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讨论】龙年说龙事┃网评汇│大家聊┃

神龙诗章──诗人柳忠秧龙年史诗巨献

光明网 2012-01-19 14:32:33

  (题记:听海归教授、中山大学博导顾怀宇说,有西方人将中华民族之图腾、华夏儿女之神圣——中华龙译为Dragon,谓之恶龙。对此,柳郎我怒火万丈,遂奋作此九十九行之神龙诗章)

  神龙开基兮,五帝三皇
  伏羲女娲兮,一元鼎创
  桥山龙驭兮,轩辕圣昌
  神龙附体兮,神孕太阳
  大禹治水兮,神龟瑞祥
  汤武革命兮,顺应上苍
  礼乐兴周兮,灵龙天降
  一统江山兮,千古始皇
  大风歌起兮,真龙刘邦
  光武复国兮,君临八方
  魏武扬鞭兮,气吞海沧
  三国归晋兮,龙起豫章
  繁荣强盛兮,杨坚开疆
  独领风骚兮,伟哉大唐
  武周开国兮,则天凤翔
  宋祖文治兮,龙鼎汴梁
  光复汉祚兮,英武元璋
  龙兴华夏兮,首义武昌
  神龙应天兮,地老天黄
  黄龙御驾兮,日月齐昌
  赤龙登天兮,白日升光
  金龙起舞兮,寰宇平康
  白龙矫健兮,风骨堂堂
  飞龙在天兮,圣哉洋洋
  玉龙出世兮,天下煌煌
  元龙高卧兮,仙逸豪放
  诗龙风流兮,当世柳郎
  龙通天地兮,源远流长
  龙聚意气兮,溢彩流光
  龙智天下兮,亦柔亦刚
  龙秉大道兮,功泽无量
  龙潜渊海兮,威镇大洋
  龙韬虎略兮,龙威九苍
  龙德在田兮,恩德厚广
  龙启百业兮,兴国安邦
  龙行天下兮,九州盛昌
  岁月深沉兮,虎卧龙藏
  风起云涌兮,虎步龙骧
  蛟龙出海兮,神采飞扬
  龙飞凤舞兮,龙凤呈祥
  龙章凤姿兮,五彩华芳
  龙举云兴兮,龙神马壮
  禅世雕龙兮,锦绣华章
  黄龙戏水兮,丹凤朝阳
  一世龙门兮,万代景仰
  龙生九子兮,九子流芳
  鱼跃龙门兮,凤翥龙翔
  龙驰虎骤兮,逐鹿疆场
  龙马精神兮,英雄傲狂
  龙吟虎啸兮,我武唯扬
  云起龙骧兮,龙旗阳阳
  痛饮黄龙兮,开怀欢畅
  虎踞龙盘兮,宏脉雄煌
  仁者无敌兮,龙仁四方
  龙圣天下兮,亘古以降
  龙兴神州兮,昆仑莽莽
  龙饮渭水兮,大河汤汤
  龙门山开兮,龙踞洛阳
  葱葱秦岭兮,巍巍太行
  幽幽贺兰兮,阴山苍苍
  长白郁郁兮,黑龙茫茫
  泰山独尊兮,群岳之长
  万山来朝兮,玄天武当
  歼胡马扬国威,龙城飞将
  白村江战东瀛,强国大唐
  邓芝龙击倭贼,殉国海疆
  郑成功复台湾,华夏荣光
  冯子材败法军,英雄老将
  鉴湖侠龙泉鸣,女儿悲壮
  远征军杀日寇,血染沙场
  李小龙兴王道,大德泱泱
  东方龙南海剑,驱盗屠狼
  中国人神州龙,天纵无上
  包龙图包青天,无欲则刚
  岳武穆驾长车,江山北望
  关云长青龙刀,忠勇无双
  诸葛亮隆中对,龙卧南阳
  屈大夫愤离骚,龙舟绝唱
  李伯阳无为治,道德淳昌
  孔夫子圣天下,儒泽无疆
  十三亿中国龙,乘风破浪
  龙开眼天明地亮,万丈光芒
  龙抬头仰天长啸,春声高亢
  告别了千年沉睡,龙吟浩荡
  饱含了两行热泪,黄河长江
  凝聚了血脉精气,伟岸阳刚
  延续了文明香火,灿烂辉煌
  魂牵了百族万代,精魂沧浪
  开辟了大好河山,华照吾邦
  纵横于星宇长空,情动碧苍
  统摄着天地五届,众神之长
  镇抚着虎豹财狼,生灵之王
  仰望您一飞冲天,青云直上
  传颂您万古神奇,龙圣天疆
  崇敬您狂放威武,华美雄壮
  弘扬您忠孝仁义,君子坦荡
  赋一首东风化雨,爱泽九荒
  歌一阙龙巡天下,韶音高唱
  唱一曲神龙神韵,日出东方(柳忠秧)

TOP

龙被蒙上皇权色彩岂是龙之过?最初只是民间信仰

中新网 2012年01月19日 09:03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张健  

  随着龙年的临近,关于龙的话题纷至沓来。不久前一枚壬辰年龙邮票刚刚面世,便成为舆论的焦点。其实近年来关于龙的争议一直未曾平息,责难的理由,多是因为龙在历史上曾与封建皇权紧密相联。但是,龙被蒙上皇权色彩,岂是龙之过?民俗学家刘锡诚谈到:“龙本来源自民间,曾是族群的图腾,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内容,文化含义日渐丰富。只是在很短一段历史时期里,它被封建帝王垄断。”如今,帝王们的风流早被雨打风吹去,而龙作为文化象征,却早已散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日常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文化符号。

  对于我们来说,世界上有没有龙,是否存在过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龙所承载的悠长历史、丰富内容、民族精神,哪一样都无法忽视。

  龙为瑞兽,可比英雄

  相传中华文明的源点,就有龙的身影。伏羲时,黄河出现龙头马身的神兽,马背上旋毛如星,构成图状,人称河图,伏羲氏据此河图创了八卦,这即是“龙马河图”的神话故事。可见在中华文明之初,龙就被赋予了神秘、智慧、祥瑞的含义。《周易》中有“见龙在田”、“飞龙在天”、“亢龙有悔”等卦爻,历史上把“凤、麟、龟、龙”合称“四灵”,皆为祥瑞之物。不仅如此,人们还习惯于用龙来比喻贤者与英雄。孔子拜谒老子,归来对门生说:“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也是以龙作比喻:“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龙与皇权本无关系,很长时间以来,它是一种神话形象或者民间信仰。我国民间认为龙是司雨之神,因此每遇旱年,民间求雨祈丰都是进龙王庙,拜老龙王。即使在平常年岁,人们祭祀龙王,也是祈福消灾、期盼丰年的意思。封建帝王欲借龙威,一纸昭示把“龙”收为皇家专用,帝王出生称“龙诞”,未即位时称“龙潜”,登基之后称“龙飞”,创立王业称“龙兴”,子孙后代称“龙种”。可惜,天下之美,并不能为一家所专,龙终究不会蛰困于宫墙之内,它的形象与故事,早已在民间扎根发芽。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有龙的影子:面有“龙须面”,糖有“龙须酥”,水果有“龙眼”,药材有“龙骨”;到了北京要爬龙形长城,到了江西要登龙虎山,到了山西要看九龙壁;我们形容地势险要,叫“龙盘虎踞”,形容精力充沛,叫“生龙活虎”,形容吉祥喜庆,叫“龙凤呈祥”,形容昂扬进取,叫“龙马精神”……

  不仅如此,我们至今仍保留许多与龙相关的风俗。正月十五闹元宵,大江南北会舞龙灯,以此寄寓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祈盼;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传说这一天万物复苏,龙也要在春雷中醒来。有的地方在这一天会把草木灰与谷糠类的粉末撒在地上,从户外水边一路撒到厨房,意为“引龙回”,有的地方在这一天送孩子上学,意为“占鳌头”,还有的地方在这一天为孩子剃头,意为“剃龙头”;五月初五端午节,多水的地方还会举行“赛龙舟”,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

  龙行天下,载于文艺

  龙时而腾飞于万里云天,时而蛰伏于浩渺沧海,时而兴云布雨,形若雷电,时而东鳞西爪,隐匿藏行,但是龙并不真存于世,那么,这些丰富浩繁的龙之形象,又如何为人所知?文学与艺术,正是传播龙之形象的绝佳载体。

  在屈原的笔下,龙是奔驰于云天的坐骑,往往喻示主人的高洁情怀。《离骚》云“驾八龙之婉约兮,载云旗之委蛇”,《涉江》云“驾青虬兮骖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到了曹植的《洛神赋》里,以一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状写洛神风姿,更是流芳千古;唐朝李贺要“呼龙耕烟种瑶草”(《天上谣》);南唐李煜则犹忆“车如流水马如龙”(《望江南》);文天祥在《酹江月·和友〈驿中言别〉》写道:“乾坤能大,算蛟龙岂是池中物?”颇有托物言志的味道,字里行间纵横着男儿豪气。

  还有一些关于龙的民间传说,被收入典籍,传之翰墨,也悄然塑造着龙的形象。《太平广记》载录了鱼化龙的故事,说每年春夏之交,各地黄鲤鱼争赴龙门,跃过者“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焚其尾,乃化为龙”,后来民间便常用“鱼跃龙门”比喻考试高中。不仅如此,龙还常常在传说中与人发生感情。《张生煮海》、《柳毅传书》一类的故事,便演绎了书生与龙女之间美丽动人的爱情传说,它们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同时把龙的形象也广植于百姓心中。

  更直观的“龙”的形象流传,存于雕塑与书画。人们把雕刻于器皿、砖瓦一类物件身上的龙形称为龙纹,不同时代的龙纹,生动体现了古人心中“龙”形象的变化,也折射不同时代的文化特色与精神风貌。比如汉瓦中的青龙,昂首阔步,龙尾高扬,呈现出雄健奔放的态势,颇能传递大汉气象。历代名画中,不乏择龙入画的佳作。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六龙齐驱为洛神拉车,一龙跃起做升腾状,称得上形神俱丰;宋代《云龙图》中的飞龙则蜿蜒盘旋,回蟠升降,兼有云雾之飘逸与松树之遒劲,几可脱纸欲飞。最为有名的是“画龙点睛”。据《历代名画记》载,梁朝画家张僧繇为壁画上的龙点睛,龙则破壁腾天。这个记载既形容张僧繇画技神奇,也喻示了中国画的一大奥妙:贵在神韵。因为眼乃神韵之门,有眼则有神,有神则有灵。

  龙之传统,取舍在人

  为什么龙并不真正存在,却在人们心中绽放着耀眼光芒?为什么生活中存在着很多其他动物,中国人却偏偏喜欢自称“龙的传人”?我想,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把龙视作了一种情感的纽带与文化的象征,龙的身上,必然有暗合于我们民族精神的地方,如此,它才有在民间不断流传的土壤。

  古时画家画龙,讲究“九似”,即龙的身体有九个部位与其他动物相似,可见龙的形象是一个综合体,融合了其他动物的特点与精华。龙行于世,与这种吸纳、包容的精神不无关系。中国人自古就讲“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东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推崇的正是一种包容文化。另一方面,龙带给人们的感觉,往往是飞舞奔腾,昂扬向上,能潜能飞,这样的形象,不正与中国人所秉持的自强不息,昂扬进取,乃至能屈能伸的人生观有着相通之处?也许,古人在塑造龙的形象时,便不断地融入着自己的精神与理想,反过来,又常常从龙的身上,汲取着处世的智慧与勇气。

  在一些场合听人说,龙在西方被视为恶兽,且外形张牙舞爪,不是理想的文化标志。这种说法其实存在很大漏洞。刘锡诚介绍:“我国早就有专家写过文章,指出西方龙与中国龙不是一回事。它们是从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里生长出来的,被寄寓的文化含义具有霄壤之别,不能混为一谈。”至于说龙的外形张牙舞爪,则近乎于苛责了。难道我们不希望看到昂扬奔腾的龙,倒希望看到躺在地上动也不动的“病”龙么?

  说到底,龙是传统之物,是一种精神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对龙文化的审视与继承,关键取决于人。如果我们从龙的身上,吸取的是包容、中和的精神,是昂然进取的锐气,是无所畏惧的刚猛之心,是能屈能伸的做事之道,那么,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还有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TOP

2012至少三个“龙节” 江南分龙日气氛尤为浓重

中新网 2012年01月18日 15:35 来源:新民晚报

  编者按

  龙,一种从未存在过的动物,却是中华民族最钟爱的动物形象之一。今天起,本报推出“话龙点今”专栏,与您聊聊龙文化、龙民俗、龙考古,也说说这些“龙”和今天的缘分。

  金龙贺喜出东海,玉兔辞岁回月宫。再过五天,壬辰龙年的钟声就将敲响。虽然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虚构的动物,但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对龙年又有着特别的情感。民俗专家、上海文庙顾问顾延培告诉记者,对我们这些龙的传人来说,今年至少有三个“龙节”值得纪念。

  龙是中华民族进入农业社会后创造出的一种虚拟动物,属于水物,它的产生与农业对水的需求有关。龙在十二生肖中位居第五,与十二地支配属“辰”。一天十二时辰中的“辰时”,即指上午7时至9时,相传这是“群龙行雨”之时,因此又能被称作“龙时”。还有一个有趣的龙年观察法是,公元年号除以12后余数是8的年份,都是龙年。

  “中国是龙的故乡,在成语中也有许多寓意龙年大吉的好口彩,比如:龙马精神、龙飞凤舞、龙凤呈祥等。”顾延培说,龙年里至少有三个节日是既与龙有着密切关联、又具有特别的节庆意义。第一个是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又称春龙节、青龙节等,这个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第二个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在这一天吃粽子、赛龙舟,以纪念屈原的爱国情怀;第三个是农历五月二十的“分龙日”,各地民间聚“水龙”作消防演习,又称“水龙会”。顾延培解释说,特别是每年的“分龙日”,江南地区的节日气氛尤为浓重,民间有分龙次日下雨预兆秋粮丰收之说,正如民谚所说:“二十分龙廿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上海民谚又称:“二十分龙廿一雨,水车搁勒弄堂里。”早年间,上海老城厢都会在“分龙日”里举办各种带有消防演习性质的射水比赛,所射的水着有颜色,五彩缤纷,蔚为大观。

  本报记者  王蔚

TOP

龙图腾的变迁:起源于天象崇拜

中新网 2012年01月29日 16:06 来源:金陵晚报

  龙是我们的图腾,也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图腾。“我们都是龙的子孙!”“我们都是龙的传人!”很多中国人和海外华人都这样说。然而,这种精神图腾是如何形成并随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延续到现在的呢?在龙年到来之际,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从龙图腾的变迁上为人们进行了阐释。

  起源于天象崇拜

  关于龙的起源,千百年来一直有人在探究,近一个多世纪以来,众多的中外学者也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然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万建中看来,龙图腾最早应该起源于天象崇拜。上个世纪80年代,测定年代为8000年前的辽宁省阜新市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发现了一条长约19.7米、用红褐色石块堆砌、摆放的龙,这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龙形图案,这条龙的发现,把中国人崇龙的历史一直推到了8000年前。不过万建中认为,这很难说明那时就是龙图腾的起点。

  “实际上龙图腾的起源要追溯到更为久远的天象崇拜上。”万建中说,在人类漫长的繁衍历史上,最早的崇拜就是天象崇拜,中国也不例外,在远古时期,我们的先民对很多自然现象感到不解,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及灾害更是感到恐惧,因此对它们就出现了敬畏的心理。但是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天象崇拜的呢?有人类学家推测,人类的这种崇拜至少要前推到数万年以前。

  “也就是在这个阶段,我们的先民产生了最为原始的龙形象。”万建中认为,龙最早就来自于闪电弯弯曲曲的形象,而其发音则来自于隆隆的雷声,先民们通过对自然及天象的观察,认为天上存在着一种能够呼风唤雨、会打雷并以闪电形象现身的神物,根据雷声他们将其称之为龙。在阴云密布的天气,每当看到风起云涌,听到隆隆打雷的声音,有时甚至还会看到随之而来的闪电,先民就知道是龙来了。而龙让他们捉摸不透,有时还让他们感到非常害怕,就越发让他们感到敬畏。于是,对龙的崇拜就开始了。

  在先民们逐步进入农业社会后,水灾旱灾直接关系到农业的丰歉,而在先民们看来,他们的收成似乎和神通广大的龙具有很大关系,于是,龙就和庄稼的种植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了。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我们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国,有意思的是,我们农业的农和龙的发音很近似,这可能是先民受到了对雷电天象崇拜的影响。”万建中说。

  图腾崇拜和龙的形象结合

  人类社会进入氏族社会以后,图腾崇拜开始成为各个氏族重要的崇拜对象,而动物形象则是众多部落选择的对象。

  “在氏族社会中,人们往往相信自己的祖先是一种特定的动物、植物或其他无生命的东西,而这种东西就会逐步发展成为氏族祖先的象征和保护神,大概是和狩猎文化相关的原因,动物图腾成为最为主要的形式。后来随着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出现,部落的动物图腾崇拜就开始出现问题了。”万建中说。由于各个氏族的动物图腾不同,对氏族部落集团而言,它们在进行朝拜或者祭祀时就显得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种新的图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家共同敬畏的对象——龙就成为大家新的图腾标志,一些有实力的氏族还开始将自己部落的动物图腾融合到龙的形象上。

  在远古时代,这些动物在先民的祭祀中,不仅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在形态上也被神化。在漫长的远古岁月中,动物图腾形象与其他原始宗教中动物崇拜形象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的龙形象。

  不过在不同的氏族部落集团中,龙图腾的形象也有一些差异。相传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竹书纪年》记载:中华人文始祖伏羲氏时期,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在不同的氏族中,龙图腾就呈现出了不同的形象。

  后来,随着部落联盟的不断发展,龙图腾开始呈现出了融合的趋势。汉代学者王充曾指出,龙的角像鹿,头如驼,眼睛如兔,颈如蛇,腹似蜃,鳞如鲤,爪似鹰,掌如虎,耳朵像牛。如果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龙形象的复杂性就与多个氏族部落集团的图腾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

  大约在商代龙角开始出现

  大约在商朝时期,龙开始出现一个重要的特征,即龙角的出现。这时龙角的形状还不固定,有的如长颈鹿,角呈锥形;有的如绵羊,角向后卷;也有的如花冠,还有的似羚羊,此外还有前卷形、虎耳形、螺旋形等各种形状。

  目前的考古发现,商代以前的龙形象中并没有角。商代的龙却生出角来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商代对角的崇拜。现在我们都知道,在动物中,角一般是雄性动物才会有的,而且硕大强壮的角,往往是强壮有力的象征,因此角受到远古先民们的重视和崇敬,成为祭祀等宗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物品。而商代对角的崇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但祭祀的牲畜必须有角,而且依场合的不同,角的大小形状也有不同。例如祭天地时用作牺牲的牛,角要如茧栗大小;祭拜祖先时用作牺牲的牛,角以能握在手中而不出把才算合适;宴请宾客用的牛,角要一尺长;有时用来祭拜的牛,还要求两角要平齐,绝对对称,还要有光泽。

  也就是在这种角的崇拜中,雄性的龙被添上了角。至此,龙的形象趋于完整。今天的考古也发现,商朝器物上的龙和我们今天龙的形象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是在个别形体部分上有一些差异。

  春秋战国时期前后,龙也开始出现了分门别类的分类: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龙已成为民族的精神图腾

  到秦汉时代,随着封建大一统的出现,龙的形象也开始成为皇权至高无上的标志,封建帝王牵强附会地认为自己就是真龙天子,并编织出各种精彩故事。如《史记》中就记载秦始皇称之为“祖龙”,而《史记》中甚至还记载:传闻刘邦为母亲和龙交媾所生。

  “在封建王朝时代,皇帝一般都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他们也一直对老百姓强化这样的观念。”万建中说。自上个世纪初清朝结束以后,随着皇权的消失,龙不再具有封建统治的象征意义,但是龙王庙、龙船、龙灯等龙文化依旧盛行,龙依旧是中国人及海外华人重要的精神图腾,并且龙文化也和我们的民族精神紧密相连。

  “我们仔细琢磨中文‘国家’这个词,就十分有意思,国和家密切联系在一起,有国才有家,有家才有国,家国一统,它讲究的是团圆、统一,我们中国人最为注重的就是国家统一,家庭团圆,而龙的形象则是个复合体,它正是文化交汇融合后在我们的民族中形成的一个神物,将它作为我们民族的象征尤为贴切。”万建中说,目前的中国是有56个民族的大家庭,如果从民族的发展及源头追溯,所有的民族都同根同源,大家都是一家人,彼此之间血脉相连,而龙的形象则很好地体现了这种关系。 北京科技报

TOP

龙年是凶年? 民俗专家:吉凶的关键在“人和”

中新网 2012年01月28日 11:00 来源:北京晨报

  12年的轮回,今又龙年。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千百年来,我们因“龙种”而感到自豪。然而,在12生肖中,龙是唯一想象出来的动物,它在人们心中的定位始终在漂移。我们敬服它无所不能,但又畏惧它的变化多端,我们一边将其归入神灵,一边又用舞龙的方式来戏耍它。
  在汉语中,龙也呈现出多样性,龙马精神、龙腾虎跃表示赞美,变色龙、叶公好龙表示批评,而乌龙又表示讽刺。
  每到龙年,这种对龙的矛盾情绪便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在民间,“龙年是凶年”、“龙年多变故”的说法流传甚广,有趣的是,西方人却往往将龙年看成是中国的象征。那么,龙年究竟是凶是吉?应如何面对这个炎黄子孙的本命年呢?
  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民俗学家高巍先生。

  吉凶是一个变化的概念
  北京晨报:“龙年是凶年”,这个说法在民间流传甚广,您的看法如何?
  高巍:首先要搞清凶年的定义,在古人的视野中,没有绝对的吉年和凶年,凶和吉是相互转化的,每一年都是既有吉的因素,又有凶的因素,关键看你怎么去把握了。把握得好,凶年会变成吉年,把握得不好,吉年会变成凶年。具体到今年,如果说是凶年,那么今年农历上有380多天(有闰月),还是“两头春”(出现了两次立春的节气),这不又都是大吉吗?
  北京晨报:我们一边赞美龙,盼望龙年到来,一边又认为龙年不吉,这是为什么呢?
  高巍:因为传统龙的造型有点凶,比如大家对本轮“龙年”邮票设计议论纷纷,因为它采用了传统造型,看上去“张牙舞爪”,和过年的喜庆氛围不协调。其实这是个误会,龙的威猛并不是针对我们的,而是用来对付邪魔外祟的,不凶一点,怎么护佑大家的平安呢?怎么能震慑对手呢?古人将各种想象出来的神力集中在它身上,就是希望用它来战胜我们战胜不了的困难,这样才能为我们提供精神支撑,只是现代人已经很难体会到这层含义了。

  吉凶的关键在人和
  北京晨报:这么说,龙年其实是个吉年?
  高巍:也不能绝对这么说。在《易经》中,64卦都在用龙来比喻,既有“亢龙有悔”的凶,也有“龙跃于渊”的吉,在古人看来,龙在达到顶点时未必就是吉,反而是它身在低处,正不断上升、不断进步时,才是最吉利的。古人认为吉凶总在相互转化,将事物分成凶吉,旨在鼓励人们去奋斗,因为决定凶吉的力量是“天时、地利、人和”,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只要达到人和,那么就没有不可战胜的困难。
  北京晨报:不少人说,近代史上许多重大事件是在龙年发生的,这足以证明“龙年多变故”,是这样的吗?
  高巍:这是一厢情愿的说法,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在哪年带有很强的偶然性,龙年确实发生过一些大事,但其他年份也不少,1900年(鼠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城,1911年(猪年)辛亥革命,1949年(牛年)新中国成立,这些都是了不得的大事件吧?可都不发生在龙年,怎么能说龙年多事呢?这里面有一种比附心理,只要心中认定龙年不吉,那么就会不断去找新的证据,以强化自己的观点。过去江湖算命先生就特别善于把握这一点,比如说你哪年不顺,其实人哪年都有不顺的事,可你只回忆这一年,不与其他年份对比,自然会觉得他算得特别准了。

  龙寄托着民族精神
  北京晨报:换言之,过度关注时间的因素,反而会造成错觉?
  高巍:任何历史事件的爆发,确实有其内在的原因,但爆发的时间却是偶然的。这就像一个人血压高,最终导致心肌梗塞,这是必然性,但究竟哪天梗塞,这谁能说清楚呢?对这个问题,还是要唯物地去看,不要沉浸在数字游戏中。这就像古人说“四”这个数不吉,可四平八稳、四通八达这些好事不也与四相关吗?
  北京晨报:也许很多人会这样想:时代发展了,今天龙的形象是不是可以不必那么凶了?
  高巍:在12生肖中,龙是唯一人造的动物,它与人们日常生活没有直接关联,之所以创造龙,因为它寄托着我们的理想与民族精神,今天大家觉得它造型凶,这说明我们与传统之间出现了断裂。大家对“龙票”设计不满,提出批评,其实这不是个设计问题,它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尴尬处境:你完全尊重历史,就不匹配今天人们的审美习惯,你完全屈从于当下,又在历史上找不到任何渊源与依据。总之,不论怎么选择,大家都不会太满意。当然,从某种意义上看,有争议也是好现象,它提供了一个机会,让大家重新思考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怎样找到回家的路
  北京晨报:那么,传统是怎么断裂的呢?
  高巍: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清末即已发端,到1919年“五四”运动,对传统文化采取了彻底否定的态度,这就在我们与历史之间,人为制造了一个巨大的沟壑,怎样将当下时尚的、审美的元素与传统有机地结合起来,直到今天也还是一个难题。
  北京晨报:每到春节,中国人便会从四面八方赶回家中,可我们的文化回家之路,依然漫长,甚至看不清方向,您的意见如何?
  高巍:还是要先从理念入手,改变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漠视传统、否定文化敬畏感的偏执,对祖先的做法先要设身处地去感受、去理解,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概斥为封建迷信。传统的形成,并非一代人就能成功,它有时需要上千年的沉淀,今天我们遇到的许多问题,古人也遇到过,可为什么不借鉴一下他们的解决方案呢?总是拿舶来的文化说事,却忘掉了舶来文化也有个水土不服的问题,也应该与传统有机结合,总之,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这本身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本应是个有机嫁接的过程,而不是看见别人的东西好,便拔掉自己原有的东西,重新去种别人的。

  不必对传统文化感到悲观
  北京晨报:现实地看,今天传统文化面临着诸多困境,此外还存在着被歪曲、被阉割的风险,您认为它还能继续传承下去吗?它会不会彻底被人们遗忘?
  高巍:这个观点有点过于悲观了,我认为,传统不可能断根,只要中国人在,传统文化就会延续,因为它早已融入到我们的血脉中去了,许多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人,被称为“香蕉人”,被认为是黄种人的皮肤、白种人的内心,可即使如此,人家真的就认可他了吗?他真能抹去自己身上传统的痕迹吗?不会的,不论怎么变,他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情感追求依然是中国人的,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做传统年节文化的推广,因为传统不是一个词,它要落实到我们的具体生活中。
  北京晨报: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复兴传统文化,要从生活层面入手?
  高巍:是的,只有落实到生活层面,才能找到传统的基础,比如年夜饭,过去是为了解馋,今天则是为了体味家的味道,我们提倡在家吃年夜饭,这样就找到了传统与现实的结合点。振兴传统不能全靠炒概念,也不能全靠政府,它应该从孝敬父母,从一桌年夜饭开始,即使是简简单单的敬酒,也有传统的力量在,在这个层面上去努力,才是当务之急。
  陈辉/文

  历史龙年大事记
  公元前221(庚辰)年
  秦始皇灭掉最后一个诸侯国——齐国,实现了六国统一。
  公元9年1月10日(戊辰年末)
  王莽篡位,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
  公元68(戊辰)年
  东汉明帝诏建洛阳白马寺,邀请两位印度佛师在寺中编译佛典《四十二章经》,佛教自此开始在中国传播。
  公元200(庚辰)年
  曹操与袁绍两军大战,史称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公元1616(丙辰)年
  满族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各部、建立八旗,在赫图阿拉称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积极做好入关准备,奠定了清朝300年统治的基业。
  公元1856(丙辰)年
  洪秀全密令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赶回南京,杀掉东王杨秀清。随后韦昌辉与石达开发生内讧,石达开连夜出走。此为“天京事变”。
  公元1916(丙辰)年
  云南都督蔡锷发起反袁护国战争。同年袁世凯病死。

TOP

龙年春节探世界“龙迹”

中国文化报 >  2012-01-21


庙会从来不缺人气

年俗小物件最能吸引孩子的目光

    南晓
    2012年新年伊始,在美国纽约时报广场的电子屏幕上,一幅以“龙驾祥云”图案和“欢乐春节”字样为标识的宣传画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春节,一个原本区域性的节日,如今越来越有“国际范儿”。
    春节的“国际范儿”体现在,如今,它不仅仅在中国是法定假日,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韩国以及越南、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春节都被列为法定假日。世界上的一些地区,如纽约已经把农历春节作为公共假日写入法规。
    春节的“国际范儿”也体现在,它不仅仅在国内拥有大大小小体现各地不同年俗、小吃的各色庙会,在世界华人广泛聚集的各国唐人街上,庙会早已变成了不止是当地华人参与的祝福活动。
    不管你现在身处北京、上海、南京还是新加坡、墨尔本……只要置身庙会中,就一定能感受到这既充满传统韵味,又“国际范儿”十足的龙年春节,来一场自己和新年的“寻龙记”。
    甭管你是地道的北京土著,还是初来乍到的外地客人,在京城过年不去庙会挤挤逛逛,就如同在年三十夜里熬稀粥——不像个过年的样子。

    北京:每天逛一处,十五天逛不完
    传统牌:中国民间天宫赐福信仰很普遍,击鼓祈福、万人写万福等传统项目依然是今年恭王府春节的最大亮点——谁不愿福气常随呢?品着王府传统小吃,看着惊险的杂技曲艺表演,当然也十分给力。引人入胜的趣味对联探秘,有奖猜灯谜……这个春节想不乐都不行!
    京城的各处庙会多在元宵节后告一段落。恭王府独辟蹊径,将自己的民俗年延长至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由于恭王府位于北京的“水龙脉”上,又珍藏着康熙御笔“天下第一福”,在此举办“祈龙赐福‘二月二,龙抬头’民俗活动周”实至名归。活动从农历二月初二持续到二月初五,将重现昔日王府拜龙王的隆重仪式,还有王爷耕田、公主回宫等古装演义。
    逛地坛庙会也是京城老百姓过年必有的一景儿。今年的地坛庙会更加注重京味、京韵。什刹海的“嘻笑堂相声会馆”将会表演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等传统曲艺节目。而北京宝三艺术团的艺术家也将来展示正宗的天桥绝活,庙会上您可别忘了到场喝彩。
    健康帮:当我们提起“龙潭湖”时,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并非它的园林形象,而是涌现出庙会的热闹场景来。龙年到龙潭公园逛龙潭庙会,这看起来就龙年气息十足。以体育健身为传统特色项目的庙会,在各资深庙会中龙潭湖算是独一份了。由专业选手带来的摔跤、柔道、跆拳道、散打等精彩表演轮番上演,体育明星们还将与游人现场过招。花会表演作为庙会的重头戏,自然不可缺少。朝鲜族象帽舞、辽宁抚顺秧歌、盖州高跷、河北龙狮舞等8至10支国家级以上花会队伍会使你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
    洋气派:充满着浓郁世界风情的表演,一直是春节朝阳国际风情节最大的看点之一,它在大打传统牌的庙会中着实不多见。来自英国、法国、荷兰、俄罗斯、希腊等国的近百名艺术家、9个艺术团体轮番上阵参加风情节的演出,使游客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异域风情演出和独特的街头文化。
    皇族范儿:大观园红楼庙会的招牌项目——“元妃省亲”古装大游行今年亦有创新,大观园数字馆首次出现在庙会上,营造互动展示的最佳效果。当然,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表演是必不可少的,如童趣十足的木偶剧、皮影戏《红楼梦》、幽默诙谐的刘姥姥醉酒等表演都将在红楼庙会中精彩亮相。
    我们曾在影视作品中看到皇帝参与祈福等庙会庆祝表演,今年咱也能真的跟随“皇帝”游庙会啦。圆明园庙会将以“祥龙聚福”皇帝游庙会为主题,由专业演员扮演的皇帝及随从沿着游线进行冰嬉迎春、御笔书福、添仓添福、听戏赐福等场景表演,表现皇帝与百姓共同享受新年的喜庆吉祥。
    祈福系:香山碧云寺内,可穿“福中有福”门、过“红运当头”架、撞“福音长鸣”钟、打“福在眼前”金钱眼、挂“福禄寿禧”牌、系“吉祥如意”条、放“福生入水”鱼、登“祈福行运”塔。游客登福台,向天祈求,将自己的心愿写在福牌、福条上,系在祈福柱上。
    迎春祈福活动都是以展示中国传统“福”文化为特点,不过红螺寺的“五福贺岁”体验活动独具一格,游客可以参与“敬香礼佛祈福纳祥”“撞钟福音辞旧迎新”“吉祥宝鼎赐福纳祥”“请福回家”“五福临门迎好运”等“五福贺岁”活动。
    除了庙会云集的北京,全国许多城市也有大大小小不同民俗“混搭”的庙会同时上演。不过,春节绝不是一个只在国内热闹的节日,在世界各地的唐人街,“寻龙记”也在热闹上演。

    新加坡:榕树下许新年愿望
    新加坡的唐人街叫牛车水,每逢农历新年,牛车水都会举办别具南洋特色的春节庆典,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感受欢愉的春节气氛。
    牛车水有着上百年历史,到处都洋溢着传统的东方色彩,华人文化和传统被原汁原味地传承下来。两旁的古旧楼房、各式店铺、货摊和不同风味的餐馆以及喧嚣的叫卖声,无不渗透着南洋华人聚居地的民风民俗。每逢春节,这里都会举办新春亮灯、年货市场、舞狮比赛、倒数迎春等精彩的传统活动。
    赏灯是当地人最喜欢的新年活动。今年的主题是“龙腾大地春,万家庆丰年”,春节期间将会有九条水龙在牛车水齐齐亮相。除此之外,祈福许愿是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环节,你可到宝塔街的一棵接近5米高的榕树下许下新年愿望。另一个祈福许愿地是天福宫,这座有着百年历史的古老庙宇,在新春期间会有醒狮舞龙前来助兴,与你一起迎接龙年的到来。

    吉隆坡:中西混搭求“桃花”
    马来西亚的春节就是一场东西方交融混搭的春节秀。马来西亚约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是华人,该国把华人农历新年列为法定假日。华人中有20%的天主教和基督教徒,为此,教堂大年初一开放,供这些教徒做弥撒。教堂还允许华人的舞狮队到教堂舞狮。所以,在马来西亚过春节,可以充分体会到什么叫做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合璧混搭。
    当地华人庆祝新春的活动也一直持续到元宵节,年味十足。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的唐人街——茨厂街,作为逾百年历史的老区,见证了吉隆坡发展和繁荣的历史。每年春节未到,茨厂街等华人聚居地都会挂起绢制的“桃花树”、结满果实的金橘树和各式春联,年画则是吉隆坡华人商铺最喜爱的装饰。
    “春节期间,吉隆坡的唐人街庆祝活动亦是当地华人自发举行的,政府并没有设定每年的庆祝主题。由于马来西亚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融合的国家,全年节日很多,当地人乐于感受其他民族的快乐节日氛围。”马来西亚旅游局北京办事处相关人士说。

    曼谷:王室成员光临唐人街
    与国内相比,曼谷的唐人街年味甚至比国内一些地方还要浓,浓浓的春节气氛从年前就开始蔓延开来。位于泰国曼谷老城区的唐人街,其繁华程度在东南亚各地的唐人街中堪称魁首。街区长约2公里,是曼谷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已有近200年历史。每年春节,泰国王室成员都会光临唐人街,给当地华人拜年,泰国国家电视台甚至进行电视直播。
    就像中国各地春节赶庙会的习俗一样,当天许多泰国民众也都特意来到唐人街感受中国春节的热闹气氛。无论是成串的红灯笼,还是恭贺新禧的条幅,无论是闹中取静的现场剪纸,还是身着小唐装的孩子们,触目所及,无不让人感受到浓郁的年味儿。“由于当地华人在春节期间,更多是一家人在室内团聚,唐人街上的祝福活动也是自发的,每年并没有特别的欢聚主题。”泰国国家旅游局北京办事处的王女士说。

    墨尔本:逛唐人街、看澳网
    澳大利亚墨尔本名为Little BourkeStreet的唐人街显得古色古香,它是澳大利亚最古老的、也是西方最长的一条唐人街,犹如古老的中国传统建筑长廊。当年大批广东人蜂拥而至前来淘金,这里便成为他们最早的落脚地。如今尽管许多当年淘金人的寓所已经不复存在,但诸多传统中式建筑仍保留着,而且融入了墨尔本当地特色。
    春节来到唐人街,你会体验到别具一格的异国年味。当地人相当重视联欢活动,提前一个多月便开始筹备,活动时街道更是全封闭地搭台联欢。欢腾喜庆的唐人街让人对新一年充满希望,连老外也会前来凑热闹,感受春节喜庆洋洋的气氛。
    从1月16日至29日,墨尔本将聚集世界顶尖的网球高手和众多的网球发烧友,全城掀起观赛热潮。1月23日正好是中国新年的正月初一,如果能在这天去看一场顶级网球比赛,感受这里的魅力阳光,享受一个美妙的夏季网球假期,相信一定意义非凡。

TOP

龙年说龙 ——五歌诀勾勒龙文化承传史

中国文化报 2012-01-19


张晓林剪纸作品《八旗龙》。此“八旗龙”来源于清代皇家战旗上的神龙图案,造型为“升龙”,寓意昂扬向上、威震天下、战无不胜、步步高升。

    赵  书

    2012年是农历壬辰年。壬辰在干支周期中是第29位,辰龙在十二生肖中是第5位,五行中属水,长流水。在十二生肖中唯有龙是想象中的动物,古人将其排在第5位,以享“九五”之尊。中国的龙是“容合龙”,形象地体现中华文化的精髓——“容合”。容合是兼容、包容、综合、化合,多元一体的概称。龙的形成首先与人的祈福要求有关,人们把龙看成是闪电的化身,是兴云布雨、司水理水的水利神和农业神,是具象多种动物特征的综合。后来,龙与皇权结合,成了皇权的象征,于是在传说中出现了孽龙、恶龙、毒龙、歹龙、妖龙等。现在皇帝没有了,龙的吉祥象征意义也就突出了。在壬辰年对龙文化进行一番梳理,对认识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有意义的。

    龙的身世歌

    “龙”的身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有语无文时代:龙是中国远古有语言而无文字时期对雷鸣电闪声音“隆”的指认。在《易经》中,龙是六十四卦中“震”卦的象征。“震”卦象辞曰:“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王充在《论衡》中分析说:“雷龙同类,感气而至。”“龙闻雷声而起,起而云至,云至而龙乘之。”第二阶段:传说阶段,龙既是雷神,又是人间领袖坐骑。《山海经》里出现的雷神,正是龙的模样。黄帝功成名就后,乘龙上天。随着社会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出现,古人认为天上有什么,地上对应就有什么,于是把转瞬即逝的闪电雷声,与地面上的蛇、鳄、蜥蜴、鲵、马、牛、鹿、虎、熊等动物联系起来,“龙”由形声“隆”的指认,向有具体稳定形象的雷电、云、虹霓、龙卷风、星宿等自然天象多元容合而产生的神物的认定。第三阶段:佛教、道教把龙吸收到自己信仰之列。“龙”是天象崇拜和动物崇拜相结合的产物,是自然崇拜的升华。第四阶段:皇权与龙文化结合,皇帝称“真龙天子”。民间把龙看做保证风调雨顺的瑞物,每到节日耍龙灯、划龙舟庆贺。第五阶段:龙是多元一体、和合圆融的吉祥象征。我国有56个民族,又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字,但是对于“龙”的称谓是仿雷声“隆”,有高度认同。

    龙文化发展的这五大阶段,说明龙文化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目前最早发现的龙形象是位于辽宁省阜新市查海原始村落遗址的由大小均匀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的龙,其型似蛇,故称“蛇型原龙”,属于红山文化,是中华民族起源的重要标志,也是由天象“龙”转向地面“龙”的证明。有关华胥在雷泽踏雷声脚印而孕伏羲的神话,各地汉族对此有高度认同。龙纹的出现,断代在公元前6000年前后,距今约8000年。龙的形象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各个时期均有自己的特点:

    周代之前夔龙期,     陶器残片显光辉,

    春秋战国多飞龙,     体态妸娜多造型;

    南北五代行龙美,     矫健豪放喜欢水,

    宋元黄龙进宮廷,     三停九似云中行;

    明清神龙添长发,     繁复累赘全不怕,

    吉祥寓意向上加,     龙凤呈祥锦上花;

    多元一体中华龙,     久经风雨更英雄,

    自强不息求发展,     五风十雨享太平。

    龙纹受到儒家等级思想的影响,在明代成了表现等级的最高模样,并形成制度,皇太后、皇帝、皇后、皇太子、亲王、世子、郡王等可以使用龙纹。五爪龙纹地位尊崇,除上述皇室尊贵外,一般人不得使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朝廷下令:“官吏衣服帐幔,不许用玄、黄、紫三色并织绣龙凤纹,违者罪及染造之人。”明代为寺划分等级,又出现仅次龙袍的“蟒袍”,其区别是四爪,整体造型几乎和龙一样。以后又出现了飞鱼、斗牛等一系列似龙非龙的纹样。这就出现了皇帝一边禁止大臣穿制蟒衣,一方面又为了表示恩宠,不断赏赐给大臣的现象,如给一品斗牛、二品飞鱼、三品蟒、四品麒麟、五六七品虎彪,使得龙纹系列不断增加。

    神龙歌

    龙的形象发展经过了漫长时期,又是多种文化的组合结果。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年至前2100年)的不同文化区域的原龙有:辽宁红山文化蛇型原龙、浙江河姆渡遗址鹰型原龙、陕西仰韶文化鱼型原龙、河南濮阳西水坡鳄型原龙、内蒙古赤峰猪型原龙、内蒙古赤峰敖汉旗鹿型原龙、湖北黄梅县大溪文化牛型原龙、甘肃甘谷县鲵型原龙、内蒙古赤峰三星他拉村马型原龙。当代的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说明龙的形象是各地图腾纹样的综合表现。佛教传入中国后,佛经中有一种名叫“那迦”的神兽,神通广大,在护法八部神祇中列第二位,在水中称王,于是顺理成章译为“龙王”。道教不失时机地把龙王信仰纳入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其成为一位专司兴云布雨的神。这一切都说明中国的“龙”与基督教中被视为恶魔象征的“dragon”是不一样的。中国龙属于“神”的系列,来源于古人类对大自然“雷”的崇拜,是吉祥物。后来,“龙”逐渐有了自己的形象,一般来讲是九种动物特征的综合。“九”是吉祥数字。基于这9种原型,在元、明、清三代,龙的造型逐渐定型,其口诀是:

    牛头鹿角眼如虾,     鹰爪蛇身蜥蜴尾巴,

    鳄鱼嘴,泥鳅须,     混身披满金鱼甲。

    龙生九子歌

    龙是吉祥物,它的神性可概括为18个字:喜水、好飞、通天、善变、显灵、征瑞、示威、比帝。它的这些神性用不同形象应用在日常生活九个方面,因此有“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之说。龙的9个儿子各司其职,各种版本说法不同,下为其中一说:

    大爷赑屃形似龟,     碑下负重显神威;

    二爷螭吻形似兽,     屋顶远望看宇宙;

    三爷蒲牢身材小,     生性好吼为钟钮;

    四爷狴犴形似虎,     立于狱门不喊苦;

    五爷饕餮喜欢吃,     立于鼎盖护饮食;

    六爷霸下性好水,     立水桥柱吓水鬼;

    七爷睚眦性好杀,     紧抱刀环看着家;

    八爷狻猊形似狮,     立于香炉把烟吃;

    九爷椒图似螺蚌,     乐守铺首于门上。

    壬辰水龙歌

    我国用天干地支纪年,60年中十二生肖要循环5次,于是又把相生相克的五行观念引入纪年法,于是每一年又有了“五行”的属性。原始五行说具有朴素的唯物论性质,是我们祖先对客观事物多样性的一种概括。有了五行属性又加以拟人化,有了生肖值星,并且有名有姓有故事。在北京白云观元辰殿供奉着六十甲子星宿神像,壬辰值星口诀如下:

    壬辰值星名彭泰,     神龙得水云天外,

    风调雨顺长流水,     水暖鱼欢真自在。

    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名人属龙。如:最早的方言辞典的作者扬雄(前53年至18年)、最早的纪传体断代史作者班固(32年至92年)、最早创造地图绘制理论的人裴秀(224年至271年)、最早的女书法家卫铄(272年至349年)、第一个出身贫农的皇帝朱元璋(1328年至1398年)、《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1640年至1715年)、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等。

    龙的家族歌

    龙作为一种神物,形象地表达了多元一体的理念,体现了刚毅强健、奋发进取的精神,在当前时代中仍有积极意义。龙是吉祥神物,也是一个“家族”,早在三国时期魏人张揖在《广雅》中就将龙分为4种,“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螭龙”,实际更多。尤其是在“龙”由皇帝专用后,衍生出来的“龙”就更多了。从造型上,我们把它们视为一族。

    烛龙如光闪,蛇身人的脸;

    蛟龙如巨鳄,力大能伤虎;

    乌龙能上天,动作似疯癫;

    龙母可称神,施恩保世人;

    龙女是为仙,佑人保平安;

    龙子有九个,子子不相同;

    麒麟是瑞兽,盛世把身露;

    貔貅善理财,珠宝全聚来。

    中国龙是由象声语、象形字、抽象图形逐渐发展成的覆盖面极其广泛的吉祥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事象。中国龙纹样早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欧洲,但正式用英文“Dragon”代表龙的是明代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马窦(1552年至1610年),因为当时他没有在外文中找到一个与“龙”相应的词汇,并无恶意。1840年后,一些种族主义分子利用当时的翻译局限,把中国“龙”与西方传说中的怪兽联系起来,并有人说是“黄祸”,造成了中国吉祥如意中华龙与西方传说中的恶魔的混淆,曲解了“龙”的吉祥本意。因中国龙之声与象声词“隆”是同音,出身于有语无文时代对雷电物理现象的指认,进而发展到对多种动物来源的想象,是对大自然崇拜、中国“天一合一”“和合圆融”思想的体现,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时代,建议把“龙”就翻译为“Long”,以避免文化对龙的形象和文化内涵认知上的混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