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的一本新书,将由广西师大出版社年内出版
羊皮书
——中国羌族人文田野实录
焦虎三 著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篇 羌源
一、文明初曦的彩霞
文明伊始的华章
时光倒流五千年
石棺葬的发现简史
扑朔的源流之谜
二、一切源于“羊”
改变历史的动物
西亚游走的精灵
华夏最早的牧羊人
破译羊与羌的密码
链接:甲骨文中的“羌”
三、高原峡谷中的来客
夷夏背景中的氐羌
乱世之中的危卵
气候的震荡与南行
岩画中远去的羌影
两江峡谷间的来客
链接:当代羌族分布概况
第二篇 羌城
四、辉煌千年的要塞
羌地的城市地理
羌绣之乡汶川县
九顶山下的凤仪镇
吉祥之地理县
千年历史的北川羌
链接:羌区行政沿革简史
第三篇 羌寨
五、村落文明的基石
阿尔村的树皮鞋
蒲溪寨的古风
黑虎寨的孝帕
北川羌的龙灯会
六、东方的神秘古堡
羌碉的历史影纹
黄泥垒成的世界
深山迷宫桃坪寨
羌族建筑的博物馆
站在历史的歧路口
第四篇 羌俗
七、神秘的十月历
神秘的太阳树
历史记载的羌年
两个不同的年历
成都平原的推力
华夏远古的历法
《夏小正》的新解
八、一切向大山致敬
猴头帽的工匠
丰产祟拜的年节
阿尔村的“祭山会”
年节的“神羊愿”
九、崇山峻岭间的挂红
三回九转的定亲
男女有别的花夜
正席的送亲仪式
一个村寨的流水席
链接:羌寨婚礼的三种角色
附录:2006年婚礼主要费用清单
十、寻找牧神的乐器
寻找羌笛师傅
寻找羌笛技术
论证羌笛的雏形
颠覆已知的发现
十一、人与仙女的对话
舞台下的两代传承人
羌族版本的“天仙配”
人与仙女的对话
结构与功能的辨析
变数与未知的路道
十二、自然与生态的食俗
羌食对华夏的贡献
羌腊肉源于成都
独特的洋芋糍粑
每天有每天的金黄
十三、云朵上的花蕾
羌族男子的“身份证”
鞋子的神话学密码
手工艺术的明信片
探密羌绣的源头
链接:羌族多彩的服饰
十四、源自远古的艺术
华夏最早的舞蹈者
敲响神性的大门
民间歌舞的明信片
链接:羌族的歌舞
十五、存亡之间的言说
生命换回的言说
历史遗留的窘况
语言自身的困境
时光会给出答案
第五篇 羌人
十六、一日长于千年
食时之前的劳作
大有来头的晨饭
未时的田野生活
亥时的火塘
十七、活态的百科全书
禹是一位巫师
释比身份的结构
释比的成长历史
深夜见证的踩红铧
链接:释比的法术
十八、释比的时光简史
一个神秘的商贩
红色释比马成林
释比兄弟的梦境
链接:神圣的法器
十九、桥梁史的博物馆
只有索桥让我着迷
文本追溯羌族的桥
筰人与他们的桥
桥梁史的博物馆
峡谷中的彩虹
二十、逝于大地的叠溪
最早也是最后的记录
维歇尔式地震仪疯了
城隍庙前的悲剧
灾难并没有结束
第六篇 寻羌
二十一、深入禁区的中央
1898年的汶川影像
龙溪乡的托马斯
亲密接触北川禹迹
链接:西方人羌地探险简表
二十二、叩开陌生的大门
最早的边疆考察者
影像大师的羌地之旅
女民族学家的历险
链接:民国学者羌区考察简表
分类目录索引
序
在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里,存在“我者”、“他者”的认同和区分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实。
怎样对待“我者”和“他者”的历史文化,既是有效应对当今世界民族主义浪潮东渐必须做出的抉择,也是维系中国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必须回答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集结巴黎,发表宣言,强调“人类要想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2500年前去寻找以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和智慧。
儒家思想汇编《礼记•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资深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指出:“人类群体危机最根本的症结在于我们片段而局部的思考方式,及由其所产生的行动;它造成了目前切割而破碎的世界,使我们丧失了群己的一体感”。
不知圣吉是否从《礼记》中寻找到了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灵光。但从古今中外的这两本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晰洞见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群对追寻事物真相的态度是那样的相同和相似。《礼记》把格物、诚意、正心看着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石,而《第五项修炼》则把根除看清真实状况的障碍,“诚实地面对真相”当作是不断精熟与扩大自我超越的重要手段。
诚意、正心,或者说“诚实地面对真相”既是人类难能可贵的道德品质,也是我们对待“我者”和“他者”历史文化应有的端正态度。他的基本要求就是拒绝傲慢与偏见,带着一颗海纳百川的公正、包容之心,去真诚对待每一个民族的历史,会心欣赏每一个民族的文化。而修练成“群己一体”的“超我”当是诚意、正心、“诚实地面对真相”的最高境界。
从国际国内视角考察,“群己一体”的“群”指的就是人类,而“己”则是中华民族生命共同体;从国内族群角度理解,这里的“群”自然就是中华民族,“己”则是组成这个共同体的56个具体民族。在这里,“群己一体”既是56个民族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接纳、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包容、各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亲近,更是一个强大民族及其成员以“慈悲喜舍、善良仁爱”之心,去平等、真诚对待他的兄弟姐妹和他们的历史文化。
长期以来,焦虎三先生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呕心磨砺、沥血笔耕,以研究、弘扬、传播羌族历史文化为己任。他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诚实地面对真相”,以客观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解读羌族历史文化,以清美新颖、浅显通俗的话语娓娓阐释羌族的时间、空间和故事。蓦然回首,如今已是硕果累累、载誉巴蜀,《羊皮书——中国羌族人文田野实录》即是其激情奉献、心爱备至的最新力作。
2006年,虎三先生出版《云端阿尔--一个羌族村寨的田野记录》时,直言是对一个“他者”文化的记录。多年以来,他对羌族历史文化的观察、体验、研究,已经使他从“我者”与“他者”的纠结中实现了“群己合一”的自我超越。这是一种文化胸襟,也应该是中国各民族应有的文化胸襟、整个中华民族开拓未来必须具备的文化胸襟。
是为序。
耿少将
2011年8月18日
前言
时光,不会因一次灾难而放慢远逝的脚步,历史,也不会因一种古老文化的调适而改变自身的进程。这句仿佛颇含哲理的话语,其实道出的东西,就是我们称谓的“命运”。《金刚经》云:“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放在佛教的意旨中,这句话本为突出“说教得福”远胜于“布施得福”,放置于日月轮回、尘事起伏中,此语,又何尝不是在说历史的浩渺与存在的繁复。
对于华夏最为古老的民族——羌族而言,2008年5月12日,是一条具有重要意义的分水岭,此前一个几乎默默无闻的民族,变得四处炙手可热。2010年年底,《成都日报》副刊版的萧易约上我,计划让我为该报“人文地理版”撰写系列的介绍羌族的文章,于是从2011年2月9日起,至5月23日止,一共16篇介绍羌族历史风貌与人文习俗的文章,共16期(篇),以图文并茂的方式,每周一连载于《成都日报》。在我的印象中,国内报媒大篇幅系列连载关于羌的文图,始于庄学本先生,他曾在《申报》等报刊连载自己羌区的考察文图。这件首开先河的事发生在1934年,这也是国内报媒大篇幅系列连载介绍羌族文章唯一的一次。77年后,萧君再推如此之手笔,《成都日报》副刊又重续历史,本是一件幸事,但这几十年间,历史的沧桑与尘事的巨变,却已非我一介书生手中的枯笔所能一一描绘清晰。
庄先生连载之文后编为专著《羌戒考察记》出版,我将日报连载之文(每期约3000字,配数图),内容一一扩展,观点深入阐释,始成此书。写作中,我又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汤文辉老师联系,幸广师大信任,同意出版。这一切仿佛与庄先生当年的情景也大致相同,但庄先生践行在前,我对其是高山仰止,学步在后,自不可等量而语。
恒河中的沙数,有多少?如果每一粒沙尘又化为一条恒河,恒河又该有多少?世界所谓大千,红尘所谓滚滚,我想,正是意指着:一切说不清、道不明的事,都在定数之中,也在变数之间。《羊皮书——中国羌族人文田野实录》,对于我,定数有之,变数也存。这几年来,我个人一直自费穿梭于藏彝走廊考察,与羌接触时间较深,见多故而述之,是为定数;2011年,我被中国民协非物质文化研究院特聘为研究员,此又为变数。有老专家在我聘为研究员那天,语重心长告诫我:“文字不能再‘野’下去了。”我至今也不明白,作为交流最为重要的工具——语言,通俗与艰涩,为何要楚汉如何分明。但变数说到底,也是定数,于是本书,体例就变化了一些,通俗有之,学术也存。对于我,这又是一次尝试;对于读者,我通过建《目录索引》、对文中数百处引言寻找原著逐一校对等方式,也力求在史料丰富的基础上,严谨客观。我的想法,一是该书能让读者较为通达和系统了解羌族,其次也能让学人通过本书丰富的文献与考证,作为浅实的工具,利便由此深入研究羌的历史与风俗。写作本书时,笔者也参考了国内外民族学与历史学学者们大量学术专著与论文,相关综合成果也一一体现于书中,书中不少章节涉及的学术观点,均为当下羌学界包括笔者在内的较新研究成果,这保证了图书在学界一定的先锋性。这些尝试,我自认为抛砖引玉,挂一漏万,不当之处,万望读者谅解。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历史,人类不能没有文明,而一本书也不可能没有前言。我撰此文一为说明成书与出版的经过,借此对为本书提供参考资料的一切专家、学者和朋友们表示感谢,也对萧君以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和汤君表达谢意外,其为补实本书的前言,仅此为记。
焦虎三
2011.5.31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