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汶川探秘——转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汶川探秘——转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美丽汶川—历史源远流长


  

汶川县既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也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
  大禹故乡:“三过汶川而不入”
  大禹,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朝代——夏王朝的开创者,“大禹治水”的故事妇孺皆知,耳熟能详,且闻名中外。史载大禹的故乡,就在汶川刳儿坪。如今在汶川依旧流传着许多与大禹有关的传说并留有遗迹。
  四川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谢元鲁研究大禹多年,他表示,古书记载大禹的出生地很模糊。《史记·六国年表》记载说“禹兴于西羌”,而现在的汶川无疑处于其中,而近邻的城市北川、都江堰和什邡同样宣称是大禹的故乡。“这并不矛盾,历史上的西羌是个大范围,四地都有涉及。”谢元鲁表示。
  那么,大禹的具体出生地到底在西羌什么方位呢?谢元鲁查阅了众多史料,《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也说大禹“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艺文类聚》卷11与《太平御览》卷82引皇甫谧《帝王世纪》说:“伯禹夏后氏,姒姓也,生于石纽,……长于西羌,西羌夷也。”谯周《蜀本纪》说:“禹本汶山广柔县人也,生于石纽”。《水经注》说:“县有石纽乡,禹所生也”。这么说来,石纽无疑是大禹的故乡,那么,昔日的石纽今日又在何方呢?
  历史上的汶山石纽究竟在何处,今学术界尚有分歧。谢元鲁表示,众多文献记载都说大禹出生于石纽刳儿坪。绵池镇自汉至清都是古汶川县城之旧址,今镇南5公里处高店村新店组与羊店村相交的高山,就是石纽山。山岸壁立,镌刻之“石纽山”三个大字至今犹存。此地自古为灌松交通要道关口,因午后风沙特别大,俗称“飞沙关”。又相传附近为唐代杨贵妃出生地。杨幼时洗澡于岭下岷江边,有羌男偷看,杨羞扬沙投撒,故名“飞沙关”。沿关梁而上,海拔1600米的半山腰之平坦地就是刳儿坪。
  作为大禹故里,刳儿坪曾建有供人凭吊的禹庙、洗儿池、禹穴、圣母祠、圣母塔、禹迹石纹等以及许多石刻。至今虽庙宇已无存,但经风雨剥蚀而存的石刻仍可说明当年的辉煌。
  姜维城:蜀国大将在此练武
  在今日汶川,除了治水的大禹外,另外一个历史名人的姓名也被广为传播,那就是历史上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姜维,汶川是其习兵练武所在地,至今还能看到古城墙如长龙盘旋而卧,人称姜维城。据《元和志》载:“蜀将姜维、马忠等征伐汶山羌夷,此其地也”。姜维征西,至汶川、理县一带,修城筑垒,习兵练武。
  姜维城遗址是岷江上游一处极具代表性的重要遗址,位于汶川县威州镇的今汶川中学后山上。姜维城遗址包含了新石器、汉代和宋代等时期的遗存。
  古城墙全用泥土夯筑,尽管经过2000多年,垛口却依然清晰。如今古城垣外还能见到古城坪上的点将台,高约7米、宽约4米,黄泥筑成。登上点将台,置身茫茫天地间,顿感人之渺小。姜维城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历史深度和厚度,让人痴迷,让人敬畏。
  汶川羌人:中华远古历史部落
  羌族自称“尔玛”或“日玛”,今主要分布在四川阿坝州茂县、汶川、理县、黑水、松潘和甘孜州的丹巴、绵阳市的北川等地区,人口十余万。羌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区,羌锋村属于南部方言区。
  历史传说中,羌人中的姜姓部落是古代最早进行农业生产的部落之一,我国农业的始祖就是姜姓神农氏“炎帝”。古代文献对此有大量的记载,如《易系辞下》云:炎帝“断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太平御览》引《周书》佚文说“神农耕而作陶”,《淮南子》说“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风俗通》说“神农作琴”,《商君书》说“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等。这一切都表明羌族先民在远古时期对我国历史文明的创造有过宏伟的功绩。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