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施爱东]试析顾颉刚的民俗研究方法

张老师所谈确实如此,Made In China的“眼镜”实在是少之又少。“表演理论”、“口头程式理论”等等都是舶来的,不是说这些不好不能用,而是国字号的怎么就出不来?
这些问题不是没人思考过、反思过,问题可能很多人都发现了,但是,要造出这样一副“眼镜”,境遇、天赋等等都要凑到合适才成。
翘首期待吧,党中央不都有了人才工程了嘛,我们就等着神州尽尧舜的那一刻了。

TOP

现状已然如此,我们固然可以从自己做起做好自己,但是,这个机制、这个大环境、这种学术风气,怎么改?仅仅扬汤止沸是不行了,釜底抽薪么?怎么抽?沉疴已重,谁的妙手能回春?
现如今发表文章,杂志社要是看你不断照搬和演绎别人的理论和概念,很有可能以“毫无新意”来把你打死,我觉得学人去卖弄其实没有新意的“新”概念和“新”理论,问题不完全出在学人身上,机制么?笼而统之地归罪于机制有点打空的意思,还是觉得没有打在裉节上。因为我们就是机制的造成者啊。

TOP

润平老师:
一,边远地区出高见的多了,跟边远不边远没关系,更谈不上陋见。
二,我所说的“轴心时代”,是指当我们面临困惑的时候,不管是精神的、学术的等等,我们又会回到“轴心时代”去寻找答案和支撑。这个概念是雅斯贝尔斯提出来的,很有意思。在我国大概就是春秋战国时代,也就是柯杨老师寻找中国学术范式的源。

TOP

问题在于当古老的中国思维遭遇了现代学术的时候,二者如何地和谐共生?一方面我们要用中国思维树立中国的学术范式和路数,另一方面,还有一大批倡导跟西方对话的人,可能觉得如果不跟着西方人走,就对不上话了。
我倒觉得用西方的路数来搞中国的学问,西人未必肯愿意与我们对话,因为我们用的这些个东西在他们要么过时了,要么觉得毫无特色,不过是西调重弹。倒是,果真要有那么一天,我们用鲜明的中国路数来搞一通,那就牛掰了。当然,知己知彼也是必须的。
再不着调的畅想一下,果真如张光直先生所说,这个世纪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中国的天下,哈哈。。。。。

TOP

突然又想到,我们总是在强调东西方的差异,这种差异果真就那么大,那么重要么?这种差异有多大程度是我们臆想出来,然后又通过学术或其他方式进行权威确认的?
纯粹胡思乱想

TOP

阴魂不散的我又来了
1.施老师何时出过《反思》一书?
2.到底是驾驭还是驾御?
其他的暂且放你一马,哈哈哈

TOP

态度不错,哈哈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