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长白山:原生态文化的“博物馆”

长白山:原生态文化的“博物馆”

中国新闻网 2012年12月13日 10:04 来源:吉林日报

  长白山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与渊源,来自于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神秘的地质变迁考证,以及具有浓郁东北地域文化特色精华的结晶。尤其是关于人参娃、天池仙女等种种神话传说,更给长白山的原生态文化增添了神秘感与传奇色彩。

  无疑,长白山悠久的文化历史,及其神秘莫测的质感,千百年来累积着它厚重朴实而颇具人文魅力的原生态文化。而原生态文化,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繁荣现代文化产业,承继传统文化血脉,都有着其他各类文化无法替代的历史及现实意义。

  对于长白山原生态文化的继承和保护,对于生于斯长于斯深受白山黑水东北地域文化熏陶的长白山人来说,无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那么,这里就有一个保护与开发、传承与发展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对于长白山的科学开发与充分利用的高度重视,积极辩证地保护好这一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并创新其文化新业态。

  所谓长白山原生态文化,我个人认为,就是我们今人首先要把长白山文化庄严郑重地作为一种生态性文化予以解读,其前提条件是要认可长白山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原生态性。我想,对于长白山文化具有深刻的历史沿革原生态的看法,应当不会有任何异议。那么,长白山原生态文化,从其本质上来讲,也涵盖了这个地区的文化心理的历史状态,文化行为的思维习惯。长白山原生态文化还涉及到这个地区的民族文化、民间文化、原始文化、自然文化及神话文化。同样也涉及到了这个地区的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及民间文化学。

  这种原生态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开发与利用,作为内陆地域的长白山地区,可以借鉴一下国外相关文化保护活动的方式方法。

  上个世纪初始,北欧一些国家就出现过一种保护当地原生态文化的“活态博物馆”运动。这个运动的宗旨即:以一个特色文化地区为核心,将其视为一个活态的天然生态博物馆。在这个文化空间里,它的文化节日、集市贸易、婚丧嫁娶、民居民宅、表演游戏、影舞弹唱、玩具器物等各种有形与无形文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都是其生态文化的一部分,借以吸引外来游客,发展当地的旅游经济。

  20世纪60年代以后,法国等一些国家又大兴生态博物馆运动,将历史、文化、自然博物馆的静态保护理念推广到一个著名文化社区、古村落整体动静结合的保护中。

  令人欣慰的是:生态博物馆运动20世纪末开始引入我国,我国在贵州先后建立了若干苗族、布依族、汉族的生态博物馆。在这里,生态博物馆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它以村落全部文化为保护对象,在保护中小心翼翼地开发、利用。这里的“生态”的意义,既是自然生态,也是人文生态;这里的文化,庶几近于“原生态文化”。

  再次,“原生态文化”,还与20世纪末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全球性保护自然遗产、文化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的“世界遗产”名录与保护运动相关。21世纪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了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布了文化多样性宣言。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收入的大多是民俗文化、口头文学、节日、民间百乐舞蹈、传统与民间表演艺术、史诗、原始的宇宙知识、民间手工技艺等等。

  这些文化大多来自少数民族、原始部族、乡土文化、民间文化等等,是依赖一定生态环境和特定人群与历史的“生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原生态文化”,获得了人类杰出的文化评价,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一改过去无足轻重、难登大雅之堂的评价,进入到人类文化的高端位置。

  这几种文化思潮汇合发展,就出现了“原生态文化”:具有自然生态性,是民族民间的文化,是与民族的乡土环境、人文历史、民俗风习融为一体的,非职业非专业、非城市化非商业化的文化。原生态文化是生活文化,它按历史传统、岁时节令和民间俗信演示,在特定的文化时间和空间中就地出演。所以,任何经过迁移、搬运、模仿、改变、移动、人为变化后的演示,都难说是真正的原生态文化。要欣赏真正的原生态文化只有到深山田野中去,尊崇当地风习,在人生体验中体味这种高置天籁的原始文化。

  通过以上对于原生态文化的剖析与解读,我们非常清楚地看到:长白山地区的一切自然状况下生存、传承和发展至今仍有强烈生命力的文化,且未经任何迁移、搬运、模仿、改变、移动和人为变化后的文化,都应属于长白山原生态文化。

  简单地说,长白山地区的原生态文化,在自然文化方面就有:长白山地区国际A级自然保护区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也有吉林省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的长白松自然保护区,还有中国最大的红松母树林原始群落,并拥有长白山海拔1600-2000米的广阔地带珍稀植物和高山花卉繁茂发育、组成的高山大花园,都称得上是长白山地域乃至东北亚地区颇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文化。

  长白山地区的森林生态系统,当属东亚地区保存完好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为在这里世代居住的百姓提供了全方位的生态服务。

  此外还有诸如长白山人参文化、关东文化、萨满文化、朝鲜族文化……这些由悠久历史和复杂的地质变迁带来的文化,必然会让我们形成这样的共识:长白山地区宝贵的自然资源,都具有最大的保护价值,包括其科研前景和开发潜力都不可忽视。

  总之,关于长白山原生态文化,诸如民族文化、民间文化,乃至原始文化和神话文化,我们都要进行“原汁原味”式的保护与开发。惟其如此,我们在今天开发利用长白山各类资源时,才不会出现破坏性、灭绝性地挥霍子孙后代的长白山原生态文化资源。

  当然,这里最重要的,还是要注重将长白山地区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生态关联起来。

  这个道理非常简单,譬如,如果我们人类没有森林,你的狩猎文化就将无所依托;而草原沙化或消失,那么游牧文化也就失去了行走的天堂;如果自然界出现大象濒危或者灭绝现象,显然,象牙雕刻文化自然将日渐消失或者灭绝;我们身边的河流干涸、污染,渔牧业者自然也将绝迹,那么,美丽曼妙的渔歌更是无从唱响……长白山原生态文化的多样性,也自然依赖于长白山的大自然与物种的多样性,依赖于这个地区的原生态自然环境。我们不能想象,一旦长白山这些原生态文化属性出现大面积的消失或被人为破坏,长白山的历史文化意义及旅游经济,势必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所以,在这里,我们强调要加大对长白山地区原生态文化系统的精心保护,是刻不容缓的当务之急,也是长白山文化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没有科学精益地保护,我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想要更好地利用与开发长白山文化及旅游经济,都将成为泡影,一如海市蜃楼,空中楼阁。

  而对于长白山地区原生态文化的抢救、发掘与整理并大力弘扬的代表人物,据了解在我们省就有曹保明先生、胡冬林先生等。

  曹保明先生早年曾多次深入长白山林区,做了大量的原生态文化搜集、整理工作,并颇有成效;胡冬林先生至今还长年生活在长白山地区,致力于研究、发掘当地林区的原生态文化,并撰写了大量而独特的蕴含着长白山地区原生态文化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围绕长白山区域的抗战文化研究等大做文章……这些都应该进入长白山原生态文化历史序列记载的工作,是今人认识长白山原生态文化的一个最佳窗口,对于保护长白山地区原生态文化具有特殊的历史性意义。

  其实,长白山就是一个天然而藏富的原生态文化博物馆。我们对长白山的保护与开发,首先要用一种科学发展、宏观阔大的思维去观照这里有形和无形的原生态文化,缕析出具有长白山地域特色保护开发的方式方法。尤其是借助于我们省内的相关专家及当地民间文化工作者,甚至是当地民间艺术文化传承人,他们对于长白山原生态文化了解得更多,因此办法也会更多。

  长白山拥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物种丰富,宝藏奇绝,还有那一片没有被污染的青山净水……近年来,随着长白山国际旅游热的升温,长白山地区已经开通空中航线、高速路、铁路……而故去的历史中,长白山人进京朝贡,要耗时费力,要历尽艰辛,辗转千山万水之间。这些关于古代时期长白山的传说,今日听来总会让人感慨万端,浮想联翩。

  因此,长白山人过去利用自然战胜困难的超凡智慧,勤劳朴实努力创新的民族精神,值得我们今人感念与思考。(贾仁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