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二届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民俗资源与都市文化学术研讨会直播贴

主题发言:
刘秀梅(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教授)
题目:民俗学精神传播的物化形态与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迅速发展,国内外交流的互动、传播民俗文化的热潮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了可持续性的拓展,为民俗学精神的传播创造了广阔空间。历史博物馆、科技场馆、新媒体、网络空间、地球村。

1、民俗学精神传播的物化形态。
2、民俗学的可持续发展性。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主题发言:
安 俭(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教授)
题目:新疆汉族民俗文化研究——以乌鲁木齐市汉族为例

一、引言
新疆暴力恐怖事件:较多、集中
原因:
1、少数极端分子认为汉族抢占了他们的资源
2、发展落后
3、敌对势力
4、部分少数民族厌世心理
5、境外势力的鼓动

二、乌鲁木齐汉族的来源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次大批的移民:
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2、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的移民,
3、新疆铁路建设中进疆人员,
4、全国各地的支边青年,
5、改革开放以来,四川、河南的打工者。
全国各地的人聚集到一起。

三、乌鲁木齐汉族的基本特征
语言上以现在的普通话为主,夹杂陕西当地的方言,还吸收了新疆当地的语法,民族语言的成分也夹杂在汉语的表达中。
饮食主要以面食为主。还吸收了维族的饮食习俗,牛羊肉较多,
礼俗上相对来说简化。
较多参加当地少数民族的节日,汉族的节日也互相参与。其中所用食品都是清真的。

四、结论
乌市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多个民族互相融合、互相影响。这种多元的文化交融在一起,造就了乌鲁木齐宽容、包容的心理状态。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主题发言:
唐忠毛(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副教授)
题目:佛教民俗化与市民生活的公共空间:以上海为例

何为佛教的民俗化?
佛教民俗经济活动与“因寺成镇”
寺庙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
寺庙作为当代都市民俗存续与民俗活动的重要空间

总结与思考:
1、寺庙是当代仍然提供活生生的日常民俗活动的重要空间
2、当代都市佛教民俗的现代性问题:
内部科学合理化、意识形态的多重压力,但它又必须有依附性;
来自佛教精英与民俗学家、人类学家的态度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