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五一九名进士和冯骥才的生命经纬

五一九名进士和冯骥才的生命经纬

五一九名进士和冯骥才的生命经纬

2012年09月17日01:18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话说宁波有个慈城镇,慈城乃儒城耳。出过举人两千,进士五百一十九。科举时期学而优则仕,举人进士很多北上做官,老来回归乡里,已是带着北方口音,于是比之相距20公里的宁波市区,慈城人的话就很接近“官话”。

  慈城人讲“真正”,宁波音是“紧紧”。慈城人讲“真策”(政策),宁波音是“警察”。

  慈城有两条半里的街弄,就有明代大建筑群6处,乾隆以前的大型建筑更有30处之多。2.17平方公里的镇里,有0.48平方公里的古城。至于牌坊、石雕、木雕、碑刻、匾额,随处皆是。唐代画圣吴道子的孔子画像石刻碑。王安石的慈溪县学记石碑。明弘治年间的冬官牌坊。清顺治年间的恩荣牌坊。虞世南、苏东坡历代书法大家的几十块碑帖。明代木质台门的代表作冯岳彩绘台门。南宋驸马林棕的石翁仲,文武将官或儒雅或威猛。

  孔庙墙外立有醒目的碑文:“一应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我走向至圣先师孔子的庙,早已敬畏地下了马(车)。看到院子里堆放的石块中,有一石碑乃左宗棠为慈城翰林杨泰亨之父写的墓志铭。左宗棠与杨泰亨同朝当官,此碑刻于光绪元年。

  好像,在慈城,一低头,一回首,就是明代清代,乃至唐代宋代。从唐开元年间建县城至今,各种朝代的符号,在这里交汇,我就有一种时空交叉的感觉,一会儿阅大唐华章,一会儿变成还珠格格,历代古人发来太过密集的信号,我反而觉得我不是面对历史,而是走向穿越。于是看到清代的新慈湖书院,看到唐大中年间慈城的德润书院,看到元代慈城的宝峰书院,来了一个随父从山西来此就读的书生,叫罗贯中。

  我走向慈城的师古亭,不由发思古之情。觉得这个进士之乡太多人才人杰,连空气里都弥漫着文化。当地人带我去寻访慈城冯氏的老宅。冯氏是当地望族。我当然要看冯骥才的祖居。当地人带我走进一个院,推开一个门,说:冯骥才的父亲就诞生在这张床上。

  我明白,冯父的儿子,也就是那位身高近两米的大冯,虽然不是生在慈城,但是这个拥有519名进士的2.17平方公里的空间,那因子,那基因,编织起冯氏后人冯骥才的生命经纬。

  我的朋友们都叫他大冯。他明摆着的“高人一等”,谁还能比他大呢?9月9日我走进北京画院,去看展览:冯骥才的四驾马车。这是他人生70岁的一个绽放。然后呢,然后用他的话说:今天开始进入“70后”的行列。

  大冯喜欢平行做事,这四驾马车是一次平行绽放:绘画、文学、文化遗产保护、教育。我才看到大冯之大。

  因为文学,所以才有对光和影如此敏感的文人画,卖画筹款,才建立起冯骥才民间文化基金会。他曾经说2000年到2010年,10年间消失了100多万个村落。这些消失的村落里面有多少个是传统村落谁也不知道。现在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古村落有1万个左右。从文化遗产保护又激发起教育的担当。“我重视大学的文化保存,追求学院的博物馆化。经典和纯粹的文化精神应当首先由大学体现出来。学院的背后应是独立思考与活跃自由之思想;学院的面孔应是一种由深厚的文化积淀养育出来的文化气质和明澈镇定的目光。”

  我看大冯越往前走,竟是越像他的先祖。慈城人早就说大冯长得和明代绘画的冯氏先祖很像,而现在,更可感觉到他身上那两千举人和519进士和慈城的书院、石雕、木雕、碑帖、匾额、牌坊和手工艺术、彩绘台门等等的因子。那种木质台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的明代建筑,是皇帝敕封给一个慈城官员的,也是冯氏家族,叫冯岳。是刑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公安部长。

  大冯说:文化给予我的远远超过我为它做的。

  9日的北京画院一楼,实在不是一个宜居的所在。来宾太多,人挨人坐着站着,把本来的天凉好个秋,变成笼里蒸个透。不过这种桑拿的享受,绝不影响诸神的兴头。所以说诸神,因为来者大体是文化、文艺各行当里的脑脑头头。想起大冯《雨竹图》上边题的诗句,只记得这几句:疏疏密密雨,浓浓淡淡意,深深浅浅情。而今天,是密密雨,浓浓意,深深情。

  这天,前辈和后生,大家和小记,排排坐吃果果般地挤坐。大冯请两个朋友讲话。他说一个是文坛上口才最好的,当然是王蒙;一个是画坛上口才最差的,当然是美林。王蒙说大冯拉的岂止是四驾马车,是七八驾马车,今天这个展览应该叫:八骏图。说大冯老是提各种建议,老是要保护文化保护遗产的,“不是个善茬。”(大家大笑)我想起大冯在《南方周末》上呼吁:《宁波慈城与风马牛不相及的凤凰古城“联姻”,疯了?》王蒙说及大冯在海外太受欢迎了,尤其是受女性的欢迎。为中华民族赢得了欧洲女人的心,也是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当然大冯不是猛男,是大家。(大家大笑)美林说对于大冯,文学是终身伴侣,绘画是心灵窗口。美林自己多少年以来每年下去至少3万公里。可他走过的地方,常常大冯已经去过了。现在这样很多人浮躁的时代,这两位跨进70岁门槛的人,美林和大冯,都有这样的坚持!这两位“70后”就能这样在田野里坚持!(大家鼓掌)

  便想起刚在二楼展厅看到的大冯的诗句:“人在天地中,心与四时通”。

  不过,要上天入地四时通,得有基本功。我在二楼展厅里看到大冯过去的两幅画。一幅是1972年的,25cm×200cm的清明上河图摹本。一幅是1973年的,22cm×38cm的宋人小品摹本。明白了一个大家是怎样炼成的。大冯说留住时间留住岁月的最好的方式,是把岁月变成诗篇,变成画卷。“我喜欢笔在纸上行走的感觉。这时,我感觉我思想的河流穿行在纷纭而峥嵘的生活的大地上。”“我们这代人的命运因与时代纠结太深太紧,责任二字天经地义。它一头在骨子里,一头在笔管里。”“写作常常来自沉重的心,写作是心的出路。”

  莎士比亚说:人啊,你是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中华文化本身就是千年望族。大冯是从慈城走来,也是从几千年的中华文化走来。文化不是轻轨,文化是悠远的丰厚的积累。我一直喜欢大冯的一幅画,叫做:期待。树木森森,中间是半开启的两扇门,不知是木条还是竹条编的,但见树木深处射来的阳光,把门的横条竖条的投影,铺排开来,好像不尽的思念,好像暖暖的向往。

  “70后”的大冯,或许驾着八驾马车,或许像圣诞老人那样驾着飞行的鹿拉雪橇,给世人送来更多的惊喜。我期待。

(来源:人民政协网)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