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王立群河大讲“历史”

王立群河大讲“历史”

5月30日上午,著名学者、河南大学教授、央视《百家讲坛》著名主讲人王立群在河南大学大礼堂举办了以“‘历史’的涵义”为主题的演讲,为3000余名河大师生解读历史的四层涵义。

被写的“历史”不一定是历史

    王立群在讲座中指出,写在历史书上的文字不一定都是历史。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解读的历史以及接受的历史构成了其四层涵义。历史事实的发生具有唯一性和不可重复性,即使是事件当事人,也无法完全还原历史真实。每个人对事件的兴奋点不同,个人的政治倾向、价值判断、逻辑鉴别和知识储备的差异造成了历史记录者对事件的选择性记载和个性化的再创造。

    “真实的历史一旦流逝,就再也无法重复。记录的历史永远小于真实的历史。我们能够做的永远只能是还原真实历史的一部分。因此,全面再现历史是不可能的。”王立群说,任何记录的历史都需要读者去接受,变成自己心中的历史。

高官、名人都是凡人,不必神化

    王立群说,人们在解读历史的时候,最容易出现将历史人物神化或丑化两个极端。“长期以来人们以‘情圣’盛赞司马相如,当真实的历史还原的时候,人们可能就无法接受。”王立群针对在《百家讲坛》中对司马相如“劫色劫财”的评价作了解释。

    他认为,名人就是站在舞台上不用介绍,大家都认识的“凡人”;高官就是负有重大社会责任的“凡人”,大家对待凡人要用平和的心态,偶像化的极端路线不可取。

懂得权术,但不玩权术

    在两个多小时的讲座后,河大学生表现得异常热情,纷纷向王立群提问。一名河大学生提出质疑:“有些人读历史是为了学权术。”王立群强调,研究历史问题要有严肃求实的态度,可能人们在历史事件中能了解到一些古人的权术,“但我们可以去懂得权术,但不要去玩弄权术。”

    王立群洞察历史的犀利眼光、剖析历史的敏锐思维、评价历史的客观态度、讲述历史的儒雅风格,无不使在场的同学深受感染、心生钦佩,会场上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轻松的笑声。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竹林青青,微风徐来

TOP

我们文学院的哦!大礼堂听过讲座,偶尔还在校园里碰见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