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复旦会议直播:民俗学世纪转型(问题与方法)

郑土有老师:欢迎大家冒雨参加会议
上海民俗学事业的发展——四代人的努力
已达到历史上最好的状态,目前已有五个民俗学硕士点,三个博士点,10多所学校已经开设民俗学民间文学课程。
上海民俗学大家庭第一次大聚会,是一个值得庆贺,值得记住的日子。
希望上海高校能够有更多的合作,更多的机会,至少每年有这样一次聚会,大家在一起商量民俗学的学科建设问题。第一次大聚会,希望打破固有的会议模式,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
将大家这些年来最有研究心得的话、最大的困惑与问题进行讨论,我们都可以拿来讨论,畅所欲言,没有师生之别,改变会风,务实,避免空话大话套话,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对我们今后上海民俗学工作起到推动作用。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上午:围绕民俗学的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讨论
下午:民俗学学科发展问题进行讨论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6# 的帖子



陈老师小结:民俗学介于人文学科与社会学科之间,对立起来将不利于学科的发展。
不论是哪种学科倾向,我们只要在民俗本体内研究都可以,关键是要拿出新的理论成果。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回复 6# 的帖子

会议手册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秦耕老师:《民俗的社会功能问题》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上海社科院蔡丰明老师
一种回归式的会议
寻找民俗学的归属感
民俗学转型问题(优势与挑战并存):一是学科队伍建设的不断壮大,二是民俗学的理论研究视角正在不断扩大。
转型期的形势:一是民俗文化产业火热(民俗旅游)——理论著作越来越多;二是非遗,民俗学与非遗是一对孪生兄弟,但是当前对非遗的呼声更高;三是,转型时期,民俗学关于社会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社科院的民俗学建设:近来年关于恢复民俗学学科点的努力,历尽艰辛。
困惑问题:一是学科定位与归属问题——难以预测民俗学的出路,研究目标不明确
          二是民俗学理论体系建设不鲜明
          三是民俗学学科发展分支不平衡
          四是民俗学学科力量分散(主要是地域、门派之间力量的分散,过于讲究谱系,需要改变这种 学科发展局面;圈内圈外问题)
民俗学的出路问题:一是民俗学需要树立鲜明的价值取向(国民性的研究在当代社会更加重要,例如上海小市民转型为大市民),关注学科发展中重 大理论问题
                  二是整合力量,集中力量建设民俗学理论体系(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学)
                  三是增强民俗学的地位,影响力 (用自己的话语展示学科的特色)
                  四是加强队伍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民俗学博士、硕士毕业后的走向?缺乏对民俗学的整体认识,缺乏专业素养)
                  五是加强对现实问题的研究(理论联系实际),在现实领域解决重大社会问题

[ 本帖最后由 刘慧 于 2012-12-15 11:13 编辑 ]

TOP

徐赣丽老师
回应:
关于民俗学的边界问题——在我们还没有更多的民俗学理论成果的情况下,我们不宜过早的下结论,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学科,民俗学学科本身就是一个交叉学科,既是一个
劣势也是一个优势
当前非遗形势下,为何非遗呼声高过民俗学?非遗对社会的影响力,结合国家政策,对民俗学的启示。
民俗学研究的是生活文化,不是重大问题?现实生活转向为休闲式,所以民俗学所关注的小问题也是当下的大问题
民俗学扩展领域,增加视角。民俗学与心理学结合,与宗教(民间信仰)结合等。
关于现在的乡土教育问题。
民俗学者对学科的贡献何在?我们如何区别于社会学家,社会文人。

TOP

回复 18# 的帖子

午餐时间咯!

TOP

回复 21# 的帖子

神一般的太阳鸟老师啊!此段正是会议开场白呢!

TOP

仲富兰老师

中国民俗学已经到了一个新民俗时代:民俗资源的认识
文学不等于文化——民俗文化论
民俗的传播性——民俗传播学
学问的人为性(创新性)——民俗资源学:资源的有用性、时效性
民俗学与新媒体结合——(互联网范式)

TOP

田兆元老师
问题提出与回应:
第一,对于学科定位,我们没法主宰趋向,争论是无效的(关于民俗学的学科点的设置,基本上都是其他学科学者所建,所以民俗学的建设是一个多元的局面,是社会发展所需,趋势所向是一级学科。首先发展自我,寻找所有对我们有利的发展位置,我们应该遵守当下的体制性。
第二,关于民俗学我们应该干什么。当下我们应该改变观点,我们的民俗学是民众中富有活力富有价值的一面。我们是文化的建构者和文化的研究者。作为文化的建构者,我们需要参与到关乎民生幸福的话题领域。作为文化的研究者,我们需要服务于社会和时代,服务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听起来很虚,但是我们可以实实在在的做起。我们学生在进行研究选题时,要关注社会重大问题。民俗学知识要注重社会实用性。民俗学发展——精英引导、大众参与。
第三,我们要改变单一文本状况,运用多重逻辑、多重价值进行文本研究。
第四,民俗学科的未来前景是美好的。华东师范大学开设民俗学本科教学课程。我们应该坚定步伐。
第五,关于海派,规避矛盾、注重和谐发展。

TOP

黄景春老师
建议:组织上海高校民俗学学科师生“学术沙龙”


上海市民俗学交流群:229210318

TOP

自由讨论环节~

TOP

青年教师专场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王立阳老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研究所  王均霞老师





王老师依托自己的研究经历,期待建立女性民俗学学科——年轻民俗学者的学科理想!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