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傳統文化教育模式應多樣化

傳統文化教育模式應多樣化

2014年04月29日19:32 來源:現代教育報

   近日,在教育部公布《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指導綱要》之后,有專家指出,沒有將傳統文化作為國民教育的獨立課程是一大缺憾,有必要將其列入必修考試科目。傳統文化是民族之根,加強這一方面的教育無可厚非。若是考試真那麼奏效,豈不是許多問題都能一勞永逸?

  許多專家認為,將傳統文化列為獨立課程在中國台灣和海外華人地區有許多成功的經驗。殊不知教育背景不同,傳統文化教育的方式很難簡單照搬和模仿。在國內,傳統文化傳承式微一直廣受詬病,教師普遍缺乏扎實的國學知識功底。所以,如果將傳統文化教育列入中小學必修科目,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師資問題,在現有師資水平下,是否所有學校都能夠把傳統文化這門課程上透、上精、上得有趣,怕是要打上大大的問號。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涉及文學、哲學、歷史、民俗學等領域。教師沒有深厚的功底,傳統文化作為獨立課程怕將進行得步履艱難。筆者認為,傳統文化教育在中小學的普及是循序漸進、自上而下的過程。隻有當師范院校對教師在該領域的培養達到一定的水平,傳統文化作為一門系統的獨立課程才有被推廣的可能性。

  其次,將傳統文化教育與考試挂鉤,很容易陷入應試教育的魔咒之中,引起學生的厭煩情緒。中國傳統文化雖意蘊深厚,但與現實生活畢竟有一定的距離。對學生而言,傳統經典本就晦澀難懂。若是再扣上考試的“緊箍咒”,學生很容易喪失學習的動力。傳統文化教育需要立足於經典,但前提是如何採用恰當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實,傳統文化范圍很寬,語文、音樂、美術、歷史等學科對此皆有涉及。從現階段而言,加大各學科教材中傳統文化的比重,鼓勵老師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舉措。例如,經典的閱讀列入語文課程的設置中,古典藝術的普及可以在音樂、美術課程中開設專題。不同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程度和興趣點各有不同,學校不妨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加強傳統文化校本課程建設,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選擇空間。強扭的瓜不甜,與其一刀切式教育,不如讓學生從音樂、美術、禮儀、民俗等多角度出發,結合自己的興趣點逐步深入。

  再者,傳統文化內化於心,校園環境的建設不可忽略。環境是影響教育的重要因素,“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環境對兒童教育的重要性。充滿濃郁傳統文化氣息的校園是中小學推行傳統文化教育的外在基礎。中小學生的感性思維強於理性思維,“造境轉心、設景生情”,當情景交融、心境一體,學生才能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浸染傳統文化的氣韻。

  傳統文化教育固然重要,然而,欲速則不達,將其作為獨立課程設置尚有待仔細探討。但切莫以應試教育的思維模式簡單處之。(文/線教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