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间文学420课堂刘红芳小组

民间文化与古琴台等旅游景点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民间文化帮助宣传了自然景点,景点也是民间文化的见证。

TOP

黄鹤楼的发展就是这样,古琴台想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需要借鉴黄鹤楼。黄鹤楼的民间传说以及崔颢的诗《黄鹤楼》作为文化层面的东西给黄鹤楼带来了名气、游客等经济效益,促进了黄鹤楼作为旅游景点的发展,而黄鹤楼作为旅游景点的名声日益显赫同样是对黄鹤楼民间传说的一种保护。黄鹤楼是民间传说的凭证,黄鹤楼的发展保护使传说可以流传下来不为人们所淡忘。

TOP

相反的,由于知音文化即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民间传说没有被重视、保护、发展,古琴台这一景点也日渐衰微在全国没有什么名气。这又反过来作用于知音文化,没有景点的宣传知音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TOP

正如调查时古琴台工作人员所言现在已经不是以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了,酒好也怕巷子深。

TOP

现在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夺人眼球。无论什么事物如果缺乏必要的宣传手段都将淡出人们的视线,最终落得个被人遗忘的下场。

TOP

古琴台日渐衰微的发展前景也许是与政府相关部门不够重视有关,但是古琴台本身难辞其咎。

TOP

邂逅古琴台
                     ——关于高山流水民间文学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对象:
1.来参观的游客
2.当地居民
3.相关负责人及工作人员
4.周围的商贩
5.志愿者
二、调查者: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12级民间文学课程420课堂刘红芳小组
组员:刘红芳(负责人)
      党世英 李治益 彭佳璐 杨悦  穆艳芳 刘孟蝶  李丽厦 李文宇
调查分工:   问卷调研组:党世英 (负责) 李治益 彭佳璐
             讲解制作组:刘红芳 (负责) 杨悦   穆艳芳
             报告撰写组:刘孟蝶 (负责) 李丽厦 李文宇
三、调查时间:
    2014年11月13日至11月21日
四、调查地点:
    武汉市汉阳月湖之滨古琴台:
五、调查方法:
观察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
六、调查目的   
高山流水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关于古琴台---这个纪念钟子期与俞伯牙深厚友谊的地方却鲜为人知。在十个武汉人的眼中,大概有十个不一样的古琴台。它是一处景点,一座“钓鱼台”,一场音乐盛宴,一个通常用来换乘的公交站点,或者,一段似有似无的传奇故事。 古琴台,这是一个蕴含着深厚的仅属中华的人文底蕴和体现中华特色的美好情操真挚友谊故事的古文化遗址。伯牙和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已经成为中华人文典故在民族魂之中永存,2000多年以来,古琴台一直是人们向往一游之地。在今天,它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武汉市的仅次于黄鹤楼的文化名片,然而,它的知名度远远不及黄鹤楼。作为传播高山流水的物质载体中的一部分,它的发展应当是受到人们高度重视的,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古琴台的发展状况并不怎么的理想。此次我们小组对古琴台进行实地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了解古琴台的结构特点以及其周边的状况,探究古琴台知名度低、发展状况不佳的原因,从而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相对可行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七、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分为两个部分:文献准备与实践调查。
(一)文献准备阶段
在长期的资料整合与收集中,针对现有的资料与文献整理了现有的音乐形式与关于古琴台的研究综述。
(1) “高山流水”相关戏曲
     《高山流水故乡情潮州戏曲》《京剧--高山流水》《豫剧曲牌高山流水》
(2)高山流水研究综述
          高山流水遇知音传说的研究综述
摘要:作为流传已久并且一直享有佳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民间传说,少不了文人墨客的称赞与说道。对于学者而言,高山流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关于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有过不少研究。文章将从《高山流水》、知音文化以及古琴台的发展现状出发总结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高山流水 知音文化 古琴台
研究现状:
一、对《高山流水》曲目的研究
古典传说俞伯牙和钟子期创作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是表现古代文人雅士“巍巍乎志在高山,潺潺乎志在流水”的高雅情操的经典之作,历来是人们效仿的楷模,而它的曲名《高山流水》也成为各种器乐曲命名的典范,为中国传统十大名曲之中的翘楚。因曲调不同古筝曲《高山流水》分为河南、山东和浙江三个流派,这三个流派的《高山流水》在曲调上具有很大的差异,但却都有着相同的源流,在主题和意蕴上也不尽相似。
1.音乐风格与曲调特色研究
(1)浙江流派:古朴典雅的音乐风格及轻灵悠远的审美意蕴
“古筝曲《高山流水》曲风典雅而古朴,具有浑厚而细腻的风格特点。“高山流水”一词本义是指大自然雄奇壮丽的景色。乐曲之中既表现了高山流水的壮丽景色,借景抒情,将人物的主观情感融入到其中。”【1】
“中国传统音乐深受我国传统哲学思想影响,特别是儒家中庸思想和道家无为思想影响,表现在音乐上就是讲究‘中和’之美和‘大音希声’的自然境界。古曲《流水》中舒缓的音律、泛音和按音构成的声韵,营造了一种温和的气氛和深远的意境,因而得到了人们的青睐。”【2】
(2)河南流派:慷慨激昂浑厚淳朴
“河南筝派的《高山流水》节奏明快清新,后来民间艺人常在第一次合作时演奏该曲,以示遇到了知音。”【2】
“河南筝曲有中州古调之称,其演奏风格上,无论是慢板,还是快板,无论是叙事还是抒情,都不急于追求淡雅秀美的风格,而是像河南人的性格一样,高亢粗犷。”【3】
“曲高和寡,妙技难工”【4】
(3)山东流派:抑扬顿挫的旋律与典雅智慧之美
    “山东筝派曲风明朗率直,音韵抑扬铿锵,深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热情与豪放;采用的六十八板一类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定型的筝曲的传统形式,成就了乐曲的平衡对称之美,典雅智慧又意趣盎然;以积极入世的态度觅世间知音,抒广善之情怀。可谓‘尽美矣,又尽善矣’。”【5】
2.主题意蕴研究
(1)人文诉求和“知音”象征
“古琴曲高山流水作为寻觅友谊和‘知音’的象征发向宇宙空间,伴随它两千余年的动人故事,必将在无垠的宇宙中继续飞荡、流传。在历史传说中,人们往往把它和国时期的伯牙联系在一起。”【6】
“《高山流水》一曲的传承与‘高山流水’这一典故的流传有着密切的联系。志趣相投的知己可遇不可求,因而知己之间诚挚的友谊则愈显珍贵,伯牙和钟子期及后世之人深谙这一道理,因而将对高洁友谊的歌颂寄托于《高山流水》一曲所勾勒出的‘巍巍高山’和‘汤汤流水’之中,使得知音间的真情与天地间的壮阔美景合而为一,愈发显示出知音情的弥足珍贵和深刻隽永。”【7】
(2)热爱自然与感悟人生
“乐曲结尾处采用泛音构成了简洁明了的旋律,巍峨高山与潺潺流水有机融合,高山流水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象,获得了审美的高度,表现了对大自然的神奇雄伟由衷的赞叹,进一步升华成为对自然宇宙万物的认识乃至对社会人生的深层思考。”【1】

二、知音文化研究
   “知音”一词早为人知,但对知音文化做深入的研究却还只是在近十年的事情。蔡建明先生于2003年2月14日的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弘扬知音文化,构建名牌景区》的文章为知音文化的相关研究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自此在随后的十年间陆续有学者对“知音文化”的相关方面进行探讨,但研究并不多。且从作者的地缘结构来看,绝大部分都是武汉本土学者和专家,这与武汉是知音文化的发祥地不无关系。
1、知音文化的内涵及其演变
(1)知音文化的早期内涵
知音一词,最早出现在《礼记乐记》中,“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可见知音一词最早是谈论音乐的。知音文化起源于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故事,相关史料的记载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吕氏春秋》、《荀子》、《列子》。如《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道:“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钟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列子》记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学者们在对知音文化早期内涵的认识上基本有一致的观点,即“音乐知音”。陈鑫,杨建波认为:“相较之下,《列子》一书对音乐的描述更为细致、生动,既有画龙点睛的议论之笔,‘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又有关于二人音乐交流的细节描写,结尾处更补以伯牙的欣喜慨叹,‘善哉,子之听夫! 志想象犹吾心也。’该段文字充分展示了俞伯牙知音善奏之技与钟子期知乐“善听”之才,同时初步具有了由音乐知音上升为知心的因子。而《吕氏春秋》关于音乐的描绘则显得板滞,但是,该书补足了“钟子期死后,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故事结局,情节更为丰满、生动,并突破音乐艺术领域将其引申至人才渴求礼遇的社会政治层面。概括而言,无论是上述《吕氏春秋》通过钟俞结局的完整记述,意在呼唤知音、渴求知音见赏;或是《列子》通过钟俞二人音乐交流的诗意描写,侧重表现钟、俞二人音乐技艺、艺术鉴赏之高妙,均与后世知音故事的内涵具有明显差异。这是知音文化的早期面目。”【8】
项红认为,“‘知音’一词在伯牙毁琴传说中指的是‘音乐知音’,这与‘知音’一词的本义有关。‘知音’一词的解释为‘①《动》精通音律。②《熟》伯牙鼓琴,钟子期能在琴声中听出高山流水之意,后因称知己朋友为知音,又指了解自己特长的人。’”“从‘知’字可以看出,它经历了从知道的感性认识深入交往、友好的深层次。这使得‘知音’一词最初与传说结合时,用来说明贫民钟子期能‘识’出高官俞伯牙所弹的音乐,传说体现的是不同阶层的人成为‘音乐知音’。”【9】
(2)知音故事的发展
    “钟俞事迹走出文人的书斋经传,演变成为一个具有广泛覆盖面和人文意蕴的经典故事,为广大的市民所知晓和熟悉,要归功于明末通俗文学家、《三言》的编纂者冯梦龙。《三言•警世通言》的首篇即《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冯梦龙批评当时古文“尚理或病于艰深,修辞或伤于藻绘, 则不足以触里耳而振恒心”的弊病,主张文学要“济众”和“适俗”,要能够面对“村夫稚子、里妇估儿”,为此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搜集和研究民间话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即是其中之一。在冯梦龙之前,钟俞知音故事很可能即以话本的形式在民间流传,但是在冯梦龙之后,知音故事向下层民众阶层传播,主要就是借助了《警世通言•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推动力量。这篇小说堪称知音故事传播史上除经传之外最重要的文本,它让知音故事走出了文人的象牙塔,走向了广大的民间,并赋予知音故事以厚重的情感色彩和普世价值,成为中国民间文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内容。”【8】
此外,方月仿在她的文章中说到:“在知音故事流传的过程中,使其雅俗共知的要归功于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创作的白话小说《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篇列人《警世通言》之首篇的小说作品,歌颂了伯牙与子期的高洁人格和生死不渝的友情。”她也对冯梦龙所编辑的知音故事予以了肯定。【10】
(3)知音文化内涵的现代含义
随着时光流转历史滚滚向前,知音故事历久弥新。在经过五千年文明的洗礼后知音文化的内涵在历史的时空中不断得到拓展延伸,时代赋予了知音文化新的含义知音文化不再囿于友情的表达,而是亲情友情,还有智慧的结合,和平发展、爱国爱家、志同道合、知情重义、诚实守信是其文化内核。
秦新民认为“知音文化的含义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天人合一的文化;二是诚信礼仪的文化;三是情智交融的文化。知音文化中不仅仅表现了亲情,友情,还有智慧。”【11】
刘名俭、柳红姣认为“知音文化的内涵归结为物质、制度和精神三个层面的文化。物质层面的知音文化,指的是知音文化的物质载体但凡与知音故事的发生有关的东西都应视作知音文化的内容,从这个角度看古琴台、钟家村、集贤村、子期墓、琴断口都应该是知音文化的物质表现。制度层面的知音文化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社会规范和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比喻说当地人的民俗风情、行为习惯、生活制度等。精神层面的知音文化是人们一种心灵的向往与精神的契合,是人们内心形成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价值观念、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知音’一词不仅是英雄所见略同式的志趣相投还引申到情侣和配偶以及男女之间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皆称之为觅知音。【12】
(4)知音文化对文学创作的价值
对文学理论而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拟化知音典故,将之运用到文学批评之来,独创《知音》篇,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他批评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之解」的不良风尚,要求批评家「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均为受知音文化的影响。
对文学内容而言,知音作为各种象征被文人墨客所使用,演绎不同的经典文段,从六朝到元代,知音在诗词歌赋中的出现频率层出不穷,已然成为一种知音文学形象,在北大语料库的古代文学中就检索到一千多个词条,在现代汉语中词条更多,就以著名作家余秋雨为例,就有散文作品《高山流水》并成为浙江的高考语文阅读题目,知音这个文学形象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5)知音文化的普世价值
知音文化虽然是武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但具有很高的普世价值。知音故事具有极强的扩张力和影响力,其诚信品德和诚信精神得到全人类的赞扬,它是全世界的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遗产”。
丁永玲指出“‘文明武汉’观点的提出,为古琴台的发展带来了契机,知音文化与文明武汉之间的内在目标具有一致性,文明武汉的发展呼吁知音文化,知音文化能够成为文明武汉建设的重要内驱力。”【13】
项红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人与人在情感、思想、心理等方面成为‘知己’,能互相理解、互相关照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以伯牙与子期传说为载体的知音文化是楚文化的一部分,储存着楚文化的历史信息这可以团结楚文化圈内的人们;其次知音文化运用到出版物和艺术节上这对于宣传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
义。最后知音文化具有全人类和谐的意义。”【9】
(5)知音文化对文学创作的价值
对文学理论而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拟化知音典故,将之运用到文学批评之来,独创《知音》篇,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他批评了「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各执一隅之解」的不良风尚,要求批评家「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与此同时,他还提出了「六观」的批评方法:一观位体,看其内容与风格是否一致;二观置辞,看其文辞在表达情理上是否确切;三观通变,看其有否继承与变化;四观奇正,看其布局是否严谨妥当;五观事义,看其用典是否贴切;六观宫商,看其音韵声律是否完美。这在当时是最为全面和公允的品评标准,均为受知音文化的影响。
对文学内容而言,知音作为各种象征被文人墨客所使用,演绎不同的经典文段,从六朝到元代,知音在诗词歌赋中的出现频率层出不穷,已然成为一种知音文学形象,在北大语料库的古代文学中就检索到一千多个词条,在现代汉语中词条更多,就以著名作家余秋雨为例,就有散文作品《高山流水》并成为浙江的高考语文阅读题目,知音这个文学形象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是深远而广泛的。
三、古琴台---知音文化的旅游开发研究
  古琴台始建于北宋时期,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现如今,古琴台不仅是武汉的著名音乐文化古迹,也是湖北省、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知音文化旅游开发的价值
知音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瑰宝其深刻的内涵不仅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而且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能极大满足现代人对情感层面的精神需求,这决定了知音文化旅游开发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有学者对古琴台开发价值评价“人文特色鲜明,资源价值较高;交通位置优越;投资环境优越;旅游资源容量小 ”【14】
古琴台旅游开发还“有利于中国传统美德的弘扬,满足人们精神需要;有利于武汉旅游城市形象打造,塑造武汉城市之魂;有利于促进武汉旅游业整体发展,产生巨大联动效应。”【15】
此外,刘名俭和柳红姣也谈到“人们在哪里都有可能寻找到自己的知音,但无疑,知音故里寻知音是最具有吸引力的。任何一种文化,特别是像知音文化这种抽象的精神层面的文化,都必须有它的文化载体才容易被旅游者感受到。武汉的知音文化无疑在这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既有极好的区位条件,也有丰富的资源条件。周围有独特的长江风景,文明全国的黄鹤楼与之交相呼应,以及宗教胜地归元寺,龟山的三国历史文化园等一系列的文化旅游景点。【12】
“琴台文化区具有武汉其他城市区域不可比拟的地理优势,秀丽的自然风景也为琴台文化中心提供了外围的环境优势,传承千年的“知音”文脉为琴台文化中心镀上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印记,雄伟壮观的琴台大剧院与音乐厅成就了整个琴台文化区的高端形象。”【16】
2、对开发现状的认识
“很多游客认为,古琴台的人文气息不浓、文化内涵不鲜明,主题不突出,达不到提升游客文化品位的目的。”【17】
“设备不完善,规划不合理,文化特色不彰显,服务体系不完善。”【14】
“硬件设施不完备、服务人员、讲解员素质不高。经营状况低迷,景区损坏严重;游览方式单一,缺乏创新之处;开发粗放,缺乏深度挖掘。”【15】
3、开发对策
“要使琴台知音文化资源在武汉的旅游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必须从突出武汉知音文化特色,塑造知音文化旅游品牌;整体打造知音文化旅游线路;以琴为媒,开展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等方面入手,做好知音文化的旅游开发。”【12】
“知音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其蕴含的现代价值是多方面的:旅游价值;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基因;永恒的魅力等。深度开发知音文化旅游,宜在知音文化的源头上作挖掘,以“琴”为中心,以“钟”为辅,让琴声与钟鸣相得益彰,让人们了解伯牙与钟子期可贵的人格精神,高超的音乐造诣,为知音文化增添新的亮点。在此基础上整合开发,扩大知音文化旅游的规模。”【18】
“知音文化主题公园是推动武汉文化特色建设的支点,打“城市文化牌”是顺应世界城市化潮流,建设知音文化主题公园及开发知音品牌能够补武汉产业结构单一的偏差、提升城市功能。”【19】
“以古琴台为载体推动文明武汉创建:加大知音文化的挖掘力度,打造古琴台游览亮点;以点带面形成文化旅游区,提升古琴台影响力度;增加古琴台景区公益元素,搭建文化传播平台。”【13】

(二)实地调查阶段
该阶段是进入古琴台,进行田野调查。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古琴台景点参观、问卷调查、负责人访谈
1、古琴台景点参观
古琴台又名俞伯牙台,位于汉阳龟山西麓,月湖东畔。始建于北宋时期,是为纪念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而修建,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三楚胜境”,也是武汉市著名的音乐文化古迹。
相传春秋时期楚国琴师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怀,山上的樵夫钟子期能识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视子期为知己。几年以后,伯牙又路过龟山,得知子期已经病故,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后人感其情谊深厚,特在此筑台以纪念。古琴台东依龟山,西临月湖,风景清幽秀丽,文化内涵丰富,颇具艺术氛围。
蜡像馆
景区内现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蜡像馆”,清朝道光皇帝为陶文毅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伯牙抚琴”汉白玉塑像;碑廊内有《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等碑刻;清道光年间宋湘以竹叶代笔蘸墨书写的《琴台题壁诗》等。


2、问卷调查
详见调查问卷  [附件1]
    3、与当地负责人访谈
古琴台负责人座谈回答纪实
1、问:古琴台的管理情况
答:我们那个古琴台是属于武汉市琴台管理区管理,它是属于武汉市总工会下面的二级单位。目前来说,古琴台所有的收支情况属于我们上级单位市政工会下部,而且古琴台的就是在武,整个古琴台武汉市汉阳工农文化宫。当时是54年建的,而且当时按照市政府对古琴台的改造,地区的改造有工农文化宫,然后就是武汉职工两两源三个单位合并下来了,合并下来就是整个当时的面积大概有七八十亩,但是到2004年合并,合并时候按照市政府规划以后,整个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11亩了,其他地方改成了对外公共的那种休闲娱乐场所,就是剩下的这一块应该是省文物,省文物保护单位。
2、问:古琴台的文化现实
答:主要就是讲春秋战国时期流传下来的故事,当时的主要人物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从这里回去省亲,遇到奉公的时候,他就坐在这个桥上弹琴,当时有一个樵夫叫钟子期,钟子期听到以后弹了两首曲子,一个是《高山》,一个是《流水》,当时就觉得遇到知音了,这就是整个流传下来的历史故事,而且我们这里当时就是一个到这里经过月湖的一个地方,就是那个高山流水的旧址。真正来说是那个五几年,整个月湖与汉江是相通的,就是在建江汉桥以及长江大桥的时候,它的整个地理位置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月湖是连过去的,所以它最早的地址就在我们这个地方。
3、问:游客不多的原因
答:(1)这个主要原因应该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一点还是市政府对这个地方不重视。按照历史来说,我们这个地方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古迹了,而且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传说,你们都晓得,可能从小就听说,包括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也听过这个故事了。它的历史应该是远远比黄鹤楼要高,而且它对中外的影响蛮大。在法国、波士,它有一个仿照古琴台做的一个建筑,在日本也有一个仿照古琴台做的建筑。那么就是说,在这么一个有名的背景下,为什么在我们武汉目前来说在逐渐地衰败?原因就是市政府对我们这块重视力度不够。(2)一个地方是这样。以前是“酒好不怕巷子深”,现在不是的。现在就算酒好,还是要对宣传。也怕巷子深啊。是不是?按道理来说,我们古琴台这个地方应该是在汉阳的一个口子,而且是武汉三镇的一个必经之处。它应该地理位置也很好,但是就像我刚刚跟你们介绍的。包括它以前最少是整个地方七八十亩地,可现在十一亩。你说是什么概念?这就说明市政府逐渐在萎缩这一块,而不是在把它壮大。你们应该现在文化学院的应该对这个方面,人文地理的应该是比较蛮熟的。就是说,蛮多东西是这个样:现在各个省市都是在找一些资源,包括宣传、旅游这一块,在扩大城市知名度这一块都是在做,好像是在做一些工作。那么我们这个高山流水,它不需要你的,它本身就是又历史传承下来的两千多年的文化了。那你市政府不重视,把七八十亩的地萎缩到10亩,那就说明政府不重视了是不是?(3) 而且,一个地方作为一个旅游景区的话,你要市民来玩,他要玩,首先要有参与性啊。还要,你这个地方要留得住游客啊!那为什么呢?它肯定要有一些项目啊。你把这个地方搞得就现在那么小的话,可能这与我们单位本身的管理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你市里不重视的话,你说光靠 一个单位来支撑,那就是杯水车薪了。而且我们上一级党委和工会之间是缺乏联系的。光靠一个党委来支持,是不行的。而且它在管理上面也存在一个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它的地理位置还在汉阳区,汉阳地区区政府的,区政府的就说你不属于我们管理的地方啊。他也不愿意投资管理这个地方噻,其实现在的问题就在什么呢?这些党委吧,这些职能党委它不应该局限于这个古琴台属于哪个的?而是应该是怎样把它发展,把它壮大?怎样把它做好?怎样把它这个民间文化传承下来?是这个问题。
4、问:古琴台的发展与未来展望
答: (1)因为说“高山流水遇知音”文化,可以有多种演绎方式,可能有高雅的,也有通俗的,我们以前,我们自己有一部分设想,就是我们自己也做过一些努力。高雅的我们说就是“心灵的交流”,那通俗的就是说的是,包括现在的,按照现在的社会的进展来说吧,包括男女之间的爱情啊,应该说都可以往这个方面来谈的,正因为他能相遇、是“知音”的话,肯定就有这方面的联系。 我们当时就利用这一块,想做一个“婚姻殿堂”的活动。按照我们之前说的有高雅的也有通俗的,对于这个“婚姻殿堂”,我们当时的设想就是搞一个中西文化结合的,整合古今文化传统优势的,再就是参照中外的啊,都可以把它们联合起来,搞一个中外结合的形式,就是说既有年轻人喜欢的那种西式的、有教堂的那种形式,也有中式的、传统的文化因素在内的。
(2)都可以把它联合起来,搞个中外的那种形式,就是说既有,既有年轻人喜欢的这种西式的那个,那个有那个教堂的那种形式,恩,哎,又有中式的,就是传统的、文化的那种元素在内。这个,这个项目已经报过区里的,就是区领导、市领导一直都还是比较,比较受欢迎的。而且这个构想也应该是属于比较符合现在的年轻人的想法吧。因为它也结合了那个琴台的这个知音文化的这个故事。但是最后呢,是为什么流产了我们不晓得,就是市里到现在还没有批这个项目,这是一个。第二个呢,我们还有一个项目,还有一个就是说雅一点的,就是想搞一个那个古琴博物馆。因为这个地方,它的这个,因为在我们管辖的话它的这个面积的话它也存在局限性,欸。如果是由市里出面想把它打造好的话,我想不是我们这个单位所能够决定的。
5、问:研究建议与方法
   答:(1)其实我们也蛮欢迎你们学生们来调研这是一个。第二个点,就是,毕竟你们学生是现在的那个知识文化,饱满你们的这些热情,都比较适合、适合做搞这个活动,而且呢你们这是因为你们的热情你们会把这个问题包括就是说把它挖掘出,挖掘出来,而且就是,能、能把你们的意见能向市里啊哪怕、哪怕更高一层反映一下子这是我们最希望的,而且我们我们觉得蛮可惜,作为琴台的那个一员,也是属于这里的工作人员,很可惜,因为她的历史这么悠久,在别人还在挖掘那种文化的时候,我们现有的文化为什么不好好利用。第二,既然是我们现有的文化,包括现在都是要打造,武汉都是要发展向国际接轨,那就要做出自己的特点来,这样一个历史故事,他是属于一个以音乐为题材,怎么把他做好,我想应该不是我们一家单位能做成的,要综合各方面的声音把它做好。
七、调查过程:
    11月20号上午8点半,组长刘红芳组织小组成员李治益、杨悦、穆艳芳、李丽厦和李文宇到虎泉站,乘坐596路公交前往古琴台,另外两位成员刘孟蝶和党世英由于第一节有课,所以10点下课后从学校出发。
    9点6分,公交车到达琴台大道古琴台站,在月湖公园门口,组员自由组合进行问卷调查,分别为李文宇和李丽厦、刘红芳李治益和彭佳璐、杨悦和穆艳芳三组,组长为各个小组发放问卷,每组15份左右。李文宇和李丽厦、杨悦和穆艳芳两个组主要在月湖公园进行问卷调查,另外一组则是在古琴台景区进行调查,规定在一小时内调查完毕。
     9点15分到10点30分,各小组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在月湖公园中,我们对健身、散步的老人叔叔阿姨、学生、武汉传媒学院的清洁志愿者以及来游览的游客进行了调查,在古琴台景区,我们主要就是调查的对象大部分就是游客。由于公园和景区人流量极小,再加上老人居多,因为各种因素不能很好地配合我们填写问卷,还有一些人拒绝填写问卷等原因,我们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做完调查,最终进行问卷调查用时大约1小时15分钟。
10点半左右,另外两个成员到达古琴台,与大家会合。
10点半到11点,组长组织大家到管理员的办公室对管理员进行访谈,主要由组长提问,管理员进行回答,视频拍摄者为党世英。
11点到11点40左右,组长组织大家到古琴台景区内部观赏、游览,主要游览了以下景点: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蜡像馆”、“印心石屋”、“伯牙抚琴”汉白玉塑像、碑廊内相关碑刻、“琴台”方碑、《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长廊等。最后大家拍照记录并留念,照片拍摄者为刘孟蝶。
   
   12点左右,大家到达琴台大道古琴台站,乘坐596路公交车回校。
   12点40分左右,小组成员回到学校,本次古琴台实地调查圆满结束。
   在整个调查过程当中我们还注意了一下周围的情况,最惊人的发现是古琴台小了很多,在古琴台的周围兴建了一些娱乐设施。此外,古琴台还存在着很大的环境问题。
七、调查结果:
(1)问卷分析:
1、基础信息



2、初步感知




3、深入探究


(2)调查结论:
对此次实地调查做了一番统计与研究之后,我们得出了相应的结论,古琴台之所以发展状况不佳。具体情况如下:
1、被测人群男性22人女性16人 ,男性略多于女性
2、被测以中老年人为主。
3、被测绝大多数为本地户籍,
4、被测对本地文化组成由一定了解
5、绝大多数被测知道高山流水的传说,但深入了解的并不多。这说明高山流水的传说有很广的知名度
6、绝大多数被测知道高山流水的主题,这说明高山流水的传说主题在流传中基本没有太大变化
7、被测获知高山流水故事的途径多种多样,但从书本和课堂获知为主
8、被测都认为 高山流水传说具有重要意义
9、绝大多数被测都会向他人讲述高山流水的民间故事,这说明,口口相传的方式认识高山流水传播的途径之一
10、多数被测认为民间文化的关注度减少的原因是生活节奏太快或认为不重要
11、所有被测都认为民间文化应该得到保护
12、多数被测认为民间文化得到了保护,少数被测认为没有得到保护,这说明在对待保护民间文化的问题上,存在认识误区
13、绝大多数被测认为保护和弘扬民间文化,政府和媒体应该发挥功效
(3)原因分析:
1.古琴台的发展没有的到政府的支持
    (1)政府为了给人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把除古琴台遗迹以外的周围地区建设成为月湖公园,由此古琴台的面积由原来的70多亩缩小到11亩,面积的急剧变小,使古琴台的游览者也大为减少,发展受到极大的限制。
(2)政府对古琴台的投资力度不大,对高山流水的文化品牌不重视。武汉虽被称为“知音江城”但仅仅只是冠以“知音”的头衔,对知音文化并未有过多的重视。古琴台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周围的餐饮和服务业相对较少,游客难以解决基本的物质需求。
2.古琴台自身原因
(1)古琴台的景点较少,人文气息不浓厚,没有太大的欣赏价值,不具有鲜明的特点,文化内涵不鲜明,主题不突出,达不到提升游客文化品位的目的。古琴台的景观主要有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情节“腊像馆”;有清朝道光皇帝为陶文毅而御笔亲书的“印心石屋”;有近年用汉白玉雕刻的“伯牙抚琴”塑像;有碑廊内的《琴台之铭并序》、《伯牙事考》、《重修汉阳琴台记》等碑刻;有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湖北督粮道、书法家宋湘诗兴大发时以竹叶代笔蘸墨书写的《琴台题壁诗》,其字酣畅淋漓,大气磅礴,历来深受书法家所赏识。还有1976年修建琴台时的遗物“琴台”方碑;有近代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以及山清水秀的“高山流水”水榭长廊等。
   (2)古琴台自身的宣传力度不大,几乎没有名人登门造访。游览方式唯一,主要是步行,缺乏创新。
   (3)古琴台与“高山流水”本身深厚意蕴联系不大,致使很多人只知道高山流水而不知道古琴台,与“高山流水”民间文学的发展不相协调。古琴台的开发并没有紧紧围绕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展开,游客们包括市民们不了解它所蕴含的文化,只是将它作为一个普通的公园看待。
     3.现代化因素
现在都市快节奏的生活致使人们难以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古琴台所蕴含的知音文化--醉心艺术、珍惜知音、享受生活的内涵。忙于刷屏的人们往往是一睹为快,而忽视文化的深刻内涵,致使许多传统的经典渐渐成为一种符号,而缺乏自身的情感体验。人们知道的只是文化的外壳,而里面实质性的东西却被人们所丢弃,这其实也是文化的一种变相缺失。
八、调查建议与反思
高山流水的传播更多的是依靠课本,而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重视对知音内涵的挖掘而忽视其发源地。高山流水所要传递的是知音文化的深厚内涵,其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如果仅仅是依靠书本的讲授,或是听一曲高山流水,精神的内涵无法得到深度的挖掘,反而会走向一种符号化,使得传统的经典意蕴被消解。古琴台作为纪念这一民间故事的文化古迹,对俞伯牙钟子期的故事有着详细的介绍,同时相关的景点对当年的故事有一定的还原,有着其重要的存在价值与普遍意义。然而由于政府的不重视以及其自身的相关问题,导致其发展出现严重的滞后状况,为此我们讨论了相关问题并提出了如何更好的发展古琴台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政府应当重视古琴台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任何一个遗址或是古迹的保护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古琴台承载着高山流水的文化意蕴,其中大量的书法、碑刻以及浮雕等等都有着极大的观赏价值。再加上其始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几百年,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不言而喻。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出发改善古琴台发展状况不佳的情况:
(1)兴建古琴台博物馆或是古琴台主题公园。
(2)增加相关景点。在增设景点的同时应当注意与高山流水的主题意蕴紧密联系,而不仅仅只是为了吸引游客而使传统文化商业化。
(3)加强对古琴台古迹的整理 ,包括环境的整理以及公共设施的完备等等。
其次,我们可以制作宣传短片,对古琴台的景点做一个详细的介绍。由于乘坐地铁和公交的普遍性,我们可以在地铁电视台或是公交上的电视当中播放,短片的制作可以以古琴演奏的高山流水为背景,配以文字介绍,加强渲染,已达到震撼人心的效果。
除此之外,对古琴台的相关工作人员还应当进行定期培训,培养相关人员的文化素养,完善相应的服务体系。让每一个工作人员都了解高山流水的故事以及古琴台的源流,使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成为引导游客的向导;改善服务人员的态度也是十分重要的一步,良好的服务态度更易于与游客交流,游客也更容易接受高山流水这样一个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文化宣传的目的。
作为古老的民间传说,“高山流水”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意蕴,其蕴含的知音文化不仅表现了人们的亲情、友情,更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是我们的“精神遗产”,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去继承它、弘扬它,它会被信息量如此之大、如此变幻莫测的现代文明所堙没。古琴台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民间故事,更是一个民族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先祖们的灵魂。
“月湖梅山太初成,山姿石态水浪痕。琴台瑶园通幽境,湖萍荡漾乐琴声”,古琴台是一方净土,默默守候着俞伯牙与钟子期,守候着古老的淳朴与智慧。参观古琴台,人们理应对它充满一种敬仰与敬畏,在慢慢的欣赏当中走进古人,走进高山流水。
                 

                              后记
                           —调研感想
Part1:           徜徉于古琴台的乐声中
                             ——古琴台调研有感     杨悦
这学期跟着小组几位成员一起做了关于高山流水的民间调研,获益匪浅。起初是以一种不积极的态度参加的,因为感觉这个调研很繁琐而没有头绪。但是随着主题的确定、问卷的定稿等一系列工作逐步完工后,越来越觉得此次活动非常有意思。所以,之后便怀着一颗激动与兴奋的心情,和小组几位成员相约来到月湖之滨的古琴台进行实地调查。
古琴台位于长江沿岸,一过长江大桥便到达目的地。古琴台公园旁有长约十多米的雕刻,刻的是关于高山流水的故事。但是与黄鹤楼、晴川阁并称为武汉的三大名胜的古琴台的来访者并不多,这是令我们有些诧异的,我想应该是对古琴台的宣传力度不够以及我们调研的日期是星期四有关。
我和小组成员穆艳芳的调研路线是围绕古琴台公园寻找游客进行问卷调查。我们从侧门进去,遇到的游客较为稀少,并且很零散。我们首先遇到一个年龄大约为五十岁的大叔,可是当我们说明来意后,他并没有很乐意接受,所以我们失败了。后来又遇到一对老夫妻,可是还是失败了。遇挫的我们有些灰心,甚至有些不敢去上前询问。不过后来我们还是鼓足勇气,决定大胆去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又遇到一位带着小孩子的老人,他给我们讲述了琴断口的故事,也非常乐意配合我们进行调查,我们从他口中听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遇到一位很积极配合调查的老人后,我们便振奋起来,又遇到许多积极配合调查的行人。通过对形形色色的人的调查,我们发现还是有较大一部分的人了解高山流水的故事的,但是理解得不是很透彻。由于我们是周四出门调查,遇到的行人不是很多,大部分为爷爷奶奶带着小孩子在公园转悠,只有少数的中年人,中学生基本上没有。所以调查样本有些狭隘。但是通过一个小时左右的调查,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也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我们在调查途中,还照了一些照片作为我们认真调查的见证。
经过这次调查后,我发现很多事做起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很多时候只是我们的惯性思维将这些事定性,导致以一种消极的态度对待它们。此外,以前只是在书本中了解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这次通过实地调查,使我更深一步感知他们的知音之心。这次的小组活动既培养我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又锻炼我们的人际交往与合作能力。
此次实地调查有些匆忙,其实仔细回想:古琴台以及旁边的公园环境十分优美与宁静,是不可多得的闲适之地。作为忙碌于事业的白领或纠结于学业的学子,不妨抽出些许时间去古琴台看看,在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文化底蕴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心中的一份宁静。

Part2:
                                调研感受
                                      ——李治益
     上周去的古琴台实地调研让我收获良多啊。一行人相约周四早9点在学校东门集合,天公作美风和日丽,倒是个出游的好天气。这次我们不仅去实地调查更是去交流感情领略古琴台的魅力。高山流水的故事在小学课本上就曾读到,当时对这个故事一知半解,弄不懂什么是知音难觅,只感觉奇怪,光谈两首曲子就找到个什么知音了?到了现在的这个年纪,才真正了解什么是知音什么是友谊。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再次踏上了寻访古琴台的路途。武汉古琴台我之前曾和好朋友来过。那是一个暮春的早上,我和最好的朋友相约同游古琴台共觅知音好不快哉。金秋又重游仍然觉得欣喜。
     本来我对民间文学素来无感,对实地调查也没什么经验,因而出门时还是比较拘束的。一到目的地大家就分好小组,分开行动去进行调查问卷的采访。由于我的小搭档出来点问题,这次没能一起过来,所以我就只能孤军作战了。在古琴台门口,迎面走来一群外地游客,我心想这真是个“出击”的好机会,我就快步走上前问道:“您好,请问能帮我填一下问卷么?”没想到的是我问的这位美女居然摆手拒绝微笑着走开了,我当时特别尴尬,呆立当场。她一定以为我是骗子,向她推销什么东西,骗她的钱财吧?难道我长得真的很像坏人么?自尊心瞬间觉得受到了伤害。我赶紧离开这个伤心之地,转战到古琴台公园。我们去的时间刚好在工作日,在琴台公园里的都是一些老人,年轻人很少,面对不时路过我身旁的游人我却迟迟不敢开口请求他们的帮助。我怕他们又把我当坏人,冷漠地走开。我逛了大半个公园,最后看到一个治安亭里面一位慈祥的老大爷在看报纸,我想,他一定能帮我做问卷,完成头一份。果不其然,这位保安大叔二话没说拿起笔就填,几分钟不到就填完了一份问卷,而且填写的异常认真,他真是个好人。后来我看到了一群学生在公园里做义务劳动,心想着他们既然能够来帮助环卫工人扫落叶,那么久一定也能帮我填问卷咯。于是乎我厚起脸皮跟她们套近乎,成功地让她们帮我填下了几份问卷。这时候,环卫工人们都过来了,我赶紧乘胜追击让他们也帮我填了几份。时间差不多到了聚合的时候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
      经过这次调查,不仅让我了解了许多人对于古琴台的认知,更是让我锻炼了自己的能力。只要你敢于战胜自己的羞怯,你就会获得成长。世间还是好人多啊!

Part 3:             古琴台调研感想
                                            ——彭佳璐
去古琴台调查最主要的感受是失望和遗憾。古琴台里的游客很少,主要都是一些老爷爷、老奶奶和小孩子。虽然提到古琴台他们言语中流露出自豪之感,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对于古琴台的传说也并不了解,到古琴台只是为了锻炼身体或者消磨时间。我小时候是去过古琴台的,但是在我印象里和现在的古琴台是不同的。那时候的古琴台似乎面积更大,富有生机活力,还有许多外地的游客。而如今的古琴台只给人一种萧索苍凉之感,感觉就只是一个普通的街边绿化公园。后来通过采访工作人员我们了解到随着城市的发展古琴台的土地面积确实被占用了,政府并不重视古琴台的开发。我们也问到了如果政府给予投资他们打算如何开发古琴台。工作人员的答案也令我十分失望,他们打算将古琴台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引申为知音文化,打算将其发展成为一个相亲和举办婚礼的平台,并且还是中西方结合的婚礼仪式。我不是很赞成他们的这种打算,我觉得他们的做法只是为了盈利,是商业行为而不是真正的保护和发扬文化,这是对于高山流水的一种玷污,也使古琴台失去了其文化意义。在我看来,可以创立一个琴台音乐交流协会,为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的交流提供平台,吸引全国甚至全世界热爱音乐的人们过来参观交流。古琴台的特色就是知音,我们何不围绕知音展开对古琴台的开发呢?另外,还可以办一个古琴展览馆,或者古琴台与琴台大剧院合作进行一些对琴台文化的宣传,比如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改编成话剧巡演。这样既可以保护和宣传古琴台的知音文化,也可以提高武汉的城市影响力、促进武汉的发展。                  Part 4 :                      古琴台调研感受
                            ——穆艳芳
其实一开始选择这个课题,我们就有了心理准备。我们的调研过程肯定不会像其他课题那样新鲜有趣,充满生活气息。尤其是“高山流水遇知音”这样一个已经被反复表现过的材料,我们的原本的期待是看到古琴台内游人如炽,各种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然后我们采访一下游客和工作人员,游览一遍古迹应该就可以了,可是当我们进去之后才发现完全不是这样。
下车的时候我们就发现,琴台附近可以说是一片宁静。寥寥一两个小摊贩,唯一的一个琴台餐厅看起来一点都不像是在营业的样子。我们都还在调侃,如果回头晚了的话就连吃饭的地儿也没有。我们调研的内容主要是三个部分,游览遗迹、发放问卷和访谈。我们首先游览了一些古迹,对古琴台的情况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就是分组进行问卷调查。我们主要的活动范围在月湖公园,可能也因为我们去的时间刚好在工作日,在琴台公园里的都是一些老人,年轻人很少。尽管我们在发问卷的时候尽量覆盖更多的年龄层次,但结果还是老年人居多。不过我觉得这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老人们阅历丰富,他们生活在琴台周边,见证了古琴台几十年来的变迁,他们的看法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在调查中,有一位老人说得颇为激烈,在他眼中,琴台原本很大,都是由于政府的各项改造措施,使得琴台的面积一再缩小,不仅是琴台,武汉市内很多曾经是天然景区的地方,都被围湖造田或者修建公路、建筑而遭到破坏,老人对此感到气愤而心痛。
我们还遇到了一群在琴台公园开展活动的大一学生,他们的学校应该就在附近,但是他们中间有人却完全不知道琴台知音文化是什么,甚至不知道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思考的,如果作为一个处在较高知识层次的大学生来讲,都完全不了解,那么怎么奢求为了柴米油盐操劳的普通民众了解乃至熟知呢?
在对工作人员的访谈中,她也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不重视,将原本80多亩地的占地面积变成了11亩,也没有拨款,相关项目也一再被搁置,乃至流产。不过我认为这原因固然重要,他们的管理和宣传工作不到位也是事实,比如如果在公园里多设一些宣传画或者文化角等所费资金是不大的。或者定期举办一些古琴弹奏交流会、相亲会等,也都能扩大其知名度。如果资金不够,可以与企业合作,寻求赞助,黄鹤楼还有香烟品牌呢,古琴台也一样有开发的价值。其实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有一个“长白山高山流水”香烟,在烟盒上就有高山流水的故事传说。我想,这未尝不是一个值得尝试的出路。而且,这样一来就可以不必完全困囿于政府的扶持了,古琴台的发展也将会更有活力。
离开之前,我们去了琴台对面的小路散步,发现有老人在慢跑,而且那里风景优美,曲径通幽。又不免让我们再次思考,如果古琴台发展得像黄鹤楼那样,这里的宁静是不是又会遭到破坏呢?其实给老人们留下一方净土也是不错的。如何使古琴台和高山流水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又不落于过分商业化的窠臼,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Part5:                      民间文学感想
                                              ——刘孟蝶
此前我觉得民间文学以分组的形式进行实地调研工作实在是太复杂,实施起来也比较困难,所以一直都抱着比较消极的态度。但当我融入到这个小组,并且承担部分工作时,我才感受到了实地调研的真正用意所在。
首先,这门课叫做民间文学,何谓民间文学?通俗来讲,也就是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神话等等。只有通过深入地调查,实际地体会,我们才能深入的了解某一个故事的发展,才能进一步理解民间文学的内涵,从而实现这门课的目的。
其次,实践的过程,其实也是锻炼人的交往关系的过程。组长如何与组员相处,如何协调组员之间的分工;组员如何与组员相处,如何学会做好自己的本职。这些都是锻炼我们的地方。在这种团队合作中,我们会成长,会懂得谦让,懂得承担责任,懂得团结一致。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我的感触很多。现在想起,当时采访调查的一幕幕浮现在眼前。组员们努力地发问卷,组长积极地咨询相关的工作人员,耳边甚至还想起组长那正宗的武汉话!
我负责写调查报告的撰写,说实话,刚开始的时候我并不知道怎么下笔,我和另外两个负责撰写的同学交流了好几次,也曾和组长商量了好几次,最终终于出了一个草稿,我那个时候态度比较消极,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承担写论文这个工作,组长积极地开导我,还和我一直商量着怎么写,让我放下了心理的包袱,感觉没有那么大的压力。
终于一切都要尘埃落定,事情在大家的努力下也算是划上了圆满的句号,我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参与这个调研,我觉得通过此次调研,我的收获很多!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俞伯牙钟子期的知识,也学会了如何更好的处理人际关系,更重要的是,认识了许多新的朋友,和我一起撰写的两位同学,给了我很多的帮助,还有组长,还有其它组员,我觉得认识了她们,是我的幸运。

Part6:                     与古琴台的一次回眸
                                        ——李丽厦
     11月20日,我跟随小组前往古琴台就高山流水的主题进行了调查。这也是我首次踏入古琴台的地域,驻足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是我却颇有感触。我既为古琴台发展的冷清而哀叹,同时也为古琴台的美景而着迷。
     冬日的一抹阳光照耀着古琴台的一隅,微风吹动着树枝轻轻的两边摇晃,我们的头发在风的摆弄下有些凌乱。在严寒冬日的暖阳下,我们心情异常的愉快。来到古琴台的门口,我们找人帮忙拍了张合影,每个人的脸庞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分工完毕,我们开始了各自的调查。在调查过程中,我和文宇遇到了些困难。首先是当地的看门大叔和清洁阿姨不愿意帮我们填写问卷,只是以他们的眼睛看不清楚或是不认识字来搪塞我们。我们只好继续寻找下一个目标。我们刚开始就遇到了困难,让我意识到也许今天我们很难找到人原意填写问卷。也许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万事开头难吧!
      不过我们也遇到了好心的大爷,他热情的帮我们填写了问卷。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退休的大爷,有前来旅游的游客,有途经的路人,还有异国的友人。我们还受了古琴台的管理人员的盛情的欢迎。她主动的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还给我们提供了板凳就座。从她对古琴台的现状的描述以及对古琴台发展的展望来看,我既感到了古琴台发展的落后,而且还有当地工作人员的设想与实际的偏离。道不尽、言不完的幸运感袭击心头。
     在古琴台的月湖,我们看见了成片成片的水葫芦,还有那漂浮在水面上的腐烂的水藻。不过抬眼望去,我们见到的是波光粼粼的水面和旁边柳条的倒影。我为这此情此景所深深的吸引着。我无法用语言来描绘自己内心的喜悦。同时,我也诧异于古琴台的人烟稀少,那里没有很多游客和当地人游玩。具体原因我也不大清楚,可能是因为我们去的时间太早,人们还没有出来,抑或是那里发展比较缓慢,鲜有人知。正因为这个原因,我更加认为我们这次的调查充满的意义。因为只有认识到发展的不足,我们才能够努力改变不足的现状,从而实施的一系列措施也更加的有针对性。我想我们这次的调查或多或少的能够帮助古琴台的工作人员认识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更能够用实际的数据具体告诉他们的缺陷。通过查询相关的资料,我们通过对古琴台和黄鹤楼的对比,我们意识到了政府的重视对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总之,在匆匆之中结束了我们的行程。唯一令人遗憾的是我无法一睹古琴台遗址的风采。我想如果下次有机会,我一定会在大学还在武汉的时光再次乘车前往古琴台游历一次,遗留下我哪怕浅浅的足迹。
Part7:           民间文学高山流水调研感想
                                    ——党世英   
高山流水,知音情长,千百年来世代相传。2014年11月,我们民俗文学小组一行人参观了武汉名胜古迹之一的古琴台。
  一走进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展示俞伯牙与钟子期结为知音故事情节的“蜡像馆”,经过导游的讲解让我们小组人员知道了伯牙和子期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以及在春秋时期的楚国当时音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在蜡像馆的左侧有一架古琴,我们要求导游姐姐抚奏一曲,当导游姐姐抚奏古琴时,琴声悠扬委婉,仿佛带我们走进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里。继续往里走,迎面是置于玻璃镜框保护中的巨大 “印心石屋” 照壁,为清道光皇帝御书用阴阳笔法刻镌而成,远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旁边有近年用汉白玉雕刻的“伯牙抚琴”塑像;再往里走,庭院内还有近年修建的《琴台知音》雕塑石像和知音同心锁台。通过这次参观活动,让我们不仅了解了古琴台的历史文化,增长了我们的知识,还让我们体会到了真挚的友情,珍惜自己与小组成员间的友谊。
   通过这次活动,更让我们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当代意义,尤其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做一个有担当的人,不要盲目崇洋媚外,要把保护传统文化当作自己的分内之事,充分发掘自己对传统文学的兴趣,也树立自己对民间文学的爱护和传承之心。
Part8:                    古琴台反思
                                  ——刘红芳
    作为本地人,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古琴台,在我眼里,我一直以为当地的一切都是喧嚣的,黄鹤楼、东湖、汉街、光谷、热干面,这些极具有武汉标志的事物,似乎都已经被世俗化了,起初想到古琴台这个课题,就是想谈谈它的商业化,尤其是这么雅的一个文化遗址。
    然而一切都出乎了我的意料,就像我从小就不知道它在武汉存在一样,似乎许许多多的人像我一样早已淡忘了一片净土,刚来到这里的时候真的让我大吃一惊,冷清、寂静、孤独、寒冷,这就是坐落在月湖之滨的古琴台遗址给我的感觉,如此有历史,有故事的地方,似乎都淡化了它的存在,只留下静静的河水在流动。
   它不是没有被商业化的典范,而是它根本就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我们已经在慢慢的遗忘它的存在,作为中国古代文化,我们从小就接受高山流水是通过课本的方式,可是遗址是属于它的一部分,是物质传承的一部分,从课本里学到的往往是充满局限的,只有实地的教育才是最符合情境的,这是为什么如此多的名胜古迹人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去拜访和参观,因为身临其境的感觉是课本所无法获取的。所以看到这一幅情境我是非常失望的,不过更感动惭愧,其实连我自己都不知道它曾经存在过,这竟然是我第一次到达这里。可能我们这个城市有的就是浮躁与喧哗,这里的宁静与雅致,实在是难以消受,所以同样是知音的主题,在国外的仿建中却发展的非常好,或许这该是我们该思考的问题。
在实地的调查中,住在当地的居民,对高山流水与古琴台的了解也是甚少,大家只是知道这个专有名词,说起来的确有些生疏。在与负责人的访谈中,了解到游客非常的少,而且遗址不断地在萎缩,发展举步维艰,政府的重视不够,单凭他们的力量难以发展起来。
回来之后我认真的思考了这个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带来了这样的困境,就我所观察的来说,首先应该从我们自身的原因出发,现代人过于追求世俗,这些典雅文化与现代生活难以融入,换句话说,我们的素养有待提高,才能自觉地去追求这种精神食粮。其次,正面的宣传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黄鹤楼发展比古琴台好的主要原因,这与宣传的力度有很大的关系,也是为什么负责人一直跟我们强调政府的支持不够,其实想想,在现在的物质与精神的条件上,国民素养的提高非一日之功,能近期作出的努力,可能就是官方的引导与支持了,因为我们研究这个课题是发现了这个问题,同时也希望得到大家的重视。              Part9:                 古琴台调研有感
                                  ——李文宇
非常感谢民间文学课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古琴台,了解高山流水,了解知音文化,在和小组成员一起调研的过程中,我的感受颇多。
这次小组选题事实上也为我“普及”了很多知识和文化,在这之前,我知道高山流水的故事,但我不知道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武汉,而且主要就在古琴台,这让我感到既羞愧,又激动,激动的是我可以趁小组调研这个机会实地了解高水流水的故事。
当我们小组一行人到达调研地点古琴台,我感觉自己还是挺失望的,古琴台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走近景点,引入眼帘的是两三家百货门市,没有精细优雅的装潢,破败不堪,摆在门外的饮料瓶盖上铺着厚厚的一层灰尘,门口还放着极不相称的几锅煮茶叶蛋,不像是一个幽静古朴的景区该有的门面。
根据小组的分工,我主要和另外一位小伙伴发放分配好的问卷,在发放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到古琴台及附近游赏的人很少,以至于能够配合我们填写问卷的人都很难找到,在填写问卷的时候,我们发现很多人对高山流水故事其实是不太了解的,即使是附近的居民也是这样,这让我们感到很吃惊。在月湖旁边,我发现湖里的水葫芦挤得密密麻麻,想必夏天也是这样的,水葫芦成灾,也没有人处理,非常影响公园的美观。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手中的11份问卷总算填写好了,在组长的带领下,我们去找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在访谈的过程中,从工作人员的话语中我感到了她作为古琴台一员深深的无奈和伤感,政府的不重视与少投资,以及单位自身努力的无力与失败,都让古琴台的前途迷雾重重,最后她说我们大学生是最有热情和干劲的一代人,希望我们可以承担起发展、振兴古琴台的重任,这也更让我感到这次调研意义的重大。
在准备返回学校时,我才发现返程的车站竟然不能一下子找到,我这才发现古琴台的交通是不那么发达的,也就是说它的地理位置也不太好,这与我在一些论文中看到的说法是有出入的。调研中遇到的各种情况,都为我们小组的选题提供了思路和材料,也给了我们更多的责任和压力。
古琴台的发展现状的确是不容乐观,但是我能感受到古琴台作为一个景区,它各方面的条件总体还是不错的,清净,古朴,如果能够得到适当的开发,前景还是不错的,但是到底具体如何操作,采取什么样的措施,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也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应该身体力行去做的。




参考文献:
【1】古筝曲《高山流水》音乐风格及审美意蕴鉴赏 付 娜
【2】 《古筝曲高山流水赏析》 张熙莹
【3】 高山流水的鉴赏研究 赵晓强
【4】傅玄《筝赋•序》
【5】 高山流水韵依依——— 山东筝派、武林筝派《高山流水》比较  马 昕
【6】 《古琴曲高山流水的艺术手法》梁 萍
【7】 《古筝曲高山流水的艺术特色与审美意境》 何涛宏
【8】《对知音故事的文化再阐释》    陈鑫,杨建波
【9】《论伯牙子期传说的“知音”文化内涵演变》    项红
【10】《汉阳古琴台与知音文化》    方月仿
【11】《弘扬知音文化,促进社会和谐》    秦新民
【12】《武汉知音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    刘名俭    柳红姣
【13】《建设文明武汉背景下的古琴台开发策略研究》    丁永玲
【14】《武汉市人文旅游资源深度开发模式探索》 高悦 林静 李星明
【15】《古琴台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对策》 丁永玲
【16】《浅析武汉琴台文化艺术中心的艺术形象》 张向飞
【17】《浅谈人文资源的开发与规划》    高悦、林静、李孔明
【18】《让千古之音“活”起来》    吴艳荣
【19】        《论知音文化主题公园及开发知音品牌的意义》    吴琳
附件1
关于高山流水故事的民间文学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华中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12级学生,为了进一步了解当今城市人对自己所居住的城市当地民间文化了解程度,我们特地展开了此次调查事件活动。希望您在百忙之中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协助我们完成以下这份调查问卷,您的意见对我们很重要。谢谢您的合作!
1、您的性别是:A男         B女               
2 请问您的年龄段是:
A 12岁以下 B 13—19岁 C20—35岁   D 35—50岁  E 50以上
3、您的文化水平是:
A小学以下  B中学水平 C大专或本科 D 本科以上
4 请问您户籍所在地:
A 武汉  B外地
5 请问您认为您所在城市文化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A恩施土家族文化   B 荆楚民歌文化   C 长江流域文化传说  D 古琴台 高山流水传说  E 汉剧 楚剧等说唱文话
6、您了解高山流水的传说么?
A完全不知道  B大概知道点  C深入了解过
7 您是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这个传说的?
A从网络与电视上了解的 B长辈告知 C从书本上获知   D从课堂上学习到  E其他

8 高山流水传说表达的主题是____
A 风景名胜 B 爱情 C 知音 D 友情

9 您认为高山流水等民间传说文化与过去相比有何改变或意义:
A 有利于民俗文化传承               B有利于丰富城市内涵
C有利于扩大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      D不太了解,没什么变化
10您会向其他人(后辈)讲诸如高山流水这样的民间故事么?
A会           B  不会         C 有时会  
11您认为城市人群越来越少关注当地民间文化的原因是:
A 城市生活太忙没有什么时间关注     B只要在特定节日按照风俗做好就行了         C没必要关注当地民间文化           D对的部地区的民间文化更感兴趣,当地民间文化已经不重要。
12您认为您所在城市的当地民间文化是否应该得到更多重视与保护:
A 应该得到保护,因为是文化的根源。     B没有太大影响
C不应该,因为不值得,已经没有价值
13 您认为您所在城市的民间文化的发展趋势是:
A 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并且会往更好方向发展下去
B没有得到应有的保护,有许多民间文化肯定会被遗忘
C 没有明显的发展趋势
14 您认为您觉得可通过哪些途径保护和弘扬民间文学?
A政府加大宣传力度,社区定期发放有关文刊
B媒体大力宣传,充分利用广告效能
C其他途径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