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时间】 2010年7月10---17日
【团队组成】 王一然 谢帅
【调查目的】 挖掘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关注身边的传统文化,保护身边的优秀文化。为我社继续前进打好基础,补充素材。充实大学生课外实践,提升学生素质。
【准备工作】
1、调查项目知识准备 在网络上搜集有关房县长诗民歌的基本信息,组织队员学习了解房县的历史、民风民俗等,在前人调查的基础上作初步的印象学习。其中名为“鄂西北‘房陵文化圈’--采风袁野袁源”的采风报告必须学习,对其中所涉及的地名、传承人、传唱范围进行初步了解。
2、学习与调查相关的书籍 学习《中国民间文学概论》中的叙事长诗、史诗、民间歌谣的知识,并对提供的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编选和研究作重点学习,学习调查的技巧、方法、原则等。
3、学习中山大学国家级精品课程‘人类学田野调查实习’调查方法,以走进乡间、走入民间传承人为着眼点,不是围绕政府和学者的调查结果为中心,获得属于自己的第一手调查资料。
4、查阅房县地区非遗的出现范围,具体的传承人居住区。准备好有效的地图,了解所要调查的具体地区,以及路程、距离。至少具备湖北省地图一份。
5、调查所需材料、工具 各自一份调查报告手册;每人自己准备三四百元钱;准备好雨具;充足的水;防暑药物。
【具体安排】
军店镇③←红塔乡②←房县①→青峰镇⑥
↙ ↓
↙ ↓
门古寺镇 ④ 桥上乡 ⑤
7月10日 到达房县城,拜访房县原科技处陈宏斌先生,了解基本的房县长诗民歌信息,包括流传范围、流传形式、传承人信息、传承困难等等。获取相关资料,及时学习、研究。晚上在城区住宿,保证财务人身安全。
7月11日 自县城就近到红塔乡、军店镇了解长诗流传情况。根据所提供的信息,深入部分乡镇传承人家庭,以面对面的形式访谈所在地区长诗信息。内容另加传承人的生活状况、本地风俗等。晚上返回县城。
7月12--13,15---16日 深入房县部分乡镇如门古寺镇、桥上乡、青峰镇,范围不可超出150公里。随机采访附近居民,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机会。就各乡镇调查的情况向所在文化部门交换意见,谈论长诗未来发展前景以及申遗、保护传承等。
7月17日 返回房县城,与文化局相关人员作长诗的前景、申遗、保护、传承等探讨。整理好调查资料,并在中国民俗学网等网络上传达调查信息,写好相关调查报告、论文等。
7月14日 稍作休息,整理前期调查的资料,做一下总结,发现和改进后期调查可能出现的问题。
【后期整理】
1、首先是反映我们调查踪迹的照片,前前后后的所有有价值的照片。
2、调查文字资料整理,谈话的所有素材都集中起来,提取有效信息。
3、调查日志和报告要正式填写,真实的反映调查事实。
4、整理好当地传承人的基本信息,以及各地区的信息。包括住址、电话、生活状况、传承情况。
5、把调查的信息传送到网络,保留学术价值部分。信息只反映调查情况,不表现内容。
【注意事项】
1、处理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 无论在哪里采风,都必须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尊重每一位传承人和农民。
2、形象素质 严格要求自己,自觉维护团队形象,不做违法乱纪的事,口无脏言。
3、组织 队员不得以任何理由阻挠、影响调查,一切行动听指挥,实行队长负责制。
4、日志 每天调查完毕后,必须写好所调查的内容,以及调查中所遇到的事情,整理好相关的资料。日志当日当次完成。
5、素材 采风过程中,所遇到的突发价值要及时的记录下来,储备素材。
6、态度 无论是在乡间采风还是在文化政府部门,都必须注意自己的谈话态度,要平和中庸。队员要端正调查的态度,明确行动的目的,积极乐观。
【预算费用】
1、住宿费3人,7天30元*3人*7天=630元。
2、乘车走访费用 随州到十堰1人20元*2次40元;十堰到房县30元*3人=90元,下乡30元*3人*5=450元。
【调查安全】
1、每日必备防暑常用药物、水等。
2、乘车必须正规,有保险。
3、若遇突发情况,听从队长指挥,及时向当地人民反应、求救。
[
本帖最后由 王一然 于 2010-7-5 00:0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