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民俗资源与都市文化学术研讨会专场讨论

唐忠毛老师的点评(以下为部分发言整理):

接触了一些鲜活的东西,现在面临城市化是被动的城市化,文化有时候是很粗暴的。文章都从不同的民俗视角进行分析。乡土土壤没有了,有政府键入的不同态度的分析。雷伟平介绍了三官存在的三种不同方式。胡玉福同学指出物理空间发生变化,居民信仰发生变化。政府面临民间信仰的态度,提出了城市化过程中如何面临文化的变迁问题。张迪同学给我们新的看法,乡村民俗对城市民俗构建的促进作用,体现了民俗对城市化的多样性。朱卿的文章更多体现信仰变迁和民族认同。社会网络文化空间的提出很有意思,是构成一个民间信仰组织的重要。蒋公信仰在台湾特别发达,作为民间造神是一种普遍现象。当地居民对蒋公感情非常复杂。调研的对象是大陆移民,对蒋公信仰是认同的,如果调查当地居民可能存在不同声音。马英九赐匾体现政治因素对民俗信仰的影响,可与大陆毛泽东信仰对比,作为社会心理不同人群的分析放入文章之中。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田老师总结:

谢谢大家的发表,也谢谢各位主持和点评。几位编辑为大家谋福利,指点都是真知灼见,大家要尊重评论意见。希望同学会后互相切磋、相互交流。
”诸子百家论大道
才子佳人抒情怀“
十年后的中国民俗学一定会有会上的人物,之后暑期班还有更多的机会交流。田老师建议大家参观校园内的明代鼓楼,去荷花塘一游~~

TOP

民俗传承专场 主持人:任志强(山东大学民俗学博士)

点评讨论  评议人:杨旭东( 《中原文化研究》编辑、博士)

1、滕传婉(西藏民族学院民族学硕士)
题目:诺苏哦首:彝族服饰文化活态传承的承载者

头饰作为彝族服饰的“眼睛”,它的形成、发展与演变都与彝族社会、经济、政治、宗教、地理环境、审美意识等方面息息相关。诺苏哦首是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所迪彝族妇女佩戴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头饰,也是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保护项目。随着社会的发展,诺苏哦首在传承彝族服饰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呈现出随着社会演进而变迁的活态发展特点。这对于研究现代化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2、刘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
题目:清代滬、蘇、浙、皖、贛地區婚禮中的媒人

媒人是婚姻禮俗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我國古代跨入一夫一妻制文明社會的標誌,早在先秦時代已有媒人。媒人在中国的婚姻嫁娶中起着牵线搭桥的作用,從議婚開始直到親迎當天,媒人都必不可少。除了溝通男女家族外,媒人還有更重要的作用,所謂“男女無媒不交”,可以說沒有媒人,就沒有合乎禮法的婚姻,相反只有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禮才能成為千秋佳話。而媒人到了清代亦有了自己的特色。本文選舉一個極其特殊的地區——滬、蘇、浙、皖、贛諸省。

欲對清代媒妁禮俗進行梳理與了解,雖然不免有以一斑而窺全豹之嫌,但確實也有些許發現。首先發現清代滬蘇浙皖贛地區不僅有私媒,亦還存在著官媒,同時媒人亦有數量頗多的俗稱,有冰人、媒妁、月老等已廣為人知的俗稱,亦有伐柯、蹇修、氤氳大使等較為少見的俗稱。其次清代滬蘇浙皖贛地區作爲人文淵藪之地,向來重視媒妁之言,不請媒之地實數少數。在請媒之後,該地區往往還要禮媒,這可以看作是古代醴賓的遺風。最後對於清代媒人關注,亦不可迴避其巨大弊端,正是此類弊端使媒人無法擁有良好的口碑。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3、胡萌萌(浙江师范大学文化产业本科)
题目:金华斗牛传承人作用研究

传承人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的关键所在,是连接人和物的桥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纵向延伸和横向传播的核心。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工作中怎样定位好自己,发挥哪些方面的作用以及如何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这都关系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发展前景。本文以金华斗牛为例,探讨传承人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中的作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4、许淼(长江大学专门史硕士)
题目:《红楼梦》与清代都市民俗文化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世界也有广泛的传播和影响。《红楼梦》不仅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也是洋洋大观的文化巨著,堪称散文形式的《诗经》,长篇小说版的《清明上河图》。其中所表现的都市民俗更是别具一格的。本文将从清代都市民俗本身所具有的特征入手来分析《红楼梦》中都市民俗的描写及特点,进而分析其价值。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中原文化研究》编辑杨旭东博士对各位同学论文进行点评(以下为部分发言整理)

滕同学民族学研究生阶段,是比较典型的写法了,但是这样的思路是值得反思的,比如调查点的概况和论文的关联是什么要进行很好体会。论文中有很多独到、鲜明的见解,但是也要思考所用的材料是否能得出所呈现的结论,是不是真正的传达出活态传承的主题。

刘薇同学这个选题很好,刘同学用自己的文献专长,对婚俗中的媒人进行了比较好的阐释,如果能够和当代的婚俗情况进行对比,可能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可以结合当代婚姻媒介,比如现代的网络婚介等。对沪苏浙皖赣地域概念的界定说明不清晰,对梳理的文献利用不够充分。

胡同学作为一个本科生进行这样的研究是很有意义的。这个选题比较好,但是不要仅仅限于传承人,可以做一个整体的报告,可以对为什么在金华地区出现斗牛习俗,为什么延续到现在进行探究。

许同学也是从文献的角度挖掘古代的一些民俗,不过这个题目有点大,而且前人已经做了一定研究,因而你的研究侧重应该是进一步挖掘前人的研究的不足,然后再进行研究。从《红楼梦》这个视角来进行研究也是值得的。

现在民俗学论文,尤其是硕士论文的写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经典的模式。如文章开头的调查点的概况。民俗学写作的传统套路,这样的套路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是我们需要进行反思的。调查点的概况与文章的关联点在哪里,仅仅是在百度上搜索一下就可以的吗,文章所用的材料是需要支撑论文的分析,而不是拼凑。是在以后写论文的时候需要注意的。

在写文章时总体上的应该注意到的问题:
第一,文章的逻辑性,文章的各个部分之间比较松散,文章之间是有联系的,而不是毫无关系的拼凑。
第二,文章的精炼性,如题目,几位同学的题目多少存在问题,题目太平、太泛,让别人看到以后就会产生疑问,题目应该一目了然的展示文章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
第三,规范性,就是文章的细节方面。在文章的写作过程中应该让“规范成为一种习惯”。可以找不同的经典刊物来进行训练,养成一种规范的习惯。
第四,文章的整体性。文章所要研究的东西要贯穿整篇文章,现在有一个通病,很多学生在写文章时最终都会落点到非遗上,因此在写文章时,应该注意到文章分析的重点在哪里,非遗是热点,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从非遗的角度来写。要注意到是文章是非遗性的研究还是民俗文化的研究。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民间文学专场 主持人: 高艳芳 (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学博士)

点评讨论   评议人:柳倩月(湖北民族学院教授、博士)

1、任志强(山东大学民俗学博士)
题目:中国都市传说研究:理论与实践

都市传说是民俗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欧美国家已得到较为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然而在我国,这一领域远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探索。从对国外都市传说理论的零星介绍,到美国都市传说研究名著《消失的搭车客——美国都市传说及其意义》的翻译出版,再到对中国都市传说的具体个案研究,我国学者在都市传说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已经做出一定的努力。对这一研究历程进行回顾总结,对于我们今后拓展研究范围、推进研究深度、提升研究水平不无裨益。


[ 本帖最后由 朱卿 于 2014-7-20 10:15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2、王天一(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硕士)
题目:变体与延续:当代都市传说述评——从“幼女爬进洗衣机”说起

作为“液态”城市性下的流动生活给当今人们造成了不确定性,并由此产生了恐惧感。作为一个古老的话题,恐惧的强调在经历了现代性的洗礼后,有了不同以往的阐释。而以城市为发生地点的都市传说作为城里的恐惧,其还原为现实层面也是一个个城市问题。这似乎可以成为一个用来分析本土都市传说——“城市聊斋”的框架。“幼女爬进洗衣机被绞死”除了引发了质疑外,更多的触动还是对于现代性、时代性、城市性的“担扰”与“警示”。这一新闻或许又丰富了本土传说的案例库,只是“聊斋”不只局限于恐惧罢了。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3、钱斌(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硕士)
题目:“游戏”与文本的另类结合——浅析网络文本中隐藏的游戏结构
一直以来,通俗文学以其模式化、类型化的特点,饱受诟病,而网络消费文学作为通俗文学的一种新兴形式,同样具有了这一特点,学界历来视之为糟粕,但笔者认为,通过对网络消费文学的结构模式研究,恰可以反映当代社会现实、社会文化的很多信息,因此,笔者借用民间故事中“母题素”研究的方法,对网络消费文本进行结构主义解读,透析其中所共有的“游戏结构”并联系社会进行深层次的探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4、王明月(辽宁大学民俗学硕士)
题目:程序员不是“程序猿”——浅析程序员笑话与程序员群体的身份认同

程序员笑话,是指蕴含 IT 专业技术知识并描写程序员群体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一类笑话。程序员群体在生产创作的程序员笑话里自嘲“程序猿”。他们通过解释笑话叙事中的“程序猿”角色来反思现实生活中的程序员职业角色,尝试通过建构、解构“程序猿”角色,提升阶层的社会地位。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湖北民族学院教授柳倩月博士对同学发言进行点评(以下为发言部分整理内容)

我们做民俗学方面的研究,一定要关注当代的一些材料、研究,我非常肯定同学多关注当下的研究,希望同学们做扎扎实实的调查记录。

四位同学都比较观察当下的前沿的,从现象出发去关注本质的东西。在这里我也接触了很多当下的、新的的关注对象,如程序猿、游戏文本等,如何将大量消耗时间、金钱等负面能量转换成正能量。生活处处有学问,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去研究,生活的细节是有学问在的,我们可以去发现其根脉。

两篇都市文章,一个偏零碎,结构层次不是很清晰,一个理论框架清楚但材料欠缺。都市传说的界定还有待进一步规范。钱同学的论文这篇论文下功夫还是很深的,能从中看到比较深的东西,可以进一步很好的将国外的理论融入到写作中来,对游戏文学与都市生活的内部联系进行了很好的分析。王同学结构上比较平,还有待进一步挖掘程序猿笑话的内部意义等问题。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都市民俗专场  主持人:刘薇(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
点评讨论  评议人:毕旭玲(上海社科院助理研究员、博士)

1、程鹏(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
题目: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研究

生产性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种重要的方式,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些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考虑到其饮食方面的特性。本文通过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梨膏糖制作技艺的生产性保护进行分析,认为传统饮食制作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要特别注意其核心内容、文化内涵和生存环境,注意保持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既要避免开发过度使之变异,也要避免矫枉过正、固步自封,才能使其良好的传承与发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2、史禹(长江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
题目:都市民俗旅游研究——以荆州民俗旅游开发为例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的旅游方式已从单一的观光旅游向人文旅游方向发展、转变。都市民俗旅游作为人文生态旅游方式之一越来越受到人民的喜爱和关注。而荆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和三国文化的集中地之一,有着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本文以“荆州民俗旅游”着手研究,针对荆州民俗和旅游业发展现状,提出荆州开发民俗旅游的建议,进而针对荆州实际问题提出发展民俗旅游也,实现文化资源合理利用,经济有序健康发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3、王泽媛(山西大学民俗学硕士)
题目:都市公共空间下的戏曲传承与发展 ——以太原迎泽公园晋剧演唱团为例

都市公共文化空间对于戏曲的传承起着重大的作用,尤其是都市公园作为普通民众平时的休闲娱乐场所,在现代戏曲传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本文旨在根据迎泽公园调查晋剧演唱团的基础上,深入探讨现代都市公共空间下的戏曲传承的新变化、新方式和时代特征,以及现代“非遗”语境下戏剧的保护模式,从而通过研究太原市迎泽公园晋剧演唱团概况,了解都市化进程中公共文化建设与新民俗的发展。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