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网络直播】中国民俗学会2011年年会:第二会议小组直播报道(2011.10.30下午)

李自成杀人也很厉害,但是历史书里使劲宣传起义的正义性
六六大顺

TOP

《新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载:“巢复入京师,怒民迎王师,纵击杀八万人,血流于路可涉也,谓之‘洗城’。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五卷》载: “指乡聚曰:啖其人,可饱吾众。官军追蹑,获盐尸数十车。”
《资治通鉴·第二百二十五卷》载:“时民间无积聚,贼掠人为粮,生投于碓硙,并骨食之,号给粮之处曰舂磨寨。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濮、徐、兗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黄巢》载:“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仍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六六大顺

TOP

六神合体插话:对农民起义的定性,不能只听官方的宣传,必须倾听民众自己的声音
六六大顺

TOP

史书站在官方的立场,历来称农民起义为“匪”为“寇”,污蔑起义军是他们的一贯做法。上述记载中,有关黄巢种种杀人、吃人的恶行,是为黄巢起义为“黄巢之乱”张本的,因此,存在着一定的夸大成分。对此,我们应持审慎的态度,既不可全信,也不可不信。因为流传民间的传说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了佐证的证据。


作者的思考也是很有益的
六六大顺

TOP

言下大悟:作为口传法宝的《坛经》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柳倩月



:运用口头诗学的相关理论,将禅宗六祖法宝《坛经》置于悠久深广的口头传统中,对敦煌本《坛经》重“言说”甚于“文字”的倾向及“言下大悟”的禅宗顿教心法进行分析,揭示了《坛经》作为语录体禅籍的口传特点。并通过比较《坛经》敦煌本与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的主要差异,以说明《坛经》的演变是由集体共同完成的,进一步明确了《坛经》作为口传法宝的基本性质。关于口头传统影响于《坛经》的研究,虽然只是一个个案,却在经典研究方面具有突出的方法论意义。

关键词:《坛经》
言下大悟
口头传统 方法论意义



[ 本帖最后由 大高 于 2011-10-30 15:59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六六大顺

TOP

上半场我冲着爱东老师做了回疯狂的粉丝,现在,嘿嘿,原谅俺的叛变,俺去隔壁给俺导师捧场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TOP

作者一上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和意图。
六六大顺

TOP


虽然禅宗六祖法宝《坛经》以文字书写而传世,禅门中人仍以“不立文字”为宗旨,重“言说”甚于“文字”,注重言传心行,标榜“言下大悟”,这正是直截根源的宗门要法。“言下大悟”又是古老的口头传统影响于佛教的一个突出表现,由现存于世的《坛经》最早写本入手[1],追寻其作为口传文化的本来面目,有利于我们更深入更准确地理解佛教禅宗。
[1] 《坛经》传世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流传版本先后有敦煌本、惠昕本、契嵩本、宗宝本。敦煌本又称法海本,包含五件写本:英国国家图书馆所藏斯坦因本(斯5475,简称斯本)、敦煌市博物馆藏本(077号卷子,简称敦博本)、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本(简称北本)、旅顺博物馆藏本(简称旅博本)、西夏文本。
六六大顺

TOP

作者对《坛经》重“言”的倾向进行了计量统计
六六大顺

TOP

举个例子哈: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顿见真如本性。
法达[一](据斯本补)闻,言下大悟。[1]

[1] 本文所引《坛经》原文,除在引用版本上特别加以说明处,所据为“敦煌博物馆藏○七七号册子”之拍照图片,见周绍良编著:《敦煌写本坛经原本》文物出版社199712月版,第64页至第105页。[  ]中的字,为周绍良据斯本、北图本等补。( )中字,为校改说明,或对○七七号册子原本中的某字或某词所作校改。着重号由本文作者所加。
六六大顺

TOP

六神合体对佛经一窍不通也
六六大顺

TOP

语录体禅籍《坛经》的记言特点:
1、依音取字,不拘字义,方言口语混用
2、在言的表达方面遵循简化易诵记的原则。口头传法,诉诸听觉,句子不宜冗长
3、口头传法的程序化套语现象突出
4、口传的典型形式:偈颂
六六大顺

TOP

柳老师讲话中气十足,显得很自信。学习一下
六六大顺

TOP

《坛经》是集体完成的经典演变:从敦煌写本到宗宝本,字数由一万二千余字扩至二万余字,这一字数上的不断膨胀的过程,合符发生认识论的原理,即某一知识系统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不断构造的结果,在每一次理解中,总会有新的发明被包容进去。这种基本原理直接怀致发生及发展的过程体现出不断“膨胀”的特征。
六六大顺

TOP

《坛经》不同版本的扩充,主要体现为“主题修补”和“叙事扩充”。
六六大顺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