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河南民间文化保护现状与产业化开发

河南民间文化保护现状与产业化开发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收稿日期: 2008 - 04 - 04
作者简介:尉富国(1980 - ) ,男,山西省夏县人,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旅游系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民俗与旅游开发.河南民间文化保护现状与产业化开发
尉富国
(河南师范大学, 河南新乡453007)
摘   要:以前,由于认识不足和意识形态的原因,河南的民间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近几年,由于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以及河南文化旅游发展对民间文化发掘、保护的推动,河南民间文化资源保护的情况已经大为好转. 政府已经把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作为中原文化崛起的一种希望,因此如何把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把河南民间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处理民间文化在产业化开发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 键 词:河南; 民间文化;保护;开发
中图分类号: G127. 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 - 1670 (2009) 02 - 0035 - 04
  河南是一个农业人口大省,也是一个民间文化资源大省. 民间文化资源种类齐全,数量丰富. 除豫
南外河南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旱地农业经济区,并且由于历史上人口流动所带来的文化传播现象. 全省很多地区的文化事象都具有大致相同的特点. 比如民间戏曲在大部分地区都可以见到,因此河南号称戏曲之乡. 但是由于各地的历史发展和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不同,各自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或者某些方面比较突出地方特色的一些特殊的文化事象. 这些民间文化现象大都有久远的历史或是古老原始的文化内涵,它们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1 改革开放初期河南民间文化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情况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文化遗产的巨大价值. 因而不知不觉中任这种文化自生自灭. 甚至还人为破坏这种文化事象,认为它们是封建迷信或是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的老古董.濮阳县大平调剧团常年面向农村基层演出,以前每年演出500余场,观众100多万人次,深受群众欢迎. 但前2年由于演出环境恶劣,服装道具损坏严重,加之多种娱乐媒体的影响,大平调剧团生存受到挑战,人员工资无法及时全额发放,道具无法更新,无力培养新人,老演员在相继故去,演出水平不断下降. 这个传承了数百年、在黄河两岸颇有影响的古老剧种、具有戏曲活化石之称的濮阳大平调,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豫东绣花帽制作比较复杂,工艺讲究,是其地民间风俗习惯和文化积淀的集中表现. 以前7岁左右的女孩就手拿针线,开始学习绣花. 农闲时节,三五一群六七一伙聚在一起,边聊边绣笑声不断,好一幅农家乐的画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帽子相继问世,绣花帽因制作费时费工逐渐被人们遗忘,濒临绝迹. 再经过一段时间,它可能在历史长河中销声匿迹.再比如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而且是最为隆重的一个节日,在以前有很多的活动项目,可是现在许多传统已经日渐凋零. 甚至因为工作繁忙,很多人连传统的家人团聚都淡化了. 在时尚的今天,这个节日似乎缺少了传统的生存土壤..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
2 河南民间文化资源保护现状
  1)政府已经开始意识到民间文化正在快速消失的现象,而且已经注意到民间文化的重要价值,已经开始采取措施来扭转这种趋势.2003年下半年为切实保护濒危民间文化遗产,河南省启动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抢救工程”分2003年至2006年、2007年至2011年2个阶段实施. 抢救工程实施以来,一批濒危的民间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的抢救保护,目前基本完成了各省辖市民间文化遗产的普查、申报、资料汇总工作,正在组织专家按预定计划,进行编纂、出版、评定与命名.前述的濮阳大平调稀有剧种, 2004年经濮阳市文化局积极推荐,被列入“河南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首批试点保护项目”. 同年11月,濮阳大平调参加了“河南省首届民间优秀戏曲汇演”,荣获4项金奖.同时,与此相似的例子还有宝丰马街书会、豫西民间剪纸..
2)一批在河南民间具有典型代表性的传统文化项目得到抢救性发掘和保护;一批身怀绝技的民间传承艺人被评为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几年来,南阳的宛梆、朱仙镇的年画、几近失传的皮影戏等一大批传统文化品种得到抢救. ”河南省一位文化专家说,“在48万人口的宝丰县, 5万多农村人员组成近千家表演团体走向全国,年收入高达1亿多元,成为民间文化实现产业化的成功范例,摸索出用非物质生产方式分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途径. ”同时得到保护和开发的民间文化产品还有南阳玉雕、烙画,开封汴绣、木板年画,濮阳、汝南麦秆画,鹤壁黄河古陶等.浚县的“泥咕咕”始于隋唐,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域特征. 浚县杨杞屯以制作泥玩具而出名,被文化部命名为“泥玩具之乡”,现仍有1 500多名民间艺人精于泥塑. 淮阳“泥泥狗”有很高的艺术和考古价值,尤为人类文化学家和考古学家所重视,被专家们赞誉为“真图腾、活化石”和“现代活文物”,对于研究人类史前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中国民间泥彩塑集成》普查编纂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委员会启动了“浚县泥咕咕”和“淮阳泥泥狗”普查编纂工作,全面抢救保护这些流传民间的“活文物”.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自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在全省开展“河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工作. 截至2006年4月底,全省共上报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候选人356人,其中,民间文学传承者40人;民间艺术传承者113人,民间手工
技艺传承者150人. 其他暂未列入申报范围的诸如民间医术、民间饮食等53人.
3)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工艺美术学会以及省市县文化行政部门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民间文化产业化道路已经开始探索.
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从2002年开始就在全省范围内呼吁发起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
2002年10月,河南省文联、省民协在开封举办了“中国木版年画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木版年画全国大联展”. 该项活动以其宏大的规模和深刻的研讨,被冯骥才先生称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历史性的开端与发动”. 河南省自从成立高规格的抢救工程领导小组及工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以来,全省18个地市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办公室编印了36期《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简报》,系统报道抢救工作的重要信息,分别呈送省市党政领导、宣传文化部门.2003年9月,河南省召开了全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工作会议,对抢救工程进行动员和部署,会后组织人力完成了全省民间文化资源初步调查.河南朱仙镇是我国水印木版年画的发源地. 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誉为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乡土气息浓郁,民间情趣强烈,具有独特的地域色彩和古朴的乡土风格. 一直以来朱仙镇木版年画基本上停留在家庭作坊的模式上,印制规模小,掌握雕刻印刷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艺人也寥寥无几. 这个蜚声海外的民间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一度令人担忧. 2003年河南启动了“河南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并将朱仙镇木版年画列为抢救之首. 目前已恢复了4个年画老作坊,通过挖掘、整理、收集,一批珍贵的清末民初木版年画古雕版重见天日,具有现代规模的销售、批发市场初步形成. 朱仙镇版画,正重新焕发出夺目
的光彩.南沟村位于三门峡市南20 km处,民间剪纸在这个村已有数百年历史. 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个村的剪纸艺术曾达到鼎盛时期,当时全村300多户人家中有200多户从事剪纸. 随着社会的发展,南沟村的剪纸曾一度萧条. 目前,在政府重视和发掘民间文化遗产政策的鼓励下,南沟村剪纸艺术重又焕发青春, 现在全村有300多人擅长剪纸,其中, 200多人可以称得上心灵手巧的剪纸艺人. 一些老人将这一独特的剪纸艺术作为传家宝传给了后人.河南省文化厅为了在全省广大农村发现、培育、扶持一批发展文化产业的村(镇) ,树立村(镇)级文化产业发展典型,推动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并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首届“河南省特色文化产业村(镇) ”评选活动.
3 河南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应注意的问题
  从河南省对河南民间文化进行的卓有成效的保护工作可以看出现阶段政府非常重视民间文化的发掘与保护. 政府已经认识到河南民间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河南民间文化给予厚望,政府已经把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开发作为中原文化崛起的一种希望,因此如何将民间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化开发,把河南民间文化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如何处理民间文化在产业化开发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3. 1 开发之前,规划先行,整合民间文化资源,打造文化精品在民间文化资源调查的基础上聘请有关专家组成民间文化产业化开发规划领导小组和专家组,对全省的民间文化产业化开发进行全盘审视和通盘考虑. 吸取过去旅游开发的经验教训,避免重复建设和民间文化产品的雷同化,防止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任何地方的民间文化在进行开发以前必须经产业化开发专家组审查和领导组批准,防止无序开发. 文化资源不等于文化产业. 河南的文化资源有很大优势,但是怎么把资源整合起来,文化能否在产业中发挥作用,形成深度广度链接,是个值得思索的问题.在开发以前必须对本地民间文化资源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仔细分析,选择出最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模式和可开发的文化类型,并对本地民间文化产品的客源市场组成、周边竞争者状态等,以及开发融资情况,预期投资规模和效益等进行预测,写成《开发可行性研究调查报告》. 在进行具体开发以前还要聘请有关专家小组进行专门的开发规划,防止对民间文化资源造成开发性破坏.
开发时重点应选择最能体现本地地域特色的文化,并且在周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项目进行开发,贯彻精品化工程.“少林功夫”作为走向世界的河南文化第一品牌. 被誉为“河南最好的文化品牌资源”,近年来强势发力,在海内外引发广泛的关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开发精品民间文化产业项目时,可参考“少林功夫”品牌的运作模式,进行市场化开
发,创造品牌,打造精品.
3. 2 注重民间文化的信息化保护和开发,建立民间文化信息资源库利用现代化的网络多媒体等技术进行民间文化的保存和传播. 并建立民间文化产业的电子商务网站,进行广泛的网络宣传和促销.依靠信息技术宣传民间文化,开拓民间工艺品、民间图画、民间美术、民间古玩等民间文化产品市场,提高民间文化旅游服务、演出娱乐、展览等行业的竞争力. 民间文化产业一旦与信息数字化、现代通讯技术等高科技结合起来,势必如虎添翼.河南省有丰富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和广阔的数字文化发展前景. 我们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全面铺开的同时,加紧民间文化信息资源库建设,为我们的民间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生产源泉,提供更多的宣传材料. 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精美民间文化产品图样,再辅以相关的民间文化解说词,在网上传播. 这种图文并茂具有动感效果的信息传播,毫无疑问是很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虽然其他途径也可以用来宣传民间文化产业,但是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来宣传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化产业是跨时空的、交互的、速度最快的市场宣传方式. 信息网络可以提供一个把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连接起来、内容无所不包的信息交换平台,消费者可以通过这个全球化的智能网络,轻而易举地检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产品样品,挑选样式,比较价格,做出购买决定,做出网上支付,最终通过物流配送系统收到选购的商品. 这种虚拟的信息平台将彻底改变民间文化产业市场宣传、产品销售的面貌,使民间文化产品的市场开拓更具生机和活力. [ 1 ]河南省民间文化网上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可以和其他已经建立好的旅游产品网站进行链接,利用原有的强大的河南旅游信息资讯网等进行联动宣传促销,这样势必会利用旅游产业强大的产品促销渠道带动河南民间文化产品的产业化发展.
3. 3 与旅游产业相结合
利用河南民间原有的丰富的庙会习俗和戏曲表演等参与性和观赏性极强的优势项目及已经建立起
来的民俗博物馆等实现与旅游产业的对接,整合民间文化资源.
2006年1月25日至2月13日,河南省近年来节庆民俗文化活动中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精品荟
萃、品位较高的河南民俗大观园,在河南博物院向旅游者集中展示. 此次展示主要以展览中原地区的民风民俗精品和河南省第一批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为主,集中了中原地区民间文化艺术精品1 200多件套,展览面积1 500多m2 ,包括剪纸、泥塑、绣品、年画、服饰、民间玩具、民居建筑等各类民间艺术展品.濮阳、南阳、信阳、商丘、新乡等地民间庙会习俗十分丰富. 通过民间庙会活动,可以有效地整合民间文化资源,让更多到河南旅游的游客看到历史和现实的传承,体味昨天和今天的对接,感觉传统文化的魅力.还有河南省已经建立起来的几个民俗博物馆如洛阳民俗博物馆、安阳滑县民俗博物馆以及开封山陕甘会馆等这些民间文化展示场所都可以融合进旅行社旅游产品,丰富河南旅游产品的内涵和产品结构.
3. 4 民间文化产业化开发时要注意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矛盾
由于很多民间文化项目是一种活态传承的项目,因此在更多情况下它不是作为旅游产品来满足
旅游者的游览观赏需要的,比如庙会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广大的人们群众提供一个休闲、娱乐以及感情交流、信息传递、商品贸易等的平台. 因此在开发时如果碰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矛盾诸如此类的问题,就要首先照顾群众的需要,首先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 因为文化产业建设更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和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能否建立一个和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才是河南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 只有这个体系建立起来了,其他如民间文化旅游开发才会有源头之水. 相对于此,注重民间文化产业化开发就应该更多的关注社会效益,最好能使两者有效的结合.民俗文化是根植于特定土壤的意识形态,一旦离开惯常环境也就谈不上是“民俗文化”了. 许多民俗对河南来说是“独家经营”,别人即使照搬也只是“形似”,无法达到“神似”的境界. 因此民间文化产业开发为了防止商品化、庸俗化,还是要尽量争取本地化开发,国内的许多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生态村的建设的经验可为借鉴. 即开发“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和“民族生态文明家园”. [ 2 ]这样的建设思路和目标的确体现了“双赢”和“合作”的原则. 对地方政府来说,它们有效地保护了传统,而对于原住居民来说,他们又实现了发展,这样的结果的确是相当理想的,也是参与建设的各个方面能接受和愿意看到的.
参考文献:
[ 1 ]吉宇宽. 民间文化产业信息化浅论[ J ]. 信阳师范学院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6) : 35.
[ 2 ]潘年英. 从贵州从江县的实践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和利用[ J ]. 理论与当代, 2005 (6) : 31.
The Present Situa tion of Folk Culture Protection and
Industr ia liza tion Development in Henan Province
WEI Fu - guo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owing to the policy of p rotecting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folk culture
exp loration and p rotection p romo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Henan’s culture tourism, the folk culture resources p ro2
tection of Henan has been imp roved a lot. Protection and exp loration of folk culture are regarded as the hope of the
rise of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by the government. So how to exp lore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ndustrially, how to
turn the advantage of Henan folk culture resources into economic advantages and how to deal with the potential
p 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folk culture have become the urgent issues to be solved cur2
rently.
Key words:Henan; folk culture; p rotection; exp loration
·38· 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9年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