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典型案例】[加]Jane Jacobs:《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典型案例】[加]Jane Jacobs:《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加】Jane Jacobs:《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金衡山 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8月第2版,2014年1月第16次印刷,可见此书的销量及社会影响。

曾经的美国记者,批判现代社会的伪科学城市规划学与城市设计学,如何毁灭多样的城市生活,在钢筋水泥中制造新的贫民窟。

TOP

内容简介  · · · · · ·
自1961年出版以来,这本书即成为城市研究和城市规划领域的经典名作,对当时美国有关都市复兴和城市未来的争论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作者以纽约、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为例,深入考察了都市结构的基本元素以及它们在城市生活中发挥功能的方式,挑战了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使我们对城市的复杂性和城市应有的发展取向加深了理解,也为评估城市的活力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作者简介  · · · · · ·
简·雅各布斯(1916-2006),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斯克兰顿,早年做过记者、速记员和自由撰稿人,1952年任《建筑论坛》助理编辑。在负责报道城市重建计划的过程中,她逐渐对传统的城市规划观念发生了怀疑,并由此写作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1968年迁居多伦多,此后她在有关发展的问题上扮演了积极的角色,并担任城市规划与居住政策改革的顾问。1974年成为加拿大公民。她的著作还有《城市经济学》(1969)、《分离主义的问题。(1980)、,城市与国家的财富》(1984)、《生存系统》(1993)。

目录  · · · · · ·
导言..........................................................................1
第一部分 城市的特性.........................................................023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025
二 人行道的用途:交往.......................................................048
三 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066
四 街区公园的用途...........................................................079
五 城市街区的用途...........................................................100
第二部分 城市多样化的条件...................................................127
六 产生多样性的因素.........................................................129
七 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137
八 小街段之必要.............................................................161
九 老建筑之必要.............................................................170
十 密度之需要...............................................................182
十一 有关多样性的一些神话...................................................201
第三部分 衰退和更新的势力...................................................217
十二 多样性的自我毁灭.......................................................219
十三 交界真空带的危害.......................................................234
十四 非贫民区化和贫民区化...................................................246
十五 渐次性资金和急剧性资金.................................................267
第四部分 不同的策略.........................................................291
十六 对住宅的资助...........................................................293
十七 被蚕食的城市与对汽车的限制.............................................309
十八 视觉秩序:局限性和可能性................................................341
十九 拯救和利用廉租住宅区...................................................360
二十 地区管理和规划.........................................................372
二十一 城市的问题所在.......................................................393
致谢........................................................................412
索引........................................................................414

TOP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试读:1        

导言..........................................................................1

第一部分 城市的特性.........................................................023

一 人行道的用途:安全.......................................................025

二 人行道的用途:交往.......................................................048

三 人行道的用途:孩子的同化.................................................066

四 街区公园的用途...........................................................079

五 城市街区的用途...........................................................100

第二部分 城市多样化的条件...................................................127

六 产生多样性的因素.........................................................129

七 主要用途混合之必要性.....................................................137

八 小街段之必要.............................................................161

九 老建筑之必要.............................................................170

十 密度之需要...............................................................182

十一 有关多样性的一些神话...................................................201

第三部分 衰退和更新的势力...................................................217

十二 多样性的自我毁灭.......................................................219

十三 交界真空带的危害.......................................................234

十四 非贫民区化和贫民区化...................................................246

十五 渐次性资金和急剧性资金.................................................267

第四部分 不同的策略.........................................................291

十六 对住宅的资助...........................................................293

十七 被蚕食的城市与对汽车的限制.............................................309

十八 视觉秩序:局限性和可能性................................................341

十九 拯救和利用廉租住宅区...................................................360

二十 地区管理和规划.........................................................372

二十一 城市的问题所在.......................................................393

致谢........................................................................412

索引........................................................................414

除了无条件地接受宇宙之秩序外,近来我最赞赏的文明之功绩是它造就了艺术家、诗人、哲学家和科学家。但是,我现在认为文明最伟大之处并不在于此而在于这芸芸众生都能直接感受到的事物。人们常说我们太沉溺于生活的方式,我却要说文明的价值就在于让生活方式更加复杂;人们的衣食住行需要的不仅是努力工作,还要用头脑思考,而不只是简简单单、互不关联的行为。因为更复杂、更深入的思考意味着更充实、更丰富的生活,意味着旺盛的生命。生活本身就是目的。若问生活有价值否,唯一答案就是你是否拥有足够的生活。还有一点不能忘记。我们每个人都已濒临绝望,我们正在漩涡中下沉。托起我们的身体使我们浮出水面的,是希望,是对生活的价值和我们的努力的不可解释的信念,是心灵深处源自我们力量之发挥的潜意识。

小奥利弗•W.霍姆斯

此书是对当下城市规划和重建理论的抨击。同时,更主要的也是尝试引介一些城市规划和重建的新原则,这些原则与现在被教授的那些东西——从建筑和规划的流派到周末增刊以及女性杂志——不同,甚至相反。我所进行的抨击不是对重建改造方法的一些不痛不痒的批评,或对城市设计形式的吹毛求疵。恰恰相反,我要抨击的是那些统治现代城市规划和重建改造正统理论的原则和目的。在叙述不同的原则时,我主要要讲述一些普通的、平常的事情,比如,什么样的街道是安全的,什么样的不是;为什么有的城市花园赏心悦目,而有的则是藏污纳垢之地和死亡陷阱;为什么有的贫民区永远是贫民区,而有的则在资金和官方的双重压力下仍旧能自我更新;什么使得城市中心迁移了它们的位置,什么(姑且言之)是城市的街区,在大城市中,即便有的话,街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工作。简而言之,我将讲述城市在真实生活中是怎样运转的,因为在城市改造中这是知晓何种规划、何种实践能够促进社会和经济的活力,何种实践、何种原则将窒息城市特性的唯一方式。有一种一厢情愿的神话,那就是,只要我们拥有足够的金钱——金钱的数目通常以数千亿美元计——那么我们就能在十年内消除所有的贫民区,在那些空旷的、毫无生气的灰色地带——它们在过去和过去的过去曾是郊区——扭转衰败的趋势,为那些四处观望的中产阶级找到一个家,为他们找到一个缴税的地方,也许甚至还能够解决交通问题。但是请看看我们用最初的几十亿建了些什么:低收入住宅区成了少年犯罪、蓄意破坏和普遍社会失望情绪的中心,这些住宅区原本是要取代贫民区,但现在这里的情况却比贫民区还要严重。中等收入住宅区则是死气沉沉、兵营一般封闭,毫无城市生活的生气和活力可言,让人感到不可思议。那些奢华的住宅区域试图用无处不在的庸俗来冲淡它们的乏味;而那些文化中心竟无力支持一家好的书店。市政中心除了那些游手好闲者以外无人光顾,他们除了那儿无处可去。商业中心只是那些标准化的郊区连锁店的翻版,毫无生气可言。人行道不知道起自何方,伸向何处,也不见有漫步的人。快车道则抽取了城市的精华,大大地损伤了城市的元气。这不是城市的改建,这是对城市的洗劫。在表面之下,这些“成就”比它们可怜兮兮的表面假象还要寒碜。从理论上说,这样的规划行为应对周围地区提供帮助,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典型的情况是,这些被肢解的地区生发出快速增长的恶性肿瘤。为了以这样的规划方式来给人们提供住宅,价格标签被贴在不同的人群身上,每一个按照价格被分离出来的人群生活在对周边城市日益增长的怀疑和对峙中。当两个或更多这样对立的“岛屿”被并置在一起时,就被冠以“一个平衡的街区”的美称。垄断性的购物中心和标志性的文化中心,在公共关系的喧闹之下,掩盖着商业还有文化在私密而随意的城市生活中的式微。这样的“奇迹”竟然可以实现!被规划者的魔法点中的人们,被随意推来搡去,被剥夺权利,甚至被迫迁离家园,仿佛是征服者底下的臣民。成千上万的小企业被拆,它们的业主们就此被毁掉,却连一点补偿的表示都没有。完整的社区被分割开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做的结果是,收获了诸多怀疑、怨恨和绝望;这一切无法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无法不相信。芝加哥的一批神职人员惊骇于按照规划进行的城市改造产生的结果,他们问道,当约伯写下以下文字时,他会是在想着芝加哥吗?瞧啊,这里的人们就这样改变了邻居的地界……把穷人赶到一边,密谋欺压那些无亲无故者。他们在不是他们的土地上收获果实,在从别人那里夺来的葡萄园里粗暴地把藤蔓折毁……从城里的街道上传来阵阵哭喊声,街上躺着的遍体鳞伤的人们呻吟不止……如果是的话,那他心里想着的也是纽约、费城、波士顿、华盛顿、圣路易斯、旧金山以及其他许多城市。当下城市改造的经济法则是一个骗局。城市改造的经济运作原则并不是像城市更新理论声称的那样完全依赖于对公共税收补贴的合理投资,而是还依赖于来自众多孤立无援的改造受害者的大笔非自愿补贴。作为这种“投资”的结果,城市从这些地皮上得到的退税增加了,但这仅仅是一个海市蜃楼;被无情摆弄后的城市是一个被肢解了的混乱城市,要消除城市解体和混乱现象则需要增加大笔公共资金,相比之下,得到的退税则是那么可怜巴巴。进行有规划的城市改造的手段与其要达到的目的一样可悲。同时,所有城市规划的艺术和科学都无助于阻挡大片大片城市地区的衰败——以及在这种衰败之前毫无生气的状态。肯定地说,我们不能把这种衰败归咎于缺少应用规划艺术的机会,这样的艺术到底是不是得到了应用并不要紧。让我们来看一看纽约的“晨边高地”地区。从规划理论的角度看,这个地区根本不应该有问题,因为它拥有大片的公园区、校园区、游乐休憩场以及其他空旷场地。这里有足够多的草地,还拥有一块舒适的高地,有着壮观的河流景观。这里是一个著名的教育中心,有着辉煌的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联合神学院、朱丽亚音乐学校以及其他六七个闻名遐迩的学校,还集结了众多一流医院和教堂。这儿没有工业。这儿的街道大致分成几块,以避免侵入那些坚实、宽敞的中上阶层房屋的私人领域,造成“不和谐的用途”。但是,到了20世纪50年代早期,“晨边高地”很快就变成了贫民区,那种人们害怕在里面走路的真正的贫民区,以致这种情形对周围的机构和学校造成了危机。这里的人与市政府的规划者们一起,应用了更多的规划理论,消灭了这个地区最破败的地方,建成一个中等收入者的合作住宅区,配有商业中心、公共住宅区,到处都点缀着阳光、风景,还有空气。这个项目被称赞为拯救城市的一个大手笔。但是此后,“晨边高地”的衰败过程则越发迅速。这并非一个不公正或不相关的例子。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依照规划理论,恰恰是那些不该衰败的地区在走向衰败。同样重要却不太被注意的是,在一个又一个城市里,按照规划理论,那些该衰败的地区却拒绝走向衰败。在城市建设和城市设计中,城市是一个巨大的实验室,有试验也有错误,有失败也有成功。在这个实验室里,城市规划本该是一个学习、形成和试验其理论的过程。但恰恰相反,这个学科(如果可以这么称呼的话)的实践者和教授者们却忽视了对真实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的研究,对那些意料之外的成功的原因漠不关心,相反,他们只是遵循源自小城镇、郊区地带、肺结核疗养院、集市和想象中的梦中城市的行为和表象的原则——这一原则源自除城市之外的一切。如果说城市中的改建部分以及遍布城市各处的无休止的新的开发项目正在把城市和周边地区变成一碗单一的、毫无营养的稀粥,这并不奇怪。所有这一切以第一手、第二手、第三手或第四手的方式,出自同一碗知识稀烂粥,在这碗粥里,大城市的素质、需求、优势和行为整个与那些毫无生气的(小城镇)居住区的素质、需求、优势和行为混为一谈。无论是老城市的衰败还是新近的非都市都市化的衰落,从经济上或社会上说,都不是不可避免的。

献给纽约城我曾在那里找寻运气结果如愿以偿,因为我找到了鲍勃、杰米、内德和玛丽此书也献给他们。
http://book.douban.com/reading/10130241/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326833/reading/

TOP

《落脚城市》的评价也很不错。

TOP

中国的城市规划领域不知道有没有讨论多样化的问题。最近看《梁思成和他的时代》,观点耳目一新。
且中国的城市化一直伴有对乡土生活秩序的指涉问题,可以说,中国的城市的建设扩张是为了人口基数中占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而设计的,但是设计者并不会考虑这部分人的想法和需求,中国农民一直都在被权力和资本规划者,只有创造出更多的中产阶级和新穷人,并为他们创造出更多的渴求欲望,才能让他们疯狂的为城市的规划者们卖命,美其名曰“就业率”,其实是得以维持特大城市、大城市、一线二线三线等级分明的城市秩序的手段罢了。且在中国,国家的设计师与城市建设公司可以轻而易举的打着“公共性”的旗号不断地建设完全属于主流话语的各类公共设施、基础建设,市民无需授权,农民可不知情,仅需惊叹和膜拜。可以想见,新型城镇化的未来,不过是一阵强烈的满足之后,接踵而至莫名的空虚,到那时,拥有的只是再来一次的冲动。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回复 5# 的帖子——我需要这个帖子

恩施土家的这个帖子为我拟作的题目“民俗生活:从革命对象到服务对象”提供了丰富的信息。
   感谢。
   如果民俗生活应该是经济的服务对象,可能给走入歧途的城市化带来新的机会。

TOP

中国的城镇化,很多社会基础与日本相像。(和美国情况差异较大)日本在20世纪后期经历的快速城镇化,特别是东京都的扩张,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看到恩施土家的思考,我立刻想起日本电影《百变狸猫》,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点,大家不妨一观。当然我国有自己的“中国问题”,比如“城中村”、“农民工”、“春运”,城中村的田野研究如李培林《羊城村的故事》、储冬爱广州“珠村”研究、朱晓阳的昆明城中村研究等都很及时,但研究远远不够。2012年,按城镇人口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达52 .6%;而按户籍人口计算,中国城镇化率仅35 .3%。两者存在17 .3个百分点的差。窃以为民俗学的在这其中应有自己的思考。

TOP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文化:北京学研究基地今年6月会议主题,欢迎参加

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文化
——第十六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通知(第1号)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北京学研究基地)将于2014年6月12-13日召开第十六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诚望关心北京学研究的领导、专家学者和朋友们,百忙中拨冗参加会议。
会议主题: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文化
主办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编辑部
北京地理学会
会议日期:2014年6月12日外地参会人员报到,6月13日开会。
会议地点:北京(具体开会地点将在2号通知中告知)。
会议规模:80人。
会议费用:会务、论文集出版经费由主办单位负责。参会人员交通、住宿等费用自理。
会议征文:请围绕会议主题撰写论文,就如何看待和处理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进行理论研究、实践探讨或提出政策建议等。论文集会前印刷,会后择优选编正式出版,同时将选择优秀论文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CSSCI收录期刊)“北京学专栏”(已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栏目名单)推荐发表。
论文要求:提交论文全文截止时间是2012年5月31日。论文字数5000-8000字,请附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作者简介(50字以内,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籍贯、学位、职称、工作单位及职务、主要研究方向等)。论文注释和参考文献内容要详细,具体到页码,注释采用脚注形式列出,参考文献在文章结尾处列出。
参会回执:收到会议通知后,有意参会者请填写本通知后附“参会回执”。
报名截止:2012年5月15日。
联 系 人:刘丹
联系电话:64900109
电子邮箱:bjxhy@buu.edu.cn
基地网址:http://www.bjstudy.com.cn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东路97号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邮编:100101)
附件:第十六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参会回执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基地
(北京学研究所代章)

2014年1月21日

附件:第十六次北京学学术研讨会参会回执
姓名   性别   
职称/职务   年龄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Email   
工作电话   手机   
是否准备会议发言(请划√)    是     否
论文题目

TOP

买了雷蒙·威廉斯《乡村与城市》(商务,2013)、王迪《走进中国城市内部》(清华,2013),未及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