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读书会 读书报告

读书会 读书报告

《他者的眼光》
    作者简介:罗伯特.莱顿,英国当代人类学家,研究社会变革、社会发展、本土人权利和非西方艺术方面,主要在法国农村、澳大利亚土著社区和中国山东省从事田野工作。1973年获得博士学位。主要学术著作有:《乌鲁汝:阿耶斯岩石的土著史》、《澳大利亚岩画艺术:一种新的综合》、《秩序与混乱:市民社会,社会失序和战争》、《文化财产的毁灭与保护》、《生活传统考古学的冲突》、《艺术人类学》、《他者的眼光:人类学理论入门》等。自2005年起,罗伯特·莱顿教授多次在山东做田野考察,先后考察了山东民间手工艺中久负盛名的木版年画、扑灰年画、风筝、泥玩具、印花布、织花布等,并已开始形成研究成果,论文《少数民族与民间艺术中的非物质与物质遗产》,载入2010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会议论文集。
    全书介绍人类学理论论争,但作者也言明“本书并不想提供一部完整的人类学思想史”,所以书中涉及到的理论均有所舍弃,很多著名学者及著作甚至未有提到,有的虽然提及,但也未作深入探讨。作者在本书中阐述了多种人类学理论,比较了各理论的发展历程,试图引导读者梳理人类学理论的发展和演变。作者也提醒读者要走向原始文本,充分注意原著。
    全书共分七章。
    第一章综述社会制度。阐明了各种人类学理论兴起的历史土壤和各种问题的源出。也相应提到了相关学者之间的继承和被继承,影响与被影响。
    第二章到第七章分别梳理了功能主义、结构主义、互动理论、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社会生态学、后现代主义和人类学。
    大的理论知识框架构建,我就不在这里详述了,简单提出我读到的感兴趣一个问题。
    在第二章——功能主义中的有机社会提到,涂尔干创造了“集体意识”这一概念,他以此描述在兴奋的人群中所能感受到的以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共享情感与冲动。他认为,集体意识包括几个方面,如所有参与者抱有相同价值观的程度,及集体价值施于个体之上的力量。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他着力研究了社会如何从复合形态转变为复杂形态,集体意识是如何发生变化的。复合社会转变为复杂社会时,集体意识也发生变化,即个体意识差异增多,共享的价值与信念倡导发展个性而不是遵从于唯一的行为方式。(这里我查阅了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
    我联想到了“群体意识”这个词。群体意识是个体意识错综复合的产物,是一定的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家庭、班级、单位、团体、行业、阶层、阶级、民族等级制的共同意识。群体意识是群体中个人意识相互作用和相对集中的表现,是为适应一定群体的实践需要、维持群体的一定社会关系和利益服务的,是对群体共同的社会经历、社会地位和社会条件的反映。随着意识的主体即人群的数量和性质的变化,形成了处于层次或阶梯上的群体意识。家庭意识、集体意识、团体意识、行业意识、阶层意识、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等,是处于不同层次或阶梯上的群体意识。一个人可以同时属于若干不同层次的群体,使各个阶梯的群体意识在个体意识中交织在一起。
    上学期在周老师的课上,提到了赫勒的《日常生活》,赫勒在书里详述了个体、团体,群伙和共同体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的“为我们意识”。团体,赫勒提到四个标准:个体对团体的归属,团体的凝聚作用,个体对团体的多层次归属,利益和功能的一致。群伙,指谓一定数量的人们在特定行为场合或是作为积极的行为者或者旁观者而形成的集合。共同体则是个体可以在其中获得相对同质的价值体系,以及个体必然从属于结构化的和有组织的团体或单位。个体在理论上可以成为无穷多的团体的成员,但是却不可能成为无穷多的共同体成员。当然,所有这些概念范畴都具有相对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