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会场】东亚的民俗、人、物、知识与文化的交流与变容(一)

【第二会场】东亚的民俗、人、物、知识与文化的交流与变容(一)

会场:教师之家宾馆多媒体(一)
主持人:
松田睦彦(日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
郑土有(复旦大学)



翻译:吕雷宁



陈华文、陈淑君:论中国祭祀是一种独特的信仰

泛神灵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突出特征,而广泛的祭祀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独特形态。
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来讨论:
一、祭祀的形成与类型
1、祭祀的起源:神灵观念产生之后的产物,与灵魂观念密切相联系(泰勒“万物有灵”)
对灵魂的敬畏与崇拜,形成了原始的信仰,也形成了最早的祭祀

2、祭祀的类型
阶级社会之后的产物,不同等级的人享受不同的祭祀制度(《国语·楚语下》)
周代确定“五礼”:吉凶军宾嘉
祭天、祭地、祭祖、黄帝祭祀、孔子祭祀、行业祭祀等

二、祭祀的意义
学者们认为:一是古代精神生活支柱,二是维系古代政权的工具。但这种观念太过政治化。
笔者认为:1、通过祭祀以消除灾难;2、通过祭祀祈求福瑞;3、通过祭祀沟通祖先,祭祀必亲躬,请人代祭不可取;4、通过祭祀以回报神灵,奉献牺牲;5、通过祭祀以表达怀念。

三、祭祀,本质是一种独特的信仰形式
祭祀是一种信仰,具备宗教信仰的组织形式、固定场所、明确的“经典”和专职的从教者,它从自我组织能力、合适场所提供、习俗或礼制规定,以及相对固定的祭祀主持人和参与者的角度看,是一种具有宗教性质的信仰状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上岛享:日本宗教文化的特质

京都大学大学院文学院研究科副教授



首先就民俗学与历史学的关系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尤其是国学与德学的关系。后来帝国大学有位教授利斯将荷兰学也传入日本。
日本有位教授三浦提出政治学与历史学是不一样的,提出社会学的概念。另一位西田教授不仅集成历史学,还把政治学、大众文化和民俗相结合。
另外还有柳田、折口也把历史学与民俗学两方面结合起来研究。
战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日本对民族方面的研究向社会方面转换,跟民俗的关系开始淡薄。
是否可以重新将民俗学与历史学相结合起来的研究可以重新发展起来?

接下来,将以《般若心经》为例,来讨论这一问题。

《般若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日本佛教各宗派一直广泛使用的长盛经典之一。通常经题会读成“はんにゃはらみたしんぎょう”(han nya ha ra mi ta sin gyo)。对许多日本人来说,《般若心经》的读经是再熟悉不过的事了,但很少人知道这部经典是用吴音诵读的。吴音的起源扑朔难明,但大致上是中国南方的发音,随着经典等物由朝鲜半岛传到了日本,可视作中国唐代以前的汉字音吧。现在主要用吴音诵读《般若心经》的宗派有显密八宗(南都六宗、天台宗、真言宗)和由天台宗发展而来的临济宗、曹洞宗。而17世纪中叶由中国僧人隐元隆琦传入日本的黄檗宗将“般若心经”读成“ぽぜぽろみとしんきん”(po ze po ro mi to sin king),用的是明代的发音。隐元所使用的当时的中国发音在此留下了身影。另外,如今中国通常采用现代发音,读成“もほぽろをぽるおみとしんちん”(mo-ho-po ro-wo po ru-o mi to sin ching)。不管是哪种情况,经典的本文都是玄奘所译,汉字的原文也完全相同。

吴音、明音等读法在中国已不存,而日本至今仍保留着中国过去的读音,此事很有意义。当我们思考中国佛教与日本佛教在历史上的关系、以及今后双方的发展道路时,这一情况都可提供许多启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