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一点儿建议

回复 14# 的帖子

这个称呼充满了江湖气..........................其实各高校民俗学专业的老师不是经常带同学下田野吗?这本就是个常态的工作啊.而且是必须的.

但一般都是导师带研究生,如果要老师再带着本科生甚至论坛的坛友们进行田野,估计这个工作不是几个论坛大姥的精力和物力所能做的?

怎么管理?经费如何来?这都是很现实的问题啊

论坛是为中国民俗学会服务的,每年一次都有民俗学年会,莫非还要再加入一些论坛活动?网友聚会?愿听其详.

TOP

欢迎车前子兄.
这个名字让我想起诗人和散文家车前子...............

你的建议可能很理想.开展起来的确需要中国民俗学会的号召.

因为光中国民俗学会下属的各省民俗学会就很多.而各民俗学会的会员大多是你说的这些基层民俗工作者.但就我们了解的各地的民俗学会会员数很大,但真正能够经常上网交流的很少.如果能够动员各地省市民俗学会通过对会员进行民俗学网的宣传,那么光学会会员就够庞大了.但谁给他们上网的条件呢.那些乡村的民俗工作者真的还没有达到能经常上网的条件.

而大学之所以是民俗重地,是因为他们恰恰正在经常性地深入田野地头和乡民们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他们通过自己的田野作业通过各种平台对民俗知识进行着更大规模的传播.他们一开始就接触到的网络技术给他们的学术活动创造了另一方天地.

其实民俗学网一直在欢迎各种各样的民俗学者的加入,网络本来就没有门槛.实际上通过上网的方式交流民俗,对许多基层工作者也许除了客观条件的限制还有一个主观意愿:他们是否适应这样网络的虚拟性,习惯成了一个问题!

                                                                                                ——马知遥


呵呵,我觉得我们说拧巴了。
兄弟我说的是以论坛名义,通过组织各种社会活动,让本论坛在全社会继续扩大知名度,吸引更多各界喜欢研究民俗文化的朋友光顾本论坛;而您讲的是院校师生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田野作业通过各种平台对民俗知识进行着更大规模的传播.他们一开始就接触到的网络技术给他们的学术活动创造了另一方天地.”

另外,我还想就马先生所提到的几点,做一些解释。

第一,全国各省民俗学会,没有一个是中国民俗学会的“下属”学会。

第二,“各地的民俗学会会员数很大,但真正能够经常上网交流的很少”的判断是不符合实际的。事实上,这批同仁(省一级民俗学会会员)平时上网交流的人数至少不会少于百分之六十。至于说“那些乡村的民俗工作者真的还没有达到能经常上网的条件”,也有点以偏概全。现在的乡村与传统意义上的乡村不可同日而语了,乡村不是落后、闭塞、不懂网络为何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代名词。

第三,大学是民俗重地,这个没错。但院校师生“经常性地深入田野地头和乡民们进行着面对面的交流”,开展田野作业,与论坛组织网友下去交流、宣传、采风、联谊根本是两码事。前者是教学与研究需求,后者是论坛向全社会推广,使其扩大影响使然,任务目的都大相庭径。

第四,基层文化工作者目前还可能不是人人有条件参与网络交流,但决不会有不愿“适应网络虚拟性”的主观意愿和保守习惯。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0-6-15 10:57 编辑 ]

TOP

谢谢车前子先生的明示.

我也谈点个人对专业学术论坛的看法:第一,论坛向全社会推广,扩大影响的目的是什么?即使扩大了影响,论坛能做些什么?
各地的省一级民俗学会很多,会员也很多,他们不是不知道有这样一个网络,但自觉上来交流的很少,这本来就是事实.所以,想硬拿自己的意愿估计其他人的意愿是不实际的.
有你先生这样自觉地上网并且要进行民俗交流的人可能有,但不多.尽管乡村不再闭塞,但想上网进行民俗探讨和交流的人需要的是一种自觉意识.论坛活动很多,目的是吸引真正有自觉意识的人,引而不发,或者引来了只有负面影响的人,那还不如不引.

毕竟专业学术网站和大众娱乐网站不同.这里太娱乐不行,太学术也不行,而大多数的热闹网站是通过吸引眼球的策划在抓人.............................热闹是需要的,其实学术的热闹永远需要坚守热闹之后的沉淀.有时候沉寂是必要的.太过热闹后的论坛并不一定就有好的效果.我的一点个人意见!

TOP

我的愚见

很有意义的议题和讨论。
上面的讨论主要可以归结为几个问题:
1、网络传播如何与其他传播模式(亲身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等)相结合?
2、论坛的定位和功能?
3、论坛的“论”的内容和形式的定位?
4、论坛中各种人员如何进一步互动?

TOP

一家之言

我个人觉得,如果想要更多的人知道民俗学论坛,并且能够真正的加入进来,除了论坛的宣传力度之外,更主要的原因在于个人。
    喜欢民俗的人自然会进到论坛(当然,这里面需要一定的宣传),倘若没有兴趣,就算进入了论坛,也只是一个临时的看客而已。这时,提升人们对民俗的兴趣成为关键。
   
    谢谢车前子老师,对我之前提到了将活动形式多样化,走进生活的提议的支持。您提出的论坛会员组织活动的建议很吸引人。
    但是如何组织、如何将这样的活动继续,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难题。例如时间,拿我自己来说,平时都需要上课,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赶去一个地方参加活动。虽然现在很多传统节日被列为法定假期,时间上可能允许,但是地域又是一个关键问题。比如今年的端午文化节在嘉兴举行,对于在金华的我来说,可能很方便,但是对于其他的地方的人来说,就很不方便。还有关键的一点,活动期间的安全问题是不得不考虑的一点。安全当然是最好的,但是万一出了什么事情,这将会是一个十分麻烦和令人伤心的事情。
    还有一点是如何将活动的性质一直保持下去。因为是会员自己组织的,变动性和随意性较大。而参加这类活动的可能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一群年轻人聚在一起,很难保证活动的性质不发生改变(例如变成郊游之类的娱乐活动)。
   
    这仅是我自己的一点想法。虽然否定了自己之前提出的意见,但是“否定之否定”。
想到最近的世界杯德国队,他们总是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克服困难。我相信,民俗学论坛,能够越来越好。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呵呵,可能所处角色、角度都不同,认识和想法就无法交接。有些问题已争论多年,求同存异吧。谢谢各位老师。

TOP

回复 21# 的帖子


至少今天我们在这里——因为喜爱民俗

百家争鸣,各抒己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呵呵,很不好意思,兄弟我这个人是有话就想说,憋不住。
有几个问题,闷着脑袋想了几天,还是想不大明白,愿再次求教各位老师:
1、我们是专业学术论坛,是吧?那么非专业者,仅仅是爱好者,能来吗?咱们欢迎吗?我想肯定不能说我们不欢迎。可是,这里是不是还有个主动欢迎(宣传推广)还是被动接受(自己找来了)的区别?还有,由于他们不专业,来了后又不安分,爱啰嗦,说了一些没水准、甚至负面的话,怎么办?
2、我们知道,想做好什么都需要自觉意识,也就是说你自个儿得情愿,不用人逼着。但这个自觉意识,可不可以培养?即以外在的力量加以积极的影响,使其由不自觉变为自觉?
3、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谁喜欢什么他就会主动寻找过来,世间一般都这样,拉郎配费力不一定讨好,还都不开心。如此这般,论坛确实无需宣传啦、推广啦……,这种无为管理法是否最理想?
4、我们不需要临时看客?多点临时看客有什么不好?他也许就是带着一颗谦卑的心,悄悄地来,默默地看,无声无息的又走了,不好吗?另外,比如农村看大戏(俗了点是吧?仅举例说明一下道理),你不好要求人人从头看到尾吧?中途退场了,而且退场之前还没拍过一次巴掌,更没叫一声好,你说他是看不懂呢?还是戏没吸引住他啊?(千万拜托,只是举例说明一下道理,可别想歪了!)
5、关于马知遥老师说的,“论坛向全社会推广,扩大影响的目的是什么?即使扩大了影响,论坛能做些什么”的问题,我还在继续思考(请上帝们千万不要发笑 )。很奢侈地希望有更多网友参与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
6、我不是说以论坛名义创办和组织一些活动,就是论坛最好的、惟一的宣传推广方式。我只是觉得,这个论坛是否应该走出院校这个圈子,吸引社会各界更多同仁的关注和参与。仅此而已,仅此而已。


——该死的,又啰嗦了这么多!

[ 本帖最后由 车前子 于 2010-6-18 11:08 编辑 ]

TOP

引用:
原帖由 车前子 于 2010-6-18 10:54 发表
呵呵,很不好意思,兄弟我这个人是有话就想说,憋不住。
有几个问题,闷着脑袋想了几天,还是想不大明白,愿再次求教各位老师:
1、我们是专业学术论坛,是吧?那么非专业者,仅仅是爱好者,能来吗?咱们欢迎吗?我 ...
老兄尽管放开来多说,多多益善!
现在不是来说的人多了,而是来说的人还是太少。
如果大家都愿意来这个论坛发言,都愿意在这里说说民俗的事,那才是咱们论坛的幸事!

TOP

车前子老师,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几个问题,我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我就是一个非专业者。论坛里的老师们、学姐们学长们,不但欢迎我,还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关心。因此,我觉得这里不存在欢迎不欢迎的问题,只要是喜爱民俗的人,对民俗有兴趣的,哪怕只是来看看的,论坛都会欢迎。
    第二,您讲到的主动欢迎和被动接受的问题。我当初进入论坛,就是笛威辛亢老师的推荐。他告诉我们,喜欢民俗对民俗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论坛来与大家交流,也可以在这里找到很多与民俗相关的资料。进入论坛后,我不但学到了很多的知识,还从论坛里的老师和同学身上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因此,我决定在论坛长期的住下去。在这里面并不是单向的欢迎和接受,而是双向的。论坛和会员之间的相互接受与融合。因此,我个人觉得,主动欢迎和被动接受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别,也没必要去区别。有些时候,结果比过程重要。
    第三,您说到的非专业者的言论问题。“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薄弱的地方。我看到的民俗学论坛,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论坛。拿我自己来说,当初我在论坛里发了“关于指路经中不明白的问题”的帖子,很快就有老师和学姐学长们热情并认真的帮我解答。不知车前子老师提到的“没水准”是否指的是专业方面的知识?至于您讲到的“爱啰嗦”,我觉得论坛反而需要大家来“啰嗦啰嗦民俗”,在“啰嗦”中讨论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还能增进大家的感情,活跃论坛的气氛,何乐而不为。
    不知老师讲到的“负面”言论是指哪方面的?我看到的民俗学论坛是一个用语文明合理的论坛。倘若真的存在某些影响不好的言论,我相信论坛里的管理员们和志愿者们会用合理的方式告诉他。
    这仅是我自己的看法,希望车前子老师莫怪。祝老师,身体健康。
生命是条单行线,
出生在这头,
死亡在那头。

TOP

讨论很热烈,谢谢车前子老师为论坛贡献了这么好的话题。
论坛的定位固然是以学术性为主,但是,学术不仅仅存在于院校当中,尤其是我们的民俗学学科,如果把自己框在学院中,势必把自己的路堵死。
在千万次庆典的活动策划的时候,我曾设想向全国所有地市级的文化馆、非遗办、民俗博物馆等等地方文化工作的老师们发出加盟的邀请。无奈工程浩大,联系方式不易获得,只好暂时搁置了。论坛的管理员、版主也曾尝试过建立豆瓣小组等方式进行推广,终究成效不大。
目前论坛的最大特色是聚集了一大批的高校师生,但是这可能也是论坛的弱点之一,就是对地方文化工作者的吸纳力度不够。所以,个人觉得车前子老师发起的到底要不要推广、宣传论坛这个问题基本是没有多少疑问,那就是论坛必须要宣传和推广,尤其是向上述的地方文化工作者推广。
只是,一直找不到便宜有效的形式。所以,鄙人觉得这个讨论如果继续下去的话,那我们就讨论一下如何推广论坛吧。尤其是非高等院校的地方文化工作者,我觉得如果能够把这样一批在文化一线工作的老师们邀请到论坛来,论坛可以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新气象。
感谢以上各位尤其是车前子老师对论坛的关爱、支持!!!!

TOP

引用:
原帖由 笛威辛亢 于 2010-6-18 22:12 发表
讨论很热烈,谢谢车前子老师为论坛贡献了这么好的话题。
论坛的定位固然是以学术性为主,但是,学术不仅仅存在于院校当中,尤其是我们的民俗学学科,如果把自己框在学院中,势必把自己的路堵死。
在千万次庆典的活 ...
嘻嘻,这话俺爱听。俺就担心俺自个儿成了“只有负面影响的人”。

TOP

引用:
原帖由 洛洛 于 2010-6-18 15:12 发表
车前子老师,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几个问题,我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我就是一个非专业者。论坛里的老师们、学姐们学长们,不但欢迎我,还给予了我很多帮助和关心。因此,我觉得这里不存在欢迎不欢迎的问题,只要 ...
谢谢你,你说的很好。

TOP

引用:
原帖由 车前子 于 2010-6-18 22:50 发表


嘻嘻,这话俺爱听。俺就担心俺自个儿成了“只有负面影响的人”。  
怎么会呢?我们是敞开大门办论坛的。别的不敢说,在“四项基本原则”范围内的兼容并包我们还是可以基本做到的。
况且,您肯定是我们大大的欢迎和“并包”的老师喽,而且是具有积极的正面影响的老师。

TOP

谢谢楼上!
兄弟俺不会说好听的,不喜欢甜言蜜语,就喜欢“抬杠”。啥时候讨人嫌了,自己会走。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