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黄奇逸:《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

黄奇逸:《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

中文名: 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
作者: 黄奇逸
版本: 扫描版
出版社: 四川出版集团  巴蜀书社
书号: 9787807522522
发行时间: 2006年12月
地区: 大陆
语言: 简体中文

内容简介:

《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对炎黄文化是一种新的认识体系。以前,学术界认识中国上古文化,主要从物质的角度着眼,《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却换成了宗教与文化精神的眼光,并调整了研究者观察古人类的时空距离。这样,《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增订本)》以全新的眼光讨论了中外古文字的源流、先秦诸子、十三经、上古政治文化等重大问题的流变,并对儒、道的实质,中国与古印度、巴比伦在语言文字、文化、宗教上的关系作了重新认识.对胡适、顾颉刚为首的“古史辨”派(包括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疏证》)否定中华民族炎炎赫赫上古文化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分析性的批判。更重要的是《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在研究的方法上有新的建立,使《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构》更逼向对事物深一个层次的认识,这样,以前上古文化研究中许多无法索解的大问题,《历史的荒原:古文化的哲学结》中都得到了较圆满的回答。

作者简介:

黄奇逸,1950年7月生于四川井研县,1980年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历史系徐中舒先生处,现供职于本系。黄某质简寒,好清谈,枯肠荒肚也能敬陪大羹玄酒早下肚皮的朋友,毕露着锋颖,兴味浓快地侃到月半三更天。黄某发有一定学术影响的论文多篇:《古国族名前“有”字新解》、《甲金文中王号生称与谥法问题的研究》、《诗王风、二南地望辨》、《释沃丁》、 《商周研究之批判提要》、《商周研究之批判辨疑》、《甲骨卜字解》等。后三篇,作者意在建立一个全新的甲金文认识体系,海内外学界已动关注。除本书上、下卷外,黄某还自悲自喜地撰有专著《艺术的平衡》。据说,他还有一部上百万字的社会伦理学著作,但他还不愿宣露书名与内容,怕在专专剪浊除晦的人际关系、社会舆论中又被说成一场是非,故黄某常常稚头拙脑地提醒朋友的一句话是:“我讲的这件事,千万不要给外人说”。虽如此,黄某落入褒贬的闲是闲非偏生最多。


目录:


前言
前论
第一章 中国古代多种并存的文字范式
第二章 仓颉文字

第三章 甲文是形声字吗——兼论“六书”
第一节 象形字
第二节 假借字
第三节 形声字

第四章 商周的文化
第五章 中国历史的黑洞与文化的繁荣

第六章 《春秋经》、《三传》、《国语》的成书
第一节 《春秋经》的成书
第二节 《左传》的成书经过
第三节 《公羊传》的成书经过
第四节 《彀梁传》与《国语》的成书经过

第七章 从黑洞里走出来的《诗经》——附论《楚辞》与“乐”
第一节 《诗》的祭歌挽歌性质总说
第二节 《诗》的祭歌挽歌性质百例
第三节 《诗》杂说
第四节 关于《楚辞》的宗教性质
第五节 说“乐”

第八章 《易经》的成书经过及庖牺文字
第一节 庖牺文字与八卦的关系
第二节 出土器物上的刻画非“数卦”论
第三节 古代数字的起源
第四节 再论干支的原始义
第五节 相关诸问题
第九章 从黑洞里走出来的《尚书》
第十章 先秦诸子的渊源
第十一章 清代古史辨派学者的历史过失
第十二章 中国上古社会及君臣们
第十三章 上古传说宗教结构——兼论中国上古无图腾制
第十四章 上古王号中所涵容的宗教精神
第十五章 上古社会的变迁与宗教的关系
第十六章 上古书难读的原因
第十七章 宗教、祭祀与古文化的关系
第十八章 余论

[ 本帖最后由 韩雪春1257 于 2015-6-13 11:06 编辑 ]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

一定学习!谢谢分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