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一次“田野”的一些感受

第一次“田野”的一些感受

说是田野,其实一点也不规范,完全是在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还自我感觉良好,现在实在觉得见笑,但还是愿意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大概是12年四月中旬,当时大三,民俗学选修课老师要求每人完成一次田野作业。我恰好对关中歌谣很感兴趣,又经常从我奶奶那里听到,于是直接找到奶奶进行了访问。我以为忠实记录了文本就算田野,直到真正接触民俗学,听了刘铁梁老师和万建中老师的课,我才深深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楼主忏悔中...
    废话不说了,贴出当时采访完的一些感受:

    针对整个访问过程,笔者主要谈以下几点:
    第一、从笔者的角度来说,由于笔者之前没有类似的访问经验,因此,确定这个题目后首先想到找熟悉的人作为突破口,于是笔者的祖母即成为了被访者。虽然是很熟悉的人,但笔者与被访者均表现出不好意思。笔者在与被访者谈话之前,大概向被访者简要作了说明,以及此次访问的意义。可能由于笔者表述不清,开始提到的是“哄娃时候说的话”(实际指童谣),但访问过程中,因为笔者希望能记录得更多,无意识中引导被访者将范围扩大了,使记录比较混乱,超出原来的主题。还有,笔者在过程中,缺乏耐心,多次催问被访者,“还有吗?还有吗?”这一点现在回想起来是非常不好的,不仅可能打断被访者的思路,还有可能让被访者产生误解的心理,迫使整个访问早早结束。
    第二、从被访者的角度来说,被访者在一开始,还是很配合的,但在访问进行到一半时,可能由于被访者暂时记不起更多的歌谣,笔者明显感觉被访者迫切想结束访问,几次问到,“完了吗?”“这些够了吗?”(被访者以为笔者只是应付作业,只要进行简单记录便可。这是笔者的问题,没有与被访者沟通好)。整个访问过程,笔者印象最深的是,被访者多次提到,“老师跟同学知道你奶奶一天没事干,净说这些gan话,那还不笑话我?”(gan话,其类似于闲话,百姓多认为这些歌谣都是些没有意义的话,甚至于废话,谁会的多、整天把这些挂在嘴边,反而有可能被人们取笑)。而且,被访者多次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笔者以为,这次访问不够深入,被访者的心态不是完全开放的,并没有从心里真正接受这次访问。这应该是笔者的责任,笔者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关于此次访问的交流很少,仓促开始谈话。依笔者对被访者的了解,其掌握的歌谣远不止上述这些。
    第三、就歌谣本身来说,歌谣在民间很少受到重视(起码在关中是这样),因此才会有“gan话”、“闲话”的说法。在笔者的印象中,男性是不屑于说这些东西的。能随口说出这些歌谣的,基本都是妇女。这可能与此类歌谣本身的功能有关:多是童谣,而妇女在家庭中又担当抚育子女的责任。歌谣的流传大都是口耳相传,并且没有人是刻意去学习的。被访者笔者的祖母就是从她的母亲那里听来的,后来她又传到笔者的母亲那里,再后来就是笔者小时候听到的。不可否认,四代之间的口耳相传过程中,数量越来越少,笔者能说出的歌谣更是屈指可数。歌谣中保存了大量的方言词和口头语,是研究语言的宝贵资料。笔者虽然是中文专业,而且从小说着陕西方言长大,但对其中很多用词仍不能理解,需要被访者作出解释,实在是惭愧又遗憾。
     此次仓促又短暂的访问,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但仍然使笔者获益匪浅。民间文化蕴含着无穷魅力,笔者必将以此为己任,努力使其发扬光大。


------------------------------
------------------------------

    嗯,这篇12年的采访心得,还是很幼稚,但是相比起规范的学术文章,笔者还是更偏重于散文随笔这类。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让读书报告来得更猛烈些吧!

TOP

对于故乡或是亲人的访问,一方面自己有着天然的优势,包括语言的、文化心理的等,但是也存在对自以为很熟悉实则一知半解的情况的忽略的情况,可以读一下安德明老师《重返故园——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也许会看到相似的经历,也会学到在家乡田野的方法

TOP

引用:
原帖由 朱卿 于 2013-10-3 09:13 发表
对于故乡或是亲人的访问,一方面自己有着天然的优势,包括语言的、文化心理的等,但是也存在对自以为很熟悉实则一知半解的情况的忽略的情况,可以读一下安德明老师《重返故园——一个民俗学者的家乡历程》,也许会看 ...
可是我觉得这中间会有好多问题,比如我奶奶她是从另一个地方嫁过来的吧,虽然这个地方不是很远,但总还是有环境差异的,我又不能去深究这个歌谣她是在嫁人以前知道的还是在嫁人以后这道的。

TOP

回复 3# 的帖子

但是一般情况下,如果地域差异不是特别悬殊的话,在地域文化上显然是具有共同的性的,歌谣的习得显然是共同文化的传承,因而我想前后的差异应该不是很大

TOP

标题

田野小结是民族志之法宝。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田野,还是田野。嗯。

TOP

楼主喜欢田野,不喜看书。

TOP

回复 7# 的帖子

呵呵,不限掌握大量前人文献,如何让田野变得高效。。。还是得硬着头皮阅读啊。。。田野研究和实地调查是不一样的

TOP

平时看书,假期田野。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多 于 2013-10-4 20:33 发表
呵呵,不限掌握大量前人文献,如何让田野变得高效。。。还是得硬着头皮阅读啊。。。田野研究和实地调查是不一样的
我愿意把生活本身就看作田野调查,然后有感而发。

TOP

引用:
原帖由 木兰山人 于 2013-10-4 20:41 发表
平时看书,假期田野。
好像你说的很对,可是我还想找点什么理由反驳一下,可是我暂时又想不到。
反骨反骨,脑后长反骨。

TOP

哈哈,楼主,我下个周一想到龙岩永定土楼呆个两三天,尝试一下田野作业。我们到时可以交流交流啊。 我现在是大四,哈哈,比你第一次调查晚了几个月啊。

TOP

引用:
原帖由 柯鹏程 于 2013-10-24 23:42 发表
哈哈,楼主,我下个周一想到龙岩永定土楼呆个两三天,尝试一下田野作业。我们到时可以交流交流啊。 我现在是大四,哈哈,比你第一次调查晚了几个月啊。
楼主弱爆了,请教就免了,论坛里这么多大牛,轮不到我这无名小卒发声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我反而觉得田野与生活要有明确的边界意识
我可能科学主义到骨子里了,欸
大王派我来巡山啰~~~~~

TOP

回复 14# 的帖子

呵呵,南池子兄弟,这个田野与生活的边界应该看田野是家乡的田野还是异地的田野,家乡的田野需要我们既有清醒的认识也要有入其内出其外的认知。而异地的田野则需如何融入地方社会以及从中提取共时的结构等等。一言难尽。
流光不觉,青春荏苒,理想尚能饭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