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届
姓 名 汤顺霞
学科、专业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
研究方向 民族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论文题目 苦水高高跷及其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调查研究
汉文摘要
苦水高高跷是甘肃永登地区苦水街村“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保留的一个传统社火节目,是祖辈相传的一门民间表演艺术。从元末明初开始,距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明、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至今的长期传承发展时期,它结合一年一度的苦水街“二月二龙抬头社火”进行表演。高高跷的表演是一项充满刺激的高难度、危险性较大的表演项目。苦水高高跷2006年5月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至今还没有人系统的研究过,对苦水高高跷的介绍只散见于报端,没有更多的文献记载。
本文以苦水高高跷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民俗学原理,文化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对永登地区踩高高跷的苦水村作为调查对象,了解高高跷所生存的土壤。对苦水村高高跷的制作、表演服饰、表演内容以及与“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关系,高高跷的传承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调查和研究。从民俗审美的角度解读“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高高跷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通过艺术层面的视觉感受,探寻高高跷得以生存的文化空间,在信息时代如何更好的保护和继承传统的民间艺术。
本文通过对苦水高高跷的调查研究,首先关注高高跷产生发展的地域、人文环境及生态文化空间,结合当地的文史资料,清晰描述历史上永登地区的概貌,探析不同地域的民众汇集对当地地域文化的形成和丰富。从而更进一步的了解苦水高高跷传承到现在的具体社会环境。其次对高高跷进行基本描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苦水高高跷形成的渊源演变及其表演程式。重点描述“二月二龙抬头”社火的表演内容以及与高高跷的关系,社火会是如何组织高高跷进行表演的。深度解读苦水高高跷的文化内涵与体育竞技、戏剧及宗教、娱乐价值以及苦水高高跷的现状与传承。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永登高高跷这一民俗事项承载着当地文化与历史的民间表演艺术,理当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关注和保护。
关键词:苦水高高跷,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传承,文化内涵
姓名 杨玉凤
学科、专业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
研究方向 民间文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论文题目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张家川回族婚俗新释
汉 文 摘 要
婚姻习俗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民俗事象,不同的民族对婚俗的认识与选择不同,所以在婚姻习俗的仪式和形式上都有所不同。回族的婚姻习俗保留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特征,同时又吸收了中国汉文化的传统习俗的影响,形成了地域性的差异。
一直以来,学界对婚姻习俗的研究都是从婚姻的仪式和事象的描述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忽略了女性主体性研究和多样性表现的研究。笔者选择自己的家乡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为调查地,把婚姻中的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在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进行了充分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引入女性主义的性别分析视角,重新审视了民族地区的婚姻习俗,挖掘历史上被漠视了的女性民俗及她们在婚姻中的活动和经验,以进一步对婚姻习俗的研究进行补充。
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写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且对相关理论和概念做了详细的界定。第二章论述了张家川回族婚姻形成的自然文化和人文环境的背景,为论文下面的论述做了铺垫。第三章是本论文的核心部分,讲述了张家川回族的传统婚姻事象并作了细致的分析,并且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对婚姻习俗中的女性民俗的传承和文化内涵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提出了民俗控制在女性婚姻中所发挥的功能,同时也分析了民俗造就了张家川民族地区婚姻稳定性。第四章里讲述了张家川婚姻习俗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同时也发生着变化,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在整个民俗系统的变迁过程中,变化的仅是民俗的外表及事象,始终不变的是人们的生存需求。同时,作为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存在,人类的这种生存需求与心理的满足向来是特定的“俗制”规约下才得以完成。所以,我们说,在变化的民俗事象的背后,始终不变的是可以满足人类文化的生存需求与心理需求的“俗制”。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民俗,回族婚俗,
姓 名 张志娟
学科、专业 民 俗 学(含:中国民间文学)
研究方向 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论文题目 道情戏从悦神到悦人的发展衍变——以晋北右玉道情的传承变迁为例
汉文摘要
道情作为道教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传统宗教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内涵与价值。目前,它遍布中国20多个省市,以其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了大半个中国的民俗、语言、音乐等差异,是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品种。
其中晋北地区由于宗教文化历史悠久,在道情的流入、传播中,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晋北道情,它在形成之初即被裹上了宗教外衣,奉为“神戏”,因而蕴涵着浓郁的宗教色彩。而后,在历史的发展中,晋北道情虽然由于宗教的发展以及城乡民间各类民俗仪式的实用性需求而突破了道教思想的羁绊,成为演唱内容无所不包的民间艺术形式,但是从晋北道情的伴奏乐器和众多曲目中,我们还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其宗教文化的痕迹。这不仅是研究晋北地区道教历史文化衍变的依据,也是研究晋北地区民众民俗心理演变的佐证。
然而,作为晋北地区一个与道教文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同时又是长期生存于晋北民间,有着鲜明乡野气息的地方宗教文化形式,它与民俗文化的联系、它的宗教意义的研究及文化价值的探寻却至今鲜有人涉及。故本文即以民俗心理内涵研究为切入点,力求对置于道教文化大背景中的以右玉道情为代表的晋北道情展开较为深入、细致、全面的研究,来进一步认识道情与道教文化、晋北文化之间微妙联系的文化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希望能够通过对道情发展衍变所折射出的民俗心理文化进行尝试性的考察,进而挖掘一个新的视角,对我国地方宗教文化和三晋文化的研究做一点微薄的贡献。
[关键词]:民俗心理,道教,晋北道情,文化空间,发展
姓名 白 洁
学科、专业 民俗学(含民间文学)
研究方向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论文题目 岁时节日中“旺火”习俗的调查研究——以山西省柳林的“火炉则”为个案
摘要
本文从民俗学的视角出发,以山西柳林岁时节日中“旺火”习俗为研究个案,通过对这一习俗形成的生存环境、历史起源及发展历程的描述,探索它的文化渊源和人文价值,分析“旺火”习俗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本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以往对“旺火”这一民俗事项的研究侧重于静态的、描述性的记录,而本文将其放置于山西柳林这一特定的文化空间与仪式空间中,对“旺火”仪式情景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剖析“旺火”仪式与俗民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对“旺火”习俗的发展进行反思。
【关键字】:旺火,火炉则,渊源和发展,象征意义,仪式解释
姓 名 王鹏飞
学科、专业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
研究方向 民族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论文题目 音乐的宗教—四川梓潼洞经音乐的调查研究
汉文摘要:
梓潼洞经音乐是流传于四川梓潼地区的一种宗教音乐。它最初起源于梓潼地区的文昌祭祀活动中对《道藏》的经典《玉清无机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的谈演,随仪奏乐是洞经音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梓潼洞经音乐,它的起源发展和梓潼地区的文昌帝君信仰崇拜紧密联系,她在庙观里形成以后,逐渐的向民间扩展,成为民众民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梓潼洞经音乐,经过唐宋时期短暂辉煌以后,在近代,逐渐地走向了衰败。以前在梓潼地区广为盛行的洞经音乐,在解放时期频于灭绝。上世纪八十年代,梓潼的洞经音乐在梓潼被重新发掘并开始谈演。梓潼的洞经音乐之中的“三老”:乐师是“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都在六十以上;曲子老,曲子都是唐宋时期遗留下的曲子;乐器老,她所使用的乐器也都是以前的老乐器。由此她被学者们称为“音乐的活化石”,是研究音乐发展及其历史文化的活材料。由于梓潼洞经音乐具有的独特的文化属性,以及它面对当下社会的脆弱性,她也被国家文化部列入了第二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
本文应用细致的田野调查方法,对梓潼的洞经音乐进行了研究,完成了自己的“民俗志”。文章全面清晰地对梓潼洞经音乐的生存环境、洞经音乐的谈演经籍与曲子乐器、她的谈演的主要的仪式、以及洞经音乐的组织等项目作了考察,结构出了梓潼洞经音乐的全貌,希望能为这个领域以后的研究抛砖引玉。
关键字:梓潼,洞经音乐,调查研究
论文原文见附件
[
本帖最后由 狄道流珠 于 2013-6-9 20:49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