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铭铭]荐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王铭铭]荐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

王明珂游牧者的抉择


王铭铭博客 (2009-01-08 20:57:41)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的做法,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以种种方式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即使是将眼光局限于帝制中国,帝、王、将、相,士、农、工、商,“定居性”的“农”,也只不过是其他诸多流动性极强的人物一员;种类繁多,“性质”各异的人物类型之分化、互动、结合,方为中国历史的整体。而在中国历史的整体中,广阔的“北方”游牧社会,与“南方”的农耕社会之间,又几近形成一个二元结构,二者之间的互动,可谓是中国历史经验之戏剧化表达。

        王明珂的这本《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明珂,该有“之间”这个字。在其所有作品中,王兄都在阐述“之间性”对于理解中国民族史的关键意义。如同《华夏边缘》、《羌在汉藏之间》,摆在我们面前的《游牧者的抉择》,一如既往,诠释了“居与游”之间发生的许多事。在这一“之间性”中,作为“另类元素”的游牧者,恰是在与“我族”的交往中,成为我们的“他者”的,也恰是在这一交往中,成为我们的一部分的,而如同“他们”,我们也一样,务须直面这个“南下”力量,方可表达“自我”。

        顾颉刚先生曾在“秦汉统一的由来和战国人对于世界的想象”一文中指出,“一位中国汉族所居的十八省从古以来就是这样一统的”,“这实在是误用了秦汉以后的眼光来定秦汉以前的疆域”。顾先生早已于1920年代开创了边界反思之学。《游牧者的抉择》充分表明,顾先生用于先秦史的分析工具,也有用于我们对于秦汉及其后的历史再认识。


王铭铭2008-10-2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e490680100bsh3.html



kaka辑:



游牧者的抉擇:面對漢帝國的北亞游牧部族

作者:王明珂


分類:社會‧人文‧史地/歷史地理 叢書系列:中研院叢書
出版社:聯經 出版日期:2009/1/6
ISBN:9789860170054 書籍編號:kk0225108
頁數:304

本書以人類學的游牧社會研究為基礎,重新詮釋考古與文獻所見的漢代中國北方三種游牧人群社會──草原游牧的匈奴,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與森林草原游牧的鮮卑與烏桓──以及他們與漢帝國間的互動。

本書說明這些游牧人群,為了適存於華夏邊緣形成所造成的新情境,而發展各自的專化游牧生計,並形成特定社會政治組織,西羌的「部落」,匈奴的「國家」,以及烏桓、鮮卑的「部落聯盟」。他們藉此與漢帝國互動,在漢代形成不同的北方華夏邊緣;後來這三種北方華夏邊緣,又不同程度的延續至明清時期。

目錄
自序與謝詞
前言
第一章 序論:游牧經濟與游牧社會
自然環境
畜產種類及其動物性
畜產構成
游牧與其移動模式
游牧生產、分工與消費
輔助性生業:狩獵、採集、農作、貿易、掠奪
游牧社會組織:家庭與牧團
游牧社會組織:家族、氏族與部落
分枝性社會結構、領袖威權與外在世界
第二章 中國北方游牧經濟的萌芽
有關歐亞大陸游牧起源的一些問題
考古學有關中國北方游牧文化起源的研究討論
西元前15至前3世紀中國北方的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
內蒙古中南部與晉陜之北
西遼河流域與燕山地區
甘青之河湟地區
環境、經濟生態與人類社會
第三章 草原游牧的匈奴
游牧「國家」問題
地理與自然環境
牧區與畜產
季節移牧活動
匈奴牧民的輔助性生計活動
游牧經濟下的匈奴國家與社會
匈奴牧民在國家與部落間的生存抉擇
第四章 高原河谷游牧的西羌
河湟地理環境與人類生態
河湟羌人的游牧經濟
畜產構成
季節移牧
輔助性生計活動
羌人部落及其社會
羌人之種號與豪酋之名
部落結構
部落領袖之決策權
羌人牧民的生存抉擇
第五章 森林草原游牧的烏桓與鮮卑
秦漢時期遼西的地理環境
烏桓、鮮卑的游牧經濟
畜產構成
季節移牧與狩獵、農作
貿易與掠奪
烏桓、鮮卑的部落社會
第六章 游牧部族與中原北疆歷史
魏晉隋唐的中原王朝與炎黃子孫
漢代以後游牧部族與中原帝國的互動
長城邊緣地帶
河湟與西北邊郡
游牧國家興衰﹕歷史循環論
歷史本相與表相
游牧國家、部落與部落聯盟
歷史本相的延續與變遷
結語 邊界‧移動‧抉擇
參考書目
索引
表目次
表一 阿穆拉貝都因人各氏族所宣稱的祖源關係
表二 布里雅特蒙古各氏族部落祖源關係
表三 漢軍與匈奴戰爭中擄獲匈奴畜牲記錄
表四 史籍所見匈奴入寇漢帝國之發生季節
表五 漢羌戰爭中漢軍擄獲羌人畜牲記錄
表六 史籍所見羌入寇漢帝國之發生季節
表七 史籍所見鮮卑與烏桓入寇漢帝國之發生季節


  
王明珂

1952年出生於台灣。1992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現為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曾任教於台灣大學、清華大學、東吳大學等校。1994至2003年間,曾多次到川西岷江上游山間,從事累計約一年的羌族田野研究。2003至2007曾多次到四川、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考察當代環境與牧業。目前進行康藏之族群與文化研究,以及中國西南民族研究。

主要的學術志業為:

藉由對種種歷史記憶、文本、表徵之分析,由長程歷史與人類生態觀點探索古代華夏與華夏邊緣之形成過程,及其歷史演變,以此建立具反省與反思性的歷史新知,並期望此歷史知識記憶能促進人群社會之公平、和諧與共榮。

著作有《羌在漢藏之間:一個華夏邊緣的歷史人類學研究》(聯經,2003)等。


简体版:

游牧者的抉择: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作者:王明珂 ISBN:9787563378708 定价:35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8-11-30

TOP

游牧者的抉择:
面对汉帝国的北亚游牧部族

作者: 王明珂

ISBN: 9787563378708
页数: 304
定价: 35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08年12月


        本书探讨的对象是华夏最古老的一个边缘——华夏北方边缘。作者以人类学的游牧社会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径,结合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早期中国北方多元的游牧社会作一新考察。作者指出,汉代中原王朝与其北方游牧部族的互动曾造成三种不同的华夏边缘,也是三种人类生态本相——蒙古草原的匈奴、甘青高原河谷的西羌、东北森林草原的鲜卑与乌桓。后来在历史上发生的一些模式化历史事件,许多都可溯及形成于汉代的此三种华夏边缘。作者期望通过情境化与反思性的历史知识,形成对当前中华民族体制下汉﹑满﹑蒙﹑藏等民族历史关系的一种新体认。

  ————————

  王明珂洞察族群认同与共同体意识之间微妙的关系,在中国民族学田野报告的传统方式之外,开阔了报导与阐释双管齐下的方法学。这是一本跨越历史学、人类学和地理学的作品,很有价值。
  

——许倬云(著名历史学家)



  我们这个时代学术中最重要之事,莫过于指出,以定居的乡土格局来形容中国社会是有问题的。“中国乡土定居性理论”抹杀了我们历史经验中的许多“另类元素”。本书为我们呈现了汉代中国北方游牧社会的诸种形态,使长期被我们视作“他者”的匈奴、西羌、东胡及其后裔,成为我们的自我认识的一个步骤。
  

——王铭铭(北京大学人类学教授)


  没有哪个古代帝国的周边,拥有像中国那样多的游牧民族;也没有哪种文字中留下像汉文一样对于游牧民族的丰富记载;然而当下游牧民族研究却是西方、俄国或日本学者的领地。当读完这部非凡拔俗的著作后,我们可以略感自豪地宣称,游牧世界的研究中终于增添了一份中国经验——从理论到微观。
  

——罗丰(宁夏考古所所长,考古学者)



  作者既解构了旧史家的片面记载,又谨慎地对待前人的研究成果,以使自己不要走过头。作者基于多年来对游牧社会的亲身观察和体验,加之对中国历史文献、考古材料的熟悉,本书可以说是王明珂一部更加宏观的著作,是一部跨越历史学和人类学的经典制作。
 

 ——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


  “游牧”不只是一种生产、消费与交换的经济手段,它还需要特定的社会组织、社会价值观来与之配合……对于熟悉定居文明社会价值体系的“我们” 来说,游牧社会研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挑战、刺激我们的知识理性;因为这样的刺激,我们或可得到些反思性新知。
  

——王明珂(本书作者)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