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法国学者:“上山下乡”运动破坏中国社会风气

法国学者:“上山下乡”运动破坏中国社会风气

潘鸣啸教授 来源:凤凰网

本文节选自凤凰网历史频道《观世变·对话潘鸣啸》  受访者:潘鸣啸[法]
“上山下乡”破坏社会风气滋生腐败

主持人:你书里有一个观点,认为1970年以后“上山下乡”运动的光环开始褪色了,城市里的学生、家长开始抵制了,伴随着抵制就产生了腐败,这种腐败并不一定是现在意义上的腐败,就是一种不好的风气开始在社会蔓延。腐败不是像现在这类受贿,或者说比受贿更极端化,而这个只是当时的一种手段,大家都不遵守游戏规则了,用另外的办法来改变游戏的最后结局,比如走后门、托关系、或者送礼等等,你能谈谈这方面的事情么?

潘鸣啸:这个肯定遇到过,很多人现在有一种幻想,认为毛泽东时代中国没有腐败,社会风气很好,这不是事实。“上山下乡”运动破坏了社会风气,因为那么多人想回城,父母想帮孩子回城,而且不可以公开地说,那就找一些办法来解决问题,就变成了腐败,不一定用很多钱来解决,可是腐败也可以有很多种,而且当时有钱人不多,基本是你有权就可以什么都有。当时知青回城探亲,一定要找东西以后回农村送礼,给干部送礼,还有一些人想用病退的方法回城,就找医生,这时也要给医生一些钱,他可以开一个证明。

这个运动太不得人心了,后来有很多不好影响,我觉得这个运动引起了负面现象。

主持人:中国往往有这种情况,社会运行不正常的时候往往出现另外一种不正常的东西来对抗原先的不正常,比方说现在大规模的走后门,我有时候仔细想象其实大规模的走后门就是从知青下乡解决回城的问题开始的。

潘鸣啸:最明显是1972年、1973年以后,很多在文革被打倒的干部回来了,他们觉得有权力后应该想办法把孩子弄回城市,这时就走后门。官方也承认是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现象。高级干部让孩子回城,其他知青都不满,当时也有一些女知青就觉得可以用一个办法,即跟那些干部发生关系,这也破坏了整个社会的风气。

TOP

上山下乡让那些高高在上的城里人知道了农村的艰苦,在城乡等级制的铁笼中,创造了下情上达的微小空间。
如果说破坏社会风气,那也是这些城里人不想过苦日子,首先丧失了阶级情怀。

TOP

!!!

有利有弊,不要急于下结论,让它继续沉淀吧--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

破坏中国社会风气的时代,并不是从“上山下乡”开始的,而是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最为摧枯拉朽的是“阶级斗争”运动的开始,“上山下乡”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TOP

区分两种:下乡。
一、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改造,结果失败。
二、知识下乡:改造农村,治理乡村,结果并未成功。

如何看待特殊历史时期的两种下乡。

我的观点是下乡本身带有一种情绪,知识分子的情绪,有时候我们想回到故乡,有时候又要远离故乡,乡对我们来说是他者,也是我者。
坛友们如遇到任何注册问题,请随时咨询18018563977(QQ383512199)或发送邮件到CFNGroup@gmail.com。感谢大家积极参与民俗学论坛!

TOP

引用:
原帖由 张润平 于 2012-12-16 07:51 发表
破坏中国社会风气的时代,并不是从“上山下乡”开始的,而是贯穿整个二十世纪的,最为摧枯拉朽的是“阶级斗争”运动的开始,“上山下乡”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而已。
也可以说,从“五四”运动开始。。。。
干嘛要签名,又不是真名。。。。。

TOP

我国在民间的观念文化是很顽强的,形式也许容易改变,但内核难易。下乡在另一方面也为民间观念文化的上行提供了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

TOP

可能比此还要早。不过,“五四”运动的旗帜是相当鲜明的。
引用:
原帖由 沙野 于 2012-12-19 00:13 发表

也可以说,从“五四”运动开始。。。。

TOP

当时的“知识下乡”实质仅是扫盲下乡,根本谈不到“知识”二字。
引用:
原帖由 张多 于 2012-12-20 12:37 发表
我国在民间的观念文化是很顽强的,形式也许容易改变,但内核难易。下乡在另一方面也为民间观念文化的上行提供了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