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田德政:应剥离院士光环上的隐形权力

田德政:应剥离院士光环上的隐形权力

田德政:应剥离院士光环上的隐形权力2014年01月08日 07:51
来源:华商报                                作者:田德政   


  




王正敏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7名院士推荐人,其中4名推荐人最近  写联名信,要求中科院对王正敏予以除名。关于王正敏的这次“露馅”,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也就是他的学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其人工耳蜗研发造假问题。



                                 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生王正敏被举报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近来,王正敏院士研发团队核心成员也证实,其自主研发的人工耳蜗系高比例仿制而成,国外技术成分高达65%。王正敏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7名院士推荐人,其中4名推荐人最近
写联名信,要求中科院对王正敏予以除名。
在过去一年中,院士成为一个在公众视线中高频出现的名词。先是原铁道部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在受审时,坦承索贿2300万元用于运作院士评选,让世人震惊。继而,南京大学教授、院士候选人王牧,举报同为院士候选人的同事学术不端,引发社会强烈关注。去年年底,八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向其所在单位申请退休,遭到婉拒,理由是“你是我们学校的旗帜”。
新年伊始,又爆出中科院院士王正敏学术造假、论文抄袭。关于院士的乱象可谓“按下葫芦起了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综观这些关于院士的乱象,不论是拒绝院士退休,还是院士评选中的腐败或学术造假,这里面的原因杂乱纷呈,固然有院士评选专业、透明、权威的程序规范问题,以及院士退出机制的缺位等问题,剥去这些表面现象,其实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利益问题。
关于王正敏的这次“露馅”,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也就是他的学生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来证明其人工耳蜗研发造假问题。如果王正敏和自己的研发团队关系“融洽”,让大家“利益共沾”,估计这个事就不会被披露。在这么多院士中,有没有人像王正敏一样,正在利用自己的院士身份进行科研“克隆”?对此我们不得而知。
院士本来是一个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一般来说是授予那些在科技领域有突出贡献科学家的一种荣誉。两院的院士章程中,也没有与经济或级别有关的特别规定。但是,院士制度在我们这个国度里,就变了味、跑了调。一旦被遴选为院士后,隐形的权力也随之而来。院士能够更多地参与科技资源的分配,院士对决策有更大的话语权……在学术体制官僚化引导下,院士更是一种稀缺资源。

于是,原本是没有多少实惠的荣誉头衔,就变得炙手可热。于是,有些人为了争得这种利益,造假、贿赂、排挤……只要能达到目的,无所不用其极。中国工程院院士秦伯益,是中国唯一获准退休院士,针对院士遴选问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几乎没有人不公关,有些院士候选人不想公关的,也被绑架公关,因为不公关就吃亏。”诸多暴露的问题有理由让人怀疑:院士评选中能够被曝出问题的,仅仅是偶然现象,会不会有更多黑幕一般人无法探知?
没有明确规则的时候,潜规则就大行其道。虽然院士制度填补了规范化的缺失,但自身权力却变得膨胀起来。一些院士成了科技界官僚的利益共同体,他们和所在单位都会因这道光环得到好处。于是,一些单位往往对院士评选的造假行为睁只眼闭只眼,甚至助纣为虐、为造假提供便利。
因此,对于这些院士遴选所暴露出来的弊端,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剥离掉院士光环上附加的种种隐形的权力,让院士回归学术头衔和学术荣誉。

TOP

读书人……

伤心大汉,学术混乱,读书人一声长叹……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