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马向阳]我与民俗学论坛—— 与两位学者和众多同仁的认识

[马向阳]我与民俗学论坛—— 与两位学者和众多同仁的认识

我与民俗学论坛

——与两位学者和众多同仁的认识

马向阳


        说起民俗学,大概我是在上大学后才首次接触这个术语;准确地来说是在大二的时候,当时给我上《文化学概论》的是李建宗老师,现在是西北民族大学在读博士,是他给我上《文化人类学概论》和《文化学概论》时提到了民俗学,还推荐了钟敬文主编的《民俗学概论》、乌丙安著的《中国民俗学》和陶立璠著的《民俗学概论》等;还给我们推荐了民俗学论坛,说:“那里有很多民俗学的大家,可以交流学习,还有很多的对学习民俗学有关的相关栏目”。当时就迫不及待的想注册一个用户,一回宿舍就开始注册,可惜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由于电脑的原因,没有注册成功,这事情也就搁置下来。

    直到20115月份,我再次重新试着注册,这次是真正的成功了,真的在这里感受到了学术的博大,人才济济,有幸认识了一些朋友,虽然未曾谋面,但是在这个网络圈子里能感受到那种人格魅力的高尚和真诚。同时感受到大家的治学严谨,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2011年冬天有个“两千万次”点击活动板块,有幸参与了,结果没有想到还真的获奖了。奖品是乌老的专著《民俗学原理》,是乌老亲自负责邮寄的;上面还有乌老的亲笔题字;看着苍劲有力的字迹,有种喜出望外的感觉。通过在民俗学论坛向乌老请教有关我们当地的民俗事象,这样不断地相互交流,乌老鼓励我把我们当地的民俗系统地做一些调查,很有研究价值。从这里可以感受到乌老对民俗事业的发展,和对各地民俗事象是极其关心的。通过和乌老邮件的交流,真切地感受到乌老的治学严谨。学术观点的敏锐,对文化解读的透彻性,这些足以说明一个大家风范的特点。     
           
                 

    另一位就是我们甘肃岷县的张润平先生,我们的认识基本归功于民俗学论坛,当然也有恩师李建宗的引荐。在2012年大约在冬天,张先生通过恩师赠送给我他的最新出版的《岷县历史文化与民俗散论》,看到这本厚厚的书籍,真的很欣慰,我们虽然同住在甘肃,但却未见面,只是在论坛上有时候简单交谈一下,直至今年3月份,张先生来我们学校,我们才见面,张先生对学术的钻研值得我去学习。对当地文化的搜集整理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勤恳耕耘在当地肥沃的文化土地上。

    在民俗学论坛这个网络的空间里涌动着一大批的民俗爱好者,他们在这里分享着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成果,给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也同时给我们创造了一个获得学术知识的渠道。周波、张多、卫文辉、彭佳琪等同仁都很活跃,特别是参与讨论一些学术观点时,各位同仁们可谓积极踊跃。

    这里的每一位志愿者都很活泼,活跃在每一个版块上。我每次打开电脑首先第一件事情就是查看新帖,看看有什么新的动态,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

    民俗学论坛,是我们每一位民俗爱好者的交流的平台,当然我们每个人也在积极宣传,队伍也一天天的壮大起来,在各位志愿者的精心照理之下,论坛的每个版块都是井然有序,没有外界的扰乱,这是对每一个注册同仁的最好的影响,每一个版主都很热心,让每一位注册同仁都感受到一种无比的舒适感。看到当前在线人数、每天访问人次和总访问人次逐渐高涨的数据,真的是欣慰。

        为了中国的民俗发展,我们共同携手努力,踏着各位民俗大家的脚步,让我们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为了民俗学的发展,共同携手努力,扎实的打好自身的基础,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向前进,发挥出自己的正能量。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为了中国的民俗发展,我们共同携手努力,踏着各位民俗大家的脚步,让我们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为了民俗学的发展,共同携手努力,扎实的打好自身的基础,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向前进,发挥出自己的正能量。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TOP

呵呵,我在西北求学四载,对陇原大地感情至深。不想向阳也是李建宗老师门下,你是我认识的第3个他的学生了。咱们也算是兰山下的校友了。可惜没到过张掖和岷县,留待将来吧。

TOP

谢谢,一定见面,共同学习,探讨!

TOP

风云共度三十载,播撒桃李在华夏;
薪火传递真正道,投身事业自如家!

TOP

回复 3# 的帖子

到岷县来,我首先用纯正的点心招待!

TOP

引用:
原帖由 英古阿格 于 2013-5-23 21:29 发表
为了中国的民俗发展,我们共同携手努力,踏着各位民俗大家的脚步,让我们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为了民俗学的发展,共同携手努力,扎实的打好自身的基础,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向前进,发挥出自己的正能量。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