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014特别策划:民俗学的中国实践”:结束语

“2014特别策划:民俗学的中国实践”:结束语

    2014年的年终就要到了,年初2月25日开场的“特别策划”栏目也该告一段落了,因为是“2014”的特别策划,因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感谢中国民俗学会尤其是巴莫曲布嫫研究员在中国民俗学网上为我们辟出讨论专栏!感谢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团队对本栏目的维护!感谢学界同仁的关心和参与!
   “特别策划”的本意是想召开一次“务虚”的研讨会,“专门就学科内部各个方向之间的相互联结的统一性问题进行讨论,而在会议正式召开之前,先期在民俗学官方网站上开通‘贴吧’,凡愿意参会的学者,均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将论文或论文提要贴在网上,并参与网上的讨论,最后,根据各自论文的主题、内容,自愿组合成不同议题的panel参加实体会议”(“民俗学的中国实践: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性”研讨会草案)。然而,尽管有热心参与的同人在栏目里贴出了准备发表的论文题目或论文提要(计有:邓苗《民俗学研究的普遍性追求》和《民俗事象研究范式的再审视》、西北狼《“民”与“俗”的关系》、高丙中《民俗学理论与方法的基要主义》、王霄冰《以民俗主义为终结——德国民俗学的浪漫主义传统及其当代式微》、王晓葵《民俗学的日本实践——来自中国视角的考察》、刘晓峰《东亚区域民俗文化中的中国——我理解的民俗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太阳鸟《民俗学缺位与当代中国的情感弱化》、萧放《民俗学与当代中国生活秩序重建》、吕微《中国社会民间信仰之正当性的一个经验性证明》……如有遗漏,非不敬也),也有其他学友的跟帖讨论,但响应者毕竟寥寥。也许真正关心“理论和方法的系统性”的人的确不多,也许这种提法本身太“古典”了,在后现代的今天,许多学者(民俗学者也一样)对所谓“系统性”、“统一性”、“本质”、“普遍”等等提法本身就表示怀疑;于是,作为会议的策划者,我们也就一直没有下定决心召开一次“实体会议”。对此,我们向当初热心参与的同人、学友表示我们内心的歉意!我们想,这样的议题还是留给未来吧!也许有一天,学界会重新燃起对“普遍本质”的系统性、统一性的兴趣,那时,再召开以“理论与方法的系统性”为议题的研讨会或许不迟。
    当然,也许,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了。但无论如何,我们仍然相信:不管学术思潮如何变幻,也不管有多少人感兴趣,即使这些问题变得不再“重要”,却不会由此销声匿迹甚至不复存在。因此,我们希望能借助网络的力量,把诸位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献给当来而未来、不知还有多远的未来(户晓辉《民间文学的自由叙事》“后记”——“献给未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1月版)!只要有未来,我们就(不能不)有信心。这就是说,尽管我们已经决定结束本栏目,但我们认为,在大家的讨论中,有些话题、有些发言还是发人深省并且值得“保护”。因此,我们向中国民俗学网的管理员申请:能否把本栏目作为思想的“遗留物”,安放到一个适合收藏它的地方(仍然可以在上面继续发帖讨论以“开发性保护”或“保护性开发”),供有兴趣的来者能够查阅到:在过去的2014年,在中国民俗学界,有一些人曾经给出过“如是”的思考。尽管在官网栏目中,不再继续我们的集中讨论,但“民俗学的中国实践”即“实践民俗学”(或“民俗学的实践范式”、“作为实践科学的民俗学”)的命题,毕竟在2014年被明确提出来。在当来而未来、不知还有多远的未来,无论有几多学者关心这样的问题,我们却认为,对于当代中国民俗学学科来说,这个问题已经变得日益紧迫而又无法回避。在某种程度上,学者们在这个问题上能否理性地面对以及如何选择,将决定着中国民俗学能否克服自己的内在危机并且真正迎来自己的新时代。我们相信荷尔德林的诗句:“哪里有危机,拯救的力量就会在哪里壮大”!
    感谢诸位!
                                                                                                                                                                                                          吕微 户晓辉
                                                                                                                                                                                                         2014年12月2日

TOP

回复 9# 的帖子

谢谢张润平先生的督促!我就再帖一贴吧(见“2014特别策划”)!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