注的日常生活。另外,竹枝词关注真实的社群生活,不同的社群,人文景观不同,生活要素也不一样,社群结构具有独特性,各个地方的竹枝词便是这种社群生活的体现。 三、汉口竹枝词研究
一、竹枝词中汉口的市井文化
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所描写的汉口市井文化正是清中期汉口城市底层民众市井生活百相,其中尤以汉口的“商业化”为描写之重。全书分为《市廛》、《时令》、《后湖》、《闺阁》、《杂记》、《灾异》六卷。
“市廛”一词意指店铺集中之处,卷一《市廛》内容以汉口商业为主,描写了汉口包括码头搬运、救生、摆渡、贩烟者、酒商、浣衣工等各类职业者,此外还有汉江水果行、盐店、票号、当铺、银号、药店、餐馆、茶坊、米厂、行栈、木货店、铜烟袋店等商铺,有些街巷还以个别行业命名,如打扣巷、芦席街、衣服街等,“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叶调元将汉口定位于一个诸多外来文化交汇的商业集镇。卷二《时令》从正月初一的出方到岁终的封门钱纸,描写了四时节令习俗与饮食。卷三《后湖》吟咏了汉口历史上被称为“销金窝”的后湖,其中亦有很多后湖商业消费的内容,如后湖的茶坊酒肆、民间戏曲表演、杂耍卖艺等。卷四《闺阁》描写了汉口平民百姓家的妇女,如贫女、游女、才女等。卷五《杂记》进一步描写了汉口市井民众的生活百态。卷六《灾异》描写了道光二十九年大水和塘角大火给底层百姓带来的灾难。
(一)、“九分商贾一分民”:汉口市井文化的商业色彩
从全书卷次排列和名称来看,诗人对汉口的吟咏首在其商业性。《市廛》名列首位,后面的《时令》、《后湖》、《闺阁》、《杂记》虽然没有关于汉口商业活动的大幅笔墨,但其对汉口市井民众生活习俗和场景的描写亦露出浓重的商业气息。如《时令》中描写新年债务纠葛的“拜年不见还留帖,半是昨宵躲债人”,端阳赛龙船“龙船经费有标船,半臂包巾五色鲜”,中秋节写人们喜爱桂花“为爱天香看不足,一千钱赁一柯来”,还有对各类职业者的商业行为刻画:炒栗子者“八个大钱称四两”,卖花纸者“炮竹泥台尽摆摊”,餐馆讨帐者“今日无钱骂一通”等。《后湖》中如写茶坊林立,“终岁笙歌拟教坊。”卖艺人“看钱丢罢还求赏”;《闺阁》中如写孝女化妆成男,沿户叫卖纸花,“货郎谁识木兰身”,贫家卖女“一纸文书十万钱”。
(二)、多元的生活特征
来往频繁的商贸活动和四通八达的地理环境,使汉口有机会接触到来自四方八面的文化,进而使汉口市井生活方式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这一点从《武汉竹枝词》中对汉口人的饮食、服饰的生动描述中最易看出。当时的汉口人在饮食方面口味多样,宁波汤圆、嘉胡糕点、江汉鱼圆、山陕烧腊羊羔、水饺芝麻等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具有地方风味的食品种类繁多:“名签雅扇蓝田室,烧腊羊羔玉露斋”、“麻雀头酥鹅颈软。豆黄饼脆藕圆甜”、“芝麻饺子叫凄凉,巷口鸣锣卖小糖。水饺汤圆猪血担,夜深还有满街梆”。再比如汉口人的服饰也广采博纳了四方的特点,“蜀锦吴绫买上头,阔花边样爱苏州”。
(三)、趋利的价值取向
从《武汉竹枝词》诸多的诗词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趋利是当时汉口市民重要的价值取向。首先是在行业选择上明显地表现出了趋利的特点。如前所述,当时盐、米、茶、银钱等行业的利润很丰厚,于是汉口市民争相从事这类行业。《武汉竹枝词》里这样写到:“一包盐赚几厘钱,积少成多累万千。若是客帮无倒帐,盐行生意是神仙。”甚至是妇女也放下贤淑的形象,参与其中:“贩盐妇女捷无双,五六包盐力可降。怀挟满身腰却瘦,桅杆夹上几回撞。”其次,从汉口市民的婚嫁生活中也可看到他们趋利的心态。“楚人嫁女利为罗,不管新郎鬓发皤。要戴金珠穿锦绣,更无妯娌与公婆。”其三,从营销方式上看,当时汉口的一些商贩为了牟利,常常会漫天要价。索价千钱的商品可能只值百钱而已。“器用般般列市边,胡同深处画图悬。宋人山水明人字,索价千钱买百钱。”为了求利,商贩们甚至会造假欺骗,字画商贩以虚名假款冒充古人字画之事时有发生。
(四)、落俗的生活情趣。
商业生活必然刺激人们的牟利欲望,趋利是商业社会里人的正常心态,在这种心态支配下,汉口市井文化明显的呈现出一种落俗的特征。“名园栽得好花枝,供奉财翁玩四时。可惜主人都太俗,不能饮酒不能诗。”
(五)、崇尚奢靡的审美趣味。
《武汉竹枝词》所录叶调元《汉口竹枝词·自序》云:“富家大贾,拥巨资,享厚利,不知黜浮崇俭为天地惜物力,为地方端好尚,为子孙计久远,骄淫矜夸,惟日不足。中户百姓,耳濡目染,始而羡慕,既而则效,以质朴为鄙陋,以奢侈为华美,习与性成,积重难返。”
(六)开放的社会风气。
清中后期汉口封建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使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受到极大冲击,这种冲击在当时汉口市民的道德观念上表现得非常明显,最突出的就是妇女逾越封建礼制,在道德观念及行为方式上表现出罕见的开放。从前面我们谈到的妇女贩盐时的泼辣之举中就已有体会。当时汉口的妇女“大方全不避生人,茗碗烟筒笑语亲。几句寒暄通套语,舌尖透出十分春。”“热闹场中总到临,莫教豪兴让男人。西施颜色东施貌,两样人才一样心。”
二、《汉口竹枝词》对武汉方言的影响
汉口竹枝词记录的是民间风俗,语言自然朴实,而其中,又有一部分记录了当时武汉特有的方言,这一部分方言一直保持着活力,至今仍然活跃在武汉人日常的交流之中。
《汉口竹枝词》里有很多市井文化的俚言俗语,经统计,全书涉及汉口本色俗语词汇约86个,主要分为二类。
第一类是汉口商业活动中的职业俗语或隐语。《汉口竹枝词》中写道:“行栈官人最软和,每逢生意巧张罗。局中明白旁人昧,说话由来橘子多。”[1](114页)叶调元在该诗下注云:“各行皆有隐语,米市尤甚,俗谓之‘打橘子’,疑‘谲’字之讹。”此外,《汉口竹枝词》还谈到了汉江打捞业、搬运、曲艺表演、妓院等行业的职业俗语。叶调元写竹枝词自称“舻陈土俗,广集民风”(《汉口竹枝词·凡例四则》),众多的职业俗语、隐语表明清中后期汉口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叶调元引用这些职业俗语、隐语亦俨有“舻陈土俗,广集民风”之意。
第二类为汉口民众的日常生活用语,在《汉口竹枝词》中所占比例最多,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有些生活场景的描写在汉味声情中具有一定的喜剧效果,如《汉口竹枝词》写一位市井男子躲避债主上门:“空囊愁煞一钱无,不吃明亏是丈夫。我自高眠他自坐,但教堂客去支吾。”[1](65页)“堂客”在汉口方言里指“老婆”,此处借丈夫的语气自述,将其无赖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大量世俗化的城市口语、俗语的运用使《汉口竹枝词》更贴近汉口民众的真实生活。
《汉口竹枝词》中所体现出的汉口方言和口语特色,对武汉方言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著名语言学家朱建颂教授在编撰《武汉方言词典》时,把《汉口竹枝词》中的方言摘录出来,作为词典中相应词条的例句。
徐明庭、马昌松两位先生推出《汉口竹枝词校注》,对汉口竹枝词作了精心的校勘和详细的注释。下面从《<汉口竹枝词校注>方言口语词试释》中摘录部分:
卷一《市廛》(其四)
四坊为界市廛稠,生意都为获利谋。只为工商帮口异,强分上下八行头。
帮口:[校注]这里指同行业中的工人、商人为共同的经济利益而合起来的小团体。[按后来引申为凡看法、认识、意见移至的称其一帮口。“看来你们的帮口还扎得蛮紧咧!一说么事都说么事。”
卷一《市廛》(其七)
街名一半店名呼,芦席稀稀草纸粗。一事令人惆怅甚,美人街上美人无。
稀稀:[按]稀稀拉拉,比喻不缜密、不结实。也比喻液态物体不浓稠。“你看这布稀稀的照得见人!”“稀饭,稀饭,也太稀了点吧!稀稀得像水。”
卷一《市廛》(其八)
华居陋室密如林,寸地相传值寸金,堂屋高昂天井小,十家阳宅九家阴。
堂屋:[校注]旧式房屋中位于正面的一间,较其他房间高大。[按]此义亦用于表示地位的改变。“俗话说‘搭船佬坐中舱;偏房变堂屋’。伙计,你这是偏房搞成了堂屋,位置坐正了咧!”
卷一《市廛》(其九)
上街宅宇住胡同,堂匾门灯气象雄。乞食人稀行路绝,头门人守後门封。
雄:[按]有气派。“任标今日穿了一套西服,样子几雄嘞!”
卷一《市廛》(其三十六)
银牌点菜莫论钱,西馔苏肴色色鲜。金谷会芳都可吃,坐场第—鹤鸣园。
莫:[按]不要。“想吃好菜就莫讲贵不贵,要讲贵就莫吃好菜。”
肴:[按]这里指有名的鱼肉荤菜,也用与自乐性谑语。“今天的肴像么样?想喝两杯。
三、汉口竹枝词中的民俗流变与传承
    九分商贾一分民:汉口市井文化的商业色彩
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所描写的汉口市井文化正是清中期汉口城市底层民众市井生活百相,其中尤以汉口的商业化为描写之重,全书分为《市廛》、《时令》、《后湖》、《闺阁》、《杂记》、《灾异》六卷。“市廛”一词意指店铺集中之处,卷一《市廛》内容以汉口商业为主,描写了汉口包括码头搬运、救生、摆渡、贩烟者、酒商、浣衣工等各类职业者,此外还有汉江水果行、盐店、票号、当铺、银号、药店、餐馆、茶坊、米厂、行栈、木货店、铜烟袋店等商铺,有些街巷还以个别行业命名,如打扣巷、芦席街、衣服街等,“此地从来无土著,九分商贾一分民”,叶调元将汉口定位于一个诸多外来文化交汇的商业集镇!
在现代社会中,竹枝词里汉口的商业色彩基本被保留了下来,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商业格局(传承),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化,一些职业已经消失,例如码头搬运、摆渡、浣衣工。而一些行业则被保留或者有所发展,例如救生员、水果行、研究贩卖者、药店、餐馆、茶坊等职业和商铺仍然存在(传承),当铺发展成了,银票和银子发展成了人民币,客栈发展成了旅馆等(流变)。
(社会职业的变化)
《时令》
新年债务纠葛    “拜年不见还留帖,半是昨宵躲债人”
传承与流变:如今的人们欠钱都会尽量在过年前还清,避免新年还有债务纠葛。但是不避免仍然有人无法还清债务,就会出现上门讨债的情况。
端阳赛龙船     “龙船经费有标船,半臂包巾五色鲜”
流变:现在汉阳过端午节的时候已经很少有“赛龙船”的活动了。
中秋节写人们喜爱桂花     “为爱天香看不足,一千钱赁一柯来”
传承:至今,桂花依旧深受武汉人民喜爱。
对各类职业者的商业行为刻画:
炒栗子者    “八个大钱称四两”
传承与流变:这个行业如今依旧存在,但称重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称法。
卖花纸者   “炮竹泥台尽摆摊”
传承与流变:卖花纸已不再独立成为一个职业,而是变成“杂货经营者”经营的一个类别。但是摆摊这样的现象依然存在,只是摆的东西变成更有市场的商品,例如小玩具、小配饰等。
餐馆讨帐者   “今日无钱骂一通”
流变:基本不再出现此类现象。
《后湖》
茶坊林立   “终岁笙歌拟教坊”
传承与流变:茶坊仍然存在,但不是“林立”。
卖艺人    “看钱丢罢还求赏”
传承:路边弹唱求赏钱的现象依然存在。
《闺阁》
写孝女化妆成男,沿户叫卖纸花    “货郎谁识木兰身”
贫家卖女   “一纸文书十万钱”
流变:现代社会发展,女扮男装的现象极少出现,卖纸花的现象也几乎没有。卖女行为也不存在。
《汉口竹枝词》中吟咏茶坊酒肆的诗篇有多首,如“茶叶多兼瓜子大,沿河馆比后湖高”
“银牌点菜莫论钱,西馔苏肴色色鲜”
《汉口竹枝词》中提到的著名茶坊有“涌金泉”、“早逢春”、“望湖泉”等,提到的著名酒肆有“鹤鸣园”、“金谷”、“会芳”、“五明”、“聚仙”等。
休闲娱乐
优伶艺人的表演、节令灯会的繁嚣、佛事活动中的演出、游人出行的闲适等
流变:艺人表演、灯会、佛事活动等娱乐均已流失。
《汉口竹枝词》中写道:
“行栈官人最软和,每逢生意巧张罗。局中明白旁人昧,说话由来橘子多”。叶调元在该诗下注云:“各行皆有隐语,米市尤甚,俗谓之‘打橘子’,疑‘谲’字之讹”。此外,《汉口竹枝词》还谈到了汉江打捞业、搬运、曲艺表演、妓院等行业的职业俗语。
竹枝词源生于民歌,其内容较多反映下层社会生活,风格真实清新,因此竹枝词具有“以诗证史”的作用。清代是武汉竹枝词创作的高峰,收入徐明庭先生校辑的 《武汉竹枝词》达 50 家 1095 首,这些作品集中反映了清代以来特别是清末民初的武汉社会风俗变化情况。
清末民初,一些妇女开始大胆地追求婚姻自由,“暗中订个金兰谱,为恨今天相见迟”,而嫁娶有的也无须父母出资干涉,“好个联姻新命令,无须酬酢要爹娘”;有的也敢和情郎公开恋爱出入各种场合,“与郎携手并郎肩”以至“堂倌称谓真堪笑,当作新婚夫妇看”。
传承:如今的未婚青年(包含男性和女性)都崇尚婚姻自由,但也仍会多少听取父母意见。
许多行业也逐渐出现了女性的身影,“产科医士女郎中,也坐包车马路冲”;“雨前龙井更毛尖,纤手分来色色鲜。难怪泡茶多异味,姑娘二字本香甜”。女性开始用自己的能力换取社会的承认,“从前分利今生利,衣食无须溷乃公”。
传承:性别歧视现象逐渐淡化,女性从事的行业愈发广泛,除了个别女性体力无法承受或其他的特殊行业,女性几乎活跃在生活上的各种行业里。
缠足
“纤纤贴地金莲小,要买甘蔗当杖扶”,代之是对天足的赞美和羡慕“羡煞天然双妙足,弯弯如月可怜娇”。
流变:辛亥革命后,缠足这个陋俗被废除。
剪辫
武汉较为开明的市民,也主动剪去发辫,“垂垂脑后休多事,削尽烦丝万虑空”。与此相伴的是新式理发店的出现,“对镜晨妆发似蓬,首无膏沫也曷为容?烦君理就青丝鬓,搔首佳人定爱侬”,青年开始留新式发型,“胡蓄威廉头拿破,文明模样仿西洋”。
流变:如今的青年已不再蓄长发。
服饰
清末民初,武汉市民服饰有着明显的变化,着洋装、皮鞋被认为时尚,“猩红外套金丝结,洋漆凌波小革鞋”。而服饰时样的翻新则令人目不暇接,“非是陆离光怪外,大家多要学时髦”。“妇女成来新市场,衣衫艳丽斗时装”,除了着装外,戴眼镜、拄文明杖也成为时尚"专从表面费心思,色色衣裳样入时。黑漆皮鞋声轧轧,鼻峰高架克罗司(眼镜)”。男子的打扮也无奇不有,青年人流行的“威廉式”小胡子,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胡蓄威廉头拿破,文明模样仿西洋”。
传承与流变:仍然追逐时尚潮流,但如今的时尚潮流与当时有所不同。
打牌
“报道春回赌禁,家家麻雀响楼台。上场不管男和女,一共几天抹得来”。“傍栏赏月又看花,围坐同将麻雀叉。直到八圈圈到底,夜深兴尽各还家。”
“麻雀搓挲扑克飞,金钱消长不胜肥。晨昏颠倒翻无虑,那管世衰与道微。”
传承:赌博与打牌仍然存在。
赛马等公开大赌场引进设立“西商赛后又华商,此是公开大赌场。马上马师盆里骰,输赢都为别人忙”。注曰:汉口跑马场举行赛马,实公开之大赌场耳。举赛之日全市若狂,即金钱行市亦受其影响。
流变:赛马已不再是闲时娱乐项目。
“花布街连广益桥,教门生意独殷饶。糖糕切片经油脆,牛肉悬门扑鼻臊。”
传承:当时的食物几乎均被传承了下来。糖糕切片如今依旧可见。
杂耍卖艺。“近来耍戏更新鲜,教法能将畜类传。猴子狗熊顽棍棒,雀儿老鼠打鞦韆。”
“平芜芳草碧如烟,一阵湖风送管弦。引得游人围着看,打拳人聚夕阳天。”
流变:街头很少再见杂耍卖艺的艺人。
当时的汉口人在饮食方面口味多样,宁波汤圆、嘉胡糕点、江汉鱼圆、山陕烧腊羊羔、水饺芝麻等等来自全国各地的具有地方风味的食品种类繁多,“名签雅扇蓝田室,烧腊羊羔玉露斋”“麻雀头酥鹅颈软,豆黄饼脆藕圆甜”“芝麻饺子叫凄凉,巷口鸣锣卖小糖。水饺汤圆猪血担,夜深还有满街梆”
传承:如今交通发达,饮食上更是花样百出,层出不穷,大江南北的食品汇聚一地。
服饰  “蜀锦吴绫买上头,阔花边样爱苏州”
传承与流变: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仍然是服饰行业发达的地方,但广东和辽宁等地如今也成为服饰行业的先驱。
从汉口市民的婚嫁生活中也可看到他们趋利的心态。“楚人嫁女利为罗,不管新郎鬓发皤。要戴金珠穿锦绣,更无妯娌与公婆。”
传承:趋利心态如今亦有之。
妇女逾越封建礼制,在道德观念及行为方式上表现出罕见的开放。“大方全不避生人,茗碗烟筒笑语亲。几句寒暄通套语,舌尖透出十分春。”“热闹场中总到临,莫教豪兴让男人。西施颜色东施貌,两样人才一样心。”
传承:现代妇女大方、开放,不做作。
《观音会竹枝词》八首,展现在观音会这一地方风俗上的逸闻趣事。“东家姐妹约西邻,检点衣裳色色新。都向白衣庵里去,大家稽首拜观音。”
流变:观音会这个节日或习俗已不复出现。
接财神
大年初五是财神日,“年已过完神敬毕,今宵又要接财神”(《咏汉口竹枝词》之五)
对于接财神的过程,《咏汉口竹枝词》之六有细致描述:“财神到处大家欢,翠绕珠围共一团。洒遍杨枝甘露水,请看遍地是金钱”。接财神显示了市民对于富裕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初五拜财神,去归元寺)
传承:如今汉阳地区的人民依旧保留着接财神的习惯,接财神寓意着来年生活上的富足。
总结:竹枝词里所反映的民情与风俗在时间的淘洗下,有的不复存在,有的历久弥新。被传承下来的大多是各个行业中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部分、饮食文化、服饰特点以及部分民俗节日,发生流变的则多是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行业、传统民俗节日、阻碍社会文明的陋习等等。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大体概括为以下三个:
1、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许多职业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逐渐被淘汰,但也为一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有利的资源,使其能够在竞争中不被淘汰,并发展得越来越好。此外,由于经济的发展,现代人们淡化了对传统习俗的重视,使得赛龙船、花灯节、观音会等习俗在淡化中渐被遗忘。
2、社会文明的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使得贫户卖女、讨债之类的现象慢慢消失,缠足等陋习不再出现,性别歧视也逐渐淡化,女性所从事的行业更加广泛。
3、思想的解放。人们的思想渐渐摆脱了传统的束缚,未婚青年崇尚婚姻自由,现代妇女落落大方不做作,女性地位提高等等。
附录:
小组田野调查报告:
1竹枝词里面提到的花楼街:“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
a.请问您听说过花楼街吗?现在花楼街在哪里呢?
b.从前和现在有区别吗?有些什么区别?(人们的生活方式,说法方式等均可)
访谈实录(根据录音资料整理,采访人岳薇):
地点:江汉路步行街附近
人物:两位行人(是第一次来武汉的游客)
人物资料:南昌的两位大学生,身份为游客,第一次到武汉,二人均为生命科学专业。
访者:你们好,我们是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在这里做民间竹枝词的访谈。能请你们二位回答几个有关的问题吗?不涉及个人信息的。
二人:哦,好的呀。
访者:那首先,请问二位知道花楼街吗?
游客A:这不就是花楼街嘛!我们是来武汉玩的,住在步行街这边的酒店,刚刚看路标说这里是花楼街。
采访者:那您听说过我刚刚说的“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的话吗?
游客A&B:没有,我们也是第一次来武汉,不太了解这边。
对象:老年服饰店店主(武汉人,女,64岁)
地点:花楼街
访问者:魏兰花
问:花楼街的变化大吗?有哪些变化?
答:肯定变化大啦!以前还有分前花楼街,中花楼街,后花楼街的咧,现在就只有这个花楼街啦。
问:那前花楼去哪啦?怎么就剩这后花楼街了呢?
答:还不是因为市政建设把它给改了。前花楼街就是现在的黎黄陂撒。
问:那花楼街以前是不是很热闹啊?
答:那肯定的啦,以前这里好热闹的,还有“八大行”咧,就是盐、茶、药、杂货、油、粮、棉、水果这些。
问:那您听说过竹枝词吗?还有印象吗?
答:什么?好像以前听人说过什么竹枝词,也有人像你一样来调查的,可他是什么,我还真是不知道啊。
2、竹枝词里面提到关于武汉方言“过早”的说法:“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辰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粑粑油饺一齐吞。”
a.您知道“过早”是什么意思吗?现在您或者您的家人朋友还这么用吗?
b.那竹枝词里提到的“粑粑”“油饺”也是汉口方言吗?
地点:后花楼街上的早餐铺子里:
人物:曹大叔曹大婶和侄子:
人物资料:很小的街边摊,早餐铺子,虽然简陋但门庭若市。曹大叔是早餐铺子的主人,和曹大婶带着侄子一起经营。与周边邻居很熟悉。二老普通话很不老练,能听懂,但不太会讲,但侄子普通话不错。
曹大婶:过早嘛!你就是过早嘛!早上要吃饭呀!
曹大叔:哈哈哈,伢问你啥意思呢。(又转向我们)吃早饭嘛!
访者:对对!这个咱们应该都知道!
那咱们现在大家还都这么用么?家人?朋友?来您这吃饭的都这么说?
二人:用啊!不然咋个说呢?
曹大婶:都是来过早的嘛!
访者:那这句“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辰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粑粑油饺一齐吞。”,里面说的粑粑,油饺是什么呀?是武汉方言吗?
曹大婶:粑粑嘛!米粑粑,吃的,米做的呀!(又小声说)我这没的……
曹大叔的侄子:不算方言吧,别的地方也有叫粑粑的。但我们这的就那一种粑粑,你早点来,街上都有。
访者:哦!那油饺呢?是什么?
曹大婶:你吃的就是!
曹大叔&侄子:哈哈哈哈哈!
访者:原来是这个,(摊子上并没标出是什么,我们跟着前面的人稀里糊涂得要了几样,没想到其中就有油饺头)。那这个是方言吗?
曹大婶和大叔都让侄子来回答:也不是吧,就是那么叫,你要说方言就是方言……
访谈实录,访谈人彭锐
人物信息:王德怀,男,45岁,卖农产品为生,汉口人氏。
许银春,女,42岁,家庭主妇,汉口人氏。
3、三天过早异平常,一顿狼餐饭可忘。
切麪豆丝乾綫粉,鱼汆圆子滚鷄汤。
传说武汉过早可以一个月不重样,你知道汉口竹枝词中包含了哪些过早的食物吗?
糯米鸡加欢喜坨,豆皮糊酒配油蓑。
热干面上鸡冠饺,锅贴烧梅苕面窝。
“鸡冠饺”“油蓑”是什么?现在的本地人早餐里还有吗?
王德怀:姑娘,你说的那个《竹枝词》我们这些干活的没有看见过。
访问者:就是离这个很近的那个江滩,隔几百米就有的一个石墩上刻的那些诗词,就是竹枝词。
王德怀:你说那个啊,看见过,常常去那边,怎么没看见过呢。只注意了上面写的离大桥好多米,嘿嘿,没好多文化,那些诗词就没注意了,只知道有。
许银春:你一说我就想起了,以前好像听人说过。讲得就是我们老汉口的一些风俗。也就是衣食住行这些。
访问者:是的,我们做的调查,就是汉口竹枝词,讲的就老汉口老百姓的事儿。据说汉口这边的早餐种类繁多,可以做到一个月不重样,这是不是真的啊?
王德怀:那是肯定的啊,武汉人比较注重吃,说得不好听点就是——好吃。最有名的早餐热干面啊,武汉人都爱吃这个。
许银春:豆皮也是很有名的。
访问者:嗯嗯,这两样我们都喜欢吃,那您们知道“鸡冠饺”“油蓑”是什么吗?现在的本地人早餐里还有吗?
王德怀:鸡冠饺的馅有用粉丝、腌菜,也有韭菜的,一般都是自家做来吃,主要材料是面粉,用油炸,形状像鸡冠。我们本地人还在吃这个,后来搬来武汉的人估计就很少吃这个了。市场上没卖的,只有我们老武汉人会做。
访问者:那油蓑呢?
许银春:这个现在很少吃了,以前的人吃猪油吃的多,没怎么吃菜油,把膘很厚的肥肉里的油榨出来,出油了就会剩下油渣,这个就是油蓑,以前生活艰苦。刚出锅的又酥又脆,很好吃。现在生活好了,自家也不养猪了,多吃菜油,这个就很少见了。就算有时候榨油,也不大吃这个了。你们这些女娃估计没见过哦。
访问者:恩恩。这个还真是没见过。
4.《汉口竹枝词》就记载说汉口镇妇女“地方稍有胜举,逐队成群,出头露面,谈笑无忌,饮啖自如”
•“大方全不避生人,茗碗烟筒笑语亲。几句寒暄通套语,舌尖透出十分春。”
“热闹场中总到临,莫教豪兴让男人。西施颜色东施貌,两样人才一样心。”
•你听过类似的竹枝词吗?
•你觉得它反映出了当时汉口女性的什么特点?
•你认为是否适用于现在的武汉女性?
访问者:前面说过,您对竹枝词了解得不是很多,但我还是有几个问题想问问您们,可以么?
王德怀:没事,小姑凉,你问吧!
许银春:虽然了解得不多,但我在老汉口长大的,所以,我对这边还是很了解的,你有什么问题就尽管问吧。
访问者:好的,谢谢。就是《汉口竹枝词》里面记载:汉口镇的妇女只要一有什么活动,就喜欢抛头露面的,不像其他地方词传统女性那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言行也不顾忌,比较的豪爽。事实上真的是这样么?
王德怀:是的,以前汉口的女性就是这样,他们说话的嗓门很大,不像你们这些小女孩这样细声细语的。
访问者:……
许银春:你们一看就不是汉口的吧?我们这边的小孩可凶了。
访问者:那他们以前在自己的婚姻大事上,也是如此吗?
许银春:这也一定,有一些脸皮薄的还是会很害羞的,只是比那些大家闺秀大胆点。也有不害羞的,大大方方谈自己婚事的。
王德怀:对对……他们言行不像那些封建女性一样,比较豪爽,一点都不扭扭捏捏的。我爷爷奶奶还是自由恋爱的,后来成的家
访问者:私定终身?
王德怀:嗯
访问者:你认为现在汉口的女孩继承这些特点了吗?
王德怀:有呀,汉口的女孩子个个都很豪爽。
访问者:是哦,汉口比较出女汉纸。
王德怀:汉口女孩能力都很强,好胜心强,自尊自立。就是脾气火爆了点。
许银春:是啊,我们这边的女孩可能干了,豪爽大气。巾帼不让须眉呀!
访问者:是的哦,这点很赞成,汉口的姑娘能力的确是很强的!谢谢您们哈,耽误了您们这么久。
王德怀:小事情,冒客气。
许银春:就是就是。
访谈实录:
访谈人:王梓涵
5.你了解汉口竹枝词吗?
能具体说首吗?.
从哪听来的这种竹枝词?还是看来的?
a.你觉得他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环境/社会背景?
b.里面的某某词是什么意思,是武汉方言吗?像这种方言词汇在汉口竹枝词创作中常见吗?
c.里面所讲的地名现在还在吗?具体位置是?当时那一带主要是干什么的?
d.……
.你听得竹枝词大多是讲什么的?
.可以讲讲你知道的竹枝词吗?
.你觉得武汉竹枝词中武汉特色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访谈对象:武昌本地人
年龄:18岁
性别:女
职业:学生
问:你是汉口本地人吗?
答:我是武昌长大的。
问:请问你听过《汉口竹枝词》吗?
答:听过。
问:你对《汉口竹枝词》的了解有多少呢?
答:没多少吧,小时候听我奶奶讲过。
问:那么,你奶奶那一辈知道的会多很多吗?
答:会多一些的,我们这一辈知道的人就很少了。然后我自己对文学又有一定的兴趣,所以自己看了这方面的一些东西。
问:你觉得这些竹枝词有什么用处吗?主要体现在生活的哪些方面?
答:它,就是,因为它就是应该就属于民间形的吧,就会反应一些很多民间的风俗啊,还有就是,就是这样吧。
问:像你了解竹枝词是从你奶奶那里听来的吗,那么你以后会将给自己的小孩听吗?又会以什么形式讲给你的小孩听呢?
答:江滩那边不是刻有竹枝词嘛,以后去江滩玩啊,看到了就可以和他们讲一讲嘛。
问:对于一些具体的竹枝词你有没有听过,例如《汉口竹枝词》中的记载汉口镇“地方稍有胜举,逐队成群,出头露面,谈笑无忌,饮啖自如”。
答:听过,表达了女性的性格嘛。
问:嗯,它里面还有“大方全不避生人,茗碗烟筒笑语亲”,你觉得这些久远的竹枝词还能代表现在的武汉女性吗?
答:我觉得还是部分吧,这个还是要看人的性格啊,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这种性格的吧。
6、关于汉口典当行业、等的变迁问题
《武汉竹枝词》中有这样的描述:“只为工商帮口异,强分上下八行头。”所谓“上下八行头”是指以:银钱、典当、铜铅、油烛、绸缎布匹、杂货、药材、纸张
《武汉竹枝词》里这样写道:“子金按月按时排,生意无如票号佳。街上不居居巷内,门悬三字小金牌。”“银钱生意一毫争,钱店尤居虱子名。本小利多偏稳当,江西老表是钱精。”
“圜法应当属国家,洋圆浸用到中华。利权既落西商手,汇水由他任意加。(外国)”
地点:前进四路·典当行
访谈对象:路边社区保安(武汉人,男,53岁)
访问者:魏兰花
·汉口这么繁华,以前还是四大名镇之一,您听说过武汉有那些大型的行当吗?有像“四大行”,“八大行”之类的?
答:有啊!小时候听说,汉口有“八大行”,像是银钱啊、典当行啊、药行啊、绸缎布行啊这些
·现在还有典当行吗?
答:有!看,像这里一顺溜下去的一条街有好多咧,不过现在都改成“寄行”啦!其实也差不多的吧。国家以前不是打压吗?现在估计也不太好做咯,也很少有人去啦。诶,江滩边上不还有家吗。不过好像民国时候因为辛亥革命啊那些打仗的也不太好做了吧,后来建国了,也就没落了,也消失了一段时间,但现在又有啦。唉。
·那现在银钱行还有吗?
答:早就没有啦,你看,江汉路这一大块,包括江滩边上,那个不是外国的?人家那么大,我们那些小银票行哪比的过人家啊,真是。
·您觉得现在汉口的大行当有哪些?
答:你看像现在你们小女生逛的江汉路上,商场就是一个大行当啊~还有什么服饰业啊,餐厅啊~~唉我也不太懂啊,现在都跟以前不一样啦。而且小时候也不像现在商业那么繁荣,小时候可穷啦!
·那您听说过汉口的竹枝词吗?
答:没喋~也没听人说过啊,我们都是没怎么读过书的人。
7、汉骂有何特色?在汉真的是“人在江湖,骂不由己”吗?
地点:前进四路·典当行
访谈对象:路边社区保安(武汉人,男,53岁)
访问者:魏兰花
现在有人说武汉人的“汉骂”特别厉害,你觉得呢?
答:什么汉骂啊?我们武汉话里边就是这样的撒,就是这样大声的说话撒,哪有什么骂不骂的!这都是以前的行话,不过是现在大家都这样讲了,而且现在那些外来的人只要看到武汉人大声说话就说人在在骂人。
·有那几句是最常用的吗?
答:像“个婊子养的!”“这个板马的!”“个豹胆妈的!”“老子信你邪!”
对象:中学门口的学生(武汉人,女,17岁)
访问者:魏兰花
·你觉得武汉人说话怎么样?有什么特征?
答:武汉人讲武汉话多多少少有点江湖味~可能说着说着就跟吵起来一样,武汉话的吵也是他的特色吧,他不像你们说是那种很生气的冲突的语言,在武汉人看来就是一种消遣,一种娱乐的方式而已啦。武汉人也喜欢看别人骂架啊,没有你们说的“身不由己”啦,就只是一种娱乐而已。
8、、你是否知道武汉有一部书叫做《汉口竹枝词》?了解多少呢?对于汉口的民俗了解多少呢?
访谈对象:汉口居民
年龄:68岁
性别:男
职业:退休教师
问:请问你听过《汉口竹枝词》吗?
答:听过。了解些吧。
问:那你能具体给我们讲一首自己比较熟悉的嘛?
答:嗯……这个嘛……“石镇街道土镇坡,八码头临一带河;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
问:这个讲的是那里?现在那个地方还在吗……
答:这个讲的就是现在的汉正街。
问:哦,原来汉正街已经有这么多年的历史啦,而且自古就那么繁华。
答:嗯,汉正街是“古汉口之正街”,是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万商云集,商品争流之地。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汉正街就已形成市镇。而且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铺行栈日益增多,贸易往来十分频繁。
问:那这首竹枝词里面讲的“一带河”就是长江吗?
答:嗯,它沿着长江,所以码头也众多,“八码头”呢,呵呵。
问:这“八码头”指的是?
答:这个,我也不知道具体有哪一些,是不是真的有八个……宗三庙、杨家河、武圣庙、老官庙和集家嘴这几个应该算吧。
问:你觉得这首竹枝词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环境?
答:汉正街当时是热闹得很,四方商旅,八方游客,都要到汉口来,热闹繁华哟。像荆州、孝感那些地方,外地山西、陕西、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浙江那些人,纷纷迁入。汉口的汉正街一直是旧汉口镇的商业精华之所在,但是现在不得行了,你们这些年轻人都不得到汉正街买东西了。
对象:中学门口的学生(武汉人,女,17岁)
访问者:魏兰花
你听说过汉口竹枝词吗?
答:知道啦,江滩边上的石碑有刻得有。也有查过,但其他地方就没有看到过了。好像是清朝时候的吧。
·那你父母知道汉口竹枝词的存在吗?你爷爷奶奶那一辈呢?
答:就是和他们去江滩散步时候看到的啊。爷爷好像是听说过吧,里边有些东西爷爷还知道咧,不过现在有很多都不在了,或者是变了。
·那你觉得这个竹枝词里边对你有什么有用的信息吗?
答:不知道耶,可能还是有把,像可以了解以前汉口是怎么样的呀,里边也有记载一些民俗、俗话之类的,还蛮好玩的吧。像现在汉口留下的大都是民国租界的建筑啊那些,本土的文化都没有什么流传的了。

实践调查总结:
实践小组主要负责的在汉口实地走访,拍摄和竹枝词相关的建筑,采访汉口当地人对于竹枝词的了解程度、竹枝词在生活中的影响以及他们关于竹枝词的态度问题。
清道光年间叶调元的《汉口竹枝词》是武汉城市文化的一枝奇葩,他以市民眼光看汉口,用市民语言写民情风俗,以诗补史,以诗拾遗,有较高的汉口民俗研究价值。竹枝词反映的汉口人生活中的现象,对于我们了解汉口的民俗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透过一首首的诗词,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幅幅汉口的生活画卷向我们展开,为我们呈现出丰富绚烂的画面。
比如“前花楼接后花楼,直出歆生大路头。车马如梭人似织,夜深歌吹未曾休”,我们似乎还可以看到花楼街当年的繁华热闹、人声鼎沸,现今的花楼街已不复昔日的繁华,但是这竹枝词却将它记录了下来,我们依稀可见。再如竹枝词里面提到关于武汉方言“过早”的说法:“小家妇女学豪门,睡到辰时醒梦魂。且慢梳头先过早,粑粑油饺一齐吞”。初次来到武汉我们就接触到了武汉特有的“早餐文化”,“过早”的说法一直到现在都在生活中使用,传说武汉过早可以一个月不重样,汉口竹枝词中就包含了许多过早的食物:
三天过早异平常, 一顿狼餐饭可忘。
切麪豆丝乾綫粉, 鱼汆圆子滚鷄汤。

糯米鸡加欢喜坨,豆皮糊酒配油蓑。
热干面上鸡冠饺,锅贴烧梅苕面窝。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现在年轻一点的汉口人已经不太了解竹枝词了,有的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从祖辈那里听过一星半点,其中有位退休的老教师比较了解竹枝词,对于汉正街提到了这么一首竹枝词“石镇街道土镇坡,八码头临一带河;瓦屋竹楼千万户,本乡人少异乡多”,汉正街是“古汉口之正街”,是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是万商云集,商品争流之地。早在明朝万历年间,汉正街就已形成市镇。而且水上交通便利,沿街店铺行栈日益增多,贸易往来十分频繁。这首竹枝词是当时社会环境的反映,汉正街当时是商贾云集,交易兴盛,市场繁荣。也被称为“江湖连接,无地不通,一舟出门,万里唯意”,吸引了四方商旅,八方游客,热闹繁华,盛极一时。于是,本省荆州、孝感各县,外地山西、陕西、四川、湖南、江西、安徽、浙江等省人口纷纷迁入。近百年来,汉正街一直是旧汉口镇的商业精华之所在。
武汉市政府对于汉口竹枝词的发展和保护也采取了有力的措施,在汉口江滩设有竹枝词广场,共有12块刻有竹枝词的石块,从武汉关到长江二桥,一共树立了12块里程碑。第一块到第四块刻写的是沙月2007年创作的“武汉江滩竹枝词四首”,即汉口江滩、汉阳江滩、武昌江滩、汉江江滩;第五块到第十二块,刻写的是清代诗人叶调元的八首后湖风情竹枝词。
汉口竹枝词诞生在汉口建镇的时候。五百年来,她以诗歌的形式,用汉口的方言,记载汉口的民俗民情民风,记载了汉口五百年的兴衰历史,记载了这座城市的风土人情的变迁,记载了市民代代传承的城市精神。清朝末年,曾经与上海竹枝词、三峡竹枝词以及广东竹枝词成为海内著名的四大竹枝词。
汉口竹枝词始终没有脱离汉口江城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城市个性、城市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她以诗歌艺术为表现手段,锻造了一条城市历史文化链条并得以延续下来。
汉口竹枝词,如同一个地域小小的历史博物馆,保存着并展现着无数各具特色的文化图卷,成为武汉民间文化中的重要基因,是地域精神、情感和理想的重要载体,是武汉城市民间文化的识别标志。从城市文化的意义上说,它体现了城市的个性和城市的历史记忆。抢救并保护,研究传承并创新汉口竹枝词就是保护我们地域文化的价值和尊严,保护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的价值和个性尊严。
随着城市环境的变革自然、历史条件的变化,汉口竹枝词在一代代江城歌者的手里,不断得到传承创新,使得广大市民对于汉口竹枝词有了强烈的认同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城市创造力。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具有真正文化时空含量的是民族文化。我们的汉口竹枝词,它像一只穿越时空的大鹏,始终紧贴着武汉大地自由飞翔,它带着码头绿荫的芳香,负载着武汉人灵魂的重量和祈望,正在继续的记录、创造、传承着武汉地域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变迁历程和轨迹。


附录2:
论文参考书目:
1、小田,《竹枝词之社会史意义———以江南为例》[J],学术月刊,2007年5月
2、赵 明, 杨雪莲,《江西竹枝词的史料价值》[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7 年4 月
3、吴艳荣,《近三十年竹枝词研究述评》[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9月 
4、周霞 杨筱,《从叶调元<汉口竹枝词>看清中后期汉口市井文化》[J],鄂州大学学报,2005 年l 月
5、盛莉,《<汉口竹枝词>》中的汉口市井文化描写》[J],文学教育,2012.02期
6、董玉梅,《竹枝词:老汉口的风俗画卷——评<民初罗氏汉口竹枝词校注>》[J],武汉文博,2012年02期
7、朱建颂,《清末民初汉口的“百科全书”——喜读<民初汉口竹枝词(罗汉)今注>》[J],武汉文史资料,2002年11期
8、徐明庭,《叶调元与<汉口竹枝词>》[J],世纪行,2008年07期
9、周然,《武汉话的尖板眼》[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10、王利器等辑.《历代竹枝词》.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3
熊宪光等著.《巴渝诗词歌赋》. 重庆出版社, 2004
11、孙杰.  《竹枝词发展史》. 复旦大学 2012 博士论文
12、周建军. 《民族文学视野下的竹枝词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13、刘 扬《论竹枝词的演变》 .名作欣赏. 2012年23期
14、田永红. 《巴人竹枝词源流及其艺术特色(上)》. 铜仁学院学报. 2007   年03期
15、彭秀枢,彭南均.  《竹枝词的源流.》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2(02)
16、邵红峰.  《长江三峡竹枝词》. 风景名胜. 1999(05)
17、向轼《浅析竹枝词的地域风格和文学色彩的流变》 安康师专学报. 2006年02期
18、李良品. 《竹枝词源流考》.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0年04期
19、杜宏英 《胪陈土俗、广集民风——叶调元及其汉口竹枝词》
黑龙江史志  文化研究  2008年第13期  P79
20、胡俊修、索宇 《民国武汉竹枝词的平民化取向——以蔡寄鸥作品为例》  《三峡论坛》 2012年  第4期
21、李国泰 《“俗”的再造——唐代民间竹枝歌“文人化”刍议》
《三峡论坛》2013年  第3期
22、钱晓燕 《地域文化视野下的宋元竹枝词》2012年  河北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3、吴博 《东北竹枝词研究》   2010年5月  广州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24、罗俊萍 《岭南竹枝词研究》2013年6月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5、邱良任 《论湖南<竹枝词>——<湖南竹枝词>前言》  长沙水电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1期
26、冯有寿 《清代巴塘藏族风情画》
27、程洁   《上海竹枝词研究》   2010年4月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8、杨颖  《宋代文人竹枝词题材内容分类研究》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11月第28卷第11期
29、向彦婷  《土家族竹枝词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年4月
30、陈颖聪 《粤讴竹枝唱珠娘——清末民初广州娼妓生活情思管窥》 2012年第1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31、徐明庭. 叶调元与《汉口竹枝词》. 武汉文史资料. 2008年04期
32、熊笃. 《竹枝词源流考》.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01期
33、田一颖、刘利民、李忠华,《竹枝词视域下的清末民初武汉社会风尚》,《兰台世界·档案解读》2013,一月下旬
34、严奇岩,《浅谈竹枝词的地方志价值》,《兰台世界·史料研究》2011,11月下旬
35、王子今,《“竹枝词”的文化意义》,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4月,第27卷,第二期
35、梁颖珠,《论清代竹枝词的文学价值》,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一期,2014年2月
36、刘扬,《论竹枝词的演变》 《名作欣赏·诗词研究》
37、《浅谈竹枝词起源》李硕文,《文学研究·安徽文学,》2012第二期  P3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