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上海年度(2011)“社科新人”

上海年度(2011)“社科新人”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2-09-04


  图片说明:张双利 女,1973年11月出生,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专业和研究领域为国外马克思主义。

  图片说明:陈赟 男,1973年12月出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专业和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史。

  图片说明:董少新 男,1975年3月出生,博士,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副研究员,专业和研究领域为中外关系史。

  图片说明:罗长远 男,1976年11月出生,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专业和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

  图片说明:张学良 男,1978年6月出生,上海财经大学副研究员,专业和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学与城市经济学。

  图片说明:罗峰 男,1972年12月出生,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授,专业和研究领域为政治学、政党政治、公共治理。

  图片说明:王迁 男,1975年5月出生,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专业和研究领域为知识产权法。

  图片说明:任远 男,1972年11月出生,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国家建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人口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领域为人口学、社会学和城市发展研究。


  上海年度(2011)“社科新人”


  编者按:为了促进本市青年社科人才的成长,加速培养造就一批进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东方青年学社从2010年起组织开展上海年度“社科新人”评选活动。目前,上海年度(2011)“社科新人”评选工作完成,经过专家组推荐候选人、专家分学科组评议、评审委员会专家集中评审投票表决,从42位候选青年学者中产生了以下8位2011年“上海年度社科新人”。


  推荐理由:

  张双利治学严谨,视野开阔,理论功底扎实,始终专注于当代西方哲学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研究,有良好的问题意识和学术批判意识,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都比较强。入选多项人才计划,如“曙光学者”、“浦江人才”,曾成功申请“富布赖特学者”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访问,并用英语为该院本科生开设了ChineseModern Philosophy(现代中国哲学,2007)和Womenin China(女性在中国,2008)两门课程。学术成果丰硕,已出版《解放神学》专著,在《复旦学报》《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道风》等刊物上发表了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论文、译文和书评30余篇,其中有若干外文论文和书评,体现了青年学者走向国际学术舞台的风采。此外,张双利的教学工作也很出色,是教学、科研、行政各方面兼顾的人才。

  ——张雄(上海财经大学教授)、陈卫平(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在这个追求数字化效益的时代,最难得的是学问上的真功夫。要养成这样的功夫,既需要刻苦钻研,在一层层的文本所成就出来的学术传统中辛勤耕耘;又需要用心体会,在复杂的现实生活经验中体会学问与生活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于当代中国学人们来说,这条治学的道路尤其不易,它不仅要求我们能够同时传承中学和西学两个传统,而且还需要我们在这两个传统之间的张力中去体会蕴含于当代中国生活经验中的通往未来的新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思想不仅是对过去的解释,同时也参与着对未来的创造。如此的思想重任需要一代代的中国学人们静心坚守、薪火相传。我愿以自己的踏实努力为这一创造性的事业做些点滴性的积累工作。


  推荐理由:

  张学良是上海新生代青年经济学者的杰出代表之一,论文独立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世界与经济》与《科学发展》等刊物,出版各类专著、译著八部,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其研究方向紧跟上海经济、长三角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主题,是长三角区域经济研究与沪上政府决策咨询研究的优秀青年专家,其研究成果获得了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二等奖,特别是2011年主持完成了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重点项目头号课题“‘十二五’期间上海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研究成果以《决策参考信息》、《专家反映》内参形式报送上海市领导,发表在《文汇报》上的论文《上海改革也需要顶层设计》、《理性思考“中等收入陷阱”》也引起广泛关注;此外,他还承担大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如担任国家一级学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副秘书长兼青年学者工作部主任、上海市经济学会区域经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担任“上发中心-财大论坛:改革创新与转型发展”与“上海中青年区域经济学者论坛”的召集人,获上海市“曙光学者”与上海市首届“晨光学者”称号,在学术研究以及以科研服务社会方面均有突出表现。

  ——周振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治学感言:

  文章合为时而著。我们这一代70后的学者求学与工作的经历大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但是我们面临的却是中国大转型、大变革与大发展的时代,“经济匡时”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要求和必须担当的现实责任。现实问题复杂而综合,作为青年经济学者,需要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在理性批判中求得真知,在工具方法上接轨国际,在跨学科合作上协同创新,努力做有世界水平的中国问题研究,并为政府政策咨询提供参考。


  推荐理由:

  陈赟具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到的研究能力,潜心从事中国哲学研究,致力于对古代中国哲学经典著作进行新的诠释,挖掘古典思想的现代意义,努力探索中国哲学的可能形态。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承担多项社科等研究项目,已经出版5部学术著作,多部著作分别获得上海市第七、八、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著作类三等奖,在华东师范大学青年教师中表现突出。

  其专著《回归真实的存在——王船山哲学的阐释》运用哲学与哲学史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王夫之的哲学思想作了颇为独到的分析。该书从传统形而上学的衍化以及王夫之对传统形上学的批判等方面,考察了王夫之在形上学问题上所实现的视域转换。全书以史料的爬梳、疏证为基础,但又不停留于就事论事的罗列,而是注重揭示其普遍的理论内涵,体现了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的统一,对诸多问题作了较有新意且有相当深度的论述,其研究成果在王夫之哲学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前沿性。他的另一代表著作《中庸的思想》从上下通达角度考察《中庸》。通过对命、性、道、教的形上观念的分析,该书对中庸思想的理解,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从《中庸》入手,又不限于《中庸》这一文本,而是将视野扩展到中国思想的相关方面,表现了开阔的理论视野。此外,在关注中国古典哲学的同时,陈赟也对中国近现代思想及当代思想作了深入研究,已出版的《现时代的精神生活》、《困境中的中国现代性意识》等著作,便涉及以上领域。

  ——童世骏(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杨国荣(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治学感言: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学问之大进路;以自得为真,以自用为实,反求诸己,和而不唱,综罗百代,为学问之真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推荐理由:

  罗峰作为上海市委党校系统的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兢兢业业、积极进取。罗峰能结合干部需要和研究生学术成长的要求,在市委党校主体班次、全日制硕士班、上海交大MPA班等班次开设了近10门讲座与课程,深受好评,多次获校青年教学创优奖、优秀奖。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著作分获第九届、第十届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二等奖、三等奖;在近60篇学术论文中,有多篇文章发表在《政治学研究》、《学术月刊》和《中国行政管理》等刊物上,有10余篇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摘编;先后有近10篇论文获得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上海市社联等单位颁发的优秀论文二、三等奖;主持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和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课题共3项,并作为主要参与者参与完成国家重大战略课题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和省部级课题4项。能运用政治学有关理论,同时借鉴其他学科的概念和分析框架来解读中国的政治问题和政治现象,这种多学科的交叉努力体现在其专著《嵌入、整合与政党权威的重塑》一书中。

  ——王国平(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杨俊一(上海政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治学感言:

  回首多年走过的学术道路,感觉到吾辈学人之幸运: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提出了繁多的研究问题;学术前辈、老师的指点、提携与帮助拓宽了我们的学术视野;各学科间的频繁互动与交融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看书越多、交流愈密,深感治学之路崎岖,至今仍在蹒跚学步;深感对问题的界定不能仅是头脑中的构想或单纯的概念演绎,还离不开对实践(历史或现实)的热切关怀与深度挖掘。这既是对自身学术发展的反思,也是我未来学术研究方法之定位。


  推荐理由:

  董少新主要从事16--19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曾在葡萄牙访学两年,能够使用多语种的史料,尤其是葡萄牙文原始文献,因此近年来在晚明以来中外关系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令学界瞩目的成果。例如,其专著《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先后获得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奖;论文《崇祯年间招募葡兵新考》获得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目前正从事葡萄牙文原始文献整理、翻译和研究工作,随着其成果的陆续出版,将在中国天主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葡关系史等领域产生重要影响。此外,近几年中,他还不断扩大研究领域,关注16世纪以来的东亚及东南亚海域史,希望将中西关系史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空间中加以考察。董少新副研究员近年来在学术交流方面表现活跃,积极参加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国际合作项目工作中,并多次赴国外访学和参加学术会议。他目前开设的“中外交往史”、“东亚海域史”等课程在校内也颇受欢迎。基于以上理由,推荐董少新副研究员为2011年上海年度社科新人。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教授)、章清(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教授)

  治学感言:

  学术研究其实是一个不断补课的过程。英文中的Study既是研究,也是学习的意思。在大量电子资料库不断涌现的今天,年轻学者要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读书之中,努力成为真正的Researcher,而不是沦为一个Searcher。我以陈寅恪所撰王国维碑文中的一段话为学术生涯的座右铭:“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亦时刻用龚自珍的一首诗警醒自己:“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多识前言畜其德,莫抛心力贸才名。”


  推荐理由:

  王迁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法学研究》和《中国法学》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和学术评论达90余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达16篇,在CSSCI期刊中被引用篇数(排除自引)达180篇次。出版《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保护研究》等专著两本,合著两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司法部、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版权局课题以及中国欧盟合作课题。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类二等奖。其研究成果对司法实践产生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其对网络环境中著作权保护的一整套研究成果已被法院普遍接受并适用,并写入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指导意见和北京高院的指导意见。多次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主持的国际版权条约磋商会议,还参加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起草。他是“中国知识产权法研究会”中最年轻的常务理事、SSCI期刊《美国版权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Copyright Society of USA)唯一来自中国的编委会成员。是上海市“曙光学者”,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被评为“上海市优秀中青年法学家”。他教学方面也成绩突出,主讲的“著作权法”和“知识产权法”均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个人所著教材《知识产权法教程》获得“优秀畅销书一等奖”。

  ——何勤华(华东政法大学校长、教授)、叶青(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法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治学感言:

  在上海从事法学研究最为受益的,是上海法学前辈们“学以致用”的传统,即法学研究针对现实需要,而不是在象牙塔中空谈理论。目前,在立法、司法和对外关系中,都有大量疑难、复杂的问题需要学者提出对策和依据。学术成果能够被法律条文和司法判决所吸收、体现,是对研究价值的承认和肯定。能够在海派氛围的熏陶下学习和成长,是我的幸运。


  推荐理由:

  罗长远在劳动收入占比、外商直接投资、金融和出口的互动关系等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处于领先地位。曾在The World Economy,China&theWorld Economy,Social Sciences in China、Frontiers of Economics in China等英文期刊,《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经济学(季刊)》、《世界经济文汇》等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多篇文章,并有多部专著和译著出版,其中包括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外国直接投资、国内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大国经济发展道路》(与他人合著)。

  目前,罗长远正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出口和外资规模扩张的世界性影响研究”。另外,他还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子课题,复旦大学“985工程”三期整体推进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研究工作。

  罗长远曾获得上海市第八届邓小平理论研究和宣传优秀成果奖。

  ——袁志刚(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治学感言:

  在学术研究上,我是一个“新手”,还不敢妄论治学之道。如果一定要对自己过去五六年来的研究经历有所总结,我更愿意把“治学”看成是“致力于学习”的事业。在学术规范、研究前沿和工具方法方面,主动和及时地向欧美学习;在问题意识、研究视野和国家情结上,虚心和不断地向前辈学习;在团队意识、国际眼光和学术互动上,热情和积极地向同行学习。学习无止境,学术之路长青。


  推荐理由:

  任远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口、社会与城市发展,近年来在人口问题和社会政策、流动人口和社会融合、人口迁移和城乡发展、老龄化研究、人口就业与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源研究、非正规就业研究、城市群与区域发展、城市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市问题与城市管理等若干密切关联的研究领域深入开展研究。近5年来负责和参与的省部级研究课题、政府决策咨询课题和国际合作课题30余项,完成专著和编著4部,在国际刊物和国际学术著作中发表论文2篇,参与著作编写及在国内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获得包括国家人口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等在内的多项省部级学术奖励,是一位有很好的学术背景、对科学研究有很强的兴趣、有很好的发展潜力的沪上青年学者,是人口与发展领域有潜力的学科带头人。

  ——彭希哲(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教授)、桑玉成(上海市社联党组副书记、教授)

  治学感言:

  治学不简单是一种职业,更是一种追求,是致力于对新知识、新思想的探索和发现。在这种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中,为所得而喜悦,并不为一得而自足。学者的使命,在于通过自己的知识发现和思想创造,贡献社会和国家,贡献人民利益,贡献人类进步。当前国家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的时期,知识分子有责任为国家崛起和人民幸福做出努力和贡献。获得本项荣誉,只是个人为学道路上的一小步。我将以此为鼓励,不断学习和钻研,努力取得新的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民俗学网志愿者工作团队诚邀您的加盟:CFNgroup@qq.com;欢迎关注“中国民俗学论坛”微信公众号,可通过查找“中国民俗学论坛”或“folklore-forum”添加
微信公众号投稿邮箱:folklore_forum@126.com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