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央视秋晚播出《苏州月·中华情》

中秋节的物质民俗:兔儿爷

兔儿爷是老北京民间的传统玩具,最早源于明末的祭月泥偶。
到了清代,逐渐转变成了儿童的玩具。

文献资料:
明刘侗《帝京景物略》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祭果饼必需;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华纸肆市月光纸,缋满月像,趺坐莲华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挂殿,有兔持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约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粉。”

明纪坤(约1636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明《北京岁华记》载:“市中以黄土博成,曰兔儿爷,着花袍,高有二三尺者。”

清方元鶤《都门杂咏》所写:“儿女先时争礼拜,担边买得兔儿爷。”

清《燕京岁时记》:‘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其余匠艺工人无美不备,盖亦谑而虐矣。’

清诗人张朝墉《燕京岁时杂咏》云:‘蟾宫桂殿净无尘,剪纸团如月满轮。别有无知小儿女,烧香罗拜兔儿神。’

清诗人栎翁《燕台新咏》曾写“兔儿节”一诗:“团圆佳节日家家,笑语中庭荐果瓜。药窃羿妻偏称寡,金涂狡兔竟呼爷。秋风月窟营天上,凉夜蟾光映水涯。惯与儿童为戏具,印泥糊纸又搏沙。”

清末徐珂在《清稗类钞·时令类》中说:“中秋日,京师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贴金泥,身施彩绘,巨者高三四尺,值近万钱。贵家巨室多购归,以香花饼果供养之,禁中亦然。”

《春明采风志》曾记载:“其制空腔,活安上唇,中系以线。下扯其线,则唇乱捣。”这是形容北京的一种俗称“叭哒嘴”的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

《道光都门纪略》中描述:“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

老舍《四世同堂》:“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