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260课堂 民间文学 朱晓蝶 第一小组

260课堂 民间文学 朱晓蝶 第一小组

第一小组的童鞋们,欢迎前来报到!

TOP

投入小组的温暖怀抱

如题。终于注册成功了~

TOP

回复 2# 的帖子

很好很好!组织已经壮大了!

TOP

注意了,注意了。课程安排要牢记!

民间文学课程相关安排
一、课程考核
平时表现(作业、发言、讨论)30%+小组参与30%+期末闭卷40%(教材很重要)
考试内容:课堂讲授内容+教材+作品
二、购买教材
刘守华、陈建宪主编:《民间文学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参考书目(推荐作品,尽量多阅读!)
《希腊神话》 《伊索寓言》 《一千零一夜》 《格林童话》 《阿凡提故事》
四、教学方法:
采用分组法和网络讨论、分组展示相结合的方法,每组确定一个课题,分工研讨(民俗文化视频网网络论坛),最后确定主讲人,课程结束前三周集中讲授十个小组调查报告;
选题范围包括:作品集中的作品、鬼故事(校园故事)、地方的民俗文化等。
五、课堂活动
每小组必须上讲台讲故事两次。故事类型不限,要有吸引力,同时立意深刻(自己分析),时间控制在3—5分钟之内。

(我们是第一组,所以下一次估计就是我们了,大家要提前准备毛遂自荐啊。)

TOP

中秋作业再强调

记录家乡中秋习俗,发表讨论帖。组员们加油啊~~~

TOP

中秋作业

浅谈中秋习俗
又是一年中秋佳节,每年我们都会在这个节日里留下种种回忆。那中秋节是因何而来的呢?通过查找多种数据,可以了解中秋节是如何演变而来的。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对大自然充满敬畏之情,有了敬月的习俗。周代就已经有了“秋分夕月”等活动;汉代则会在中秋敬老、养老,颇似后来的九月九日“老人节”;晋代出现了赏月的活动;而到了浪漫多情的唐代,中秋就与嫦娥、后羿、吴刚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了;北宋时期,正式将八月十五定为中秋节,还出现了类似月饼的应节小吃。
流传至今,过中秋节的习俗包括:拜月赏月;吃月饼;送瓜祝子等。而经笔者调查,发现在当今社会,较为普遍的中秋习俗仍为吃月饼。另有一客家同学表示家人会在中秋之际吃柚子。经查证,因“柚”与“佑”同音,故吃柚子表达了祈求月神保佑之意。此外从营养学角度看,中秋吃的月饼都属于过于油腻的食物,吃柚子可以开胃、解油腻,既健康又美味。
在笔者看来,中秋节是次于春节的具有强烈团圆意味的中国传统节日。自古,中国就是宗法制社会,为了维系家族情感,中秋就会有团圆家宴。《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就写到,八月十五这日,所有人都聚在“老祖宗”贾母的屋子里。等月亮出来了,众人便在贾母的带领下到院子里焚香拜月。此时院子里“嘉荫堂月台上,焚着斗香,秉着烛,陈设着瓜果月饼等物。月明灯彩,人气香烟,晶艳氤氲,不可名状。地下铺着拜毡锦褥。”从中便可见,古代大家族对中秋的重视及中秋隐含的团圆之意。
即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原来的大家族的轮廓还是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还是会争取在中秋时回家一趟,与家人聚在一起,吃月饼赏月看电视的中秋晚会。在这一天,不谈工作的烦恼、生活的压力,只是随意说笑,只因有家人陪在身边。中秋,寄托着家的温暖,是家族凝聚力的维系纽带。
无家,何来国?

TOP

家乡的中秋节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刚刚过去,远在武汉的我通过电话了解到家乡的一些中秋节习俗。我是湖北恩施人,身份证上显示的也是土家族。在我们家乡中秋节又叫“月半”,顾名思义正好是一个月过去了一半还剩下一半。在这一天,妈妈和爸爸会带着孩子们去姥姥家里,也就是“回娘家”。在中秋节这一天,出嫁的女孩子都会带着孩子和老公回娘家,娘家人会杀一只鸭子作为款待,算是一种小团圆的感觉吧。到了下午,一家人会在一起打糍粑,做出来的糍粑是圆形的象征团团圆圆。我们家过中秋基本只有这两个习惯。但是听爷爷说,以前族里的人还会“拜月”、“偷瓜送童子”的习俗。 土家族人把月亮当作替人牵线搭桥、撮合婚姻、成人之美的红娘和“月老大人”,中秋佳节是“月老大人”的寿辰,是“月光生日”,于是“打糍粑”,“拜月”祝寿。中秋之夜,秋高气爽,桂香盈庭,月光如水,土家人在山寨吊脚楼前的院坝设香案,摆上月饼、糍粑、花生、桂花酒等供品,祭月神“拜月”,祈求五谷丰登、合家幸福美满、无灾无祸;祈求有情人终成眷属。然后在院坝饮酒吃月饼、吃糍粑“赏月”。赏月之后,土家青年男女,趁夜深人静,结伙到菜园地“偷瓜”,种瓜主人发现后也不能叫骂。将偷来的南瓜悄悄送到久婚未育的夫妇家中,置床上,一人学婴儿啼哭,一人说四言八句吉语祝辞,祝愿得瓜主人来年生子,这一习俗曰“送童子”。对于这一习俗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时土家山寨,有一对年过半百的夫妇,无儿无女,但一生积德。有一年八月十五中秋节,天子娘娘路过土家山寨,听到传颂老人乐施好善,扶危济贫的美德后,便将所带儿女留一个在瓜棚里,吩咐山民送给老人。于是山民们将形如娃娃的南瓜,悄悄送到老人的床上,老人去睡觉时瓜破,突然从南瓜里跳出一个活泼可爱的婴儿,老人无比感动,顿时老泪纵横,后来幸福地度过了晚年。“破瓜得子”后沿袭中秋节的风俗。

TOP

在我的家乡山西太原,中秋节是一个一家团聚的“团圆节”。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除了在外学习或工作、无法回家的人,全家人都要回家与家人相聚。在这一天,已经嫁人的姑娘通常是不能回娘家过节的,而要在婆家与丈夫一起过,还应当给公公婆婆送月饼当作中秋礼物;而新媳妇回婆家必须由女婿来请,女婿请媳妇时要给岳父岳母送月饼作礼品。团圆饭通常是晚饭,这是为了让白天上班无法回家吃午饭的家人也能吃到团圆饭。午饭基本上以饺子为主食,晚上的团圆饭比午饭更加丰盛,而“重头戏”就是各种各样的月饼。
    在山西,最有代表性的手工月饼是郭杜林月饼。传说郭杜林月饼是清朝三位姓郭、姓杜、姓林的师傅无意间做成的,故得名郭杜林;又因他们是酒醉后率性而发打出月饼,因此郭杜林月饼又称“醉饼”。相传慈禧太后在太原期间,每日不变的点心贡品就是郭杜林月饼,慈禧回到京城后对这种月饼仍然念念不忘,使得郭杜林月饼作为国饼扬名京城。自此,晋省要员皆以食用郭杜林月饼为荣,民间也给了郭杜林月饼另一个名号——“太后饼”。除了郭杜林月饼之外,山西吕梁、晋中一带的手打月饼“空心月饼”和忻州神池的“神池月饼”也是很有家乡特色的月饼。如今的中秋节,太原人的团圆饭饭桌上除了广式月饼、苏式月饼之外,还有着手工晋饼的一席之地。相对而言,传统晋饼更加受到中老年人的喜爱。
    现如今,太原市民保存下来的中秋习俗已经不多,除了吃月饼外,中秋赏月现也只是部分家庭的“饭后节目”,很多家庭已经将饭后的全家赏月变成了全家收看中秋晚会。城市的“中秋味道”在慢慢消散。但是,在太原市的郊区,如市辖区万柏林区、晋源区、县级市古交市、还有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等地的农村,还保存着比较丰富的中秋习俗。在吃月饼之前,太原农村人还有中秋节拜月的习俗。在中秋之夜,家家团聚,在院落东面摆上供桌,上置月光马儿(即月神像)、祭月月饼(与供家人食用的普通月饼不同)、西瓜、毛豆、水果等,讲究的人家还要摆香炉、烛台等,香炉中点燃一种盘曲的线香,称为芸香。月亮出来后,全家仰望明月,主拜者叩头敬献,嘴里还要诵拜月歌:“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敬神仙,有吃有喝还有穿,一家大小都平安。”等到月光照在桌上供品后,便表示月光菩萨已领受了这份情意,于是烧香焚纸,皆大欢喜。姑娘们拜月别有情趣,单独设一幅月光图,心中默默祈求嫦娥仙子保佑自己有个美好的未来。过去山西有些地方讲究“男不拜月”,可能因为月亮属阴;但在晋东南一些地方则素有“女不望月”的风俗,祭月则全由男子进行,不过后来这些讲究都不那么严格了。拜月结束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共享祭品,将一块特大的祭月月饼按全家人数切块,每人一份,若有外出未归者,还要特意留一份。农家打月饼,特别讲究制作一些兔子形状的小月饼,是专门送给小孩子的礼品。这种兔子月饼取意于月中玉兔,表达大人的对孩子的祝福。农村有的地方中秋之夜拜月、吃月饼后,小伙子们还要打响鞭,以声音大而清脆者为优。还有的地方夜里还要点硫磺火,称“龙火”。
    中秋节是家人团圆的节日,尽管现在太原人过中秋的讲究已经没那么多,但是期盼家人幸福团圆的心意永远不会改变。

TOP

回复 7# 的帖子

部隊又壯大了!!!真好!!!

TOP

回复 8# 的帖子

好想吃“太后餅”啊~~~

TOP

回复 10# 的帖子

等你回我家给你吃

TOP

姚珊 2011213087

在我的家乡甘肃张掖,中秋节是一个一家团聚的“团圆节”。在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全家人都要赶回家过节,除非实在无法回家的。在很久以前,中秋是一个很重大的节日 ,但是现在却是一个很普通的传统节日,所以过中秋的活动特别少,主要有以下:
1.做好祭月的大月饼。在家里,妈妈很早起来就开始做月饼,不像超市里卖的那种,我们祭月的月饼直径大概是30厘米,类似千层饼一样。
2.吃团圆饭。在傍晚的时候,我们会一起做一顿很丰盛的团圆饭,然后大家一起吃饭。
3.吃完饭后就是就是最关键的活动了,那就是祭月。就是在月亮升起来之后,将小方桌放在能够找得到月光的地方,将月饼放在上面。还有,将水果,比如西瓜、苹果、梨等水果且很好看的月牙形状,一起放上,等待月亮来“吃”。
上面就是我们家乡过中秋的习俗了,虽然千年之后有所简化,但是大家还是比较重视,在过节的时候还是尽量回家跟亲人团聚,吃月饼赏月。这不但可以增进感情,也是一个缓解压力、放松心情的机会。

TOP

说起家乡的中秋,已经略感陌生。作为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没能感受到多么浓厚的中秋气息。今年的中秋,是第三个独自在外地度过的中秋了,没有什么特别,但来自父母和朋友的问候让我切实感受到了节日的温暖,这或许也是中秋最有人情味的地方吧。
电话里和父母聊起家乡的中秋,爸妈说,宜昌的中秋节啊,没有什么太大的特别吧。这句话的确可以概括宜昌中秋的特色,与全国其他很多地方相比,有同,也有异。下面我就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是如何度过中秋佳节的。
和很多地方一样,宜昌人在中秋节前夕都会购置中秋特色食品——月饼。无论多少,每个家庭都会来上几块儿,用当地人的话,就是“一定得沾沾过节的气儿”。中秋节不像春节那样让人忙碌,但宜昌人也会在八月十五那天早早起床,用前几天就购置好的食材来准备一顿丰盛的团圆饭。来吃团圆饭的也无非是家中的亲戚朋友,去谁家吃也没有固定要求,视情况而定,而大多数情况下会因顾及老人身体状况而选择在老人家团聚。团圆饭的菜品也没有什么特殊要求,因为是招待亲友,多以以丰盛为特色即可。
有的人也会选择在这天,提上礼盒去看看平时疏于联系的亲人和朋友,聊聊天,叙叙旧。
至于赏月,没有人特意前往哪里观赏月亮,但都会在十五的晚上抬头看看天边的月亮,赞叹一句“真圆真亮啊”。

特色介绍:“摸秋”
虽然没有亲自见过和经历过,但我从父母那里了解到,在宜昌的农村地区,有一个至今仍在流传的中秋节特色活动,叫“摸秋”。其实我也不确定到底能不能称其为“活动”,因为它没有别的活动的盛大、热闹,它更像一个“偷偷摸摸”、“心照不宣”的游戏。
“摸秋”,其实就是指在八月十五当晚,生活在宜昌地区的农民会故意到邻居或者同村人的田里偷走一些粮食、瓜果,例如橘子,柚子,香葱,玉米等等,而被偷的农户第二天发现了也并不生气,因为这一行为是互相的,而他们在乎的,并不是偷得了多少和被偷了多少,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美好的祝愿。在他们看来,被偷的越多,预示他们越“有”,即他们在新的一年里将收获更多。农户们最愿意被偷的就是香葱,因为香葱在宜昌方言中被称为“分葱”,这种葱被摘以后会生出更多,也就有更好的寓意,所以一些农户甚至会刻意在中秋节前夕在自己田里种上几排香葱,等待中秋“被偷的祝福”。
不光是中秋节,许多传统节日的特色民俗正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逐渐消失,我希望自己,也希望大家,能回归传统节日的本质,去关心传统节日背后蕴含的传统文化,过真正有意义的佳节!

TOP

家乡中秋习俗

中秋月圆人团圆,千百年来,不论时代如何改变,中秋节都是人们心中无法舍弃的一部分。而每当农历八月十五到来之时,总会生出一种特别的温馨之感。而那高悬夜空的满月也成了游子们寄托思念的最深情的“红豆”。中秋节也是很多人心中很特别存在。封建社会的各种习俗以及种种美丽而神秘的传说与民间故事更是增添了它的魅力。
      在我的家乡江西吉安,中秋团圆也是一项雷打不变的传统风俗。每当这时,家家户户就像过年般热闹而喜庆。小时候,爸爸在外工作只有中秋和过年时我才能见到他。经过半年多的分离,更是增添了我对中秋的期盼。在吃完团圆饭后,小孩子们总会从家里搬出一张很高的方凳到自家的院子或大门前,挑一个赏月的最佳地点摆好。在方凳上摆好一个大大的柚子,将三根香插在上面。对于我们那个相对封闭的小乡镇来说,上香是绝对不能少的一个过程,否则来年家里必然不顺。虽然时至今日已经没多少人相信这一说法,倒是晚辈们总会尊重长辈们的想法,恭恭敬敬的点好香并作揖。然后再柚子周围摆上几个精致的碗碟,在其中依次放好白天做好的米果(用面粉做成,呈白色圆形,在中间放上一匙白糖和炒好的芝麻)、苹果、月饼。有的家庭还会做葱花饼。一切安置妥当之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畅谈。就着节日的浪漫烟花和美丽的夜空,听着父母的温情软语,那一刻真希望时光倒流。之后孩子们坐不住了便会挨家挨户的去瞅瞅邻里都拜访了些什么贡品,相互之间炫耀着。
  大人们则要继续坐在一起守到月亮落下。等孩子们疯完了回到家大人就会将柚子剖开一家人享用,寓意“天佑”。但是这之后还有个重头项目——做橘灯。这就要求大人们们要有比较好的剥皮技术。将柚子划成四瓣,从头往下剥到时到底部时就要停下,掏空里面的肉,最后柚子皮会呈现出像菊花台的形状。妈妈们用针线将柚子皮的顶端缝好,在里面放一根蜡烛点好,在用一根短的小棍子和绳子将简陋的橘灯提起来,孩子们就提着它出门和小伙伴们围着小镇四处溜达。后来学了冰心的《小桔灯》后对这个项目就更有了一种感情。
  其次爸爸们们还会在中秋节的时在广场上一起“烧塔”。首先选好一些外形比较完整的红砖,将其起层层的叠好,最后的形状是一个不规则的圆锥体,就类似于我们在电视中见到的各种塔,但是我们堆的这种砖塔要求塔壁必须要留好空隙相等的缝。在塔堆好后,往里面塞浇了少量柏油的小火棍,每家扔一根,火越旺越好,寓意来年风风火火。但是近年来随着各种安全隐患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少的人愿意参与其中。
  过年过节虽然过得都是日子,也许当今人们对过节的热情越来越淡,但是那份难得的节日气氛和民族情感却是无法改变的。不同的地域也有属于自己的节日习俗,这些别样的活动更是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一样的光彩。

TOP

刚成功注册了,来报个到,嘿嘿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