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第三届中美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 生产性保护直播平台

Amy针对艾伟教授提出的“中国非遗保护是ride in a tiger”引申出一个有意思的比喻“美国的非遗保护是ride in a chicken”引起了大家的兴趣。

TOP

刘晓春教授发言《传承人如何选择?——从主位视角考非遗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TOP

刘晓春教授发言《传承人如何选择?——从主位视角看非遗的生产性方式保护》

大爱的晓春老师兼师兄发言,一定要来张特写哈~
手机有点瞎,没拍出酷酷的刘老师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TOP

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要区分传承母体共享的“非遗”与脱离传承母体的“非遗”,应该在充分认识到非遗“活态性”特点到基础上理解非遗的“本真性”原则。
对非遗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都是从政府、学者、商人或传媒的角度出发,即从“局外人”而不是传承人(“局内人”)的视角提出相应的保护传承措施。
四个个案:顺德地区的广绣——从传统家庭式作坊生产到现代规模化集中生产的转型;山西长子县西南呈村响铜乐器制作技艺——引入现代技术,以损害传统非遗的手工技艺特性作为现代文明的代价;顺德永春拳——现代社会的信息传播、人员流动、资源交换,日益消解非遗传承的地域性、群体性特征;广东吴川泥塑——现代社会的高度市场化特征,使非遗传承人受到消费者、市场等因素影响。
  讨论:局外人和局内人如何对话?固守传统还是传承创新的本真性问题?

TOP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博物馆民间艺术馆馆长Marsha Macdowell发言《“美国”拼布:保存和保护一种传统文化遗产形式的交叉点和挑战》

TOP

“拼布”(quilts),是纺织品的一种形式,最基本的要素包括把面料拼、补和嵌合在一起,然后把多层面料缝合在一起,已经在不同地域和文化内存在了几百年。美国“拼布”艺术来源于世界各地的纺织传统。
美国拼布艺术的信息可以通过一个在线信息库——“拼布索引”获取,它收集了来自拼布制造者和他们所制拼布用途分布的数字数据。
  拼布被认为是典型的美国艺术形式,与之有关的故事、习俗、和信仰会出现在纪实类文学作品和知名作者的小说中。就美国的拼布制作和使用可以探讨有关传统文化遗产的本真性、文化错位、对传统的定义市场带来的影响等问题。
  接着以具体案例作分析:“史密森拼布争论”;“密歇根传统艺术学徒项目”和“密歇根文物奖项目”;批量生产的夏威夷拼布;以“拼布索引”(Quilt Index)和“Q.S.O.S.”为例讨论有关拼布及其故事的数据资料库的开发等案例。展示拼布是如何与传统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保护相交集的。
通过案例可以用来检视与非遗相关的问题,如什么是本真的,什么样的策略在减缓对传统的正面或负面影响时是有效或无效的,什么是维持和保护传统的最佳实践等。

TOP

评议人:刁统菊教授

TOP

陈建宪教授:我们讨论的生产性保护,生产的关键是产品,产品是为了消费,消费分自我消费和他者消费。就前者而言,要考虑到传承主体的感受。若作为他人消费,那所生产的就是商品,就应遵循经济学的规律,这时我们所谓本真性,传承性,整体性就要重新考虑。作为自我消费,我们需要尊重传承主体,作为他人消费,就要尊重消费者。

TOP

黄永林教授作总结发言

TOP

论坛圆满结束

[ 本帖最后由 Robot 于 2013-7-4 01:55 编辑 ]

TOP

非常惭愧,由于能力有限,脑、耳、手同步不够好,所以错过不少精彩讨论,未能一一记下,难免心存遗憾,希望各位专家学者逛到这里时能使它更完善,与大家共享。

TOP

ls辛苦了!
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

引用:
原帖由 叶涛 于 2012-11-17 14:58 发表
非遗保护中确实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也不赞同将生产性保护作为非遗保护的核心来看待,许多非遗项目是无法进行生产性保护的。
但是,不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出现对于民俗学、民间文学这两个学科而言,都 ...
叶老师所言极是!
真正的民俗学大家,大可不必对当下非遗保护绕道而行。
直面非遗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给予持续性关注,积极探讨出路。
而不是持以忽冷忽热、若即若离的态度······

TOP

引用:
原帖由 禹沫沫 于 2012-11-18 11:48 发表
论坛圆满结束
禹沫沫辛苦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