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210课堂第二小组明淇小组讨论

回复 40# 的帖子

我认为这和市民文化的兴起有关。“孝感”从“天人”变为“人人”,不仅反映了时代的历变,也反映了董永故事中行孝情节随时代的演变,更多个人意识的注入。

TOP

孝道在今天和在过去,已经有了十分大的差异,这种演变不论从人们的观念上,还是从人们的具体实践中,都是有所反映的。以对董永的行孝行为的解读为依托,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和清晰地感知到这种变化。

TOP

现在影视剧中也多强调董永行孝后得到的美满爱情,与最初卖身救父的联系已经相当淡化。

TOP

在今天董永故事的传承中,董永故事虽为人称道,但个人意识的加强恐怕只能是远观,甚至有自己的批判性在,认为是像郭巨埋儿那样的愚孝,卖身的行为不值得提倡了。

TOP

市民意识则体现在,从织女求为永妻,织縑还债帮助赎身后又凌空而去,到织女在民间与董永生活直至不得不回,再到董永与平凡富家女子相爱,获得美满结局。

TOP

当然也不能忽视这种孝道故事背后的意义,在文化搭桥的今天,这不失为一个宣传自己地方的手段,提高知名度,提高旅游业绩,发展地方经济。像孝感的董永主题公园。

TOP

回复 44# 的帖子

我觉得有一个“孝行大过一切”的感觉,孝作为考量一个人的标准在古代的评价体系中显得很重要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洁mmm 于 2014-11-14 12:39 发表
现在影视剧中也多强调董永行孝后得到的美满爱情,与最初卖身救父的联系已经相当淡化。
嗯,市民意识兴起,市民文化繁荣,自然故事的重点就放在了民间永远抱有极大兴趣的婚恋主题上。而且,民间文学逐渐成熟,董永故事情节需要丰富,自然要在爱情主题上做文章。另外,从侄女重返天庭到两人幸福生活,这种结局的变化也说明底层人民对于俗世生活的幸福有了更完整的定义,即不仅仅是不用负债,生活温饱,而是家庭美满,生活富足。

TOP

引用:
原帖由 王洁mmm 于 2014-11-14 12:48 发表
当然也不能忽视这种孝道故事背后的意义,在文化搭桥的今天,这不失为一个宣传自己地方的手段,提高知名度,提高旅游业绩,发展地方经济。像孝感的董永主题公园。
赞同。孝不只地方宣传,还是全国范围的宣传。但是现在的关于孝的宣传许多还停留在一些很悲情的事上,比如割皮救夫。但是一些生活中对于父母的小关心像端洗脚水这种宣传就比较少。造成的影响就是一般人也做不到,甚至产生反感。

TOP

引用:
原帖由 许师洁 于 2014-11-12 22:46 发表


如今的“孝”变得艰难,是有条件的,不绝对的,甚至连父母都以为自己对子女尽到责,子女将来才会予以赡养,或者有可能予以赡养,而在封建社会,“孝”有绝对性,子女无条件侍奉父母,不敢忤逆,这已经成为潜意识 ...
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活人尽孝重要还是对死人尽孝重要。“孝”应该是人性的本能,父母亲生养儿女,儿女赡养以回报父母。但现代社会有这样的情况,就以我亲身经历来举例,我的外公生前,就由于我的舅舅不愿意照顾他而被送往养老院。而去世以后,舅舅却还常常在家庭聚餐的酒席上侃侃而谈要如何如何修缮外公的墓地,多烧纸钱之类的。但我觉得这全部都是马后炮。人已经死了,再来尽孝又有何用。不能做到让老人在生前安享晚年,却想着要老人死后保佑自己。当然,董永传说中的董永是一只对父母尽孝的,但过度片面宣扬“卖身葬父”,会对人们的思想起到一个不良的引导。

TOP

尽孝不能像忏悔,要有实时性。信仰基督教的人在做了错事以后会去忏悔祷告来洗去心中的愧疚,而现在也有许多人以向死人尽孝的方式让自己心安,让别人感动。我以为这种孝有作秀嫌疑,对先辈的缅怀其实不必时时挂在嘴边,也不用大操大办,活着的人要向前看。因此更应该珍惜长辈还在世的时间,社会上对“孝”的宣扬应该集中在这里,现在就多关心关心父母,将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住,比拼命赚钱只是为了给父母买一块大一点的墓地要好太多。

TOP

可能我过分消极了,但董永故事中的“卖身葬父”的确不该大肆宣扬,并且他是一个身体健全的男人,可以靠自己的能力去赚钱,却要以放弃尊严的方式(博得同情)换来钱财。不过董永故事在流传与发展中得到了扩充,许多情节、细节都是关于其父母生前董永就极尽孝道,对于董永“卖身”这一行为也增加了一些前因后果,使之变得不那么突兀。“卖身葬父”虽然还是整个故事的最高潮,但比例降低,且合理性增加了,这也可以看出民间文学在发展过程中的确是与时代的思想潮流息息相关的。所以到现代,我们对董永孝行的重新解读是很有必要的。

TOP

回复 22# 的帖子

这些细节说明董永“卖身葬父”的孝行确是董永传说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在封建社会,自古以来就有百善孝为先的说法。董永的行为虽然在当今不太容易实现,但其“卖身葬父”深层次下所表现的孝感却是至今不断被人们所研究念到的。

TOP

我觉得饶阳提到的“尽孝不能像忏悔,要有实时性”,以及“现在也有许多人以向死人尽孝的方式让自己心安,让别人感动”是非常具有实际意义的,在当代,孝可能是太多地掺进了功利性,成为很多人彰显自己的一种工具,而使得孝”变了味“。

TOP

引用:
原帖由 宋月 于 2014-11-12 21:55 发表
我认为研究董永的“孝”一定不能拘泥于古代的道德观点,因为封建制度要求的“孝”带有愚孝的意味,而当代社会应当奉行的孝是建立在平等和谐的民主基础上的,这二者的区别十分重要。
是的,封建社会的“愚孝”和当今平等和谐的民主关系社会的孝是要区分开的,都有孝顺、孝行、孝感之意但是对于孝道的遵从上,方式方法都不同。董永的“卖身葬父”这一孝行在当今看来多少是有“愚孝”意味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