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海阳秧歌:汉族的狂欢

海阳秧歌:汉族的狂欢

2010-02-09 14:14 《中华遗产》2010年2月 

摄影/吕广臣、任韶华、顾晓军、程少纯


  舞得欢畅、唱得逗情、结构严谨、礼仪厚重;是一种生活的回报,也是集体记忆的传承。集这种种魅力于一身的,就是海阳秧歌。如今它作为汉族舞的代表,已经被编入舞蹈教材,这让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地方性的民间娱乐,而成为遍及中国大地的秧歌春节大狂欢的一个缩影,也改变了“汉族没有舞蹈”、“汉族人不会狂欢”的说法。在全国秧歌一片红的热闹里,海阳秧歌因何会脱颖而出?以下图片展示了它的别具一格。







  山与海之舞

  山与海之间,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位置,给人遗世独立的宁静感受。它不像平原地带受着四面八方而来的文化侵扰,所以能将自己的风俗坚定地传承下来,胶东半岛上的海阳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海阳流传着“穷唱秧歌富唱戏”的民谣,秧歌的季节到来,无论大村小村、穷庄富庄都会闻风而动。秧歌队大都在寒冬腊月里操练,新春正月搭班办耍,还要走村串乡,非常忙碌。看延绵的海岸之上,渔船正恬憩,全副武装的秧歌队伍在行进中依然有板有眼有表演,此刻虽然没有观众,领头的“乐大夫(原来叫药大夫,由他领舞,显示了百姓对于医生的敬仰和尊重)”依然手执马甩子入神地指挥着。


  传世之舞

  和其他地区的秧歌不同,海阳秧歌的艺人没有严格的师徒名分,都是由有名望的艺人们经过商议在一批后生中选择资质佳者,教习技艺,名曰“抓胎”。被选中的孩子就直接在这秧歌队伍中边参与边学习,老艺人们会手把手地教他们选什么样的行当、怎样包头、怎样理解手中的道具,又如何在日复一日的舞蹈中理解和融入这本乡本土的艺术……





  舞姿中蕴藏着丰沛的生命力、欢乐、自信与刚毅,这位头戴英雄冠的“花鼓”队里的年轻人博得了一片彩声,红绸装饰的舞槌绕身翻飞,大开大合的架势英姿飒飒,这是海阳秧歌里的金牌招式。海阳秧歌的根源被民间艺人追溯到春秋后期形成的某一舞蹈,这一历史被人总结为“周朝的歌舞唐朝的戏,宋朝舞队‘村田乐’,明清秧歌始相传”。不过比较确切的发源年代还是在明朝初年。海阳一本民间档案《赵氏谱书》,记载了他们的祖辈曾在明代洪熙元年(1425年)举行过一场家庭庆贺活动,席间助兴的就是秧歌——“乐舞生闻韶率其创练之秧歌,舞唱于庭,其乐融融”。早年的海阳秧歌和今天的样貌稍有不同,比如“花鼓”行当,当地老辈用的花鼓个头很小,鼓槌舞动起来就像在脸前划拉,被戏称“猫洗脸”,这样打出的鼓点自然也缺乏声势。之后海阳人跟一些外乡人学演大花鼓。此外,清初海阳有一位曾经学艺少林的武师辛璋光给花鼓舞注入了不少武功架式,于是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气派舞姿。





  仪式之舞

  海阳秧歌的声名显赫,不仅因为它有着清晰的历史脉络、传世故事和卓越舞艺,更因为它特立独行、自成体系的程式。在所有海阳秧歌的介绍中,都将“结构严谨”列为它最首要的特色。这还要从秧歌拜年这一习俗说起,在海阳,秧歌队登门拜年是很高的礼遇,只有德高望重者才能享有。除了给本村的父老乡亲拜年,秧歌队还要访问十里八乡,久而久之,也就渐渐形成了十分严格的程式礼仪,要鸣放三眼枪三响,示礼报信,然后二龙吐须、三进三出、三拜九叩地从开场演到结尾。拜年者隆重诚挚,领受者也恭谨有加,不由让人联想到山东渊源流传的礼仪文化和齐鲁古风。





  身边之舞

  这些似曾相识的脸谱,或来源于生活,或来源于乐舞、歌戏,有的教化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勤劳耕田、夫妻和睦、孝顺父母长辈的道理,也有对所见所闻进行善意的调侃和无伤大雅的逗趣。由身边的舞者,演绎身边的故事,让无论处在社会哪个阶层的观众,都能在秧歌赏心悦目的五彩缤纷里找得到慰藉。




  一到隆冬季节,秧歌舞就会风行在大半个中国的农村,似乎成了农闲里百姓情感生活的中心。仅仅在海阳市一个地方,民间秧歌表演队伍就多达600多支,参与的群众有3万多人,可见其群众基础。民间舞从民间来,演绎的就是身边的故事,即日常劳作和闲适之时的种种情态—乐大夫、花鼓、彩扇、货郎、翠花、锢漏(小炉匠)、王大娘、丑婆、傻小⋯⋯除了乐大夫独舞指挥,花鼓和彩扇成队表演群舞,其他人便都是两人一对来插科打诨,竭尽其能地搞怪逗乐。观众往往最爱看的就是这些杂角,动作夸张却不脱离生活,这就是人们会心一笑的理由吧。





  看海阳秧歌除了享受阳刚十足的花鼓舞、滑稽逗乐的杂角之外,其实最应该留意的是那位“领军”的乐大夫,这倒不是因为他在队里的资格老、地位高,而是因为他才是整个秧歌队的灵魂。不是十年八年的老艺人还真难充任这个角色。再看他手中的令旗和马甩子,亦柔亦刚。尤其有特色的是,正如本图展示的乐大夫舞,那种下身常保持蹲裆屈膝的步态,比一般表演其实更为吃力,因为指挥者特别强调造型,慢节奏时就更难保持了。至于这种舞姿据说来源于非常古老的祀神仪式,有着神秘、力量与坚韧之美,从某种角度来看,它也透露出一种狂欢之态。


  狂欢之舞

  “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海阳秧歌要经历整个狂舞不休的冬季,这是不折不扣的“汉族的狂欢”,如果说海阳秧歌是北方秧歌的杰出代表,也是汉族民间最重要的舞蹈形式之一。那么可以说它以及诸多的秧歌就是这个民族极其难得的表达自我的场合。 (摄影/吕广臣、任韶华、顾晓军、程少纯等)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