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节记忆(假期文章汇报)
我的春节记忆
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定有关于春节的太多太多记忆。春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它已经成为我们向往美好生活的重要象征。在我成长的二十多年中,过年无疑是每年最期待的时刻之一。城市里的春节纵然不及农村那么有年味儿,但也并非没有热闹。
如果要问我所经历的这二十多个春节里,哪几个记忆最深刻,我想还是可以选出答案的。
戊寅年•广州的金桔树
1998年的春节,是我第一个没有在家过的春节,我们一家去了广东。因此,虽然是小学时候的事情,但也记忆犹新。我们的新春旅行从广州、深圳再到中山、珠海。之所以选择珠三角,主要是因为深圳特区在90年代实在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这时候正好香港刚刚回归,澳门即将回归。
因为大年三十的机票特别划算,我们选择了三十晚上飞赴广州。我特别记得在巫家坝机场候机时的情形,候机室人不算挤,四周的电视机正在播放春节联欢晚会,大家都津津有味的看节目。我记得主持人有赵忠祥、倪萍、朱军、周涛等,我第一次知道年三十晚上还有这么多人在路上,然而幼小的我还没有“春运”的概念,尽管自己就是春运大军中的一员。登机之后,乘务人员首先恭祝大家春节愉快,然后提供餐饮。那个年代的中国民航业服务水平不如现在,所以年夜饭就在三千米的高空草草解决了。
到达白云机场后,春节联欢晚会还没有结束,机场的电视无一例外都播放晚会。鼠年春晚在我记忆里是一个一个片段,我匆匆瞥见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依稀记得那英的那首《相约1998》。
当晚我们匆匆赶往酒店,一路上感觉到广州的春节气氛和昆明很不同。广州的街上,到处都是金桔树,这是我对广州最初的印象。广州的新春花市在全国都很有名,但偏偏我的家乡——花都昆明的花市也不逊色。和昆明一样,尽管是冬季,满大街的商店、花坛都可以见到时鲜花卉。鲜艳的和翠绿植物成为亚热带地区春节的一大特色。但是广州人对金桔树的偏爱确实不同凡响,让人开眼。
金桔树上结满了橙黄色的小金桔,“橘”字俗做“桔”,取义吉祥如意,招财进宝。在酒店大堂,一棵大金桔树在中央,树上挂满了中国结、红包、生肖、彩带、小灯笼,一派喜气洋洋。金桔树下四周摆放了一圈叶叶红,当真红红火火,浓浓的广州年味儿感染着每一位来客。
后来,我们在初三去了深圳、香港,初七到了珠海,乘船在伶仃洋环绕澳门半岛。对于深圳的新年焰火、香港的洋货、珠江口的澳凼大桥都有记忆,但在这个广东春节里,我对广州满大街的金桔树记忆最深刻。在那样一个年代,中国的发展日益成为举世瞩目的焦点,我的童年正是伴随这样一个过程。那时候,时尚的娱乐依靠磁带,手机和Windows98也在奢侈品之列。旧的年俗正在禁受快速城市化带来的冲击。在我幼年的春节记忆里,尚有许多必须履行的老规矩,但旧俗渐行渐远,新俗应运而生。然而那些如约出现的金桔树提示我,人们对于过年的企盼永不会变,就像爆竹声中的春晚,永远热闹着。
庚辰年•家有龙女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春节最重要的活动是放炮仗。城市的孩子,感觉不到过年的衣食带来的喜悦,唯有放炮仗是最稀奇的。2000年春节,在20世纪画上句号和21世纪拉开大幕之际,又逢一个龙年,又正巧是千禧年,这一年春节尤其热闹。这一年街上网店卖的烟花爆竹种类更丰富了,不但有“金龙迎春”,还有“花开新世纪”。
但对于我们家来说,2000年春节却是和医生护士一起度过的。2月6号,大年初二,我的“小龙女”表妹诞生了。在新千年的大年初二喜得龙女,全家老少都乐的合不拢嘴。那时家里最年长的老祖,我的曾祖母,郑重的向全家人说:属龙的女孩生在大年初二是最好的,早一天命硬,晚了都没有初二的好。“小龙女”的顺产似乎更加印证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的吉利。
现在曾祖母已归真多年,但是她老人家对于“龙女生初二”的判断,还时常挂在家人嘴边。这样的古老民间知识,虽然也不完全准确,但寄托美好吉祥却不假。过年期间言行举止都要格外小心得体,说话要“讨口风”,做事要“顾长幼”。老曾祖母的“金口吉言”无疑让2000年这一系列巧合最大限度的发挥精神动力,激励着家庭蒸蒸日上。这也许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活理念,乐观向上,集体激励。那一年春节,我家当真是“辞旧迎新”了。
往后,每年大年初二,给“小龙女”过生日就成了我们家新的“年俗”。这样的年俗让我家的春节更丰富多彩了,但是渐渐长大的“小龙女”表妹却不乐意了。她总跟我们抱怨,别的小朋友过年的一份压岁钱,生日还得一份礼物,可自己天生就合二而一,只能得一样了。此言一出,家里立即“调整年俗”,大年初二要给表妹备双份礼。毕竟她是至今为止我这一辈20多堂表兄弟外唯一的女孩。
戊子年•厦门南普陀的头香
2008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春节我上大一。我是独子,在离家2000多公里外的母校孜孜求学。离家之后,爸妈特别不适应。这是上大学之后第一次回家,我第一次看到爸妈“盼”的眼神,终于体会到什么叫做“空巢家庭”。
来到大学,我也第一发现自己竟是班里为数不多的独生子女。别人都有亲兄弟姐妹,一说起来,各种表情,始终不离骨肉。在中小学时代,身边的孩子基本都是一家一个,同学们从来不觉得这又有什么不寻常。大学生活的变化,让孤独感第一次强烈的袭击我的意识。尽管对于“独生”身份的困扰很快翻过,但2008年春节那时候,还处于困惑中。
这一年春节,我们一家三口又选择旅行过年。目的地是福建省。一来,是我陪爸妈散心,适应“空巢”;二来,是爸妈陪我散心,适应“独生”。
大年三十早晨,我们空降厦门高崎机场。厦门的街上空空荡荡,“的哥”告诉我们:“都回家过年了”。是啊,在昆明也有相同的感觉,一到过年,街上不堵了,买啥都关门了,支撑城市发展的“流动人口”将城市抽空了。
三十晚上,我张罗一家住进了旅馆,年夜饭品尝了厦门风味。晚上,正在旅馆看春晚,忽然窗外礼花阵阵。起初以为是过年的“例行公事”,后来反应过来了,这是厦门岛和金门岛的对放烟花活动。金厦两岛春节隔海对放烟花活动,已经成为近年来厦门的新年俗。金门岛,我们一下子将目光投向海峡,脑袋里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反射出两个字——台湾!
夜空中,金门岛的礼花朵朵绽放,远处地平线下的宝岛台湾仿佛就在眼前。我真切的感受到什么叫“一湾浅浅的海峡”。第二天,鼠年大年初一很早的早晨,我们一家徜徉在台湾海峡的岸边,望眼欲穿。
厦门的大年初一,我们“误打误撞”抢到了头香。说来真巧,我原本安排的行程,这一天上午就是游览著名的南普陀寺,并么有考虑别的。初一早晨,我们穿过厦大来到南普陀寺山门前。只见人山人海,不知道空空的街上哪里冒出这么多人。由于福建过年敬香习俗和云南差异很大,我们都没有经历过这样大规模“抢头香”的场景。在售票处,买了参观券之后,师傅发给我们每人一柱红香,四周人群也是每人手里有一柱红香。我们还称赞南普陀想得周到,就径直进入山门。但是人群在门口挤成一团,就是不让进去,正好奇间,时辰到了,人群中嚷嚷着“抢头香”。这下我们才反应过来,因为“不懂电”先进去了,当人群蜂拥而入的时候,我和爸爸“二马当先”,毫不犹豫将红香稳稳插入大香炉。事后我们仨每每想起这事儿都笑声不断。
2008年的头香是抢到了,然而2008年却并不轻松。春节刚过,南方冰冻雨雪灾害愈演愈烈,我的舍友就在春运中受困。紧接着“3•14”和“5•12”又直接波及我的学校,在参与维稳和抗震救灾的工作的过程中,我蜕变了、成长了。后来奥运会的成功给灾难过后的国人莫大安慰。赶了80后末班车的我们应当感谢这个鼠年。
辛卯年•老挝丰沙湾的春节
刚刚过去的2011年,还在人们的记忆里保持新鲜。这一年,我大学毕业了。这一年春节,是我第一次在国外过年。
爸妈的几位朋友在老挝(LAO)生活多年,一直邀请我们去一趟。今年春节,正好考研结束,紧绷脑弦大半年的我亟待放松,于是我们一家决定到老挝去。腊月二十六我们就出发,先到了万象。在领略这个袖珍首都的美丽之后,我们沿着老挝3号公路向川圹高原进发。这几位老朋友住在川圹省的首府丰沙湾市。二十九这天,经过一天车程赶到了丰沙湾。
丰沙湾位于老挝中东部,东部毗邻越南,往西到湄公河就是著名的佛都琅勃拉邦。和中国的省会相比,这个城市只相当于中国一个村镇。但正是这样的规模让丰沙湾的生活宁静而安逸。丰沙湾除了老挝人,还有相当数量的华人和越南人。因此,春节在这里是仅次于泼水节的盛大节日。
除夕之夜,在老朋友开的餐馆,我们的异域年夜饭开饭了。主厨的J叔是南京人,一手地道淮扬菜。他这手艺可算成就了丰沙湾的“第一中餐”。令我意外的是,店主D叔打开电视,竟然是央视一套,春节联欢晚会!在陌生的国度、陌生的城市,熟悉的是年夜饭、是春晚。我才意识到,身边的人广泛诟病的“央视春晚”原来是不可替代的。春晚不仅仅是新的年俗,他还是全球华人过年的情感纽带。身处异国的我,也深深感动,从北京传来的电视画面,是那么珍贵,是那样亲切!
同席的老挝朋友,看着中国的艺术,瞠目结舌。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绝不是一句空的口号,而是真实的眷恋,真实的归属。兔年春晚的节目,我已没有多少印象,但是在丰沙湾看春晚、吃年夜饭的情景,却永生难忘。
不一会儿,外面的大街上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这真是跟在国内没什么两样。越南人和华人都有过春节的传统,并且习俗相近,今年来老挝人也加入到过年的行列。在街上欢闹的人中,根本分不出人们的族属。无疑春节已经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春节,早已是世界的春节了!
第二天,大年初一,华人和越南人的店铺喜气洋洋,贴着福字、春联,挂着灯笼。这个人口只有十多万的城市,又迎来了久违的热闹。
初一这天,我们的活动也很特别。我们一干人来到丰沙湾郊外的山头上,这里有一座中国烈士陵园。五位越战时候的中方派出人员长眠他乡。丰沙湾这个城市,被越南战争的炮弹炸得百孔千疮,街头大大小小的炮弹壳装饰让这座城市“独具特色”。挖掘炮弹也成为这个城市生活的一部分,伤害和无奈默默诠释着战争的残酷无情。让我们心里难过的是,丰沙湾的越南烈士陵园和老挝烈士陵园都修得非常规整,唯独中国烈士陵园显得非常残破,荒草凄凄。我们郑重祭奠五位年轻的烈士,为他们带来祖国亲人的春节问候。
壬辰年•又是一个龙年
2012,不是末日,而是新的开始。过年的人,已经成为一名民俗学硕士研究生。
今年除夕是腊月二十九。按照旧俗,除夕这天扫除、贴春联、福字、门神、插绿松枝。晚上一大家子团圆,给表妹提前过了第一个本命年生日。放炮仗、观礼花。敬香、祈福。
春晚的歌稍稍走音,但终于真唱了;杨丽萍收官了,赵本山退役了,LED武装到天花板了……春晚的话题依旧那么热烈,但是内容本身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团聚、热闹、高兴。外面的炮仗响了一夜,前些年的禁燃令也不得不顺应年俗。睡前用甘蔗顶门,在门锁上塞66块钱。
年初一早上,童男子开门,66块门封收入囊中。初一不动刀,吃的是头天切好的饵块。红糖饵块是昆明过年的必备佳肴,也是我的最爱。然后接下几天就是吃转饭、串亲戚、收压岁钱。然后就是春城昆明的过年“玩场”,金殿的茶花会、昙华寺的牡丹仙客来花会、黑龙潭的梅花会、翠湖的郁金香花会、初九的庙会、官渡的香会……
又是一个龙年,在我的青年时代,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尽管国内各种矛盾仍需要努力化解,世界局势仍充满不安,但是过年的喜庆是不变的。这样一种喜庆,就是我们面对挑战的精神动力,就是我们乐观生活的生动体现。
林语堂先生曾说:“普通的中国人从不缺少节日” 。在我的20多个春节里,我经历了生活方式的快速变化,经历了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过年的手段越来越多元,对老民俗的回归也日益理性。今天,一年三百六十多天,节日和纪念日更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有一张自己的节日日程表,过什么节,不过什么节,更多地取决于当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需求。就拿我自己而言,我的节日清单大概是:春节、元宵、圣纪、端午、生日、火把节、七月半、中秋、教师节、重阳、国庆、开斋节、古尔邦、立冬。
我们不必要刻意抵制洋节,也没有必要刻意固守传统,在开放的信息社会,一种文明的自信来自于宽广的胸怀和厚重的底气。“每一位中国人都有可能参加的最普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王斯福)。 春节走向世界,就是中华文化自信与开放的验证。春节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不断变化,最终形成今天的历法和年俗。全国各地不同的过年民俗显示了春节民俗的多元一体。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方式的演变,春节的过法仍将不断地变化以适应时代。
正是在改变中,过年的精神精髓被提炼出来;正是这种永恒的民族精神,让春节得以古今相传。壬辰龙年,伴随着高科技的烟花爆竹声声震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得以在这最重要的岁时绽放光芒。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中国人的年一定热闹非凡、振奋人心、充满人情味儿。好日子一定要珍惜,面对困难一定要刻苦奋争,这也许就是过年需要达成的回归。春节就是要让人回归生活的真实,回归大地,回归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