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转发】志娟关于“齐泽克”的故事

【转发】志娟关于“齐泽克”的故事

再附豆瓣上某位童鞋围观齐泽克归来写的段子集锦
供大家欣赏。
那天有事没去成,非常遗憾!
听怪叔叔亲口讲段子和看他在书里讲段子,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呜呜~



齐泽克故事会20100518@清华大学图书馆报告厅2010-05-18 22:47:02

【首先,我不懂齐泽克。然后,作为一个不靠谱怪蜀黍,齐泽克的point总是淹没在众多故事中,而且他讲起故事来喜欢乱跑火车= =#(至少我这么认为,再说一遍我不懂齐泽克……)。再然后,他很发指地没有讲完……那么,就当是来听故事的吧。

今天天气很奇葩,在主角大人该出场的时候,天就倏地黑了然后狂泼一场大雨。作为主持人的汪晖(那时候我还不知道这个面相纯良语音温软的美大叔就是汪晖= =)急了,打电话:“你得叫部车啊!”未几,雨速停,明亮的太阳和主角都出场了……齐大叔身穿一件被打湿了的枣红色的V领T恤,V领以至于毛茸茸的胸口若隐若现……】


【段子】
“每次我听到有人用外语介绍我,听众往往会笑,而我又不知道介绍人在说什么,于是我猜介绍人大概是说这人比较疯,请大家不要介意他的疯话。”
其实大家的笑点是:汪晖说,“齐泽克是当代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外国思想家之一,活着的。”

【非段子】
今天的要讲的问题是:How does belief function in our ideology?

【齐泽克故事】
有个精神病人以为自己是一粒米。他的医生花了很大功夫治好了他,让他相信自己是个人,不是米,然后他就出院了。没多久他又回来了,说我怀疑那只鸡想吃我。医生说你是人,不是米!他说我知道我是人不是米了,但是鸡知道吗?

【非故事】
“鸡不知道”对于意识形态起到了关键作用。南斯拉夫解体就是因为“鸡不知道”。高级官员因为怕年老的铁托伤心而向他隐瞒了当时经济的困境,错过了改革的机会。

【齐泽克故事】
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历史有选择地被唤醒用以服务现实。在意识形态之下,会出现这样的美丽的悲剧:父亲得了绝症,为了家庭而向儿子隐瞒了病情,儿子知道了父亲的病情和父亲的隐瞒,但为了不让父亲担心而故意装作不知道。

【齐泽克故事】
“这是我的一位朋友。”年轻的时候,他美丽的妻子被查出患了乳腺癌,只能活两个月了。果然她的妻子就去世了。但是这位朋友表现的过于正常,该工作工作,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没有抑郁更没有寻死,甚至可以平静地和朋友们谈论他妻子的临终状态,以致于大家纷纷怀疑他究竟有没有爱过他的妻子。关心他的朋友们发现,他每天都会对妻子留下来的宠物——一只仓鼠说话,陪仓鼠玩。于是大家明白他在感情上把仓鼠当作他的妻子,他在感情上并没有接受妻子已死这件事。

【非故事】
这个故事是用来讲,意识形态在当今是拜物教式的。

【上一则故事续】
您知道,仓鼠的寿命是很短的。半年以后,仓鼠死了。这位朋友崩溃了,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治疗。

【非故事】
现代社会里有很多犬儒,每个犬儒都有一只仓鼠,他们所执着的东西。
一部关于藏传佛教和资本主义的纪录片认为,虚拟化的(virtualized)、数字化的资本主义与藏传佛教本体论之间有着某种内在关联。该记录片的观点是,在当今资本主义社会里,信藏传佛教可以助你取得事业成功并保证情绪稳定精神健康= =#。藏传佛教在西方已成为很多成功人士的大仓鼠。

重读《资本论》第一章第四节,马克思已经揭示了商品的拜物性质。

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的规定:People don't know what they are doing, but they are doing. 幻象并不在于观念中,而在于人们的行动中。

【齐泽克故事】
一个年轻人,他的父亲是个二百五,他也知道自己的父亲是个二百五,但是他在父亲面前依然会自然地表现出敬畏。

【非故事】
幻象有三个层次,1,事情看上去是什么样的;2,事情的真相是什么样的;3,你怎样做。我们都在执著于我们自己的仓鼠,我们相信,但并不真的信,却像我们真的信一样去做。

关于生态危机,人们都知道危机存在,但我们并不采取实际行动。因为我们的“鸡不知道”,我们的鸡不愿意知道。当我们出门,看见红花绿草,我们在感情上并不愿意承认危机的存在。

心理分析认为,现实的结构是某种幻象。这不是后现代的表述,这要说的是,真相比日常生活意义上的现实更具有创伤性。遇到真正可怕的创伤时,你会恍惚觉得它其实没有发生过。

现代科学具有创伤性。它从生活中抽走了幻象。尤其是量子力学,玻尔说量子力学是不可理解的。量子力学描述的经验,与人们的日常体验完全不同。如果抽走了幻象,我们也失去了真实。

宗教也是仓鼠。生活中对无知的鸡、对仓鼠的需要是广泛的。譬如电影《美丽人生》里的儿子之于父亲。【从这里开始齐泽克蜀黍的火车开始乱跑……】这个电影是以喜剧的形式呈现的。故事可以有更悲剧的结局:儿子其实知道父亲是在欺哄他,但是为了怕父亲伤心而仍然装作天真无知。但是关于犹太大屠杀的电影常常用喜剧来呈现。故事需要一个英雄,而在真正可怕的事件中,英雄是不可能的,人的尊严被践踏得没有余地。所以大屠杀电影需要喜剧化。集中营里最可怕的不是死人,而是那些仍然活着的人,他们虽生犹死,如行尸走肉(the living dead)。The living dead的形象对于分析20世纪是非常重要的,在且仅在这一点上齐泽克同意阿伽本。一个简单的英雄伦理已经不够了。

尼采说,上帝死了。但是鸡也需要知道上帝死了,上帝自己也需要知道上帝死了。耶稣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你为什么抛弃我!有那么一瞬间,上帝知道自己死了。齐泽克很欣赏基督教中的“邻人”概念。文化多元主义是虚伪的,他们说我之所以把你当做我的敌人是因为我不曾与你交谈,不曾触及你的想法,我把你物化了。但是,中国朋友们,你们会不恨一个喜爱书法精于茶道富有生活情趣却指挥了南京大屠杀的日本军官吗?纳粹大屠杀的执行者中有很多人精通音乐,他们会在休息的时候演奏最好的欧洲音乐,对于他们的罪行,他们会有各自的合理化方式。当你跟一个反犹主义者说“犹太人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样”时,你已经失去了说服他的可能性。反犹从来不是因为犹太人怎么样,而是因为反犹者本身的需要。

【算不算段子……】
“啊,时间到了,我才讲了四分之一……这就像OOXX的时候高潮尚远而被迫中断呀~”

【汪晖问】
有个米国学者说,纳粹强调的power、culture和health都能在犹太生活中找到,您有何看法……

【齐泽克】
在纳粹的等级序列中雅利安人居上,黑人居最下,而犹太人并不在此序列中,犹太人在秩序之外,不可触,应消失,却犹如雅利安人的double。在希腊到莎士比亚的戏剧中,double都是作为喜剧主题出现的,比如双胞胎弟弟冒充哥哥睡了自己的嫂子呀之类的。而到浪漫主义和德国唯心主义之后,double题材就变成了惨烈的悲剧,double的二者必会你死我活。一本传记中曾经提到,希特勒认为最伟大的人物是摩西。

【后面的问题不记得了,只记得故事了】

【齐泽克故事】
“我的一个朋友”,想泡一个mm,他就去mm住处跟mm表白,结果mm说,好呀我们现在就开始ooxx吧,然后开始脱衣服,该友人大骇,落荒而逃……

“我的一个朋友的病人”,想泡一个mm,约mm吃饭,心里盘算,先吃饭,后开房,结果一进餐厅,犯了个典型弗洛伊德式口误,把“双人桌”说成了“双人床”…………最后泡mm失败。但是他发现,比起之后可能的真正的ooxx,他更享受吃饭且yy的过程……

【这两个故事貌似又回到了幻象的问题……】

TOP