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参会感言(3) “出土”人物

本帖已经被作者加入个人空间

参会感言(3) “出土”人物

  在第七届代表大会上,有几个人物的出现,令人惊喜。
  其一是李扬。
  李扬现为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他是乌丙安先生的第一届研究生,与董晓萍、孟慧英同学。早在1985年《民俗研究》第一期创刊号上面,李扬就撰写了两篇文章,其一用的是他的本名,文章名为《<谈征>与民俗》,其二用的是“鲁男”的笔名,文章是《简评<中国民俗学>》。研究生毕业后,李扬曾留在辽宁民协工作。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自东北南下,先在汕头大学工作,后又折返故乡,在青岛落户,成为中国海洋大学中文系的创系元老,还曾经担任过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等。李扬翻译的布鲁范德的《美国民俗学》在学界颇有影响,其专著《中国民间故事形态研究》、译论集《西方民俗学译论集》也颇多好评。这些年,由于身体的原因,李扬很少离开青岛出来参加学术活动,但他在网络上一直很活跃,从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到中国民俗学网,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老李探花、小李飞刀、秃尾巴老李等各个马甲都赫赫有名。这次代表大会,李扬兄得以离海出山奔赴太原,晤老师,会老友,结新朋,其乐融融。
  其二是张明远。
  明远(铭远)兄属于少年得志、声名显赫的才子类民俗学人。他是北师大民俗学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培养出来的硕士和博士,硕士师从许钰先生,博士师从张紫晨先生。当年“文化热”中,铭远兄的《黄色文明》一书,“洛阳纸贵”,曾为民俗学在文化热中争得一席地位。他还著有《中国人的人生曲线》、《生殖崇拜与死亡抗拒》等著作。九十年代初期,铭远兄先赴日本、后定居香港,逐渐淡出民俗学界。
  把铭远兄称作“出土”人物,主要是说他借本次代表大会与全国民俗学界的旧雨新知相聚。实际上,自2006年铭远兄回归大陆教育界,出掌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就重新浮出于大陆民俗学圈。2006年,铭远兄曾在北师大珠海分校主办“钟敬文学术文化节”,其中包括举办钟敬文先生生平图片展、钟敬文诗文吟诵会、民俗学学术系列讲座等。2009年,铭远兄所在的珠海分校和中山大学联合承办了第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他是会议召集人之一。他还参加了2009年年底在南昌召开的“中国民俗学会2009年年会”。
  其三是张建新。
  建新兄如今是退休干部,当年却是中国民俗学会的骨干力量。多年前,建新兄在山西省定襄县承担了修复阎锡山故居、将其改造成民俗博物馆的重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山西是全国最早建立民俗博物馆的省份,晋北的河边民俗博物馆、晋中的祁县民俗博物馆、晋南的丁村民俗博物馆三馆鼎立,并有定期的三馆互动活动,这些都走在了全国民俗博物馆建设的前列。九十年代中期,建新兄与中国民俗学会合作,承担起中国民俗学会民族民俗博物馆专业委员会(简称“民博委”)的筹建和具体领导工作,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民博委的工作有声有色:在各地博物馆轮流举办学术会议,定期出版杂志,编纂民俗文物大词典,河边民俗博物馆也成为中国民俗博物馆领域里的标志性馆舍。在建新兄主政河边馆期间,我曾多次去河边民俗博物馆或参观、或参会,每次都会看到他们的新变化。随着民博委挂靠单位的转移,民博委的活动也就渐渐无声无息了。
  三年前,建新兄从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如今,无官一身轻的建新兄开着自己的越野吉普车,自由自在地游荡在三晋大地、陕北革命老区,观景探俗,优哉游哉。在网络世界里,建新兄也是十分活跃,他告诉我说,他现在基本不看报、不看电视,主要的新闻信息来源就是网络。在中国民俗学网上面,“车前子”鼎鼎有名,那就是建新兄的马甲。
  所谓“出土”,实乃重归。上述三位老兄重磅出击,再现江湖,重新“理事”,大壮我民俗学声威,可喜可贺!
附件:

与乌先生、李扬合影  [时间:2010-12-5 22:32]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可喜可贺!

TOP

他是"回忆"召集人之一?
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回忆过去,开民俗学的忆苦思甜会。

TOP

引用:
原帖由黄景春于2010-12-05 23:28:30发表
他是"回忆"召集人之一?
把大家召集起来,一起回忆过去,开民俗学的忆苦思甜会。
改正了。
你现在成了无的放矢了。

TOP

“出土”人物李扬.。。。第一次得见传说中的大师兄。文气、才气与灵气。。。果然矣

TOP

李扬师的学术影响与学术情怀,都具有中国民俗学前辈的大气之风采。记得2005年上海读博期间,因研究需要,冒昧向李扬师求其中国民间故事故事形态学和西方民俗学译论集,而且还另外替华东师范大学的一位俄罗斯文学专业博士慕名求助李扬师的博士论文,李扬师欣然承惠,很快寄来三本大著,令我和我的朋友们感叹良久,深为民俗学前辈的风采所折服。然而,至今仍未得一面之谢,也就顺着叶帅之力,表达一名后学对李扬师亲临民俗学宫殿表达最诚挚的祝福与最衷心的敬意了!
爱我所爱,美人之美

TOP

久闻李探花大名
太原一见
果是神采焕然
论坛PS一刀
寒光霍霍

TOP

张老师
经鉴定为极品帅哥系列
“流浪”的生活
羡慕羡慕

TOP

这是李探花于2003年在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上写的域外俗谭板块开坛语,外瑞古德


“在下李某,川人北居,平素生性懒散,不务正业,游荡南北,终无大用。眼见老之将至,心灰意懒,便在山东地界寻了个山清水秀的去处,混进学堂做教书先生,自忖偏居一隅,了此残生耳。一日,百无聊赖,上得隐特网中闲逛,偶进此坛,眼前不由得一亮:但见龙门阵里天花乱坠,演武厅内刀光剑影,聚义厅中宏论滔滔,坛中同道高手云集,更有一干看客小厮在旁拍掌鼓噪,端的风生水起,煞是热闹。正看得眼紧处,忽见一将,气冲牛斗,在那厢冲着俺高声叫阵。此将来历俺倒也识得,乃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据传是为施耐庵后人,文章刀法颇得先祖真传。俺虽老迈,也不能就此枉成了狮尸,当下按耐不住,拍马出阵,大喝一声:“叵耐那厮,休得啰唣,看枪则个!”不想这厮见状,并不接招,反把手中刀径直弃了,拱手唱个肥喏:“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你既是李大官人时,多闻你的好名字,你且进店吃杯酒。”遂挽住俺手,不由分说拉入店中,叫小二速速上了些酒菜,俺不料其中有诈,被他三包蒙汗药放翻,迷瞪中还闻听他与店小二抚掌大笑:“任你奸似鬼,喝了老娘洗脚水”。不止几日方沉沉醒来,正待发作,却不见其踪。一路寻回坛子,忽见眼前红光一闪,原是那厮又使出比特内功,遥遥将短消息发来,说些中听话语,就邀俺在坛子里也开个铺面,租金分文不取。俺素闻这施家将虽口无遮拦,整日价在江湖上喊打喊杀,心肠却是好的,和他计较不得,又兼坛中陈大掌门也递过话来,何不顺坡下驴,就势应承了他,仗着俺手头还有当年蒙骗来的港九总督肥彭亲署的牒文,略通英吉利之鸟语,因顾不得坛中高手耻笑,就张罗个贩卖洋货的铺子,一来借此抖擞精神,将荒废多时的武功习练一番,日后武林聚会,也好在前辈后生面前耍弄。二来倘承海内外诸路英雄不弃,光顾敝店,将那异域武林秘籍、番邦独门暗器、洋人拳脚功夫细细把示操练一二,大家评头论足,或有可取之处不妨师夷之技,如若天方夜谭尽可姑妄听之,但凡花拳绣腿一概弃如敝履。看到得意处,听至兴起时,不妨发一声喊,悉数使出本门必杀技,与之一决高下,众看客一饱眼福,岂不快哉!但有天资颖悟的后学小子,在店子里厮混久了,眼熟心到,暗地里内外兼修,按图索骥,武功渐进,日后或成一派宗师,岂非幸哉!值此良辰吉日,小店新张,吆喝几句,博大雅一笑耳。俺李某恭立门前,候着各位英雄:闲来无事上上隐特,多来敝店塞特,灌些倭特,一起夷特,大家海陪海陪,惟尔康母,惟尔康母!”

TOP

引用:
原帖由 大高 于 2010-12-7 22:09 发表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据传是为施耐庵后人,文章刀法颇得先祖真传。

TOP

李探花大人好刀法,好文笔,好,好,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大高 于 2010-12-7 22:09 发表
不想这厮见状,并不接招,反把手中刀径直弃了,拱手唱个肥喏:“闻名不如见面,见面胜似闻名。你既是李大官人时,多闻你的好名字,你且进店吃杯酒。”遂挽住俺手,不由分说拉入店中,叫小二速速上了些酒菜 ...
呵呵,想当年,我还真是这么把老李飞刀赚上梁山的。

TOP

引用:
原帖由 大高 于 2010-12-7 22:09 发表
这是李探花于2003年在民间文化青年论坛上写的域外俗谭板块开坛语,外瑞古德


“在下李某,川人北居,平素生性懒散,不务正业,游荡南北,终无大用。眼见老之将至,心灰意懒,便在山东地界寻了个山清水秀的去处, ...
当年第一次得李老师搭理,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原来已经过去七年了。

TOP

当年读过《黄色文明》,记得是从地域文化角度来讨论文化发展演变。

TOP

看老师们评论的时候,都说当年怎样怎样,可以想象那时的辉煌,听着老师们回忆,讲那时的故事,也觉得很有感触。
顺便说一句,其实现在也是很灿烂的,等再过几年,回忆现在的时候就会说想当年怎样怎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