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民文所青年学术论坛:[纳钦]学于田野和文本之间

民文所青年学术论坛:[纳钦]学于田野和文本之间

  一、简况
  我于2003年底到所,迄今已做了以下几项研究工作:
  1.公主传说与珠腊沁村信仰民俗社会研究,形成学术专著《口头叙事与村落传统》,27万字,已出版,并获“胡绳奖”。这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撰写的著作。
  2.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奠基人、著名作家、诗人纳·赛音朝克图的系统性研究,已发表4篇相关系列论文。60万字的学术专著《纳·赛音朝克图研究关键词体系》也已经付梓,下月出书。
  3.乌力格尔的田野研究与文本研究。田野研究是与蒙文室同仁联手完成,已经向资料库提交800多小时的录音资料和访谈资料。文本研究系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尚在进行中。
  4.蒙古族诗歌与民俗仪式研究,已经发表20余篇相关论文。
  二、详情
  1.博士论文《口头叙事与村落传统》内容提要
  本书是关于口头叙事与村落传统的研究,基本思路是在村落传统中解释口头叙事的文化运行过程、内涵与功能,同时借助口头叙事解释村落传统的构造、意义与传承,将二者互为依据,揭示它们立体的互动过程,展示它们丰富的文化层面。在具体操作上,把目光圈定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一个具有300年历史的、曾经有着多民族融合背景的、名叫“珠腊沁村”的蒙古族聚居村落,并以本村及其周边区域的风物为艺术构思依据的传说与传闻等口头叙事为切入点,走进那些口头叙事生成传播的语境,结合村落历史与信仰文化,从文化整体的角度对口头叙事及其相关的祭祀民俗事象与事件做一番深入透彻的个案剖析,展示一个多元多层次的村落信仰民俗世界。
  本书所选择的珠腊沁村位于今巴林右旗查干沐沦苏木(乡)。本村的先民是清顺治年间随侍固伦淑慧公主来巴林右翼旗的“燕支满洲”(陪房)人中的一个分支,迄今已有300年的历史。他们是“固伦淑慧公主陵”的陵丁,履行着向公主陵献祭、点长明祭灯的职责。在漫长的岁月里,公主由历史人物变成了当地保护神,公主信仰发展成为本村的中心信仰。公主信仰的形成是以本村及其周边区域的风物为艺术构思依据、以公主为中心人物的一系列风物传说与传闻为基础的,正是公主传说与传闻塑造了公主神。另外,本村有11处敖包、2棵神树、1座九神庙,都有各自的祭祀,每家每户还都有祖先神、火神、天神的祭祀,它们与公主祭祀一道,构成了本村的密集型信仰民俗。这密集型信仰民俗还有一种层次特征,就是无论在仪式形式上,还是在神祇体系方面,都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层次分等,组合成本村独特的信仰民俗形态。在整个村落的神祇体系中,公主神不仅自成信仰体系,而且完成了最高一级别的整合,通过村民长期的民俗社会实践,吸收本村其他的信仰民俗资源,形成系列信仰,在村落的神祇体系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本书的研究围绕着公主传说与传闻等口头叙事以及由那些口头叙事所引发的一系列地方神信仰民俗事象,通过实地调查,借助民族志与民俗志文本,走进口头叙事赖以生发和获得意义的村落历史与民俗生活场景中,深入地阐释口头叙事的内涵,真切地描述村民们创造和传承他们的信仰民俗文化的过程,以及扩充和运用信仰民俗知识的情景,结合语境描述与文本解读,深入探究和回答——那些口头叙事是如何产生的,有着哪些内涵与功能?它们又如何塑造了本村的神祇?地方神祇的功能有哪些,结构特征又是什么?本村地方神祭祀活动怎样进行,在社会变迁中又怎样中断和恢复?村民群体的信仰民俗养成与传承状况怎样,等等问题,力图重现300年来口头叙事与村落信仰民俗传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民俗文化运作过程,勾勒出村落信仰民俗史,重构村民的信仰民俗生活与心灵世界。
  2.纳·赛音朝克图(赛春嘎)研究
  (1)以人类学与民俗学角度重读纳·赛音朝克图(赛春嘎)的经典著作,形成系列论文。分别如下:
  “现代蒙古民族志——《沙漠故乡》”一文从人类学研究角度观察赛春嘎名著《沙漠故乡》,分类和总结出了其中非文学类12项民族志纪录,解析并论证这些记录并非普通的日记或散文,而是在田野调查和实地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结合了感性认识与客观考察的现代蒙古族民族志。
  “《家政兴旺书》的社会学观察”一文从社会人类学和民俗学角度观察赛春嘎名著《家政兴旺书》,分类和解析出书中所提出的关于“艾里”(家庭或牧户)的基本观点、“继承传统”与“移风易俗”民俗学思想以及有关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的观点等等。
  “比较文化视野中的谚语《心光》”一文以民俗学角度观察赛春嘎的《心光》,认为这是现代蒙古族民俗学史上第一部基于比较文化观念编纂而成的谚语集,不仅搜集和遴选了一批传播很广的民间谚语,而且将其同世界各国圣贤名言警句相比较,既从思想的高度诠释了蒙古族传统谚语,又以简明易懂的方式向蒙古族民众介绍了世界各国圣贤的思想结晶。
  “赛春嘎作品中的意象体系与意象叙事”一文研究赛春嘎的诗歌与叙事文学作品的意象体系,认为赛春嘎诗歌中形成了“春与晨”、“冬与夜”的两套意象系统,并被多次重复运用,不仅构成了独特的美学追求,而且贯穿于他的叙事作品当中,构建了一个独具韵味的意象叙事世界,形成了具有赛春嘎特色的抒情与叙事风格。
  (2)60万字的《纳赛音朝克图研究关键词体系》内容提要
  纳·赛音朝克图(曾用名赛春嘎,1914—1973)是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也是最伟大的作家。自1937年至1973年,他一直引领着我国蒙古族文学的发展。他和他的作品,是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上头等重要的研究课题。有关他的研究论著也非常多。蒙古族文学史上的“纳·赛音朝克图学”已基本形成。
  《纳·赛音朝克图研究关键词体系》在以往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参阅甄别上千种相关资料,以关键词系统的分析研究与归纳方式囊括和总结纳·赛音朝克图研究的全部信息,同时以纳·赛音朝克图为轴心,涵盖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上所有重要活动、重要著述、重要思潮、重要流派、重要作家等等,旨在围绕纳·赛音朝克图,折射出其背后的文化,反映出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为纳·赛音朝克图研究者和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个翔实可靠的作家关键词资料与系统性总结,以推动相关研究的发展。
  本书是纳·赛音朝克图研究关键词系统性研究成果,分为部分、节、类、具体关键词条目等四个层面的内容。第一部分是作家史传类关键词系统分析,以纳·赛音朝克图出身、求学、创作历程为主线,涵括了所有相关信息。第二部分是关于作家的回忆、评价类关键词条目,以纳·赛音朝克图创作风格变迁为主线,分析和总结了纳·赛音朝克图创作对当下与后世的影响。第三部分是作品类关键词条目,涵括了纳·赛音朝克图一生创作的470余篇作品,进行关键词评介。第四部分是作家思想、思潮与流派类关键词条目,围绕纳·赛音朝克图这位蒙古族现当代文学活动的核心,总结和介绍了蒙古族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思想思潮和流派。第五部分是报刊文集类关键词条目,结合作家文学活动,将作家发表文章或亲自编撰的相关报刊一一介绍和分析。第六部分是相关名人关键词条目。其中包括与纳·赛音朝克图相关的国内外历史名人,以及对纳·赛音朝克图研究中作出杰出贡献的评论家与学者。第七部分是研究与纪念类关键词条目,涵括了纳·赛音朝克图研究与纪念的所有重要信息及分析。最后为参考文献。
  《纳·赛音朝克图研究关键词体系》,是在迄今为止纳·赛音朝克图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当今纳·赛音朝克图研究的一个系统性总结,对今后的蒙古族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3.乌力格尔研究
  (1)田野研究
  2004年,我和蒙文室同事在本所与内蒙古扎鲁特旗人民政府联手创建的胡仁·乌力格尔口头传统扎鲁特研究基地开展了一系列田野调查和集中的乌力格尔抢救工作,在前后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有效抢救了几百个小时的乌力格尔音声文本和声像文本,采集了大量的艺人访谈资料、图片资料和田野研究同步记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在乌力格尔的采集录音史上,只有内蒙古的一些地方电台录制过上百乃至一千多小时的节目文本,而这又是经过30—40年的积累才达到的数量。在学术界公布的信息中,尚未见到大量采集录音的记录,何况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搜集到上百小时的立体的科学文本资料,更未曾闻见。
  (2)文本研究
  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本子故事抄本与口头异文比较研究》,以本子故事《全家福》为个案,做较为详尽的本子故事抄本与口头异文比较研究。本子故事是汉族古典小说在蒙古地区传播并发生深刻变异的最典型例子。数量上不限于一两种故事,而是成批的“小说群”或“故事群”的传播和变异。它也是汉族古典小说传播到周边少数民族地区,并与当地传统有机地交融而获得长久生命力的一个典型例子。本子故事的抄本变成口头异文的过程,是书面文本变成口头表演文本的过程,也是汉族古代经典变成蒙古族口头传统的过程。阐明这一过程中一些文学的和文化的诸多现象,对于口头文学之书面与口头文本之间的关系问题的认识、对蒙汉文学关系问题的认识、对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关系问题的认识,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来源:中国民族文学网
作者:纳钦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