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40课堂孙修远小组——归元寺

回复 135# 的帖子

 7、请你根据自己的体会再说出几点,为佛教与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出谋划策:意见汇总——

  (1)多做有益的社会公益活动,提高佛教在大众中的形象。

  (2)寺院要多讲经说法,以弘法为主,以作佛事为辅,提高寺院的品质。

   (3)僧人要加强自身的道风建设,居士要注重正知正信的建设。

TOP

回复 136# 的帖子

(一)集中善信的功德,成立一些义工组织,济世救人。

  (5)对居士进行系统的完整的佛学知识教育,多培养能够真正理解佛教的人才。

  (6)应利用政府行政手段与寺院出家规范相结合的办法,严格控制出家人的数量和素质,防止僧伽队伍的混乱,避免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7)要严肃对待一些常住寺院的僧人背地裹有家庭的问题,其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影响。

  (8)希望成立临终关怀组织(如“爱心念佛团”),帮助教徒临终念佛,安详往生;同时也可以防止不良现象的蔓延(如,居士中也有人赶经忏赚钱)。

  (9)利用讲经和法会等机会,提倡居士也自愿忏悔,从而纠正他们的不良行为。

TOP

回复 137# 的帖子

 (10)弘扬大乘佛法,必须符合中国社会实际。

  (11)力求使佛教能够解决各种阶层和类型人的实际问题,而认识到佛教的有用有效。

  (12)要培养有威仪有智能的法师,争取社会的尊重。

  (13)不要在寺院裹宣扬具有迷信色彩的观念。

  (14)纠正信徒归依拜师中存在的不良问题,制止因为不同的师徒关系而形成互相矛盾小团体。

  (15)居士可以模仿泰国临时出家的方法,在寺院进行培训。

  (16)弘法应针对不同的知识层次、信仰倾向等,分出不同的组织形式。

  (17)应对居士进行佛教礼仪、纪律的教育,提高自我约束能力,防止信仰活动的一盘散沙。

  (18)弘法要结合社会现实,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分析透彻,生动易懂。

  (19)要充分利用现代宣传工具,如网络传媒等,积极地宣传佛教;

  (20)要根据信徒们实际的修行和对社会的贡献,进行评比,树立先进,以激发大家为现实服务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TOP

回复 138# 的帖子

信徒的信仰活动是多层面多形式的。根据大乘佛教的信仰活动特点,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纯宗教意义的信仰活动,这是教徒的本分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比如,佛教徒的礼佛诵经、持戒修行等。另一方面是社会意义的现实活动,这是教徒在信仰观念的影响下积极参与服务现实人群的行为方式。

TOP

回复 139# 的帖子

数罗汉俨然就成了一种具有社会意义上的现实活动,我们可以在了解罗汉甚至佛教文化的同时,寻找一种心理上的慰藉。学会用正确的信仰净化自己,同时用对待荣辱,对待他人,对待世界,对待生命。

TOP

回复 140# 的帖子

在信仰行为的变化中,肯定自己在精神和行为两方面都有积极的改变。突出的是助残扶困,培养了良好的处世方式。在被调查的居士中,多数是近几年信仰佛教的,他们的感情是纯真的。尽管他们的信仰心态中很自然地保持对来世的憧憬和佛菩萨保佑的期求,但是,越来越多的人更加关注对自己精神的提升和陶冶,更加热心对社会有益活动的参与,也就是说,他们期望通过佛教信仰活动改变自己的精神面貌,确立自己人生的社会价值。调查中所反映出的一部分人存在着消极倾向,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他们对信仰期望较高,不满足於一般性的或者是传统的信仰活动,产生了失望等情绪所致。把自己的信仰行为与社会人生价值联系起来,并且积极寻求贡献社会人群的途径,是值得高度重视和热情鼓励、有效引导的大好事,是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协调的良好行为,是大乘佛教精神的实践趋向。积极人世,展现个性,服务社会,是居士佛教信仰活动中的突出品质。

TOP

回复 39# 的帖子

每一尊雕塑又各自唤起一种生活联想,形形色色、活活生生:或笑逐颜开,洋洋自得,或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或腾云驾雾,飘飘欲去;或棋逢对手,胜负难分;或掌上托婴;或怀中抱幼。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纯朴的人情味。关于罗汉造像艺术,据归元寺内弘悟法师说:“罗汉所展现的便是世间百态,每个罗汉的表情是不一样的,但他也是生活的一个象征,证明了人的形形色色。

TOP

回复 106# 的帖子

原来武汉市已经把以归元寺为核心的地区定位为具备最深厚的文化传承、最活力的文化创新、最宜居的生态环境区域,寺院正在把“数罗汉”这一习俗作为潜力优势,通过弘扬和创新转化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从而达到佛教文化和城市功能的融合的目标,归元寺外鳞次栉比的商家店铺就是初步融合的成果。看来“数罗汉”还可以作为寺院经济的发展重点,为汉阳地区做出不可小觑的经济贡献。

TOP

作为一种世俗化的佛教习俗,“数罗汉”增添了祈福娱乐的大众化成分,人人皆可参与也大大削减了它的严肃性,这样的社会娱乐功能缩短了人们与宗教的距离,也丰富了武汉市民的日常生活。

TOP

佛教在人们心中往往显然具有某种超自然的“神圣性”,像罗汉堂内就有众多禁忌,如不可拍照亵渎、不可手指戳点等规矩,这种“神圣性”对人们尤其是信众的影响深刻,随之也就会对人们产生强大的自律作用,于是“数罗汉”的行为就可以对社会成员进行价值观整合,从而塑造人们的基本信仰和情感,又可通过把社会规范神圣化以敦促信众自觉遵守,从而达到扬善抑恶的作用。这样一来不管是通过佛教的条律戒规约束还是用佛家舆论价值导向引导,都可以在“数罗汉”的过程中促进人们生成共同的目标和价值体系,从而达到一种社会整合的效果来保证和谐社会。

TOP

罗汉最初只有16尊者,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成为艺术家创作的题材,后来演变成为十八罗汉。

TOP

罗汉概念的由来 邓安琪

罗汉概念的由来,最早见于汉末支谦所译的《太子瑞应本起经》:“一心之道谓之罗汉。罗汉者,真人也,声色不能污,荣位不能屈,难动如地,己免忧苦,存亡自在。”

      《佛祖统记》有关阿难证得阿罗汉果的记载,也表达了相同的意蕴:“迦叶入定以天眼观,阿难一人烦恼未尽,手牵令出。阿难思惟诸法,求尽残漏。定力少,故不得道。后夜欲过,疲极偃息,仰卧就枕,霍然即悟。”这里所指的便是那种断除轮回,诸漏已尽,六通具足的罗汉圣者。

      这是典型狭义上的“罗汉”,大多指佛陀弟子中的得道者,是罗汉最早的意义。

TOP

回复 122# 的帖子

“数罗汉”原来是佛教徒的一种习俗。佛教分大乘和小乘两个教派:大乘主张“普渡众生”,小乘主张“自我解脱”。罗汉是小乘教徒所理想的最高果位。因此,有些佛教徒到罗汉堂去指指点点, 然后站到某一罗汉座前。虔诚凝视,希望自己将来也修到这样的果位。佛教徒的这种习俗, 后来逐渐传到民间, 许多“善男信女”也跟着学了起来。

TOP

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看人间佛教的社会承担

佛教作为宗教,必须直面出世( 超人间性) 与入世( 人间性) 的关系问题。从基本理论和实践体系的角度来看,佛教的超人间性与人间性是相互圆融统一的。

一方面,只有超人间性才能使这种人间性变成宗教性的人间性; 另一方面,也只有人间性才能使这种超人间性具有现实的基础和真正的价值。

而这种圆融和统一,也就是从宗教的角度突出强调现世与人生,直接决定佛教在社会控制方面注重“出世不离入世”,重视对信徒此岸世界的引导与教化,以至后来出现了主张“即心即佛”、“心外无佛”的大乘佛教禅宗。实际上,“宗教活动与宗教观念化之间的辩证关系指明了另一个重要事实———宗教的根源在于日常生活的实际事务中。如果把宗教合理化论证设想为理论家的成果,它们是在事后被用于特定的各种活动的,那么,宗教合理化论证,或者至少是大多数宗教合理化论证就丧失了意义。”

简言之,佛教的“神圣”是入世的神圣,佛教的“入世”是神圣的入世。这是理解佛教
社会控制的基点。

TOP

回复 149# 的帖子

就价值引导来说,佛教立足于菩萨精神,秉持慈悲为怀,要求信众以慈悲之心为人处世,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怀实现社会和谐。“慈悲的理想甚至促使佛教徒在他们的宗教发展方向上做出重大的改变,而把奉献引介到佛陀和菩萨的概念中。……除非整个社会能够施行更公正、更慈悲的风尚,否则神祗的崇拜是没有用的。”于是有了“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百姓得离苦”的菩萨精神。“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 因于大悲,生菩提心; 因菩提心,成等正觉。”“一切众生而为树
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第四十) 可见,佛教认为慈悲心是成佛之必备德性,教化世人心怀善念、多行善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并在无形中使人际关系趋于融洽,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进而实现有效的社会整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