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杜书瀛】衣着·文化·差异

【杜书瀛】衣着·文化·差异

  北京的夏天,我平时都是下身穿制服裤子,上身穿衬衣,觉得再自然不过了,上班、上街都是如此。来美国后,我基本还是这身“行头”,只是裤子和衬衣换了新的,并且自认为穿得整洁、体面。可女儿老说:“你穿得傻不傻?真是个‘老巴子’(乡巴佬)。你看美国这里哪有像你这样穿戴的?假如你西装革履还要打上领带上街,那就更傻。你从前穿的那条牛仔裤放哪儿去了,怎么不穿?”五年前我来美国时穿过一条牛仔裤,这次没带。
  先前,女儿在国内上学的时候,说我的打扮像是“老农民”。这次来美国,我把新衣服带来穿上,自觉提高了一个档次,可女儿却不待见,在她眼里,我的形象不但没有“提高”多少,反而更傻。
  在女儿这辈青年人的意识中,来美国的中国人如果穿得十分规整,一本正经,那就会像农民突然穿一套新衣服进城一样,越发显得土得掉渣儿;假如穿得随意些,甚至看来邋邋遢遢,传统中国人觉得不怎么讲究,那倒是合乎美国的“潮流”,甚至被视为“时髦”。一天,在波德的大街上,看到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走过。女儿悄悄地指着其中一个人对我说:“那准是来科罗拉多大学留学的中国学生,大概刚来不久。”“为什么?”我疑惑地问。女儿解释说:“你看那身打扮——制服裤子、白衬衣。”
  美国人是否也这么看?因语言问题,我也不方便同美国普通百姓直接交流,故不能确切得知。不过,据我观察,女儿说的也符合实情——至少部分符合。这可能透露出中国和美国之间文化差异的某些信息。
  中美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不是优劣)必然存在。譬如,就饮食文化而言,中国人正月初一春节吃饺子,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八月十五中秋节吃月饼;而美国人,感恩节吃火鸡,圣诞节吃火腿,独立日则吃烧烤。而且这些“吃”都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像中国人端午节吃粽子,就与人们怀念伟大诗人屈原有关;美国人感恩节吃火鸡,也与17世纪初欧洲清教徒在移民美洲过程中受到印第安人礼遇而表示感谢相联系。美国总统奥巴马还曾在庆祝独立日时与民众一起烧烤,这也是一种带有政治意味的文化活动。美国独立日那天,女儿一家本来也要同我们烧烤一番,可天公不作美。第二天,天气转好,女婿一定要补上。下午,女婿在后院忙活了几个小时,晚饭时摆上一桌烧烤的佳肴,香气扑鼻。全家吃了一顿丰盛而别有风味的独立日晚餐——中美文化在家里交流了。
  衣着仪表上的差异也会比较大。美国百姓怎样打扮?我看是五花八门,自由率性。不过夏天最常见的是:上衣T恤,下身短裤。当然,颜色和式样形形色色,特立独行。一到夏天,走在大街上或者到沃尔玛、阿伯岑等超市,看吧,没准儿十个人里有八个穿短裤,剩下两个穿牛仔裤。男女老幼皆如是。五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们到女婿的老家威斯康星州格林贝做客,亲家母比我和妻子年长一岁,无论外出还是在家,无论开车还是购物,都是穿短裤。一个棕发深目的西方老太太,着黑色短裤,精干、爽快、热情而帅气,充分显示了她利落开朗的品格和作风,十分可爱。
  仅衣着一项,或许美国人比中国人不知要节约多少布匹和资金。不过有时也会觉得美国人在某些地方显得过分随意,譬如在大街上、超市或购物中心,甚至在校园里,常见某些人不但一身短打扮,而且还只穿拖鞋,踢里趿拉——至少在我这样比较古板的中国人看来,不怎么讲究,而且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或突发事件跑起来,大概就会很不方便。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